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管的插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99362发布日期:2020-09-29 18:10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热交换器管的插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交换器管的插入装置,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用于针对热交换器所使用的层叠翅片,向形成于各个翅片的透孔的位置插入热交换器管的热交换器管的插入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24所示,制冷装置等的热交换器通过向层叠翅片10的透孔12插入供热介质流通的热交换器管t而构成,该层叠翅片10通过将形成有透孔12的翅片11层叠多片而构成。作为这样的热交换器管t,使用将铜管在其中央部弯曲为字母u状而形成的发夹状的热交换器管。作为用于将热交换器管t向层叠翅片10的透孔12插入的热交换器管的插入装置,已知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号wo2017/061004)、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108760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的结构。

为了将热交换器管向层叠翅片的透孔插入,形成于翅片的所有透孔的位置在层叠翅片的层叠方向上必须一致。因此,如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那样,在向层叠翅片的透孔插入热交换器管之前,使热交换器管的引导棒贯穿透孔,从而在层叠方向上基于透孔的位置来排列构成层叠翅片的各个翅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号wo2017/061004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10876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排列层叠翅片,能够想到使具有与透孔的直径尺寸大致相同尺寸的外径尺寸的引导棒在层叠翅片的层叠方向上从透孔插入的结构。但是,在使用这样的引导棒的情况下,有时因引导棒与透孔之间的摩擦导致无法使引导棒在层叠翅片的层叠方向上贯通。与此相对,当使用外径尺寸比透孔的直径尺寸小得多的引导棒时,引导棒相对于层叠翅片的插入本身虽然变得容易,但是无法可靠地排列层叠翅片,存在难以插入热交换器管这样的课题。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热交换器管的插入装置:通过以形成于层叠翅片的各个翅片的透孔的位置来排列热交换器管,能够可靠且容易地进行热交换器管相对于透孔的插入。

即,本发明是一种热交换器管的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热交换器管的插入装置用于针对热交换器所使用的层叠翅片,向形成于各个翅片的多个透孔的位置插入热交换器管,该热交换器管的插入装置具有:层叠翅片保持部,其以维持层叠状态的状态保持所述层叠翅片;多个引导棒,该多个引导棒沿所述层叠翅片的层叠方向从在所述层叠翅片的在层叠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面开口的所述透孔插入,供从在所述层叠翅片的在层叠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面开口的所述透孔插入的所述热交换器管的顶端抵接;以及引导棒移动部,其使所述多个引导棒向由所述层叠翅片保持部保持的所述层叠翅片的所述透孔插入,所述多个引导棒根据外径尺寸的不同而设有多种。

由此,在将热交换器管向形成于层叠翅片的各个翅片的透孔插入之前,能够在透孔的位置使引导棒在层叠翅片的层叠方向上贯通,能够以透孔的位置沿层叠方向可靠地排列层叠翅片。并且,仅通过在使热交换器管的顶端部抵接于沿层叠翅片的层叠方向贯通的引导棒的顶端的状态下从层叠翅片拔出引导棒,就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将热交换器管向层叠翅片的透孔部分插入。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多个引导棒具有:第1引导棒,其形成为,外径尺寸比向所述透孔插入的热交换器管的外径尺寸大,并且比所述透孔的直径尺寸小;以及第2引导棒,其形成为,所述外径尺寸处于相对于所述热交换器管的外径尺寸为98%~102%的尺寸范围且比所述第1引导棒小。

由此,能够以低价提供一种能够在层叠翅片的层叠方向上可靠且高效地排列层叠翅片的热交换器管的插入装置。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多个引导棒的向所述透孔插入的插入侧的顶端部分的帽部的外径尺寸设有多种。

由此,仅变更安装于引导棒的帽部的外径尺寸即可,因此,能够使除帽部之外的部分的结构共通化。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管的插入装置,通过使引导棒在形成于层叠翅片的各个翅片的透孔中贯通,能够基于透孔位置预先排列层叠翅片。并且,若在使热交换器管抵接于引导棒的顶端部的状态下,进行将引导棒从层叠翅片的透孔拔出的拔出动作,则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将热交换器管向层叠翅片的透孔插入。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管的插入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翅片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在层叠翅片的一部分的透孔中插入第1引导棒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4是表示在层叠翅片的其他透孔中插入第2引导棒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5是表示热交换器管的插入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引导棒向层叠翅片的透孔插入的插入顺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引导棒向层叠翅片的透孔插入的插入顺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引导棒向层叠翅片的透孔插入的插入顺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9是第3实施方式的引导棒移动部和层叠翅片输送部的概略俯视图。

图10是与图9相对应的概略主视图。

图11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引导棒向层叠翅片插入的插入工序的概略主视图。

图12是接着图11的概略主视图。

图13是接着图12的概略主视图。

图14是接着图13的概略主视图。

图15是接着图14的概略主视图。

图16是接着图15的概略主视图。

图17是接着图16的概略主视图。

图18是第3实施方式的引导棒移动部和热交换器管插入部的概略俯视图和在该图中的a向视图。

图19是与图18相对应的概略主视图。

图20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管向层叠翅片插入的插入工序的概略主视图。

图21是接着图20的概略主视图。

图22是接着图21的概略主视图。

图23是接着图22的概略主视图。

图24是以往技术中的层叠翅片和热交换器管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管的插入装置的概略结构图。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管的插入装置100具有用于保持层叠翅片10的层叠翅片保持部20、向层叠翅片10的透孔12插入的多个引导棒30、用于使多个引导棒30移动的引导棒移动部40以及动作控制部50。

在图2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翅片10和热交换器管t的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翅片10是多片板状的翅片11在板厚方向上层叠而成的。在翅片11,多个透孔12以交错状(透孔12的位置在相邻的列或行彼此交错的状态)形成有多层。此外,在图2中,将箭头x方向设为列方向,将箭头y方向设为行方向。另外,发夹状的热交换器管t是铜管等导性热较高的材质的金属管,在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分的弯曲部b弯曲为字母u状。

如图1所示,层叠翅片保持部20一边维持层叠翅片10的层叠状态,一边保持层叠翅片10。作为这样的层叠翅片保持部20,能够使用夹持器构造等,该夹持器构造包括:抵接板22,其对于与堆叠销(未图示)一起从堆叠装置(未图示)取出的层叠翅片10,从该层叠翅片10的在层叠方向上的两端部抵接该层叠翅片10;以及抵接板驱动部24,其使相对的抵接板22、22彼此在层叠翅片10的层叠方向(图1内的箭头a是方向)上接近远离移动。在图1和图2中示出了在由抵接板22将层叠翅片10在层叠方向上夹持之后拔出了堆叠销的状态,但也能够预先设为不从层叠翅片10拔出堆叠销的状态。抵接板驱动部24的动作由动作控制部50控制。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翅片保持部20的抵接板22形成为字母l状,第1内端缘22a抵接于层叠翅片10的透孔12的形成面的局部,第2内端缘22b处于与层叠翅片10的侧面隔有所需间隔的状态。利用这样的抵接板22,在如下这一点上是有利的,即,能够一边维持层叠翅片10的层叠状态,一边使各个翅片11的俯视位置在与层叠翅片10的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此外,层叠翅片保持部20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

多个引导棒30在层叠翅片10的层叠方向上从在由层叠翅片保持部20保持的层叠翅片10的在层叠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面开口的透孔12插入。本实施方式的多个引导棒30具有最大外径尺寸各不相同的第1引导棒30a和第2引导棒30b。第1引导棒30a的最大外径尺寸形成为比热交换器管t的外径尺寸大并且比透孔12的直径尺寸小的外径尺寸。与此相对,第2引导棒30b的最大外径尺寸形成为与热交换器管t的外径尺寸大致相等的外径尺寸。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2引导棒30b的最大外径尺寸设为,处于相对于热交换器管t的外径尺寸为98%~102%的尺寸范围内,且比第1引导棒30a的最大外径尺寸小。

如图3和图4所示,第1引导棒30a能够采用具有杆部30ar和帽部30ac并且帽部30ac能够相对于杆部30ar的顶端装卸的结构,第2引导棒30b能够采用具有杆部30br和帽部30bc并且帽部30bc能够相对于杆部30br的顶端装卸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使帽部30ac的最大外径尺寸形成为比热交换器管t的外径尺寸大并且比透孔12的直径尺寸小的外径尺寸即可,使帽部30bc的最大外径尺寸形成为与热交换器管t的外径尺寸大致相等的外径尺寸即可。由此,第1引导棒30a的杆部30ar和第2引导棒30b的杆部30br也能够共通化为,外径尺寸被设为热交换器管t的外径尺寸以下的同一外径尺寸。并且,在还能够减少第1引导棒30a向透孔12插入时的摩擦阻力这一点上是有利的。如以上所述,设置最大外径尺寸不同的多种引导棒30是很重要的。

引导棒移动部40是用于在层叠翅片10的层叠方向上将多个引导棒30从层叠翅片10的外部位置相对于层叠翅片10插入和拔出(在图1中的箭头b方向上插入和拔出)的结构。作为这样的引导棒移动部40,适合使用以流体缸等为代表的直线运动装置。本实施方式的引导棒移动部40由动作控制部50控制动作,以使第1引导棒30a和第2引导棒30b在不同的时刻相对于层叠翅片10的透孔12插入拔出。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动作控制部50使引导棒移动部40进行动作,以使第1引导棒30a向在由层叠翅片保持部20保持的层叠翅片10的在层叠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面开口的多个透孔12的一部分插入。接着,如图4所示,动作控制部50使引导棒移动部40进行动作,以使第2引导棒30b向其他剩余的透孔12插入。这时,第1引导棒30a相对于相邻的多个透孔12,向1个透孔12插入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引导棒移动部40进行动作,从而相对于每4个透孔12,插入1根第1引导棒30a。

通过这样使外径尺寸比透孔12的直径尺寸稍小的第1引导棒30a先行地向透孔12的一部分插入,能够可靠地使所有的第2引导棒30b在层叠翅片10的层叠方向上从透孔12插入。由此,不会由第1引导棒30a引起透孔12变形,能够基于透孔12的位置使层叠翅片10在层叠翅片10的层叠方向上可靠地排列。另外,也可以与此相反地,使形成为比第1引导棒30a的外径尺寸稍小径的外径尺寸的第2引导棒30b先于第1引导棒30a地向透孔12插入。由此,在能够更加顺畅地进行多个引导棒30向透孔12插入的插入处理这一点上是有利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设为从层叠翅片10拔出堆叠销的状态下,将引导棒30向透孔12插入,但如图3的虚线所示,也能够使多个引导棒30向贯穿有堆叠销sp的状态下的层叠翅片10的透孔12插入。优选的是,相对于插入有堆叠销sp的透孔12,使第1引导棒30a向层叠翅片10的透孔12插入。具体而言,能够使第1引导棒30a的顶端部与堆叠销sp的顶端部对接并且维持第1引导棒30a与堆叠销sp的对接状态,且同时进行堆叠销sp相对于透孔12的拔出和第1引导棒30a相对于透孔12的插入。通过这样在层叠翅片10的透孔12中贯穿有堆叠销sp,能够在维持一定程度的排列度的状态下,将第1引导棒30a或第2引导棒30b向层叠翅片10插入,在这一点上也是有利的。

此外,在层叠翅片10的透孔12中插入有堆叠销sp的情况下,不必经过图3所示的状态,也能够设为图4所示的状态。具体而言,针对插入有堆叠销sp的透孔12,使第1引导棒30a的顶端抵接于堆叠销sp的顶端。并且,向其他透孔12插入第2引导棒30b的顶端。然后,也能够分别同时进行相对于透孔12拔出堆叠销sp的拔出处理和插入第1引导棒30a向透孔12的插入处理与第2引导棒30b向透孔12插入的插入处理。

动作控制部50分别控制层叠翅片保持部20和引导棒移动部40的动作,能够由与热交换器管的插入装置100电连接的未图示的个人计算机的cpu和预先存储于存储部的控制程序构成。热交换器管的插入装置100中的动作控制部50能够共用未图示的热交换芯制造装置的动作控制部的结构。

这样将层叠翅片10的各个翅片11的位置基于透孔12的位置排列之后,动作控制部50执行将热交换器管t向透孔12插入的动作。具体而言,如下述这样使热交换器管t贯穿透孔12。

动作控制部50在未图示的热交换器管插入部,使热交换器管t的顶端抵接于从在层叠翅片10的另一侧的端面开口的透孔12突出的第1引导棒30a的帽部30ac和第2引导棒30b的帽部30bc(参照图5)。动作控制部50一边维持使热交换器管t的顶端抵接于帽部30ac、30bc的状态,一边利用引导棒移动部40将第1引导棒30a和第2引导棒30b从层叠翅片10的透孔12向图5内的箭头方向拔出。由此,能够同时进行第1引导棒30a和第2引导棒30b从透孔12的拔出和热交换器管t向透孔12的插入作业。这样,能够制得通过向层叠翅片10插入热交换器管t而形成的热交换器。

(第2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如下的点,即,除了具有第1实施方式的多个引导棒30的结构,还具有第3引导棒30c,该第3引导棒30c的最大外径尺寸形成为第1引导棒30a的外径尺寸与第2引导棒30b的外径尺寸之间的中间尺寸。第3引导棒30c的结构与之前的实施方式同样地,由杆部30cr和能够相对于杆部30cr装卸的帽部30cc构成。其他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是共通的,因此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图示等,从而在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动作控制部50利用引导棒移动部40将第3引导棒30c向在由层叠翅片保持部20保持的层叠翅片10的层叠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面开口的多个透孔12的一部分插入。接着,如图7所示,动作控制部50利用引导棒移动部40将第1引导棒30a向其他透孔12的一部分(优选为贯穿有堆叠销的透孔12)插入。然后如图8所示,动作控制部50利用引导棒移动部40将第2引导棒30b向剩余的透孔12插入。

这时,相对于相邻的多个透孔12,动作控制部50使首先向透孔12插入的第3引导棒30c向1个透孔12插入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每4个透孔12,插入1根第3引导棒30c。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动作控制部50使第1引导棒30a向处于被插入有第3引导棒30c的透孔12划分出的3个透孔12的中央位置的透孔12插入。然后,动作控制部50使第2引导棒30b向剩余的透孔12插入。

这样,动作控制部50使具有第1引导棒30a与第2引导棒30b的中间的最大外径粗细的第3引导棒30c先于最大外径尺寸最大的第1引导棒30a的插入而向透孔12的一部分插入。由此,能够顺畅地进行第3引导棒30c向透孔12的贯穿。另外,第3引导棒30c的最大外径尺寸相对于透孔12的直径尺寸而言形成为合适的大小(处于第1引导棒30a的外径尺寸与第2引导棒30b的外径尺寸之间的最大外径尺寸),因此,能够事先排列层叠翅片10,能够减小第1引导棒30a向透孔12插入时的摩擦力。由此,能够减少引导棒移动部40和热交换器管插入部的输出,并且能够将透孔12的变形抑制在最小限度,在这一点上是有利的。

在这样将层叠翅片10沿层叠方向排列之后,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仅通过利用热交换器管插入部和引导棒移动部40一边维持使热交换器管t的顶端部抵接于引导棒30的状态一边将引导棒30从透孔12拔出,就能够将热交换器管t向透孔12插入。

(第3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如下的形态,即,将贯穿有堆叠销sp的状态的层叠翅片10向相对于引导棒移动部40接近远离移动的层叠翅片输送部60输送,将多个引导棒30向插入有堆叠销sp的状态的层叠翅片10插入。多个引导棒30至少形成为两种外径尺寸,这与之前的实施方式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简化说明,称作多个引导棒30。如图9和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引导棒移动部40具有基部41、引导棒直线运动机构42、引导棒支承体44、层叠翅片接收部46以及层叠翅片按压部48。引导棒移动部40由动作控制部50控制动作。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是共通的,因此使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图示等,从而在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基部41形成为在俯视时的形状呈长方形的板体。在基部41的端部配设有作为引导棒直线运动机构的流体缸42。在流体缸42的输出轴安装有移动侧引导棒支承体44a,该移动侧引导棒支承体44a与流体缸42的输出轴的伸缩动作同步地移动。在基部41的在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竖立设置有固定侧引导棒支承体44b。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引导棒支承体44由移动侧引导棒支承体44a和固定侧引导棒支承体44b构成。多个引导棒30设为,第1端部与移动侧引导棒支承体44a相连结,能够以被固定侧引导棒支承体44b支承为多个引导棒30的轴线方向成为水平(以多个引导棒30的轴线方向成为水平的方式贯穿固定侧引导棒支承体44b)的悬臂支承的状态往复移动。

层叠翅片接收部46在多个引导棒30的轴线方向(往复移动方向)上延伸设置。层叠翅片接收部46形成为长条体,以与多个引导棒30的轴线方向平行的排列隔有所需间隔地配设于多处。载置于层叠翅片接收部46的层叠翅片10的透孔12的位置对准多个引导棒30的高度位置。

在基部41的与引导棒直线运动机构42相对的俯视位置配设有层叠翅片按压部48。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翅片按压部48具有翅片用流体缸48a和安装于翅片用流体缸48a的轴的顶端并能够沿图中的上下方向伸缩的止挡体48b。翅片用流体缸48a沿与流体缸42的输出轴的伸缩方向相同的方向伸缩。

层叠翅片输送部60在基部62的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具有对贯穿层叠翅片10的堆叠销sp进行把持的堆叠销把持部64。基部62形成为在俯视时的形状呈长方形的板体。堆叠销把持部64设为,能够切换堆叠销sp的把持状态和非把持状态,并且能够沿上下方向相对于基部62接近远离移动。层叠翅片输送部60设为,能够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机构向至少图10内的箭头x方向和图11内的箭头z方向移动,相对于引导棒移动部40接近远离移动。层叠翅片输送部60由动作控制部50控制动作。

接着,说明相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多个引导棒30相对于层叠翅片10插入的插入方法。层叠翅片输送部60从未图示的堆叠装置接收贯穿有堆叠销sp的状态的层叠翅片10。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堆叠销把持部64对从层叠翅片10的在层叠方向上的两端部突出的堆叠销sp进行把持,将层叠翅片10与堆叠销sp一起从堆叠装置接收。

层叠翅片输送部60在动作控制部50的指示下,向图10的箭头x方向移动之后,向图11的箭头z方向移动(也可以同时移动),将层叠翅片10载置于层叠翅片接收部46。当层叠翅片10载置于层叠翅片接收部46时,止挡体48b在图11中的箭头方向上伸长(上升),在层叠翅片10的在层叠方向上的一端部的侧面位置待机。接着,层叠翅片输送部60在动作控制部50的指示下,向图12的箭头x方向移动,设为使堆叠销sp的顶端部与多个引导棒30的顶端部对接的状态,并且设为使多个引导棒30对准透孔12的位置(插入顶端部)的状态。在使堆叠销sp的顶端部与多个引导棒30的顶端部抵接之后,如图13所示,在动作控制部50的指示下,多个引导棒30所处一侧的堆叠销把持部64解除对堆叠销sp的把持,并且向箭头方向上升,以远离堆叠销sp。

接着,层叠翅片按压部48在动作控制部50的指示下,使翅片用流体缸48a向图14中的箭头方向(引导棒移动部40所处一侧)收缩(缩短)。由此,如图14所示,利用止挡体48b使层叠翅片10以向引导棒30所处一侧靠近的方式移动。接着,流体缸42和层叠翅片输送部60在动作控制部50的指示下,使多个引导棒30和堆叠销sp以同步的状态向图15所示的箭头x方向移动。这样,能够同时进行多个引导棒30相对于层叠翅片10的透孔12的插入和堆叠销sp相对于层叠翅片10的透孔12的拔出动作。

在堆叠销sp被从层叠翅片10完全拔出之后,如图16所示,自堆叠销sp退避了的堆叠销把持部64向箭头方向移动(下降),靠近堆叠销sp,并且把持堆叠销sp。然后,在动作控制部50的指示下,层叠翅片输送部60远离引导棒移动部40(图17)。

根据本实施方式,针对堆叠销sp贯穿透孔12的状态的层叠翅片10,使多个引导棒30贯穿透孔12,因此,即使在插入多个引导棒30之前,层叠翅片10也处于排列好的状态。由此,能够顺畅地进行多个引导棒30向层叠翅片10的透孔12插入的插入处理,能够使多个引导棒30同时向层叠翅片10的透孔12插入,在这一点上是有利的。

图18是本实施方式的引导棒移动部40和热交换器管插入部70的俯视图和在该图中的a向视图。图19是图18的主视图。热交换器管插入部70用于向插入有多个引导棒30的层叠翅片10的透孔12插入热交换器管t。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管插入部70具有基部72、热交换器管保持部74以及用于将热交换器管t向层叠翅片10的透孔12插入的插入驱动部76。热交换器管插入部70设为,能够相对于引导棒移动部40接近远离移动。另外,热交换器管插入部70由动作控制部50控制动作。

基部72形成为在俯视时的形状呈长方形的板体。热交换器管保持部74具有在引导棒移动部40所处一侧竖立设置的固定侧保持部74a和能够在引导棒30的轴线方向上接近远离移动的移动侧保持部74b。在固定侧保持部74a穿设有用于供热交换器管t贯穿的第1通孔74aa和用于供层叠翅片接收部46贯穿的第2通孔74ab。通过该第1通孔74aa和第2通孔74ab,即便使热交换器管插入部70相对于引导棒移动部40接近远离移动,热交换器管t或层叠翅片接收部46也不会与固定侧保持部74a互相干扰。移动侧保持部74b设为,能够沿着在基部72的上表面竖立设置的引导体78移动。

如图20所示,热交换器管插入部70在动作控制部50的指示下,从与引导棒移动部40相同的高度位置靠近该引导棒移动部40,设为使热交换器管t的顶端部与多个引导棒30的顶端部对接的状态。并且,流体缸42和插入驱动部76在动作控制部50的指示下,一边维持多个引导棒30与热交换器管t抵接的状态,一边以同步的状态使多个引导棒30与热交换器管t向图21的箭头x方向移动。这样,能够相对于层叠翅片10同时进行多个引导棒30从透孔12拔出的拔出处理和热交换器管t向透孔12插入的插入处理。

另外,如图22所示,在完成了多个引导棒30相对于层叠翅片10拔出的拔出处理和热交换器管t相对于层叠翅片10插入的插入处理之后,如图23所示,热交换器管插入部70在动作控制部50的指示下,向远离引导棒移动部40的方向移动。这样,能够设为热交换器管t向层叠翅片10的透孔12插入的状态。插入有热交换器管t的层叠翅片10利用未图示的机械手等从引导棒移动部40取出。

针对以上本发明,举出合适的实施方式进行了各种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思想的范围内,能够实施诸多改变,这是理所当然的。例如,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如下的方式:相对于每4个透孔12,插入1根第1引导棒30a,然后向其他剩余的透孔12插入第2引导棒30b,但并不限定于该方式。能够与第1引导棒30a的外径尺寸相应地适当变更应该插入第1引导棒30a的透孔12的数量。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多个引导棒30以两种(第1引导棒30a和第2引导棒30b)或3种(第1引导棒30a、第2引导棒30b以及第3引导棒30c)外径尺寸构成,但是,多个引导棒30也能够以4种以上的外径尺寸构成。

并且,在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第1引导棒30a、第2引导棒30b、第3引导棒30c都设为了能够相对于杆部(30ar、30br、30cr)装卸帽部(30ac、30bc、30cc)的形态,但并不限定于该形态。也可以以所谓的单件型形成以上的实施方式所说明的形状的第1引导棒30a、第2引导棒30b以及第3引导棒30c。并且,也能够由最大外径尺寸各自不同的单纯的圆柱/圆筒型的棒体形成第1引导棒30a、第2引导棒30b以及第3引导棒30c。

另外,也能够分多次进行热交换器管t向层叠翅片10的插入。由此,透孔12与热交换器管t的摩擦减少,因此,能够容易进行热交换器管t向透孔12的插入,并且也能够防止透孔12的破损,在这一点上是有利的。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使热交换器管插入部70从与引导棒移动部40相同的高度位置相对于该引导棒移动部40接近远离移动,但并不限定于该方式。热交换器管插入部70也能够与层叠翅片输送部60同样地,相对于引导棒移动部40在平面方向和高度方向(所谓的三维方向)上接近远离移动。

并且,本发明也能够采用将以上的实施方式和说明书中的各变形例适当组合而成的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