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压铸造机的压射部件翻转对接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3280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挤压铸造机的压射部件翻转对接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将液态金属注入模具的挤压铸造机,特别是挤压铸造机中的压射部件翻转对接机构。
背景技术
挤压铸造工艺,又称液态模锻,其实质是把液态金属挤入金属模内,然后在一定时间内以一定压力作用于液态或半液态的金属上,并在此压力下结晶,最终成形。挤压铸造机是挤压铸造工艺中的主要设备。挤压铸造机的主要机构包括一个压射部件翻转对接机构。参见图1,传统挤压铸造机的压射部件翻转对接机构,只是简单地将压射部件2直接与机架1铰接。工作时,压射部件2首先处于图中假想线所示位置,使杯口2a离开静模固定台板6,此时可由挤压铸造机的注料机构(图中未示出)向压射部件2注入金属熔液(即注汤);然后压射部件2被液压缸的活塞杆3拉动向左摆动至杯口2a对准动模4与静模5之间的注射口,使杯口2a与注射口对接;接着压射部件2向模具型腔内挤入金属熔液并加压;铸件成形后,活塞杆3推动压射部件2向右摆回到注汤处,杯口2a退至对接前位置,至此完成一个工作循环。这种传统翻转对接机构的缺点是1、压射部件2的摆出量较少,杯口2a离开静模固定台板6的距离较小,注汤相对不便;2、为了使压射部件2顺利摆动,并且使注料机构能够靠近杯口2a,必须在静模固定台板6上开设较大的豁口7,大幅降低了挤压铸造机的整体刚度和强度。
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克服上述缺点的挤压铸造机的压射部件翻转对接机构。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挤压铸造机的压射部件翻转对接机构,包括挤压铸造机的机架和压射部件,特别地,机架上联接有两连架杆,压射部件连接在两连架杆之间,连架杆与机架、压射部件之间都以转动副联接,机架、两连架杆和压射部件构成平面四杆机构中的铰链四杆机构。挤压铸造机工作时,只要转动其中一支连架杆,就能带动压射部件作转动与平动的复合运动,从而使压射部件的摆出量更多,摆出后的杯口离开挤压铸造机的静模固定台板更远,由此只需在挤压铸造机的静模固定台板上开设较小的豁口,就足以保证压射部件顺利摆动,并且足以保证注料机构充分靠近杯口实现注汤。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压射部件的摆出量较多,注汤更方便,静模固定台板只需开设较小豁口,能够大幅提高挤压铸造机的整体刚度和强度。


图1是传统挤压铸造机的压射部件翻转对接机构的运动简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运动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2,挤压铸造机的压射部件翻转对接机构,包括挤压铸造机的机架1和压射部件2。压射部件2主要由压射油缸11、柱塞油缸12、锤头13、料杯14等零部件组成。同时参见图2、图3,机架上联接有两连架杆8、9。压射部件2连接在两连架杆8、9之间。两连架杆8、9与机架1之间,以及两连架杆8、9与压射部件2之间都以转动副联接,机架1、两连架杆8、9和压射部件2一起构成平面四杆机构中的铰链四杆机构。挤压铸造机工作时,利用翻转油缸10的活塞杆3推动其中一支连架杆8摆动,就能使压射部件2作转动与平动的复合运动,亦即压射部件2一边顺时针转动,一边朝着离开静模固定台板6的方向向下平动,结果使得压射部件2的杯口2a运动轨迹如图3中的L2所示。比较图1与图3的杯口运动轨迹L1、L2可知,本实用新型的压射部件2的摆出量更多,杯口2a的下降量更大,既方便于注汤,又能减小静模固定台板6上的豁口7的大小。
以上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可以有各种变形,例如,可以将图2中的翻转油缸10的活塞杆3改为连接在另一连架杆9上,用活塞杆3带动连架杆9转动,同样能实现压射部件2相同的运动轨迹;除了以活塞杆带动连架杆转动外,还可以用回转机构直接带动连架杆转动;根据两连架杆8、9可活动的范围不同,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铰链四杆机构”又可称为“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或者“双摇杆机构”,如此等等,所有覆盖了权利要求所述技术特征的等同或者变劣的改动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挤压铸造机的压射部件翻转对接机构,包括挤压铸造机的机架和压射部件,其特征是机架上联接有两连架杆,压射部件连接在两连架杆之间,连架杆与机架、压射部件之间都以转动副联接,机架、两连架杆和压射部件构成平面四杆机构中的铰链四杆机构。
专利摘要一种挤压铸造机的压射部件翻转对接机构,包括挤压铸造机的机架和压射部件,其主要特点在于机架上联接有两连架杆,压射部件连接在两连架杆之间,连架杆与机架、压射部件之间都以转动副联接,机架、两连架杆和压射部件构成平面四杆机构中的铰链四杆机构。本实用新型使得压射部件一边转动一边平动,压射部件的摆出量更多,摆出后杯口离开静模固定台板更远,由此带来的优点是更便于注汤,而且静模固定台板所需的豁口开度减小,能够大幅提高挤压铸造机的整体刚度和强度。
文档编号B22D17/30GK2900030SQ200620057528
公开日2007年5月16日 申请日期2006年4月4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4日
发明者姚彦秋, 郗志刚 申请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