一种适用于CPU散热器的螺钉拆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00692发布日期:2018-07-24 20:02阅读:84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螺钉拆装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适用于CPU散热器的螺钉拆装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服务器快速发展,服务器的需求越来越大,组装服务器的生产线的生产量也越来越大,为减少员工的工作量,并提高生产效率,产线对自动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CPU散热器安装过程中,为避免压伤CPU,且为了减少散热器的不平行度,在锁附时不能锁紧。在锁附第一颗螺丝后,再锁附其对角线位置的螺丝,也不可锁紧,需要与第一颗螺丝锁附度同步。之后再分别锁附另外两颗螺丝,锁紧后,再回来将第一颗与第二颗螺丝锁紧。有时控制不好第一颗螺丝的锁附松紧度,导致对角线的螺丝倾斜严重,不好锁附,在强行锁附时会导致螺丝孔与螺丝摩擦产生铁屑遗留在机箱中,对机器的稳定运性带来隐患。总体看CPU散热器螺丝锁附流程复杂、反复,且时效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CPU散热器的螺钉拆装装置,用于解决对CPU散热器的多个螺钉同时拆装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适用于CPU散热器的螺钉拆装装置,包括机壳,安装在机壳上的动力装置、驱动齿轮、主动齿轮圈、被动齿轮,以及安装在被动齿轮下端的螺丝刀;所述动力装置的动力输出端与驱动齿轮的动力输入端连接,驱动齿轮与主动齿轮圈的外侧啮合,被动齿轮与主动齿轮圈的内侧啮合。

进一步的,所述的动力装置采用电动机。

进一步的,所述机壳内设有环形驱动腔,所述主动齿轮圈和被动齿轮分别可转动的安装在环形驱动腔内。

进一步的,所述机壳内设有动力容纳腔,所述的驱动齿轮可转动的安装在动力容纳腔内。

进一步的,所述螺丝刀包括上刀柄、下刀头和连接套筒,上刀柄和下刀头通过连接套筒可拆装的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刀柄和下刀头分别采用多面体结构,所述连接套筒内的连接腔相应采用多面体通腔。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腔的内表面设有橡胶弹力层。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套筒采用永磁材料。

实用新型内容中提供的效果仅仅是实施例的效果,而不是实用新型所有的全部效果,上述技术方案中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可以实现对CPU散热器上的多个螺钉同时拧紧或松弛,操作便捷,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仰视示意图;

图中:1.机壳;11.环形驱动腔;12.把手;2.驱动电机;3.驱动齿轮;4.主动齿轮圈;5.被动齿轮;6.上刀柄;7.下刀头;8.连接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应当注意,在附图中所图示的部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本实用新型省略了对公知组件和公知技术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适用于CPU散热器的螺钉拆装装置,用于同时对CPU散热器的四个螺钉进行拆装,包括机壳1、驱动电机2、驱动齿轮3、主动齿轮圈4、被动齿轮5和螺丝刀。

所述的机壳1的周向内设有环形驱动腔11,环形驱动腔11的内侧下端与外部连通;所述机壳1的一侧设有动力容纳腔,动力容纳腔与所述环形驱动腔11的外侧连通。所述的驱动电机2安装在所述机壳1的上端外侧,所述驱动齿轮3可转的安装在所述的动力容纳腔内,驱动电机2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驱动齿轮3的动力输入轴固定连接。所述的主动齿轮圈4可转动的安装在所述环形驱动腔11内的外侧,主动齿轮圈4的外侧和内侧分别设有轮齿,主动齿轮圈4的外侧轮齿与所述驱动齿轮3啮合。所述被动齿轮5设有四个,分别可转动的安装在所述环形驱动腔11的内侧,被动齿轮5的上端通过转轴与机壳1可转动的连接;被动齿轮5的外侧与所述主动齿轮圈4内侧的轮齿啮合;所述的螺丝刀分别连接在所述被动齿轮5轴向的下端。

所述机壳1的上端设有蓄电池、正向开关和反向开关,蓄电池分别通过导线、正向开关和反向开关与所述的驱动电机2连接。使用本装置时,将四个螺丝刀的刀头分别插入CPU散热器的四个螺钉上;开启驱动电机2,通过驱动齿轮3带动主动齿轮圈4转动,进而有主动齿轮圈4驱动四个被动齿轮5同向转动;各螺丝刀即可带动四个螺钉同时转动。

优选的,所述螺丝刀包括上刀柄6、下刀头7和连接套筒8,上刀柄6的下端和下刀头7的上端分别采用多面体结构;所述连接套筒8采用永磁材料,连接套筒8的轴向上设有连接腔,连接腔采用多面体通腔,连接腔的内表面设有橡胶弹力层;所述的上刀柄6和下刀头7通过所述的连接套筒8连接。所述下刀头7设有多种尺寸,以方便对多种螺钉的使用要求。所述机壳1的上端设有把手12,把手12方便对装置的把持;把手12的外侧设有耐磨层。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可以实现对CPU散热器上的多个螺钉同时拧紧或松弛,操作便捷,效率高。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