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正火高强韧性150mm特厚板及其生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15537阅读:581来源:国知局
一种正火高强韧性150mm特厚板及其生产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特厚板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正火高强韧性150mm特厚板及其生产方法。尤其涉及一种400mm厚连铸坯生产正火高强韧性150mm特厚板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在国内,一般将厚度在“20mm~60mm”之间的钢板称为厚板,而将“厚度>60mm”的钢板称为特厚板。特厚板的用途非常户泛,主要用于船舰、锅炉、压力容器、加压器、蒸汽发生器、化学反应合成塔、重油高温高压脱硫装置、水电涡轮的部件及桥梁、机器机座、兵器、模具、装甲及建筑构件等方面。传统的高强度高韧性特厚板,采用电渣重熔加锻造加工而成,生产成本相对较高。连铸技术的迅速发展是当代钢铁工业发展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动向,它与传统的钢锭模浇铸相比具有较大的技术经济优越性,具有简化生产工序、提高金属的收得率、改善劳动条件、铸坯质量好等优点。用连铸坯轧成的板材,横向性能优于模铸。由于国内板坯料厚度有限,连铸坯厚度多为180~250mm,单重较小,压缩比不高。目前,在中厚钢板生产过程中,TMCP工艺已普遍应用,且已在管线钢、高强度结构钢、海洋平台用钢、船板等生产中发挥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钢板的综合力学性能并节约了贵重合金元素的加入。但是,采用TMCP工艺所生产的钢板,其力学性能离散度较大。因此,对于生产特厚规格高强韧性钢板,尤其是性能均匀性要求较高的特厚板,热处理仍然是生产高性能和高附加值钢板的重要工序,不仅可以改进钢板的加工性能,而且能显著改善钢板的力学性能。其中,正火热处理是提高钢板韧性、改善钢板组织的重要工艺手段。但是,正火后的冷却通常采用空冷方式,导致钢板相变温度较高,铁素体晶粒粗大,钢板的屈服强度降低。将钢热到超过临界点以上某一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可获得细小而均匀的奥氏体组织;随后选择不同的冷却方式和冷却速度进行冷却,得到的组织和性能有很大的差异。而获得不同的金相组织和力学性能,是钢板热处理的主要目的。对比专利1(公开号:CN103233160A),一种屈服强度460MPa级正火容器钢及其制造方法,采用常规的C、Mn、Nb等合金设计、普通的轧制工艺及正常的正火热处理工艺,生产厚度规格仅为12mm~30mm,钢板规格较薄,无法满足特厚板的使用要求。对比专利2(公开号:CN101319270A),一种提高正火钢板的热处理方法,采用正火+水冷方式,生产60mm及以下规格抗拉强度550MPa级Nb微合金化钢板,同样,所涉及钢板规格较薄,仍无法满足特厚板的使用要求;对于薄规格钢板,正火后加水冷却,钢板表面质量存在一定的隐患。秦皇岛首秦金属材料公司(以下简称“首秦公司”)拥有国内较厚的400mm厚板坯连铸机,可生产单重较大且内部质量优良的厚钢坯。在特厚板生产领域,具有一定的设备优势;首秦公司同时拥有比较先进的4300mm中厚板生产线。在冷却系统方面,配有德国LOI公司设计的调质热处理生产线。本发明结合首秦公司现有的工装设备及严格的工艺过程控制,使用400mm厚规格板坯,成功开发出150mm正火高强度、高韧性特厚板,强度级别达到Q460,质量等级可以达到F级(-60℃)。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正火高强韧性150mm特厚板及其生产方法,通过合理的合金成分设计、严格的控轧控冷、正火+水冷工艺,解决特厚板低温冲击较差、正常正火后强度不足问题。一种正火高强韧性150mm特厚板,其化学成分为(重量百分比),C:0.14%~0.19%;Si:0.20%~0.50%;Mn:1.40%~1.70%;Ni:0.30%~0.40%;Cu:0.10%~0.30%;Nb:0.035%~0.050%;V:0.030%~0.050%;Ti:0.010%~0.020%;Alt:0.015%~0.050%;P:≤0.015%;S:≤0.0050%;碳当量Ceq(%)=C+Mn/6+(Cr+Mo+V)/5+(Ni/+Cu)/15,且Ceq(%)范围:0.41%~0.53%;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杂质。一种正火高强韧性150mm特厚板的生产方法,具体步骤为:铁水脱硫扒渣→转炉冶炼→LF炉精炼→RH真空处理→板坯浇铸→钢坯加热→钢板轧制→钢板堆垛缓冷→正火处理→正火后弱水冷→取样、制样及力学性能检验。本发明所涉及的工艺参数如下:1、钢水冶炼过程中,根据本发明成分范围要求,在保证C含量范围的前提下,添加合金元素Mn、Ni、Cu及微合金元素Nb、V、Ti,并严格控制杂质元素P、S含量为P:≤0.015%,S:≤0.0050%。2、板坯浇铸过程采用恒拉速操作工艺,拉速范围为0.50~0.80m/min,保证铸坯中心偏析C类≤1.0;通过严格的成分控制,利用400mm板坯浇铸机,生产成分合理、内部质量良好的400mm厚连铸坯,为150mm特厚板的的轧制奠定基础。3、钢板轧制过程采用控轧控冷工艺,粗轧结束温度为980~1050℃,待温厚度为钢板厚度+50~60mm;精轧开始温度为830~850℃,结束温度为780~800℃。4、钢板轧制后,进行堆垛缓冷,堆垛缓冷的温度为500℃~600℃,堆垛缓冷的时间为72h~96h。5、钢板正火处理过程中,设置正火温度为850~890℃;正火处理过程中钢板的总在炉时间为加热炉系数×钢板厚度+保温时间,保温时间为10~20min。具体正火温度与加热炉系数对照图见附图1所示。6、钢板正火处理后,采用弱水冷的工艺进行冷却,保证终冷温度为600~700℃;冷却过程中,钢板行进速度,即辊速为20~25m/min;设计弱水冷设备共20组水嘴,其中,1~14组水嘴为高压区段,15~20组水嘴为低压区段,第1、2、3、7、8、9、13、15、17及19组水嘴为上水嘴,第4、5、6、10、11、12、14、16、18及20组水嘴为下水嘴;为保证弱水冷效果,使用7~20组水嘴,并设置7~20组水嘴的水量分别为60±5L、170±10L、60±10L、90±5L、320±10L、90±10L、200±10L、400±10L、400±10L、500±10L、500±10L、800±10L、1000±10L及1000±10L,高压区总水量为1390±80L,高压区上下水嘴水比为:0.48~0.62,低压区总水量为3200±60L,低压区上下水嘴水比为:0.48~0.52。通过上述正火加弱水冷工艺,可细化晶粒,改善钢板的强度及韧性。通过以上工艺流程,所生产的150mm特厚板,力学性能稳定且厚度方向性能比较均匀,具有较好的强度、塑性、韧性,完全可以达到Q460级别高强度结构板的性能要求,质量等级可以达到F级。其中,钢板近表面处、钢板厚度1/4处及钢板厚度1/2处力学性能见表1所示:钢板近表面处主要微观组织为细小均匀的铁素体,钢板厚度方向1/4处主要微观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混合组织,钢板厚度方向1/2处微观组织仍为为铁素体+珠光体混合组织,珠光体含量增多,铁素体组织略微粗化。表1钢板不同位置力学性能范围取样位置ReL/MPaRm/MPaA/%-40℃AKv/J-60℃AKv/J钢板近表面>460~530>580~650>18~30>150~250>80~150钢板厚度1/4处>415~485>550~620>18~30>120~200>70~120钢板厚度1/2处>400~470>550~620>18~30>60~150>40~80注:ReL(下屈服强度)、Rm(抗拉强度)、A(断后伸长率)、AKv(冲击)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设计合适的成分体系,采用中C、一定量的Ni和Cu,少量的微合金元素Nb、V、Ti,采用400mm厚连铸坯,通过“控轧+正火+弱水冷”工艺,成功生产150mm规格高强度高韧性特厚板,其综合力学性能优良,钢板厚度方向不同位置力学性能差异小且稳定,-40℃及-60℃冲击韧性良好,完全满足Q460级别150mm特厚钢板对强度、冲击韧性的要求;不同位置微观组织均匀;在工程结构用钢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附图说明图1正火温度与加热炉系数对照关系。图2为实施例150mm规格钢板近表面微观组织。图3为实施例150mm规格钢板厚度1/4处微观组织。图4为实施例150mm规格钢板厚度1/2处微观组织。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一种正火高强韧性150mm特厚板,在首秦公司4300mm宽厚板生产线完成钢坯冶炼、板坯浇铸(板坯规格--厚度×宽度×长度:400mm×2400mm×4100mm)、钢板轧制(轧制规格--厚度×宽度:150mm×2500mm×10000mm)及正火+弱水冷处理。其化学成分(wt%)如表2所示:表2钢坯化学成分(wt%)CSiMnPSAltNiCuVNbTiCEQ0.180.331.550.0100.0030.0320.320.200.0480.0420.0160.48板坯浇铸工程中,拉速范为0.75m/min,铸坯中心偏析C类0.5。轧制工艺参数设置及热处理工艺控制过程参数见表3及表4。正火处理过程中,正火温度880℃,根据正火温度与加热系数的关系,加热系数为1.567,正火过程中总在炉时间=150mm*1.567min/mm+15min≈250min。为保证弱水冷后的温度满足要求,合理配置高压区及低压区各水嘴水量及辊道速度,辊道速度为20m/min。表3轧制工艺参数设置注:厚度单位-mm;温度单位-℃,时间-h表4热处理工艺参数设置注:温度单位-℃;高压区及低压区水量单位-L,时间-h,辊速-m/min钢板力学性能如表5所示:表5实施例钢板力学性能注:0534+S,表示钢板近表面性能;0534+Q,表示钢板板厚1/4处性能;0534-C,表示钢板板厚1/2处性能;ReL(下屈服强度)、Rm(抗拉强度)、A(断后伸长率)、AKv(冲击)以上实例仅是对本发明最佳实施方式的简单描述,不对本发明的范围有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