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低温304L锻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9167267发布日期:2022-03-09 03:09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一种超低温304L锻件制造方法与流程
一种超低温304l锻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不锈钢锻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低温304l锻件制造方 法。


背景技术:

2.304l不锈钢也称为超低碳不锈钢,是一种通用性的不锈钢材料,其本身 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优良的耐腐蚀和成型性,并且其本身含碳量较低, 使得在靠近焊缝的热影响区中所析出的碳化物减至最少,而碳化物的析出可 能导致不锈钢在某些环境中产生晶间腐蚀,也有利于减少焊接晶间腐蚀。由 于上述的种种优点,这种不锈钢也广泛地用于制作各种设备。随着工业水平 的发展,一些工业设备需要在较为严苛的环境中使用,对于304l不锈钢也有 更高的性能要求,目前传统的304l不锈钢存在以下缺点:1、在-196℃的环 境下,锻件延伸和拉伸性能不达标;2、在三次深冷循环,即液氮浸泡45分 钟+室温空冷45分钟为一次深冷循环工艺后延伸率等力学性能,现有锻件达 不到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超低温304l锻件制 造方法,其优点在于改善304l不锈钢在低温下的力学性能。
4.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5.一种超低温304l锻件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s1、制备钢锭;
7.s2、第一火锻造:将钢锭加热至1230℃,之后依次进行镦粗和拔长,然 后使用压机进行保压;
8.s3、一次保温:保压完成之后,钢锭回炉加热并保温;
9.s4、第二火锻造:钢锭进行镦粗和拔长;
10.s5、二次保温:钢锭回炉加热并保温;
11.s6、第三火锻造:钢锭加热锻造成型,得到锻件;
12.s7、锻后冷却:锻件水冷;
13.s8、固溶:将锻件加热至1040-1050℃,之后保温,然后水冷。
14.进一步的,在步骤s1中,钢锭成分:c:≤0.03%、si≤0.30%、mn: 10.50~12.00%、p≤0.025%、s≤0.015%、ni:10.80-11.40%、cr:18.15-18.80%、 b≤15ppm、n:600-700ppm。
15.进一步的,在步骤s2中,当钢锭镦粗到其高度=0.5*钢锭外径后,钢锭 送入压机进行保压。
16.进一步的,在步骤s2中,保压时间范围是2~5min。
17.进一步的,在步骤s3中,回炉保温温度为1220℃-1235℃,保温时间≥ 24h。
18.进一步的,在步骤s4中,钢锭的锻造比>2。
19.进一步的,在步骤s5中,回炉保温温度为1175℃-1185℃,保温时间≤ 3h。
20.进一步的,在步骤s6中,终锻温度≥850℃。
21.进一步的,步骤s7中,水温≤30℃,锻造后锻件转运至水池入水时间≤ 1min。
22.进一步的,在步骤s8中,保温时间≥2h,水温≤30℃,锻件转运至水池 入水时间≤1min。
23.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4.1.对钢锭的元素成分进行精准控制,尤其是精确控制不锈钢中cr当量和 ni当量,使铁素体含量≤0.5%。
25.2.第一火加热温度采取1230℃,该温度是该材料不产生高温铁素体的 较高温度,在该温度下采取高温大变形,充分破碎组织,并且第一火锻造时 采取2-5min保压,充分焊合内部疏松和铸造缺陷,使铸态组织变为锻造组织 且组织中不含高温铁素体。
26.3.第一火锻造结束后,1230℃保温≥24h,均匀化扩散,使材质各区域 成分趋于一致,将锻件内部至外部铁素体含量消除至≤1%。
27.4.通过第二火锻造和第三火锻造,将锻件晶粒度控制4-5级。
28.5.通过1040-1050℃固溶,让组织充分再结晶,晶粒度控制4-5级,进 一步提高产品的低温冲击和延伸率。
附图说明
29.图1是超低温304l锻件制造方法的步骤示意图。
30.图2是合金试样1的金相图。
31.图3是合金试样2的金相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 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提出的装置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本发 明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要说明的是,附图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 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为 了使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请参阅附图。须知,本 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 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实施的限 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 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 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
33.实施例1:
34.s1、制备钢锭,钢锭成分:c:≤0.03%、si≤0.30%、mn:10.50~12.00%、 p≤0.025%、s≤0.015%、ni:10.50-12.00%、cr:18.00-19.00%、b≤15ppm、 n:600-700ppm。通过控制不锈钢的cr当量和ni当量,保证钢锭中铁素体含 量≤0.5%。
35.s2、第一火锻造:钢锭加热至1230℃后,之后依次进行镦粗和拔长,镦 粗至高度≈0.5*外径后,压机保压2min。钢锭进行高温大变形,充分破碎组 织,使晶粒细化,之后进行保压,充分焊合内部疏松和铸造缺陷,使铸态组 织变为锻造组织且组织中不含高温铁素体。
36.s3、一次保温:钢锭回炉加热至1230℃,保温时间≥24h,本实施例中, 保温时间为24h。
37.s4、第二火锻造:钢锭进行镦粗和拔长,确保钢锭锻造比>2。
38.s5、二次保温:钢锭回炉加热至1180℃,保温时间≤3h,本实施例中, 保温时间为3h。
39.s6、第三火锻造:钢锭加热锻造成型,终锻温度≥850℃,本实施例中, 终锻温度设置为850℃,得到锻件。通过第二火和第三火锻造控制将钢锭晶 粒度控制4~5级。
40.s7、锻后冷却:锻件快速水冷,水温≤30℃,锻件转运至水池的入水时 间≤1min。
41.s8、固溶:将锻件加热至1040℃,之后保温2h,然后锻件快速水冷,水 温≤30℃,锻件转运至水池的入水时间≤1min。
42.实施例2:
43.与实施例1不同的步骤在于:
44.s2、第一火锻造:钢锭加热至1230℃后,之后依次进行镦粗和拔长,镦 粗至高度≈0.5*外径后,压机保压4min。
45.s3、一次保温:钢锭回炉加热至1230℃,保温时间≥24h,本实施例中, 保温时间为30h。
46.s5、二次保温:钢锭回炉加热至1180℃,保温时间≤3h,本实施例中, 保温时间为2h。
47.s6、第三火锻造:钢锭加热锻造成型,终锻温度≥850℃,本实施例中, 终锻温度设置为900℃,得到锻件。
48.s8、固溶:将锻件加热至1045℃,之后保温3h,然后锻件快速水冷,水 温≤30℃,锻件转运至水池的入水时间≤1min。
49.实施例3:
50.与实施例1不同的步骤在于:
51.s2、第一火锻造:钢锭加热至1230℃后,之后依次进行镦粗和拔长,镦 粗至高度≈0.5*外径后,压机保压5min。
52.s3、一次保温:钢锭回炉加热至1230℃,保温时间≥24h,本实施例中, 保温时间为35h。
53.s5、二次保温:钢锭回炉加热至1180℃,保温时间≤3h,本实施例中, 保温时间为1h。
54.s6、第三火锻造:钢锭加热锻造成型,终锻温度≥850℃,本实施例中, 终锻温度设置为1000℃,得到锻件。
55.s8、固溶:将锻件加热至1050℃,之后保温4h,然后锻件快速水冷,水 温≤30℃,锻件转运至水池的入水时间≤1min。
56.产品性能检测:
57.1、低温性能测试。
58.试样准备:从实施例1、实施例2和实施例3中随机抽选一件产品作为 试样。
59.工作人员对三组试样分别进行综合力学实验,详细检测结果见表1。
[0060][0061]
表1、锻件综合性能检测表
[0062]
试验结果分析:
[0063]
a、锻件拉伸强度的平均值为1291.5mpa,满足≥1100mpa的性能要求, 并且数据波动小,说明合金组织稳定。
[0064]
b、锻件塑性延伸强度的平均值为427.3mpa,满足≥350mpa的性能要求, 并且数据主要分布在420~430左右。
[0065]
c、锻件断后延伸率的平均值为57.25%,满足≥40%的性能要求。
[0066]
d、锻件断面收缩率的平均值为77.5%,满足≥55%的性能要求。
[0067]
2、三次深冷循环性能测试:
[0068]
试样准备:从实施例1、实施例2和实施例3中随机抽选一件产品作为 试样。
[0069]
实验条件:将试样液氮浸泡45分钟+室温空冷45分钟为一次深冷循环, 试样进行三次深冷循环。
[0070]
工作人员对两组试样分别进行综合力学实验,详细检测结果见表2。
[0071][0072]
表2、锻件综合性能检测表
[0073]
试验结果分析:
[0074]
锻件三次深冷循环性能与低温性能试验相比,仅仅在塑性延伸强度有些 许降低,
其他性能几乎一致。
[0075]
锻件组织微观检测:
[0076]
锻件金相组织如图2和图3所示,晶粒组织细密均匀,没有明显的裂痕。 晶粒度为4~5级。
[0077]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 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 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78]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 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 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 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