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辐打出方法及其实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31654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轮辐打出方法及其实施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轮辐插入轮毂的轮辐孔的轮辐打出方法及装置,即涉及一种使处于固定状态的轮毂间歇旋转,以实现可在轮毂停止时使轮辐孔与前述轮辐打出装置的轮辐推出方向一致并从前述打出装置推出(打出)轮辐的方法及装置,由于打出轮辐的推力为气压式,因而能圆滑地插入轮辐且可使插入轮辐所需的时间缩短。
已有技术中,有一种将轮辐插入轮毂凸缘部的装置,其轴部成为水平姿势的状态支持轮毂,从而可插入各轮辐,这已被提案于日本专利特许公报昭58-500944号公报。
上述装置与传统的利用自重的方式相比较,其优点为可对两边的凸缘部同时插入轮辐。如第14图所示,在该水平支持式的轮辐插入装置中,将轮毂(1)支持成水平,利用前述轮毂(1)两侧所设置的打出装置(2)将轮辐(S)从侧方插入轮毂(1)凸缘部(10a)、(10b)所形成的轮辐孔(11)、(12)。然后,将其插入方向以如图所示特别设定,使轮辐(S)从侧方插入。并且,前述各打出装置设计中对应轮辐孔的关系位置适宜时才进行操作。反复施行“定位→打出动作”,轮辐(S)即被自动地插入轮毂的轮辐孔。
该轮辐打出装置(2)已被提案于日本专利利特许公报昭58-500991号公报。如第15图所示,该装置的喷嘴(N)与夹持座(C)构成一体,该夹持座(C)具有向上方开放的槽部(3),并使该槽部(3)具有向前端侧打出轮辐(S)的推进手段,使该槽部(3)可自由进退地装备于底座(B)。
在此装置中,被槽部(3)所接入的轮辐(S)依靠所定的时效(timing)动作的前述推进手段,沿着槽部(3)从基端部被朝向前端的喷嘴(N)移动,并且,此时具有槽部(3)的夹持座被维持于相对底座(base)(B)前进一定冲程(stroke)的状态,槽部(3)内的轮辐(S)将以对向地接近于轮毂(1)凸缘部的轮辐孔的方式而自动插入前述轮辐孔。
因此,每当轮辐孔与打出装置(2)被设定于定位状态而位于所定的关系位置,且轮辐(S)被接入夹持座(C)时,即反复进行前述动作,轮辐(S)最终能各自自动地被插入凸缘部的各个轮辐孔。
然而,该以往装置存在着前述轮辐插入作业无法高速化的问题。
如该图所示,这是因为从喷嘴(N)打出被槽部(3)所接入的轮辐(S)并推入轮辐孔所采用的推进手段,由收容于槽部(3)的槽部的移动体(20)及往复驱动该移动体(20)的驱动机构所构成,并由在一对皮带轮(pulley)之间卷绕皮带(21)的带轮装置及其驱动装置构成该驱动机构,也就是,由于移动体(20)沿着槽部移动,难以将该移动体(20)的移动高速化,并且必需使前述移动体(20)移动归位至起始位置才能将各部份置于起始状态,而该移动所花的时间将成为无功时间而浪费。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从对向于轮毂(1)凸缘部的轮辐孔所设置的轮辐打出装置向前述轮辐孔打出轮辐(S)的轮辐打出方法及装置,从而达到轮辐(S)打出动作的高速化。
为实现上述目的而提供的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技术手段为,与对向于轮辐孔的喷嘴(N)连接并在其打出方向上游侧设置轮辐收容室,将轮辐(S)收容于该轮辐收容室,前述轮辐收容室为大致密封状态,令高压空气从该轮辐收容室上游喷出,藉此可从前述喷嘴(N)打出轮辐(S)。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手段具有如下作用
轮辐(S)以适当步骤收容于轮辐收容室,然后加压空气从上游侧部喷至轮辐收容室。因此,轮辐(S)因该加压空气的喷出而被移送至喷嘴(N)开口端,由于此时的惯性力及前述空气压力使轮辐(S)被从喷嘴(N)打出而插入凸缘部的轮辐孔。此时,即使轮辐孔与轮辐(S)的前端稍有偏差,由于轮辐移动路径有振动宽容度(垂直于移动方向的宽容度),及由于加压空气的压送所授予的推力,轮辐(S)将发生配合前述振动宽容度的振动(垂直于移动方向的振动)。在此状态时也有空气压力所给予的轮辐移送推力,因此轮辐前端最终将被插入轮辐孔而到达所定位置。
当上述动作完成时,各部即处于起始状态,可在轮毂定位完毕后迅即转入轮辐打出工程。
本发明依据上述结构的特有效果如下因为利用空气压力压送轮辐(S),因此轮辐(S)的移送速度高于以往以机械方法往复驱动的方式。又因为在轮辐(S)打出完毕后不需要移动轮辐推进手段使其归位于起始,因此可缩短轮辐(S)打出动作所需的时间。
因为轮辐(S)是利用振动与压送力引导至轮辐孔,因此即使轮辐孔与轮辐(S)的移送轨迹有偏差,也能准确地推入轮辐(S)。
本发明权利要求2中是实施上述权利要求1方法的装置,在与轮壳(1)凸缘部的轮辐孔对向的位置设有向前述轮辐孔打出轮辐(S)的轮辐打出装置,它具有一对向于轮辐孔的喷嘴(N)以及一装备有用于接入轮辐(S)的槽部(3)的夹持座(C),从而可从前述喷嘴(N)打出前述槽部(3)所接入的轮辐(S)。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为,设置一加压空气控制装置(50),由一可自由开闭的盖板(30)闭塞前述槽部(3),设一盖板驱动装置于接入轮辐(S)时开放前述盖板(30)且于推入轮辐时闭塞,在前述槽部(3)后部域设一加压空气喷出口31,在轮辐(S)被接入前述槽部(3)且盖板(30)被闭锁时令加压空气从喷出口(31)喷出。
本发明上述技术手段具有如下作用当轮辐(S)被接入夹持座(C)的槽部(3),盖板驱动装置即动作而使盖板(30)闭塞前述槽部(3)的开放部,加压空气即在此状态下根据加压空气控制手段(50)的输出信号从喷出口(31)喷出。此时,由于槽部(3)内呈密闭状态,因此轮辐(S)将由前述喷出的加压空气移送至喷嘴(N)的开放口侧。各部份于该移送完毕后即恢复起始状态,盖板(30)由于盖板驱动装置的动作而开放,加压空气即根据加压空气控制手段(50)的输出信号停止从喷出口(31)喷出。然后,打出装置(2)与轮毂(1)的轮辐孔之间重新处于定位状态,并重复前述轮辐打出动作。
由于夹持座(C)的槽部(3)与轮辐(S)之间具有为该轮辐(S)的移动宽容度所设置的间隙,因此轮辐(S)在依靠加压空气压移送之时将发生振动。从而,即使在轮辐孔与轮辐(S)的移送轨迹之间有偏差时,轮辐(S)也能依靠该振动及压送力而引导至轮辐孔。
本发明具有与上述权利要求1同样的效果,并具有可圆滑实施权利要求1的方法的优点。
与上述以往装置具体比较,由于轮辐(S)打出完毕后,只需停止从喷出口(31)喷出加压空气并开放盖板(30)而已,因此使各部份恢复起始状态所需的时间等于移动前述盖板(30)使其归位所需的时间,与以往的将移动体移动相当于轮辐长度的距离使其归位的方式相比,可大幅度缩短上述所需时间。
权利要求3中的设在与轮毂(1)的凸缘部的轮辐孔对向的位置且向前述轮辐孔打出轮辐(S)的轮辐打出装置,具有一对向于轮辐孔的喷嘴(N)及配设于前述喷嘴的打出方向上游侧的轮辐保持部,可从前述喷嘴(N)打出前述轮辐保持部所保持的轮辐(S),可达到与上述权利要求2同样的目的。
其具体技术手段为,隔一定间隔与喷嘴(N)呈对向的位置设置加压空气的喷出口(31),上述轮辐保持部配设于间歇旋转体的外周缘或其近旁且平行于旋转体轴线的通孔(71)或槽部(3),在前述间歇旋转体的旋转圆周上以一定的节距配设数个前述轮辐保持部,并使上述间歇旋转体的长度为可刚好插入上述喷出口(31)与喷嘴(N)之间且可收容轮辐(S)整体的长度,使轮辐保持部在移动轨迹的特定停止点的位置作为上述轮辐保持部位于喷出口(31)一喷嘴(N)之间时的打出位置,并使脱离该打出位置的特定停止点的位置作为前述轮辐保持部收容保持轮辐(S)的保持位置,使其在间歇旋转体停止,加压空气控制装置(50)从喷出口(31)喷出加压空气。
依据该技术手段,在间歇旋转体外周缘近旁设有数个轮辐保持部。而该间歇旋转体的长度被设定为,当1个轮辐保持部位于喷嘴(N)与喷出口(31)之间时间歇旋转体停止,该三者位置在同一轴线上。在此时加压空气即根据加压空气控制装置(50)的输出从喷出口(31)喷出,轮辐保持部的轮辐(S)即被从喷嘴(N)打出。
此时,其中一个轮辐保持部与其移动轨迹的保持位置呈一致状态,因此将在该部份执行轮辐保持动作。
这些动作在间歇旋转体停止时同时施行,这些动作一完毕,间歇旋转体即旋转至下一状态。然后,当新的轮辐保持部与保持位置及打出位置一致时,间歇旋转体即停止,然后,上述一连串动作将同时进行。
本发明上述结构具有与上述权利要求2中同样的效果,并因为轮辐保持动作与打出动作同时进行,因此可更加缩短打出轮辐所需的时间。
现配合

图1-图13及实施例说明本发明。
图1 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斜视图;
图2 为重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3 为其侧面图;
图4 为槽部重要部分的斜视图;
图5 为沿X-X的剖视图;
图6 为沿Y-Y的剖面图;
图7 为沿Z-Z的剖面图;
图8 为轮辐插入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图9 为控制手段5为电脑时的流程图;
图10及图11为第二实施例示意图;
图12及图13为第3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4及图15为现有技术的示意图。
第1实施例图1-图9所示的第1实施例为实施权利要求1的发明方法用的权利要求2的发明实施例的装置。本实施例也与上述以往者相同,各打出装置配设于轮毂(1)的外侧而可分别与形成于轮毂(1)凸缘部相对应且从外侧插入轮辐(S)的轮辐孔(11),及反过来从凸缘部内侧插入轮辐(S)的轮辐孔(12)。
也即,如图8所示,支持成水平姿势的轮毂(1)的凸缘部(10a)的轮辐孔(11)由轮毂(1)左侧面设置的第1打出装置(2a)推入轮辐(S),而轮辐孔(12)则由轮毂(1)右侧所设置的第2打出装置(2b)插入轮辐(S)。另一方的凸缘部(10b)的轮辐孔(11)由轮毂(1)右侧所设置的第3打出装置(2c)插入轮辐(S),轮辐孔(12)则由轮毂(1)左侧所设置的第4打出装置(2d)插入轮辐(S)。而上述打出装置的姿势被设定为可避免这些插入方向呈相互交叉或轮辐(S)的插入轨迹及其延长线触及另一侧的凸缘部的状态。
由此,轮辐(S)即可适合各轮辐孔的状态插入被支持固定于水平姿势的凸缘部(10a)、(10b)的轮辐孔(11)、(12)。
而且,在前述打出装置(2)插入轮辐的时候,必需使各打出装置的轮辐插入轨迹与轮辐孔(11)、(12)一致,本实施例具有一定位装置(4),利用步进电机(stepping motor)SM旋转驱动与凸缘部呈摩擦传动的驱动辊(roller),在与凸缘部所配设的轮辐孔一致时,根据位置检出装置(40)的输出信号前述步进电机SM停止,并使上述位置检出装置(40)从检知位置回避至回避位置。
其次,各打出装置如图1-图9所示,权利要求1的发明的轮辐收容室由槽部(3)及以可自由开闭的状态闭塞其较长方向的开放部的盖板(30)所构成。前述槽部(3)位于被前述打出装置的机架(frame)所固定的夹持座(C),被夹持座(C)的前端连接有可相对于夹持座(C)上的连接筒(G)进退自如的喷嘴(N),在上述喷嘴(N)与夹持(C)之间装设有担任往复驱动手段的气缸(air cylinder)(38)。
上述夹持座(C)由一往上方开放的槽部(3)所构成,连接于打出装置的轮辐供给装置(6)的滑槽(chyte)(61)配设在其下方,上述槽部的开放部与该滑槽(61)的下游端一致,该开放部的长度较长于轮辐(S)的长度。该夹持座(C)设有可自由开闭的盖板(30),该盖板(30)可进退于塞闭开放部的闭塞位置到回避于其侧方的回避位置之间。该盖板(30)闭塞时的密闭程度未必要完全密闭,但密闭程度越高越能提高后述轮辐打出推力的效果。
上述滑槽(61)可令轮辐(S)靠其自重沿着倾斜面滑落,其倾斜面的横宽设定为稍小于轮辐(S)的长度轮辐(S)的头部(H)从倾斜面的端缘突出,并以其轴线略呈水平的姿势从该滑槽(61)上面滑落。而上述槽部(3)包括轮辐(S)从滑槽(61)投入时收容其头部(H)的第一槽部(3a)、位于其下游侧(轮辐(S)的移送方向下游侧)位置的第二槽部(3b),以及位于下游端位置的第三槽部(3c)。如图5所示,该第三槽部(3c)的断面形状使轮辐(S)的弯曲头部(H)可以直立通过。也就是,其深度大于头部(H)的高度,槽宽稍大于轮辐(S)的线径。
如图4所示,该上游侧的第二槽部(3b)的两侧壁呈向上的倾斜面(32),该倾斜面(32)的上游侧端线略呈水平,下游端则呈直立侧壁。即该倾斜面(32)呈从水平面而至直立面的圆滑扭曲。上述倾斜面(32)的上游侧端线与该区间的槽部(3)底部在同一线上,其上游侧形成有如该图所示的第一槽部(3a)。该第一槽部(3a)的宽度设定为大于上述头部(H)的长度的二倍,外观上为略呈矩形的凹部。该第一槽部(3a)的底部为从下游端(第二槽部(3b)的端部)向上游端圆滑下降且从一方侧缘向另一方侧缘呈圆滑倾斜的倾斜底部(33)。而喷出口(31)为开口于该倾斜底部(33)端部的直立壁(与轴线成直角的壁面)。
具有上述结构的槽部(3)的夹持座(C)的上面为均匀的平面,盖板(30)滑动(slide)于该上面并以与轮辐(S)移送路径成直角方向前进。
该盖板(30)为一矩形板状体,由一对气缸(34)往复驱动。
具有上述结构的槽部(3)的夹持座(C)的前端侧设有连接筒部(G),该连结筒部(G)为具有断面形状如图7所示的通过孔(34)的圆轴。而喷嘴(N)的基端部以可自由滑动在状态外套于该连接筒部(G)。在比上述喷嘴(N)的前述套合部更前端侧形成有与上述连接筒部(G)同样的通过孔(35),该通过孔(35)的入口部(36)如图2所示,形成其侧壁部及底部向上游侧圆滑扩大的倾斜面部。而上述通过孔(35)的上半部在喷嘴(N)的前端侧被切割而开放,该开放部的基端部形成向上游侧呈向上的倾斜面,该倾斜面设有时常呈附势封闭状态的闭塞板(37),通过孔(35)的下半部从该闭塞板(37)的下端部开口。
上述结构的喷嘴(N)连接于夹持座(C)所装设的气缸(38)的输出轴,喷嘴(N)根据该气缸(38)的输出而进退。其目的为可在轮辐插入完毕后,从轮辐插入装置取出装妥轮辐的轮毂(1),该喷嘴(N)使1个轮毂被设定时可由所定的操作而被维持于前进位置。于该前进位置,上述喷嘴(N)的前端与轮毂(1)的凸缘部的间隔被设定为短于轮辐(S)的长度。每当轮辐插入完毕,即被归位移动至起始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各气缸及喷出口(31)有空气回路所插入的开闭阀(V)均由控制手段(5)控制,该控制手段(5)采用微电脑。因此,上述加压空气控制装置(50)包括在该控制手段内。
为使由该微电脑(microcomputer)执行的控制得以完成,还分别配设有喷嘴(N)处的通过孔(35)、检知轮辐(S)通过的通过检知感测器(S1)、在槽部(3)的底部检知轮辐(S)是否被接入的轮辐检知感测器(S2),甚至还有检知盖板(30)是否位于闭塞位置的盖板闭塞检知感测器(S3),以及检知盖板(30)中否呈开放状态的盖板开放检知感测器(S4),并由前述微电脑输入这些输出信号。在轮辐检知状态为一定时间以下时,上述通过检知感测器(S1)输出与轮辐通过相对应的输出信号。当上述检知状态持续一定时间以上时,则可判断轮辐(S)阻塞,此时虽亦可设计成可停止轮辐的打出动作,但下述微电脑所施行的控制已省略此点。
上述各气缸的输出轴配合上述微电脑的输出信号作一定冲程(stroke)的前进或后退的动作。
如使该微电脑控制执行程序被设定为如图9所示,则将连续进行如下动作。轮辐打出动作与轮毂的定位动作虽有关连,但在本程序中只说明该打出动作的1工程。
首先,在该程序执行之前,气缸(38)正驱动使喷嘴(N)前进一定冲程,并进行轮毂(1)的定位动作。此时轮辐(S)尚未被接入槽部(3),因此盖板(30)呈开放状态。然后,一个轮辐(S)依靠轮辐供给装置(6)从滑槽(61)接入槽部(3),轮辐检知感测器(S2)将此检知,由于此时的输出,气压缸(34)呈正驱动状态,盖板(30)即被移动至完全闭塞槽部(3)的开放部的位置。移动至完全开放位置时,气缸(34)的正驱动即根据盖板闭塞检知感测器(S3)的输出信号而停止。然后,开闭阀(V)开启而加压空气从喷出口(31)喷出,轮辐(S)依靠该喷出压力被移送至喷嘴(N)的前端侧,且轮辐(S)从喷嘴(N)的前端喷出,轮辐(S)即被推入轮毂(1)凸缘部的轮辐孔。
此时,盖板(30)将根据通过检知感测器(S1)在轮辐(S)通过其配设部的时候所输出的输出信号并依靠气缸(34)的逆驱动被恢复至开放槽部(3)的起始位置,同时开闭阀(V)也被关闭。
以上的一连串动作完毕后,一个轮辐(S)即呈插入所定的轮辐孔的状态,该工程完毕后,盖板(30)即恢复至开放状态,而处于可进入下一轮辐插入工程的状态。
如图9中虚线所示,如果附加有轮毂定位装置,该定位装置则可在上述轮辐插入后动作,而在打出装置的喷嘴(N)与未插入的轮辐孔正确一致的时候,重复施行上述的一连串动作。亦即以此顺序重复施行定位动作→输轮插入动作,直到各轮辐孔均被插入轮辐(S)。
尤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槽部(3a)的倾斜底部(33)为从一方侧缘向另一方侧缘倾斜的平面,因此即使从滑槽(61)所供给的轮辐(S)的头部(H)以倒立状态滑落至槽部(3),头部(H)姿势也将由于该倾斜平面的作用而被变更为横倒状态,所以轮辐(S)的头部(H)不致被维持倒立状态不变。在由加压空气施行的压送开始时,头部(H)将从第一槽部(3a)朝向第二槽部(3b)。第3槽部(3c)的期间被圆滑地施行姿势控制。也不致有头部(H)变成倒立状态的不妥现象。
喷嘴(N)前端的开口部由时常呈封闭状态的闭塞板(37)部分封闭,因此开口部将呈最小限度,因而压送轮辐(S)之时,压送空气将可被充分保证。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以对向于滑槽(61)下端的状态配设有导板(62),因此沿着上述滑槽(61)滑落的轮辐(S)将可被确实地收容于槽部(3)。
第2实施例在图10及图11所示的第2实施例的装置中,轮辐打出装置具有施转(rotary)式轮辐保持用圆筒(cykinder)(7),该圆筒(7)以可自由旋转的状态被支持于底座(B),并且其旋转轴被设定为与轮辐打出方向成平行的状态。而在该圆筒(7)的外周面近旁具有在一个圆周上以一定节矩配设的多个轮辐保持用通孔(71),这些通孔与圆筒(7)的轴线成平行而贯通,且其断面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连接筒部(G)的通过孔(34)的断面呈同样的形状。(参阅图7)。
在本实施例中,由上述通孔(71)与从述筒体(T)的端面所构成的空室,即为权利要求1的发明的轮辐收容室。
另一方面,被连通并连接至空气压力源的加压空气的喷出口(31)以及使喷嘴(N)可自由滑动的连接筒部(G)共同配设在底座(B)上,上述喷出口(31)与连接筒部(G)通过孔(34)的上游端在上述圆筒(7)的轴支部下方在同轴上对向,且与位于圆筒(7)最下位置的通孔(71)共同位于同轴上。两者的间隔被设定为稍大于圆筒(7)的轴线方向的长度。而圆筒(7)由于其本身与喷出口(31)配设侧的轴承部之间所装设的弹簧(72)的作用而往轴线方向受力,因此,位于最下位置的通孔(71)的下游侧开口端将时常被压贴于通过孔(34)的上游侧开口端。上述喷出口(31)由独立于底座(B)的个体所构成,且被配设于前述底座所装备的可自由进退的筒体(T)的端部,上述筒体(T)由底座(B)所装设的气缸(51)施行进退驱动。如上述状态构成的圆筒(7)可由步进电机(52)施行间歇旋转,用于施行该旋转停止位置的定位的位置检知感测器(S5)位于圆筒(7)的侧部,且使其与轮辐(S)已脱离的通孔(71)对向。上述步进电机(52)由该位置检知感测器(S5)的输出控制,在前述通孔(71)与该感测器呈一致状态的时候,步进电机(52)的正转驱动即被维持一定时间的停止状态直到后述的轮辐打出动作完毕的时间。
在以上的轮辐打出装置中,如图11所示,以与圆筒(7)上端通孔(71)对向的位置为轮辐收容区(section)(7a),以与圆筒(7)下端通孔(71)对向的位置为轮辐打出区(7b),并以其中间为位置检知区(7c),而在此处配设上述位置检知感测器(S5)。
在上述轮辐收容区,上述第1实施例所使用的轮辐供给装置(6)与滑槽(61)的组合以及用于接入从前述滑槽(61)滑落的轮辐(S)的槽部(3)等结构均可照原样采用,该槽部(3)形成于设在圆筒(7)的固定杆(62)的上面。该固定杆(62)上装有与上述槽部(3)同轴的进退轴(63),该进退轴被气缸(64)以所定的时机(timing)施行一定冲程的进退驱动,以此可使槽部(3)所收容的轮辐(S)通孔(71)。
在本实施例中,通往喷出口(31)的回路所插入的开闭阀(V)、气缸(38)、(51)、(64)及步进电机(52)的动作根据喷嘴(N)所具有的通过检知感测器(S1)及上述位置检知感测器(S5)的输出设定于所定的时机,其动作如下。
在打出轮辐之前,喷嘴(N)先因气缸(38)的正驱动而被推进一定冲程,上述喷嘴(N)即被固定于前进状态。在此状态时各通孔(71)对各区处于如图11所示所定的关系,而位于最下位置的通孔(71)与喷出口(31)及通过孔(34)呈一致状态。
在此状态时气缸(51)呈逆驱动而筒体(T)的端面被压贴于圆筒(7)的端面(通孔(71)上游侧开放端)。然后,开闭阀(V)打开而加压空气被喷出至通孔(71)内,所收容的轮辐(S)即从连接筒部(G)透过喷嘴(N)往对向凸缘部的轮辐孔打出。
在该打出动作时,气缸(51)根据通过检知感测器(S1)的输出信号施行正驱动而筒体(T)与圆筒(7)的端面的对接被解除,同时步进电朵(52)被正驱动而圆筒(7)被旋转。位置检检知感测器(S5)由该旋转而与合续的通孔呈一致状态,上述步进电机(52)的驱动则根据该位置检知感测器的输出信号被停止。
此时,最上端通孔(71)中并无轮辐(S),因此气缸(64)施行一定冲程的正驱动后被施行归位驱动而固定杆(62)的槽部(3)所收容的轮辐(S)被移送并收容于上述通孔(71)。此时位于最下位置的通孔(71)与喷出口(31)呈一致状态,上述轮辐打出动作将同时进行。
如上所述,当圆筒(7)被步进电机(52)按所定时机施行间歇旋转,即可在该圆筒(7)停止时,使轮辐收容区(7a)的轮辐(S)被收容至通孔(71)。使轮辐打出区(7b)的轮辐(S)从通孔(71)透过喷嘴(N)往轮辐孔打出。
本实施例亦可发挥与上述第1实施例同样的作用与效果。
与上述第1实施例同样,可利用微电脑施行上述一连串动作,此进可使上述微电脑输入通过检知感测器(S1)及位置检知感测器(S5)的输出。
第3实施例图12及图13所示的第3实施例中,变更了第2实施例的轮辐保持用圆筒(7)的结构及轮辐供给装置,其他则以同样装置所构成。上述轮辐供给装置与第1实施例的装置相同,上述圆筒(7)筒部外周面配设多个槽部(3)。然后,由具有轴线方向的开放部(74)的筒状盖体(cover)(73)开塞圆筒(7)的外周面,该盖体(73)的内周面可自由滑动地对接于圆筒(7)的外周面。上述开放部应与圆筒(7)的顶部一致,使滑槽(61)的下端部与该开放部对向。
圆筒(7)施行间歇旋转,而位于最下位置的槽部(3)与喷出口(31)及喷嘴(N)呈一致状态,最上部的槽部则与开放部(74)呈一致状态而与滑槽(61)形成对向,圆筒(7)将在此时停止。而在此时施行轮辐打出动作及轮辐供给动作。当然,本实施例亦可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情况同样地控制各气缸及步进电机等装置的动作。
槽部(3)的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槽部相同,具有第一槽部(3a)、第二槽部(3b)以及第三槽部(3c)。各槽部(3)两端开放,这一点与上述第1实施例有别。在本实施例中,因第一槽部(3a)的两端呈开放状态,因此使筒体(T)内侧的端面大于上述第1槽部(3a)的开放部。因此,从喷出口(31)喷出的加压空气可有效地喷出于为盖体(73)所闭塞的槽部(3)。
权利要求
1.一种轮辐打出方法,其特征在于,从对向于轮毂(1)的凸缘部的轮辐孔所设置的轮辐打出装置向上述轮辐孔打出轮辐(S),与对向至轮辐孔的喷嘴(N)连接并在其打出方向上游侧设置轮辐收容室,将轮辐(S)收容至该轮辐收容室,使上述轮辐收容室为大致密封状态,令高压空气从该轮辐收容室的上游端喷出,以此而可从上述喷嘴(N)打出轮辐(S)。
2.一种轮辐打出装置,与轮毂(1)的凸缘部轮辐孔对向设置,且向上述轮辐孔打出轮辐(S),其特征在于它具有与轮辐孔对向的喷嘴(N)及具有用于接入轮辐(S)的槽部(3)的夹持座(C),而可从上述喷嘴(N)打出上述槽部(3)所接入的轮辐(S),该轮辐打出装置设有一加压空气控制装置(50),由一可自由开闭的盖板(30)闭塞上述槽部(3),设一盖板驱动装置,在接入轮辐(S)时开放上述盖板(30)且在推入轮辐时闭塞,在上述槽部(3)的后部域设有一加压空气喷出口(31),在轮辐(S)被接入上述槽部(3)且盖板(30)被闭锁的状态,令加压空气从喷出口(31)喷出。
3.一种轮辐打出装置,与轮毂(1)的凸缘部的轮辐孔对向设置,且向上述轮辐孔打出轮辐(S),其特征在于,它具有与轮辐孔对向的喷嘴(N)及配设于上述喷嘴的打出方向上游侧的轮辐保持部,可从上述喷嘴(N)打出上述轮辐保持部所保持的轮辐(S),该种轮辐打出装置设有一加压空气控制装置(50),隔着一定间隔且与上述喷嘴(N)对向的位置设一加压空气喷出口(31),上述轮辐保持部配设于间歇旋转体的外周缘或其近旁所且平行至旋转体轴线的通孔(71)或槽部(3),在上述间歇旋转体的旋转圆周上以一定的节矩配设多个上述轮辐保持部,并设定上述间歇旋转体的长度为刚够插入前述喷出口(31)与喷嘴(N)之间且可收容轮辐(S)整体的长度,轮辐保持部移动轨迹上的特定停止点的位置为上述轮辐保持部位于喷出口(31)一喷嘴(N)之间时的打出位置,偏离该打出位置的特定停止点的位置为上述轮辐保持部从外部收容保持轮辐(S)的保持位置,在间歇旋转体停止时从喷出口(31)喷出加压空气。
全文摘要
本发明为从对向于轮毂的凸缘的轮辐孔所设置的轮辐打出装置向前述轮辐孔打出轮辐的轮辐打出方法,与对向于轮辐孔的喷嘴连接并在其打出方向上游侧放置轮辐收容室,此收容室为大致密封状态,令高压空气从该收容室上游端喷出,而从前述喷嘴打出轮辐。本发明的轮辐打出装置与轮毂的凸缘部的轮辐孔对向设置且向轮辐孔打出轮辐,它具有与轮辐孔对向的喷嘴,以及装有用于接入轮辐槽部的夹持座,在加压空气作用下可从喷嘴打出槽部所接入的轮辐。
文档编号B23P21/00GK1051016SQ9010857
公开日1991年5月1日 申请日期1990年10月19日 优先权日1989年10月20日
发明者菱川敬明 申请人:新家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