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品接触用奥氏体易切削不锈钢银亮棒及其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15269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食品接触用奥氏体易切削不锈钢银亮棒,其特征在于,以质量百分比计,含有以下组成成分:

C:0.03-0.07%、

S:0.003-0.01%、

Cr:18.0-20.0%、

Ni:8.0-10.0%、

Bi:0.06-0.26%、

Ca:0.0010-0.0028%、

Si:0.30-1.00%、

Mn:1.0-1.6%、

P:0.020-0.045%,

余量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食品接触用奥氏体易切削不锈钢银亮棒,其特征在于,以质量百分比计,含有以下组成成分:Cd≤100mg/kg、Pd≤1000mg/kg、Hg≤1000mg/kg。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食品接触用奥氏体易切削不锈钢银亮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食品接触用奥氏体易切削不锈钢银亮棒,其中的Cr、Ni、Pb、Cd、As金属离子析出根据我国国家标准GB9684—2011迁移量为:Cr≤0.4mg/dm2、Ni≤0.1mg/dm2、Pb≤0.01mg/dm2、Cd≤0.005mg/dm2、As≤0.008mg/dm2

4.一种食品接触用奥氏体易切削不锈钢银亮棒的生产工艺,是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食品接触用奥氏体易切削不锈钢银亮棒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配料装炉:将配比好的合格奥氏体不锈钢精铸料装入小截面水平连铸机;

2)熔炼:加热使得钢温缓慢稳步上升至熔化、升温到1580℃以上至白渣,加入易切削元素铋,吹氩精炼,除渣微调合金成分,符合标准后二次吹氩精炼,再升温至1600-1620℃转入连铸工序;

3)连铸:确认水平连铸机组及配套设备运转正常,调整结晶器进出水压力、流量,启铸拉坯,控制炉内钢水温度、拉坯速度、拉坯频率;

4)无心车床加工:将铸坯滚压校直后送入无心车床进行车削加工;

5)轧制:将步骤4)得到的精整好的连铸坯料通过中频透热无氧化均匀在线加热后,精准轧制成半成品;

6)热处理:通过无氧化可控气氛保护辊底式连续热处理的方式进行固溶处理,出炉后用水冷急冷然后酸洗、精整,冷拉,再定尺切割;

7)无心磨床研磨:将步骤6)得到的半成品滚压矫直后送入无心磨床研磨成银亮棒材;

8)迁移量及腐蚀性能检测;

9)无损探伤检测包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食品接触用奥氏体易切削不锈钢银亮棒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的熔炼,是指调整精炼炉加热功率保持钢温缓慢稳步上升至熔化,造渣,升温至1580℃以上至白渣,加入易切削元素铋,吹氩精炼,时间为3-5分钟,除渣微调合金成分,取炉中样,C按0.05%配,碳硫快速分析仪验样≤0.07%;Si按≤1.0%配入;Mn按1.5%配入,Ni按8.2%配入,化学验样≥8.2%,小于时补足8.2%;Bi按0.10-0.15%配入,化学验样≥0.11%;Cr按18.16%配入,化学验样≥18.16%,小于时补足18.16%;S≤0.01%,P≤0.045%;符合上述标准后二次吹氩精炼3-5分钟,再升温至1600-1620℃转入连铸工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食品接触用奥氏体易切削不锈钢银亮棒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的连铸,是指确认水平连铸机组及配套设备运转正常,结晶器冷却水流量:5.5m3/h,进水压力:0.5MPa,出水压力:0.1MPa,启铸拉坯,控制好炉内钢水温度在1550-1600℃范围,控制拉坯速度在2.0-2.5米/分钟;拉坯频率在90-120次/分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食品接触用奥氏体易切削不锈钢银亮棒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的无心车床加工,是将定长为2-3米的Φ35-Φ50mm的铸坯滚压校直后送入无心车床进行车削加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食品接触用奥氏体易切削不锈钢银亮棒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5)所述的轧制:是将步骤4)得到的精整好的连铸坯料通过中频透热无氧化均匀在线加热至1150-1200℃后送入三辊行星轧机一次精准轧制成Ф15-Ф27mm的半成品,终轧温度930-1000℃,轧制延伸系数3-1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食品接触用奥氏体易切削不锈钢银亮棒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6)所述的热处理,是通过无氧化可控气氛保护辊底式连续热处理的方式进行固溶处理,固溶温度1050-1150℃,出炉后用水冷急冷然后酸洗、精整,冷拉至Φ16.35mm,再定尺2.5m进行切割。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食品接触用奥氏体易切削不锈钢银亮棒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7)所述的无心磨床研磨,是将步骤6)得到的半成品滚压矫直后送入无心磨床研磨至Ф12-Ф25mm的银亮棒材,银亮棒材的直径偏差在0-0.033mm范围内,表面粗糙度≤5.0μm,平直度≤1mm/m。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