熨斗砂型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241742发布日期:2019-03-30 08:36阅读:494来源:国知局
熨斗砂型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熨斗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熨斗砂型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熨斗是现代常用的家用电器之一,用来烫平衣服。衣服摆放时候经常出现起皱摺、扭曲、缩水等的现象,此时用熨斗反复在衣物水平移动,衣服就会变得笔直、硬挺、整齐、平顺,而不会看上去邹巴巴和软塌塌的样子。在一些服装加工厂和缝纫铺,常常采用蒸汽熨斗,熨烫效果好。

但是,现有的蒸汽熨斗存在一些缺陷:

1)底板每个连接部分都是采用焊接完成,产品使用时间长会出现开裂漏水现象;

2)市面现有的工业熨斗都是采用白钢材质,产品整体重量变大,操作者使用起来会很吃力;

3)内部结构过于简单,个别出气孔会出现漏水现象,立式熨烫时漏水现象会更明显;

4)由于是白钢材质,底板表面处理简单,熨烫时摩擦面料水感不好,对特殊面料很难操作,使用时间长会变色,非常影响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出一种熨斗砂型及其使用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蒸汽熨斗易漏水、重量大、水感不好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熨斗砂型,包括外模,所述外模包括下模和上模,所述下模和上模形成模腔,所述模腔内设置有模芯,所述模芯具有导砂柱,所述导砂柱与所述模腔的内壁相接;

所述外模的侧面设置有浇铸口,所述浇铸口与所述模腔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下模上具有用于形成熨斗顶面的内凹的第一凹槽,所述上模上具有用于形成熨斗底面的内凹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配合形成所述模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具有导砂柱槽,所述导砂柱插设于所述导砂柱槽内;

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具有控制阀门凹槽,所述控制阀门凹槽内设置有控制阀门砂柱。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设置有若干用于形成排气孔的凸点。

进一步地,所述模芯包括第一模芯和第二模芯;

所述第一模芯与第二模芯层叠设置,且所述第一模芯与第二模芯之间留有间隙;

所述第一模芯靠近所述下模侧,所述第二模芯靠近所述上模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模芯上具有穿通的控制阀门孔和用于所述第二模芯的导砂柱穿过的导砂柱孔;所述控制阀门孔与所述控制阀门凹槽对齐。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模芯包括一主传输部,所述主传输部连接有若干分支传输部,所述主传输部的一端连接有弧形的尾传输部;

所述主传输部和各分支传输部与若干所述凸点的位置相对;所述尾传输部延伸至所述控制阀门孔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中间设有第一安装部槽,所述第一模芯上设有第二安装部槽,所述第一安装部槽与第二安装部槽相对。

进一步地,所述下模的边缘设有安装凹槽,所述上模的边缘设有安装凸缘,所述安装凸缘可容置于所述安装凹槽内。

上述熨斗砂型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将所述熨斗砂型进行组装;

二、将铝合金进行熔炼,当温度达到700℃开始除气精炼;

三、除气后,当温度达到780℃开始浇注,将熔炼的铝合金经熨斗砂型的浇铸口注入到模腔内,浇铸成型;

四、将步骤三得到的浇铸成型的产品进行切割打磨,震动清砂,做压力试验;

五、将步骤四得到的产品做固溶处理加时效T6处理;

六、将步骤五得到的产品进行机械加工;

七、将步骤六得到的产品进行抛光处理;

八、将步骤七得到的产品进行硬质氧化处理;

九、将步骤八得到的产品进行检验和二次抛光处理,得到成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的熨斗砂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浇铸铝合金一体成型获得熨斗底板,不会出现开焊漏水现象,使用更持久,而且可以承受压力;减轻整体重量,铸造铝不但提高熨斗强度,而且比白钢密度小,使用更轻便;铝合金的熨斗底板的工作面表面可以进行氧化处理,摩擦面料更顺滑,使用寿命更长久;设置若干分支传输部,从中间向两端均可排气,出气更稳定;第一模芯和第二模芯两层设计,使得获得的熨斗底板具有上下两层内腔,使得水蒸气在上层内腔内集中,避免熨烫漏水现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下模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上模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模芯一个实施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模芯一个实施例的反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二模芯一个实施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第二模芯一个实施例的反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

1、下模;2、上模;3、导砂柱;4、浇铸口;5、第一凹槽;6、第二凹槽;7、导砂柱槽;8、控制阀门凹槽;9、控制阀门砂柱;10、凸点;11、第一模芯;12、第二模芯;13、控制阀门孔;14、导砂柱孔;15、主传输部;16、分支传输部;17、尾传输部;18、第一安装部槽;19、第二安装部槽;20、安装凹槽;21、安装凸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熨斗砂型,包括外模,参见图1和图2,所述外模包括下模1和上模2,所述下模1和上模2形成模腔,所述模腔内设置有模芯,所述模芯具有导砂柱3,所述导砂柱3与所述模腔的内壁相接;所述外模的侧面设置有浇铸口4,所述浇铸口4与所述模腔连通。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批量生产的效率,上模2和下模1制造在同一个模体的两侧,若干个该模体依次层叠设置,便实现了若干个上模2与下模1的配合。

参见图1,所述下模1上具有用于形成熨斗顶面的内凹的第一凹槽5,所述上模2上具有用于形成熨斗底面的内凹的第二凹槽6;所述第一凹槽5与第二凹槽6配合形成所述模腔。

所述第一凹槽5的底部具有导砂柱槽7,所述导砂柱3插设于所述导砂柱槽7内;导砂柱3使得浇注成型的熨斗底板具有导砂孔,用于将模芯的砂倒出。所述第一凹槽5的底部具有控制阀门凹槽8,所述控制阀门凹槽8内设置有控制阀门砂柱9。参见图2,所述第二凹槽6的底部设置有若干用于形成排气孔的凸点10,浇注成型后,凸点10会使得熨斗底板的底面具有若干凹陷,可在这些凹陷处进行机械加工,使得与熨斗内部的下内腔连通。

参见图3-图6,所述模芯包括第一模芯11和第二模芯12;所述第一模芯11与第二模芯12层叠设置,且所述第一模芯11与第二模芯12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第一模芯11靠近所述下模1侧,所述第二模芯12靠近所述上模2侧。第一模芯11和第二模芯12使得浇注成型的熨斗底板具有上下两层内腔。

参见图3和图4,所述第一模芯11上具有穿通的控制阀门孔13和用于所述第二模芯12的导砂柱3穿过的导砂柱孔14;所述控制阀门孔13与所述控制阀门凹槽8对齐。第一模芯11和第二模芯12都具有导砂柱3,第一模芯11的导砂柱3直接插入到第一凹槽5的底部的导砂柱槽7内,第二模芯12与第一凹槽5之间隔着第一模芯11,因此第二模芯12的导砂柱3如果位于第一模芯11的外侧,则可以直接插入到第一凹槽5的底部的导砂柱槽7内,如果第二模芯12的导砂柱3位于第一模芯11的内侧,则第二模芯12的导砂柱3穿过所述导砂柱孔14后插入到第一凹槽5的底部的导砂柱槽7内。

参见图5和图6,所述第二模芯12包括一主传输部15,所述主传输部15连接有若干分支传输部16,所述主传输部15的一端连接有弧形的尾传输部17;所述主传输部15和各分支传输部16与若干所述凸点10的位置相对;所述尾传输部17延伸至所述控制阀门孔13的上方。控制阀门凹槽8、控制阀门砂柱9、控制阀门孔13和尾传输部17使得浇注成型的熨斗底板具有安装控制阀门的孔,且该安装控制阀门的孔与熨斗底板的上下两层内腔连通。控制阀门可控制热蒸汽进入上下两层的内腔内部。

所述第一凹槽5的底部中间设有第一安装部槽18,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槽18为长方形槽;所述第一模芯11上设有第二安装部槽19,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部槽19为两个圆形槽;所述第一安装部槽18与第二安装部槽19相对。第一安装部槽18和第二安装部槽19使得浇注成型的熨斗底板的顶部具有相对较厚的安装部,用于安装熨斗的把手,使得安装更加结实牢固。

所述下模1的边缘设有安装凹槽20,所述上模2的边缘设有安装凸缘21,所述安装凸缘21可容置于所述安装凹槽20内。安装凹槽20和安装凸缘21使得上模2和下模1在安装时更易对准,且安装后不易相对移动。

上述熨斗砂型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将所述熨斗砂型进行组装;

二、将铝合金进行熔炼,本实施例中铝合金为ZL104,用焦炭加热,铝合金慢慢熔化,用测温枪测温度,当温度达到700℃开始除气精炼,采用六氯乙烷除气;

三、除气后,当温度达到780℃开始浇注,将熔炼的铝合金经熨斗砂型的浇铸口4注入到模腔内,浇铸成型;

四、将步骤三得到的浇铸成型的产品进行切割打磨,震动清砂,将模芯的砂从熨斗底板的导砂孔倒出,然后做压力试验;

五、将步骤四得到的产品做固溶处理加时效T6处理;

六、将步骤五得到的产品进行机械加工,将一些需要进行打孔的部位进行打孔,比如熨斗底板的排水孔、安装控制阀门的孔处的一些需要打孔的部位等;

七、将步骤六得到的产品进行抛光处理;

八、将步骤七得到的产品进行硬质氧化处理,使得熨斗底板摩擦面料更顺滑,使用寿命更长久;

九、将步骤八得到的产品进行检验和二次抛光处理,得到成品。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