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半片螺旋成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17681发布日期:2019-03-02 02:32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半片螺旋成型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将钢板制做成螺旋叶片的成型设备,更确切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半片螺旋成型机。



背景技术:

螺旋叶片是螺旋输送机和砖瓦企业中的螺旋挤出机,水上交通工具即船只上的动力配套部件俗称螺旋桨,用于房建基地的螺旋打桩机和地坪钻孔机等机械设备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主要配件,以螺旋挤出机为例如图1所示:由动力驱动的皮带轮1连及由前后相互隔开的各一个内含轴承的轴承座2所支承和定位的主轴3做同步运转,在运转中带动套装在主轴3其前端位于缸套6之内的螺旋管4和焊接在螺旋管外缘周线上的螺旋叶片5同步旋转,在旋转中将从受料斗9进入的原料往前推送,促使其超越其断面远小于后边缸套6其内径断面的机头7和机口8而形成阻力,从而将原含有水份的松散原料挤圧成具有一定尺寸和一定形状并结合紧密的坯条。

螺旋叶片大多即九成以上将钢板切割下料压制而成,少量由浇铸而成,由于压制需要配套动力和减速机及液压机而投资大和占用厂房多,一般中小型企业难于办到,手功生产如图2和图3所示:先将钢板按工艺要求尺寸割成一个圆圈并留有缺口成为叶片坯胎39,依据旋向即左旋或右旋开口其中一侧钻有孔洞11单个或双个(图中为单个,用于左旋),成型支架由上固定盘12和下固定盘16及两固定盘之间的立柱13所组成,立柱13断面上段少量尺寸为长方形即扁钢断面,厚度略小于叶片坯胎39上的缺口宽度,具体以能套入为准,立柱13中段和下段为圆柱形,上固定盘某侧钻有通孔。其制做过程为:用高温将叶片坯胎39烧红并立即从上段套装于立柱13上,借助螺杆14和螺母15将钻有孔洞11的一侧固紧在上固定盘上,用锤子将悬空的一侧往下捶打,直到符合设计尺寸为止,如不加温仅限于较薄的叶片而用途范围夹小。

上述制做方法前者投资大而成本高并务必配套动力和减速机及液压机而务必消耗一定能源,后者劳动强度大并需要燃料比如煤炭和火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不足,旨在提供一种成本低,劳动強度轻和无须消耗电能和燃料的制做设备,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做一个方形压力框架,其内部空间上位是可升降的支架,支架中心上平面用于安放千斤顶单个或双个或双个以上,下平面是倒锥形推头单个或三个与支架中心连为一体,支架的左右两侧分别系挂有拉线,拉线的另一头往上借助原位可转动的变向滑轮改变方向往外并往下,其下端顶头吊挂有配重,拉线和配重所起的作用是当千斤顶不做功时由于左右两配重的重量重于支架和千斤顶之和而将其往上拉到位,也可以在倒锥形推头的左右两侧其框架底面安放各一个千斤顶用于取代拉线和配重。为减轻支架在升降中磨擦阻力,而在其两侧上下加装靠轮顺立式轨道上下来回滑移。

将一个整圆圈板一分为二,单片(二分之一片)外缘在下、一分为二的切割线在上,左右排列以侧立正中就位于圧力框架内的底部,一左一右相互横向(前后为纵向)对齐,两叶片之间留有空间,其空间的左右横向宽度以其中一头成型后两叶片调头能顺利安装为准,其中一头空间用于安装下边为旋转点、上边可左右转动的两推板,推板的纵向即前后方向宽度略宽于叶片宽度,两推板横向之间与上位倒锥形推头左右两侧面相贴,两叶片外边一左一右外平面上边与横向下内上外呈倾斜状的斜撑板相对并隔开一定尺寸,隔开的距离等于螺旋叶片螺距的四分之一加回弹率(退开倒锥形推头后自动收缩尺寸);并将两叶片另一头占叶片外径二分之一宽度固定,其固定方式可选用内外撑板将其撑住以防摆动,即每单片叶片被一内一外撑板夹住。

其操作过程为:摇动千斤顶促使可升降的支架连及倒锥形推头往下移位,在下移中将左右各一块推板连及左右各一片叶片其中一头分别往左和往右推移,直至与左右外边各一块斜撑板相贴为止、即每单片的二分之一成型完毕,此时松退千斤顶,在左右拉线和配重的重力作用下将千斤顶和支架提升到位。接着将左右两叶片两头更换并将成型完毕的一头固定,重复上一次操作即将毎片为半边叶片坯胎成型为螺旋叶片成品。但并不排除必要时选用动力取代人力带动千斤顶。

依据成品螺旋旋向其中一片位于前边和左边,一片位于后边和右边,(或者为反过来的状况),背面即叶片外缘在下与框架内底面相贴,叶片正中两垂直平面由一左一右两撑杆夹住固定,中间以叶片宽度为一左一右相互隔开并彼此搭接对齐即位于同一左右水平横线上,两叶片内边(两叶片之间为内)分别与各一块推板相贴,两叶片另一头即一前一后的外边分别与推板相贴,中间两推板上边由倒锥形推头隔开、前后两头各一块推板的外边分别与上位的各一个倒锥形推头右或左侧面相贴,中间两叶片的左右外边分别是各一块斜撑板,后边斜撑板位于左边,前边斜撑板位于右边,各斜撑板横向板面呈下内上外的倾斜状,上边与叶片隔开一定距离,隔开的距离等于螺旋叶片螺距的四分之一加回弹率。

其做功过程与做功原理为:揺动千斤顶促使支架和倒锥形推头同步下降,在下降中各个倒锥形推头分别将下边为旋转点上边可左右移位的推板连及叶片推向斜撑板与其贴近为止,由此促使同一片叶片的两头上边内外缘之间即叶片宽度一头往左、一头往右彼此反向偏移而成为螺旋叶片成品。

为减轻磨擦阻力,中间两推板之间的上位分别安放有辊条位于同一水平线上,两辊条之间由倒锥形推头隔开,左右两叶片外边平面与推板之间由辊条隔开,由于辊条是可转动的,倒锥形推头在往下推移过程中促使推板往外推移带动辊条旋转为滚动移位,从而减轻了叶片与推板的磨擦阻力。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选用的技术方案其要点是:方形压力框架的内部空间上位是可升降的支架,支架上平面安放有千斤顶,下平面是倒锥形推头与支架连为一体,支架的左右或前后两侧分别系挂有拉线,拉线的另一头往上经原位可转动的变向滑轮改变方向往外并往下,其下端顶头吊挂有配重,或在倒锥形推头的左右或前后两侧其支架下位分别安放各一个千斤顶用于取代拉线和配重;

钢结构整圆圈板一分为二即每片为二分之一圈,外缘在下、内缘或称一分为二的切割线在上,分左右排列以侧立其外缘正中就位于圧力框架内的底部,两叶片各自两头指向前后,彼此一左一右相互横向对齐,左右两叶片之间留有空间,其中一头空间安装有下边为旋转点、上边可左右转动的两推板,推板的纵向宽度等于或略宽于叶片宽度,两推板横向之间与上位可升降的倒锥形推头左右两侧面相贴,两叶片一左一右外平面纵向上边与隔开的斜撑板相对;两叶片另一头占整片二分之一为固定状,即由内外撑板将其撑住,即每单片叶片一头被一内一外撑板夹住,倒锥形推头下降到位后与倒锥形推头左右两侧相对的一头叶片与斜撑板紧贴;

或者依据成品螺旋旋向其中一片位于前边和左边,一片位于后边和右边,或者为反过来的状况,背面即叶片外缘在下与框架内底座相贴,叶片正中垂直线两平面由一左一右两撑杆夹住固定,前后之间的中间以叶片宽度为一左一右相互隔开并彼此搭接对齐即位于同一水平横线上,两叶片之间内边和两叶片另一头的外边分别与推板相贴,中间两推板上边由倒锥形推头隔开、前后两头各一块推板的外边分别与上位的各一个倒锥形推头右或左侧面相贴,四块斜撑板,其中中间的两块位于两叶片的左右外边,一块位于叶片的后边和左边,一块位于叶片的前边和右边,或者为反过来的状况,各斜撑板横向以下内上外呈倾斜状,上边与叶片隔开一定距离,共三个倒锥形推头下降到位后每单片叶片两头分别与一左一右两斜撑板紧贴。

两推板之间的上位分别安放有辊条位于同一横向水平线上,两辊条之间由倒锥形推头隔开,左右两叶片内边平面与推板之间由辊条隔开。

支架两侧上下安装有靠轮分别与立式轨道相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一是节能省力:不仅可以不配套动力,而且由于是倒锥形推头往下并同时将两侧推板往左和往右双向同步推移、由此借助了重力和抵消了反压力,即左右反压力落在同一个倒锥形推头的两边被相互抵消由有变无;二是结构简单:其主要配件仅是千斤顶和压力框架及推板与撑板等有关配件;三是节省材料:比如钢板每处割一个整圆太窄可只割半圆,前半圆与后半圆彼此以内外相贴,其前边外缘中段可伸入后边内缘空间内,其伸入部分为节省尺寸;四是当同一机械设备中存在前后多个螺旋叶片同时又是变螺距时(前后叶片间距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不相等),由整片变一次改为半片变一次而更均衡;五是劳动强度轻并快速:因叶片为整片的二分之一而重量轻了一半,同时安放于最低位而省力,半边叶片两头各偏移尺寸仅为整片的四分之一而推移尺寸相应减少;此外还具备无须加热和便于操作及设备经久耐用等优越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螺旋叶片在螺旋挤出机中所处位置和做功原理示意图;

图2是成型前所切割的圆圈状钢板叶片即叶片坯胎平面图;

图3是现有技术即传统手功成型其中之一的工具和成型过程展示图;

图4是半边叶片坯胎单侧平面展示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单个倒锥形推头与有关配件其结构与做功原理主视图;

图6是左右各半边叶片其中同一头分别被内外撑板夹住固定其结构与做功原理展示图;

图7是在图5的下半图基础上增加了辊条用于减轻磨擦阻力其结构与做功原理示意图;

图8是倒锥形推头立体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三个倒锥形推头与有关配件其结构与做功原理主视图;

图10是焊接在主轴上的单块半边螺旋叶片其结构展示图;

图11是在钢板上画线作图用于切割的双个半边叶片采用彼此叠加方法而节省材料其明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各附图做更进一步的阐述。

参照图1至图3,图1至图3在“背景技术”中已有详细说明,这里不再重复。

参照图3至图6,方形压力框架20其内部空间上位是可升降的支架23,支架中心上平面安放有千斤顶21,下平面是倒锥形推头24与支架中心连为一体,支架23的左右两侧分别系挂有拉线18,拉线的另一头往上借助原位可转动的变向滑轮19改变方向往外并往下,其下端顶头吊挂有配重17,拉线18和配重17所起的作用是当千斤顶不做功时由于左右两配重的重量重于支架23和千斤顶21之和而将其往上拉移到位,支架23两侧上下加装靠轮22顺立式轨道上下来回滑移。

整圆圈板一分为二成为半边叶片10,双片叶片10外缘在下、一分为二的切割线在上,左右排列以侧立正中就位于圧力框架20内的底部其前底座28上,一左一右相互横向(前后为纵向)对齐,彼此内边(之间)留有空间,其中一头空间用于安装下边为旋转点35、上边可左右转动的两推板33,推板的纵向即前后方向宽度略宽于叶片宽度(内外缘之间的宽度),左右两推板33纵向之间分别安装有辊条34,两辊条与上位倒锥形推头24左右纵向平面相贴,两叶片10外边一左一右外平面上边与隔开的斜撑板25内平面相对,左右两斜撑板外边是顶杆26,顶杆26的上端是旋转点35,其下端顶头撑在可内外移动的定位座挡36上,定位座挡外端顶头与可进退的螺杆27相贴;两叶片另一头二分之一由左内撑板29和右内撑板30及左右外撑板38将其撑住以防摆动(见图6),即每单片叶片分别被一内一外两撑板垂直面夹住,外撑板下边外端顶头与可内外移位的螺杆27相贴,其中右内撑板30其内边上下与螺杆31连为一体,螺杆顶头套有螺母32,旋紧或旋松螺母可实现各撑板与左右两叶片紧贴或脱开,内外撑板都安装在后底座37上。

其操作过程为:摇动千斤顶21促使可升降的支架23连及倒锥形推头24随千斤顶下平面往下移位,在下移中将左右各一块推板33连及左右各一片叶片10分别一个往左一个往右推移,直至与斜撑板25内边相贴为止即每单片的二分之一成型完毕,此时松退千斤顶,在左右拉线18和配重17的重力作用下将千斤顶21和支架23提升到位。接着将左右两叶片两头更换并将成型完毕的一头固定,己成型的一头调头后各自偏向内边,若彼此相贴即取代内撑,否则加插垫板至相贴为止,重复上一次操作即将毎片为半边叶片坯胎成型为螺旋叶片成品,这样成型的每双片螺旋叶片一片为左旋一片为右旋。但并不排除必要时选用动力取代人力带动千斤顶。

参照图7,在图5其下半图的基础上增加了辊条34位于下边为旋转点35的内撑板33与叶片10之间,辊条所起的作用是减轻在推移中的磨擦阻力。

参照图8和图9,双片叶片10分一前一后(图左边为前、右边为后)排列,以成型左旋螺旋为例,其中一片位于前边和左边,一片位于后边和右边,背面即叶片10其外缘在下与框架内底面相贴,叶片正中两平面由一左一右两撑杆40夹住固定,前后之间的中间以叶片宽度为一左一右相互隔开并彼此搭接对齐即位于同一水平横线上,两叶片之间内边和两叶片另一头的外边分别与推板33相贴,中间两推板之间、前后两头推板的外边分别与上位的各一个倒锥形推头24相贴,共四个斜撑板(图中未示出),其中中间的两个位于两叶片的左右外边,一个位于叶片的后边和左边,一个位于叶片的前边和右边,各块下内上外为倾斜状的斜撑板(图中未示出)纵向上边与叶片隔开一定距离,共三个倒锥形推头在下降到位后促使两叶片分别与斜撑板紧贴。由此实现前、中、后三个倒锥形推头24同步下降,在下降中分别将前后两叶片的各自两头一头往左,另一头往右推移为一次成型,只须将两叶片左右位置改变即前叶片位于前边和右边,后叶片位于后边和左边,并将撑板和斜撑板相应更改位置,便可改变螺旋旋向,这样每一次所成型的双片螺旋叶片为同一种旋向。

参照图10,成型后的半片螺旋叶片41焊接围绕螺旋管4上,只要依据工艺要求将若干片连接,便可组合成整套螺旋。

参照图11,在钢板上作画前半圆与后半圆彼此以一内一外相贴,其前边外缘中段伸入后边内缘空间内,其伸入部分以虚线为界的正中尺寸×叶片直径=节省尺寸。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