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长条形工件夹持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88637发布日期:2021-03-23 11:23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长条形工件夹持工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夹持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长条形工件夹持工装。



背景技术:

长条形工件长度可到1700mm,目前的长条形工件夹持工装,一般通过几个虎钳装夹的方式进行夹持,此类装夹方式通过人力逐个将每个虎钳进行夹持,在装夹过程中,每个虎钳的装夹力不一样都可能导致长条形工件变形,另外每个虎钳安装位置不一致也会造成工件变形,进而导致长条形工件加工尺寸不合格。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长条形工件夹持工装,使用本装置对长条形工件进行夹持,可以保持长条形工件各个夹持点受力一致,防止出现夹持点夹持力不同导致长条形工件变形的情况。

一种长条形工件夹持工装,包括底板、固定座、蜗杆、固定板、移动板和多根螺纹杆,所述底板上安装有固定座和固定板,所述蜗杆转动设置于固定座上,多根所述的螺纹杆均转动设置于固定板上,每根螺纹杆上均连接有涡轮,所述涡轮与蜗杆啮合,多根螺纹杆均贯穿移动板,螺纹杆与移动板螺纹连接,移动板位于涡轮和固定板之间,所述固定板的内侧壁连接有多块夹持块,所述移动板的内侧壁连接有多块第一夹持块,所述夹持块和第一夹持块一一对应,所述夹持块的内侧壁开有前壁、后壁和顶壁均开放的凹槽,所述第一夹持块的内侧壁开有前壁、后壁和顶壁均开放的第一凹槽。使用时,将长条形工件放置于凹槽和第一凹槽的底壁上,然后转动蜗杆,蜗杆转动带动涡轮转动,涡轮转动带动螺纹杆转动,螺纹杆转动带动移动板往固定板的方向移动,移动板移动带动夹持块往第一夹持块的方向移动,夹持块和第一夹持块配合将长条形工件进行夹持,如此,可以将长条形工件定位在一条直线,使长条形工件各个夹持点受到的夹持力保持一致,防止出现夹持点夹持力不同导致长条形工件变形的情况。本设计中利用涡轮和蜗杆的自锁性,在夹持块和第一夹持块将长条形工件夹紧之后不会松动。

优选地,所述固定座设置为两个,所述蜗杆的一端转动设置于其中一个固定座上,蜗杆的另一端穿过另一个固定座。本实施例中固定座设置为两个,可以使蜗杆转动更稳定、更平衡。

优选地,所述固定座为轴承座。

优选地,多根所述的螺纹杆均匀分布。本实施例中多根螺纹杆均匀分布,保证移动板移动过程中受力平衡。

优选地,所述移动板的底壁与底板顶壁之间的距离在0.1mm-0.2mm之间。

优选地,所述夹持块与移动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夹持块与固定板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蜗杆的一端连接有转动手轮。

优选地,所述夹持块和第一夹持块均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涡轮、蜗杆、移动板、固定板、螺纹杆、夹持块和第一夹持块的配合,使用时,将长条形工件放置于凹槽和第一凹槽的底壁上,然后转动蜗杆,蜗杆转动带动涡轮转动,涡轮转动带动移动板往固定板的方向移动,移动板移动带动夹持块往第一夹持块的方向移动,夹持块和第一夹持块配合将长条形工件进行夹持,如此,可以将长条形工件定位在一条直线,使长条形工件各个夹持点受到的夹持力保持一致,防止出现夹持点夹持力不同导致长条形工件变形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夹持块和第一夹持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底板,2-固定座,3-涡轮,4-蜗杆,5-固定板,6-移动板,7-夹持块,8-长条形工件,9-转动手轮,10-螺纹杆,11-第一夹持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包括底板1、固定座2、蜗杆4、固定板5、移动板6和多根螺纹杆10,所述底板1上安装有固定座2和固定板5,所述蜗杆4转动设置于固定座2上,多根所述的螺纹杆10均转动设置于固定板5上,每根螺纹杆10上均连接有涡轮3,所述涡轮3与蜗杆4啮合,多根螺纹杆10均贯穿移动板6,螺纹杆10与移动板6螺纹连接,移动板6位于涡轮3和固定板5之间,所述固定板5的内侧壁连接有多块夹持块7,所述移动板6的内侧壁连接有多块第一夹持块11,所述夹持块7和第一夹持块11一一对应,所述夹持块7的内侧壁开有前壁、后壁和顶壁均开放的凹槽,所述第一夹持块11的内侧壁开有前壁、后壁和顶壁均开放的第一凹槽。本实施例中移动板6靠近固定板5的侧壁为移动板6的内侧壁,固定板5靠近移动板6的侧壁为固定板5的内侧壁,夹持块7靠近第一夹持块11的侧壁为夹持块7的内侧壁,第一夹持块11靠近夹持块7的侧壁为第一夹持块11的内侧壁。

使用时,将长条形工件8放置于凹槽和第一凹槽的底壁上,然后转动蜗杆4,蜗杆4转动带动涡轮3转动,涡轮3转动带动螺纹杆10转动,螺纹杆10转动带动移动板6往固定板5的方向移动,移动板6移动带动夹持块7往第一夹持块11的方向移动,夹持块7和第一夹持块11配合将长条形工件8进行夹持,如此,可以将长条形工件8定位在一条直线,使长条形工件8各个夹持点受到的夹持力保持一致,防止出现夹持点夹持力不同导致长条形工件8变形的情况。本设计中利用涡轮3和蜗杆4的自锁性,在夹持块7和第一夹持块11将长条形工件8夹紧之后不会松动。

本实施例中夹持块7和第一夹持块11个数和长度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长条形工件8进行设置,夹持块7和第一夹持块11的形状也可以根据不同形状的长条形工件8进行设置。本实施例中固定板5通过螺栓与底板1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2设置为两个,所述蜗杆4的一端转动设置于其中一个固定座2上,蜗杆4的另一端穿过另一个固定座2。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2为轴承座。本实施例中固定座2设置为两个,分别布设于蜗杆4的两端,可以使蜗杆4转动更稳定更平衡。

本实施例中多根所述的螺纹杆10均匀分布。本实施例中螺纹杆10设置为三根,三根螺纹杆10均匀分布,保证移动板6移动过程中受力平衡。

本实施例中所述移动板6的底壁与底板1顶壁之间的距离在0.1mm-0.2mm之间。移动板6与底板1之间的间隙不能过大也不能太小,移动板6与底板1之间的间隙过大会造成移动板6不稳定,并且会造成加工铁屑进入该间隙内,间隙过小会造成移动板6与底板1之间可能发生摩擦,造成移动板6不能正常移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夹持块7与移动板6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夹持块11与固定板5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中夹持块7与移动板6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夹持块11与固定板5可拆卸连接,夹持块7和第一夹持块11均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可以根据长条形工件8的长度调整位置,便于装置针对不同长度的长条形工件8进行使用,再者不同的长条形工件8的形状不同,可以根据长条形工件8的形状更换对应的夹持块7和第一夹持块11,此外夹持块7和第一夹持块11在使用的过程中长期与长条形工件8挤压受力,容易出现变形,可拆卸连接便于对损坏的夹持块7和第一夹持块11进行更换。本实施例中可拆卸连接均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

本实施例中所述蜗杆4的一端连接有转动手轮9。本实施例中在蜗杆4的一端连接转动手轮9,通过转动转动手轮9带动蜗杆4转动,方便。

本实施例中所述夹持块7和第一夹持块11均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

本实施例中底板1、固定板5和移动板6均采用45度钢材料制成。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