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均匀输液式冲压上模自动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18874发布日期:2018-10-19 22:28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一种均匀输液式冲压上模自动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尤其是小型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出行工具之一,汽车在设计制造时,大量使用钣金类零件,大到汽车车身,小到门锁支架,由于汽车钣金零件结构复杂、精度等级高,往往采用压力机冲压成型,而不能采用传统折弯成型,冲压成型时,冲压模由于挤压、摩擦等因素导致温度升高,若不及时降温冷却,有可能导致模具产生变形而损坏,现有冷却方式多采用直接将冷却液喷向冲压模具,不仅冷却不均匀,而且冷却液浪费严重。鉴于以上缺陷,实有必要设计一种均匀输液式冲压上模自动冷却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均匀输液式冲压上模自动冷却装置,该装置能对上模进行自动冷却,避免冷却液污染工作区域,同时,输液均匀,使得冷却液能充满海绵内各个位置,有效提高冷却效果,同时,冷却液用量少,极大提高冷却液利用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均匀输液式冲压上模自动冷却装置,包括底座、压力机、上模,所述的压力机位于底座上端右侧,所述的压力机与底座通过螺栓相连,所述的上模与压力机通过螺栓相连,还包括支架、外方管、第一气缸、内方管、冷却机构、托架、第二气缸、输液盒、限位块、分液机构,所述的支架位于底座上端左侧,所述的支架与底座通过螺栓相连,所述的外方管位于支架上端,所述的外方管与支架通过螺栓相连,所送的第一气缸位于外方管左侧,所述的第一气缸与外方管通过螺栓相连,所述的内方管位于外方管内侧且位于第一气缸右侧,所述的内方管与第一气缸螺纹相连,所述的冷却机构位于内方管上端,所述的冷却机构与内方管通过螺栓相连,所述的托架位于支架上端,所述的托架与支架通过螺栓相连,所述的第二气缸位于托架上端,所述的第二气缸与托架通过螺栓相连,所述的输液盒位于第二气缸下端,所述的输液盒与第二气缸通过螺栓相连,所述的限位块位于输液盒下端,所述的限位块与输液盒通过螺栓相连,所述的分液机构贯穿限位块,所述的分液机构可以沿限位块上下移动,所述的分液机构数量不少于2件,沿限位块均匀布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如下:

进一步的,所述的内方管还设有橡胶块,所述的橡胶块位于内方管左侧,所述的橡胶块与内方管粘接相连,橡胶块有效防止内方管回程时与外方管发生碰撞。

进一步的,所述的冷却机构还包括连接板、托板、导杆、储液盒、海绵、第一弹簧、电磁铁,所述的连接板位于内方管上端,所述的连接板与内方管通过螺栓相连,所述的托板位于连接板上端,所述的托板与连接板铆接相连,所述的导杆贯穿托板,所述的导杆可以沿托板上下滑动,所述的储液盒位于导杆上端,所述的储液盒与导杆螺纹相连,所述的海绵位于储液盒内侧,所述的海绵与储液盒粘接相连,所述的第一弹簧位于导杆外侧且位于托板和储液盒之间,所述的电磁铁位于托板上端且位于储液盒下端,所述的电磁铁与托板通过螺栓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的储液盒还设有吸合铁,所述的吸合铁位于储液盒底部,所述的吸合铁与储液盒粘接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的输液盒还设有进液管,所述的进液管与输液盒螺纹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的限位块还设有密封圈,所述的密封圈位于限位块内侧且位于分液机构外侧。

进一步的,所述的分液机构还包括输液管、挡环、第二弹簧,所述的输液管贯穿限位块,所述的输液管可以沿限位块上下移动,所述的挡环位于输液管顶部,所述的挡环与输液管螺纹相连,所述的第二弹簧位于输液管外侧且位于挡环和输液盒之间,所述的第二弹簧分别与挡环和输液盒焊接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的输液管还设有进液孔,所述的进液孔位于输液管上端,所述的进液孔贯穿输液管。

进一步的,所述的输液管还设有分液孔,所述的分液孔位于输液管下端,所述的分液孔贯穿输液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均匀输液式冲压上模自动冷却装置,事先经进液管向输液盒内泵入冷却液,工作时,第二气缸下移,带动与输液盒固连的限位块下移,从而带动分液机构下移,第二气缸下移过程中,分液机构插入海绵内,随着第二气缸的下移,输液管上移,使得冷却液经进液孔进入输液管并经分液孔均匀排入海绵内,随后,第二气缸复位,同时,第二弹簧回复将分液机构复位,随后,第一气缸推动内方管沿外方管右移,从而带动冷却机构右移,当第一气缸到位后,冷却机构位于上模正下方,随后,电磁铁失电与吸合铁分离,第一弹簧复位推动储液盒上移,从而带动吸满冷却液的海绵与上模贴合,从而对上模进行冷却,随后,电磁铁得电与吸合铁吸合,第一气缸带动冷却机构复位即可。该装置结构简单,能对上模进行自动冷却,避免冷却液污染工作区域,同时,输液均匀,使得冷却液能充满海绵内各个位置,有效提高冷却效果,同时,冷却液用量少,极大提高冷却液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局部放大图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冷却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分液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中:底座1、压力机2、上模3、支架4、外方管5、第一气缸6、内方管7、冷却机构8、托架9、第二气缸10、输液盒11、限位块12、分液机构13、橡胶块701、连接板801、托板802、导杆803、储液盒804、海绵805、第一弹簧806、电磁铁807、吸合铁808、进液管1101、密封圈1201、输液管1301、挡环1320、第二弹簧1303、进液孔1304、分液孔1305。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一种均匀输液式冲压上模自动冷却装置,包括底座1、压力机2、上模3,所述的压力机2位于底座1上端右侧,所述的压力机2与底座1通过螺栓相连,所述的上模3与压力机2通过螺栓相连,还包括支架4、外方管5、第一气缸6、内方管7、冷却机构8、托架9、第二气缸10、输液盒11、限位块12、分液机构13,所述的支架4位于底座1上端左侧,所述的支架4与底座1通过螺栓相连,所述的外方管5位于支架4上端,所述的外方管5与支架4通过螺栓相连,所送的第一气缸6位于外方管5左侧,所述的第一气缸6与外方管5通过螺栓相连,所述的内方管7位于外方管5内侧且位于第一气缸6右侧,所述的内方管7与第一气缸6螺纹相连,所述的冷却机构8 位于内方管7上端,所述的冷却机构8与内方管7通过螺栓相连,所述的托架9 位于支架4上端,所述的托架9与支架4通过螺栓相连,所述的第二气缸10位于托架9上端,所述的第二气缸10与托架9通过螺栓相连,所述的输液盒11 位于第二气缸10下端,所述的输液盒11与第二气缸10通过螺栓相连,所述的限位块12位于输液盒11下端,所述的限位块12与输液盒11通过螺栓相连,所述的分液机构13贯穿限位块12,所述的分液机构13可以沿限位块12上下移动,所述的分液机构13数量不少于2件,沿限位块12均匀布置,所述的内方管7还设有橡胶块701,所述的橡胶块701位于内方管7左侧,所述的橡胶块 701与内方管7粘接相连,橡胶块701有效防止内方管7回程时与外方管5发生碰撞,所述的冷却机构8还包括连接板801、托板802、导杆803、储液盒804、海绵805、第一弹簧806、电磁铁807,所述的连接板801位于内方管7上端,所述的连接板801与内方管7通过螺栓相连,所述的托板802位于连接板801 上端,所述的托板802与连接板801铆接相连,所述的导杆803贯穿托板802,所述的导杆803可以沿托板802上下滑动,所述的储液盒804位于导杆803上端,所述的储液盒804与导杆803螺纹相连,所述的海绵805位于储液盒804 内侧,所述的海绵805与储液盒804粘接相连,所述的第一弹簧806位于导杆 803外侧且位于托板802和储液盒804之间,所述的电磁铁807位于托板802上端且位于储液盒804下端,所述的电磁铁807与托板802通过螺栓相连,所述的储液盒804还设有吸合铁808,所述的吸合铁808位于储液盒804底部,所述的吸合铁808与储液盒804粘接相连,所述的输液盒11还设有进液管1101,所述的进液管1101与输液盒11螺纹相连,所述的限位块12还设有密封圈1201,所述的密封圈1201位于限位块12内侧且位于分液机构13外侧,所述的分液机构13还包括输液管1301、挡环1302、第二弹簧1303,所述的输液管1301贯穿限位块12,所述的输液管1301可以沿限位块12上下移动,所述的挡环1302位于输液管1301顶部,所述的挡环1302与输液管1301螺纹相连,所述的第二弹簧1303位于输液管1301外侧且位于挡环1302和输液盒11之间,所述的第二弹簧1303分别与挡环1302和输液盒11焊接相连,所述的输液管1301还设有进液孔1304,所述的进液孔1304位于输液管1301上端,所述的进液孔1304贯穿输液管1301,所述的输液管1301还设有分液孔1305,所述的分液孔1305位于输液管1301下端,所述的分液孔1305贯穿输液管1301,该均匀输液式冲压上模自动冷却装置,事先经进液管1101向输液盒11内泵入冷却液,工作时,第二气缸10下移,带动与输液盒11固连的限位块12下移,从而带动分液机构 13下移,第二气缸10下移过程中,分液机构13插入海绵805内,随着第二气缸10的下移,输液管1301上移,使得冷却液经进液孔1304进入输液管1301 并经分液孔1305均匀排入海绵内,随后,第二气缸10复位,同时,第二弹簧 1303回复将分液机构13复位,随后,第一气缸6推动内方管7沿外方管5右移,从而带动冷却机构8右移,当第一气缸6到位后,冷却机构8位于上模3正下方,随后,电磁铁807失电与吸合铁808分离,第一弹簧806复位推动储液盒 804上移,从而带动吸满冷却液的海绵805与上模3贴合,从而对上模3进行冷却,随后,电磁铁807得电与吸合铁808吸合,第一气缸6带动冷却机构8复位即可。该装置结构简单,能对上模2进行自动冷却,避免冷却液污染工作区域,同时,输液均匀,使得冷却液能充满海绵805内各个位置,有效提高冷却效果,同时,冷却液用量少,极大提高冷却液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做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