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厚度为25mm的低碳贝氏体钢板的热矫直方法_2

文档序号:9338198阅读:来源:国知局
0D钢种为例,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0015]实施例1:
厚度规格为25mm的Q550D钢板,其室温屈服强度为609MPa。将矫直前的钢板表面温度控制在385°C。在第一次矫直前,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将矫直机的入口辊缝值调整为
22.0mm,出口辊缝值调整为24.6_,矫直速度被设定为1.2m/s。
[0016]预矫直阶段:在第一次矫直过程中,矫直机的总矫直力最大值约为1180.0吨力(“吨力”为力的单位,相当于一吨的质量在标准状态下受到的重力),平均值约为1062.0吨力,矫直辊矫直扭矩的最大值约为110.0KN.m,均在矫直机的额定载荷范围内。在第一次矫直完成后,开始进行第二次矫直。此时,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将矫直机的入口辊缝值和出口辊缝值进行调换,即:将矫直机原出口的辊缝值设定为22.0mm,原入口的辊缝值设定为
24.6mm,同时将矫直辊反转,但矫直速率仍然被设定为1.2m/s,从而完成对钢板的第二次矫直。在第二次矫直过程中,矫直机的总矫直力最大值约为1125.0吨力,平均值约为1020.0吨力,矫直辊矫直扭矩的最大值约为103.0KN.m,
主矫直阶段:在完成第二次矫直后,通过计算机系统将矫直机入口辊缝值设定为
20.8mm,将出口辊缝设定为24.2mm,同时将矫直速率设定为0.9m/s。在第三次矫直过程中,矫直机的总矫直力最大值约为150.0吨力,平均值约为135.0吨力,各矫直辊矫直扭矩的最大值约为12.0KN.m0通过利用ADINA有限元软件进行计算,表明当完成第三次矫直后,钢板沿厚度方向上的塑性变形区域的塑性变形区域占总高度的82%,满足工艺要求。
[0017]矫直工艺结束后,钢板被输送到冷床上进行冷却,在这一过程中,钢板未再发生瓢曲现象,钢板板形保持良好。经检验,在上述矫直工艺参数下,Q550D钢板的最终平直度为
4.0mm/m,低于平直度不超过7.0mm/m的国家标准,其板形满足国标要求。
[0018]实例2:
厚度规格为25mm的Q550D钢板,其室温屈服强度为603MPa。将矫直前的钢板表面温度控制在370°C。在第一次矫直前,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将矫直机的入口辊缝值调整为
21.5_,出口辊缝值调整为24.0_,矫直速度被设定为1.lm/so
[0019]预矫直阶段:在第一次矫直过程中,矫直机的总矫直力最大值约为1158.0吨力,平均值约为1037.0吨力,矫直辊矫直扭矩的最大值约为105.0KN.m,均在矫直机的额定载荷范围内。在第一次矫直完成后,开始进行第二次矫直。此时,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将矫直机的入口辊缝值和出口辊缝值进行调换,即:将矫直机原出口的辊缝值设定为21.5mm,原入口的棍缝值设定为24.0mm,同时将矫直棍反转,但矫直速率仍然被设定为1.lm/s,从而完成对钢板的第二次矫直。在第二次矫直过程中,矫直机的总矫直力最大值约为1099.0吨力,平均值约为1007.0吨力,矫直辊矫直扭矩的最大值约为95.0KN.m,
主矫直阶段:在完成第二次矫直后,通过计算机系统将矫直机入口辊缝值设定为
20.0mm,将出口辊缝设定为23.5mm,同时将矫直速率设定为0.8m/s。在第三次矫直过程中,矫直机的总矫直力最大值约为165.0吨力,平均值约为141.0吨力,各矫直辊矫直扭矩的最大值约为19.0KN.m0通过利用ADINA有限元软件进行计算,表明当完成第三次矫直后,钢板沿厚度方向上的塑性变形区域的塑性变形区域占总高度的85%,满足工艺要求。
[0020]矫直工艺结束后,钢板被输送到冷床上进行冷却,在这一过程中,钢板未再发生瓢曲现象,钢板板形保持良好。经检验,在上述矫直工艺参数下,Q550D钢板的最终平直度为
3.8mm/m,低于平直度不超过7.0mm/m的国家标准,其板形满足国标要求。
[0021]实例3:
厚度规格为25mm的Q550D钢板,其室温屈服强度为615MPa。将矫直前的钢板表面温度控制在410°C。在第一次矫直前,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将矫直机的入口辊缝值调整为
23.5mm,出口辊缝值调整为25.0_,矫直速度被设定为1.3m/s。
[0022]预矫直阶段:在第一次矫直过程中,矫直机的总矫直力最大值约为1118.0吨力,平均值约为1016.0吨力,矫直辊矫直扭矩的最大值约为110.0KN.m,均在矫直机的额定载荷范围内。在第一次矫直完成后,开始进行第二次矫直。此时,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将矫直机的入口辊缝值和出口辊缝值进行调换,即:将矫直机原出口的辊缝值设定为23.5mm,原入口的棍缝值设定为25.0mm,同时将矫直棍反转,但矫直速率仍然被设定为1.3m/s,从而完成对钢板的第二次矫直。在第二次矫直过程中,矫直机的总矫直力最大值约为1102.0吨力,平均值约为1087.0吨力,矫直辊矫直扭矩的最大值约为99.2KN.m。在第二次矫直后,开始进行第三次矫直。此时,再次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将矫直机的入口辊缝值和出口辊缝值进行调换,即:将矫直机原入口辊缝值设定为23.5_,原出口辊缝值设定为25.0mm,同时将矫直辊反转,但矫直速率仍然被设定为1.3m/s,从而完成对钢板的第三次矫直。在第三次矫直过程中,矫直机的总矫直力最大值约为1101.0吨力,平均值约为1083.0吨力,矫直辊矫直扭矩的最大值约为97.0KN.m0
[0023]主矫直阶段:在完成第三次矫直后,通过计算机系统将矫直机入口辊缝值设定为
21.0 _,将出口辊缝设定为24.5mm,同时将矫直速率设定为1.0m/s,然后进行第四次矫直。在第四次矫直过程中,矫直机的总矫直力最大值约为132.0吨力,平均值约为103.0吨力,各矫直辊矫直扭矩的最大值约为9.5KN.m0
[0024]在第四次矫直后,开始进行第五次矫直。此时,再次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将矫直机的入口辊缝值和出口辊缝值进行调换,即:将矫直机原出口辊缝值设定为21.0_,原入口棍缝值设定为24.5mm,同时将矫直棍反转,但矫直速率仍然被设定为1.0m/s,从而完成对钢板的第五次矫直。在第五次矫直过程中,矫直机的总矫直力最大值约为129.0吨力,平均值约为101.0吨力,各矫直辊矫直扭矩的最大值约为9.0KN.m0通过利用ADINA有限元软件进行计算,表明当完成第五次矫直后,钢板沿厚度方向上的塑性变形区域的塑性变形区域占总高度的81%,满足工艺要求。矫直工艺结束后,钢板被输送到冷床上进行冷却,在这一过程中,钢板未再发生瓢曲现象,钢板板形保持良好。经检验,在上述矫直工艺参数下,Q550D钢板的最终平直度为5.2mm/m,低于平直度不超过7.0mm/m的国家标准,其板形满足国标要求。
【主权项】
1.一种厚度为25mm的低碳贝氏体钢板的热矫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预矫直和主矫直两个阶段;在预矫直阶段,入口辊缝设定为21.5 mm?23.5mm,出口辊缝设定为24.0mm?25.0mm,矫直速度为1.1 m/s?1.3m/s ;在主矫直阶段,入口棍缝设定为20.0 mm?21.0mm,出口棍缝设定为23.5 mm?24.5_,矫直速度为0.8 m/s?1.0m/s。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厚度为25_的低碳贝氏体钢板的热矫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矫直阶段矫直机的进、出口辊缝设定值之间相差2.5mm?3.5mm ;所述预矫直阶段对钢板进行2~3次矫直,所述主矫直阶段对钢板进行1~2次矫直。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厚度为25_的低碳贝氏体钢板的热矫直方法,其特征在于:矫直机采用9辊平辊式矫直机;低碳贝氏体钢板在矫直前的表面温度控制在370°C?410。。。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厚度为25mm的低碳贝氏体钢板的热矫直方法。包括预矫直和主矫直两个阶段;在预矫直阶段,对钢板进行2~3次矫直,入口辊缝为21.5mm~23.5mm,出口辊缝为24.0mm~25.0mm,矫直速度1.1m/s~1.3m/s;在主矫直阶段,对钢板进行1~2次矫直,入口辊缝为20.0mm~21.0mm,出口辊缝为23.5mm~24.5mm,矫直速度0.8m/s~1.0m/s。本发明采用9辊平辊式矫直机,可有效降低各矫直辊的矫直力,确保设备安全,同时能将钢板厚度方向塑性变形区域占钢板厚度的比例控制在80%~85%,从而使钢板板形合格率有效控制在95%以上。
【IPC分类】B21D37/16, B21D1/02, B21B15/00
【公开号】CN105057402
【申请号】CN201510421557
【发明人】许斌, 范佳, 唐恒国, 梁永昌, 孙玉虎, 陈子刚, 李建文, 杜琦铭, 孙殿强, 刘文涛, 高福彬, 吴尚超
【申请人】河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邯郸分公司
【公开日】2015年11月18日
【申请日】2015年7月17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