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水晶球磨制夹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晶玻璃磨制装夹的夹具,特别是一种制作水晶灯饰用的水晶球磨制 夹具。
背景技术:
水晶灯具由于其具有豪华、美观的特点,越来越多地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在室内装饰 灯中被普遍采用,所以,作为制作水晶灯具的基本单元吊件水晶球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目 前,水晶球的制作方法是由专用玻璃磨机磨制而成,在磨机加工水晶球过程中,需将待磨 制的水晶玻璃球坯胶粘固定于同磨机联接的专用夹具上,然后进行磨制加工,现用的专用 夹具见图5所示,图中①为专用夹具,②为夹具的球杯,③为树脂胶粘层,④为水晶玻璃球 坯。胶粘磨制加工的过程是用胶球机器将水晶玻璃球坯一头端面以树脂胶与夹具上的球 杯粘接固定后进行磨制加工,待磨完球坯的一头表面后,将球杯从夹具上卸下来,放到脱 胶机上加高温使水晶玻璃球坯脱离球杯,再将巳加工一头端面同夹具的球杯粘接后,磨制 加工球坯的另一头表面,完成后重复上述脱胶过程即完成整个水晶球的磨制加工。然后, 将磨制的水晶球放到超声波清洗机清洗,去除残留在水晶球表面的残胶。这种传统的磨制 加工工艺方法存在加工工序环节多,耗费时间长,所需加工成本高,不环保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经改进设计 的水晶球磨制夹具,利用该磨制夹具可实现水晶玻璃球坯在磨制加工过程中,球坯二头表 面中的一头表面的磨制不需采用现有的连接方法,即夹具对球坯的连接采用胶接固定的方 法,而采用经改进的夹具直接对水晶玻璃球坯用钢丝绳拉紧固定的方法。实际应用中,将 巳磨制一头表面的水晶玻璃球坯,先加工好吊环孔,然后,在吊环孔中穿上钢丝绳,即可 拿到夹具上进行固定。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水晶球磨制夹具,包括夹具 座,驱动蜗杆,蜗轮轴,所述的夹具座横向设置有驱动蜗杆通孔,纵向设置有蜗轮轴通孔; 所述的驱动蜗杆装在驱动蜗杆通孔中,在驱动蜗杆同驱动蜗杆通孔两端连接部套装有左、 右单向推力轴承,驱动蜗杆尾端由两个固定螺母、 一个平垫片将其螺接固定,保持与夹具座活动连接;所述的蜗轮轴装于蜗轮轴通孔中,蜗轮轴的蜗齿部与驱动蜗杆啮合,蜗轮轴的 下端部套装有弹簧,并由一轴用挡圈对其限位固定,蜗轮轴的轴心设置有轴心通孔,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蜗轮轴的上端头部还设置有外螺纹,螺纹头上螺接有夹头座,在夹头座的 内腔底部设置有中心通孔,并由一长轴杆穿装于夹头座上设置的中心通孔与蜗轮轴轴心设 置的轴心通孔,长轴杆的上端头部与夹头座上设置的中心通孔动配合连接,在其头部上端 面设置有沉孔,侧面设置有同沉孔相通的小螺孔,小螺孔中装有顶头螺丝,长轴杆的下端 头部露出于轴心通孔的底部端口,并由一盖形螺母与其螺接;所述的蜗轮轴通孔两端设置 装有上轴承和下轴承,蜗轮轴与上、下轴承滑动配合,弹簧的上端与下轴承下端面相靠; 所述的蜗轮轴通孔下端部还设置有两突耳槽,与其配合装有一个带突耳的异形垫片,并由 一孔用挡圈与其底面紧靠卡装于蜗轮轴通孔下端部设置的凹槽中,异形垫片的上表面则同 蜗轮轴的底表面相靠。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在水晶球的磨制加工过程中,需对水晶玻 璃球坯的两头表面进行磨制加工,才能磨制成一个成品水晶球。如果水晶玻璃球坯的一头 表面的磨制不需采用现有的连接方法,即夹具对球坯的连接采用胶接固定的方法,而采 用本发明的夹具直接对水晶玻璃球坯用钢丝绳拉紧固定的方法,则减少了水晶球加工磨制 过程中的工序环节,所以,比全部采用现有加工工艺方法具有省时、省工、降低了生产成 本,并可减少有机胶粘清洗废液的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B向局部剖视图。 图3为图1的A部放大图。 图4为图3的C-C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见图1 图4所示, 一种水晶球磨制夹具,包括夹具座2,驱动蜗杆3,蜗轮轴l。所 述的夹具座2横向设置有驱动蜗杆通孔21,纵向设置有蜗轮轴通孔22;所述的驱动蜗杆3 装在驱动蜗杆通孔21中,通孔内腔大于蜗杆直径,在驱动蜗杆3同驱动蜗杆通孔21两端 连接部套装有左、右单向推力轴承4、 10,驱动蜗杆3尾端由两个固定螺母11、 一个平垫 片12将其螺接固定,保持与夹具座2活动连接;所述的蜗轮轴1装于蜗轮轴通孔22中,蜗 轮轴1的蜗齿部与驱动蜗杆3啮合,转动驱动蜗杆3可带动蜗轮轴1转动。在蜗轮轴1的下端部套装有弹簧14,并由一轴用挡圈16对其限位固定,蜗轮轴1的轴心设置有轴心通孔 101,蜗轮轴1的上端头部还设置有外螺纹,螺纹头上螺接有夹头座7,在夹头座7的内腔 底部设置有中心通孔,并由一长轴杆9穿装于夹头座7上设置的中心通孔与蜗轮轴1轴心 设置的轴心通孔101,长轴杆9的上端头部与夹头座7上设置的中心通孔动配合连接,在 其头部上端面设置有沉孔92,侧面设置有同沉孔92相通的小螺孔91,小螺孔91中装有 顶头螺丝6,长轴杆9的下端头部露出于轴心通孔101的底部端口,并由一盖形螺母15与 其螺接;所述的蜗轮轴通孔22两端设置装有上轴承5、下轴承13,蜗轮轴1与上、下轴 承滑动配合,弹簧14的上端与下轴承13下端面相靠;所述的蜗轮轴通孔22下端部还设置 有两突耳槽24、 25,与其配合装有一个带突耳181、 182的异形垫片18,并由一孔用挡圈 17与其底面紧靠卡装于蜗轮轴通孔22下端部设置的凹槽26中,对异形垫片18起到定位 固定作用,异形垫片18的上表面则同蜗轮轴1的底表面相靠,对蜗轮轴起轴向限位作用。 上述弹簧14的作用是利用其弹力对蜗轮轴1下端的推力作用,使蜗轮轴1在转动时,其 下端底表面始终与异形垫片18的上表面相靠,以减少蜗轮轴的轴向摆动,提高所加工水 晶球的质量。
实际使用中,将巳磨制好一头表面,并加工好吊环孔的半成品水晶玻璃球坯④,在吊 环孔中穿入钢丝绳8,并把钢丝绳8两端合并,穿入到长轴杆9头端的沉孔92中,然后把 顶头螺丝6旋紧,将钢丝绳8紧固于沉孔92中,接着将水晶玻璃球坯④同夹头座7内腔 口相靠摆正后,在长轴杆9下端螺纹头部旋入盖形螺母15,并将其紧固,即可将水晶玻璃 球坯④紧固于夹头座7上。待夹具同磨机安装联接后,就可对水晶玻璃球坯进行磨制加工, 加工完成后,旋开盖形螺母15和松开顶头螺丝6,就可将已加工好的水晶球从夹具座上方 便地取下。参见图2所示,图2中夹具座2的燕尾部23为本夹具同磨机的联接部,驱动 蜗杆3头端的开口槽31部为本夹具同磨机的步进电机输出轴联接部。
为了提高本夹具的加工效率,可以通过加长夹具座、驱动蜗杆的长度,在同一夹具座 上并排设置多组蜗轮轴及同蜗轮轴连接的夹头和其它部分组件, 一般根据磨机大小可设置 2 8组,这样可以一次同时加工多个水晶球,提高磨制加工的效率。
权利要求1.一种水晶球磨制夹具,包括夹具座(2),驱动蜗杆(3),蜗轮轴(1),所述的夹具座(2)横向设置有驱动蜗杆通孔(21),纵向设置有蜗轮轴通孔(22);所述的驱动蜗杆(3)装在驱动蜗杆通孔(21)中,在驱动蜗杆(3)同驱动蜗杆通孔(21)两端连接部套装有左、右单向推力轴承(4、10),驱动蜗杆(3)尾端由两个固定螺母(11)、一个平垫片(12)将其螺接固定,保持与夹具座(2)活动连接;所述的蜗轮轴(1)装于蜗轮轴通孔(22)中,蜗轮轴(1)的蜗齿部与驱动蜗杆(3)啮合,蜗轮轴(1)的下端部套装有弹簧(14),并由一轴用挡圈(16)对其限位固定,蜗轮轴(1)的轴心设置有轴心通孔(10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蜗轮轴(1)的上端头部还设置有外螺纹,螺纹头上螺接有夹头座(7),在夹头座(7)的内腔底部设置有中心通孔,并由一长轴杆(9)穿装于夹头座(7)上设置的中心通孔与蜗轮轴(1)轴心设置的轴心通孔(101),长轴杆(9)的上端头部与夹头座(7)上设置的中心通孔动配合连接,在其头部上端面设置有沉孔(92),侧面设置有同沉孔(92)相通的小螺孔(91),小螺孔(91)中装有顶头螺丝(6),长轴杆(9)的下端头部露出于轴心通孔(101)的底部端口,并由一盖形螺母(15)与其螺接;所述的蜗轮轴通孔(22)两端设置装有上轴承(5)、下轴承(13),蜗轮轴(1)与上、下轴承(5、13)滑动配合,弹簧(14)的上端与下轴承(13)下端面相靠;所述的蜗轮轴通孔(22)下端部还设置有两突耳槽(24、25),与其配合装有一个带突耳(181、182)的异形垫片(18),并由一孔用挡圈(17)与其底面紧靠卡装于蜗轮轴通孔(22)下端部设置的凹槽(26)中,异形垫片(18)的上表面则同蜗轮轴(1)的底表面相靠。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晶球磨制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夹具座(2)的蜗轮轴通 孔(22)两端设置装有的上、下轴承(5、 13)为滚针轴承。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晶球磨制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夹具座(2)的蜗轮轴通 孔(22)两端设置装有的上、下轴承(5、 13)为铜套轴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晶球磨制夹具,包括夹具座,驱动蜗杆,蜗轮轴,所述的驱动蜗杆安装固定在夹具座的横向通孔中,蜗轮轴安装固定在夹具座的纵向通孔中,蜗轮轴的蜗齿部同驱动蜗杆啮合。在蜗轮轴的上端头部螺接固定有夹头座,蜗轮轴轴心通孔中穿装有长轴杆,长轴杆尾端同一盖形螺母螺接,其头端同夹头座内腔中心通孔动配合连接。与水晶玻璃球坯连接的钢丝绳则由顶头螺丝紧固于长轴杆头端设置的沉孔中,紧固盖形螺母即可将水晶玻璃球坯拉紧固定于夹具座上。使用本发明的夹具来固定加工水晶球,比现用的树脂胶粘方法来固定加工水晶球,具有省时、省工、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可减少有机胶粘清洗废液的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
文档编号B24B11/00GK201136115SQ200820054410
公开日2008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2008年1月1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1日
发明者张卫国 申请人:张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