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氨液能量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64147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铜氨液能量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铜氨液能量回收系统,适用于化肥工业中的液体能量回收。
背景技术
在合成氨生产过程中,一般都是采用醋酸铜氨液吸收混合气体中微量杂质气体。在吸收过程中,高压电动铜泵将低压新铜氨液加压到13MPa送入铜洗塔内,从塔顶喷淋而下,吸收从塔底逆向上升的混合气中的微量杂质气,吸收完杂质气后的铜氨液从塔底排出,此时还有12MPa的废铜氨液由节流减压阀降低到0.4MP后送入再生装置,经再生后的低压新铜氨液又需高压电动铜氨液泵加压到13MPa送入铜洗塔内循环使用。因此由高压电动铜氨液泵供给的压力能,除吸收杂质气过程中损失小部分能量,其余约90%以上的能量是白白损失在吸收完杂质气后送入低压系统前的节流减压环节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铜氨液能量回收系统。其主要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铜氨液能量回收系统,包括储料装置、储料泵、第一换向装置、左液压缸、右液压缸、再生塔、铜洗塔和第二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料泵通过管道与所述储料装置连接,所述储料装置与所述第一换向装置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左液压缸的上腔分别与所述第一换向装置和所述铜洗塔的顶部通过管道连接,下腔分别与所述第二换向装置和所述再生塔的顶部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右液压缸的上腔分别与所述第一换向装置和所述铜洗塔的顶部通过管道连接,下腔分别与所述再生塔的顶部和所述第二换向装置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再生塔的底部与所述储料装置通过管道连接,所述铜洗塔的底部与所述第二换向装置通过管道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换向装置内设置有第一电磁阀,用于控制通过所述第一换向装置的新铜氨液的流向。优选的,所述第二换向装置内设置有第二电磁阀,用于控制通过所述第二换向装置的新铜氨液的流向。优选的,所述左液压缸的底部设置有左液压缸传感器,当所述左液压缸的活塞运行到底部时,用于分别向所述第一换向装置和所述第二换向装置发出信号,使得所述第一换向装置和所述第二换向装置分别改变输出的新铜氨液的方向。优选的,所述右液压缸的底部设置有右液压缸传感器,当所述右液压缸的活塞运行到底部时,用于分别向所述第一换向装置和所述第二换向装置发出信号,使得所述第一换向装置和所述第二换向装置分别改变输出的新铜氨液的方向。本实用新型的铜氨液能量回收系统的有益效果在于:结构简单,能够对铜洗塔底部出来的铜氨液所具有的能量 进行效果显著的回收,经济效果显著。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铜氨液能量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左液压缸的活塞向上移动、右液压缸的活塞向下移动时,系统运行的示意图。图3为左液压缸的活塞向下移动、右液压缸的活塞向上移动时,系统运行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1:储料装置;2:储料泵;3:第一换向装置;4:第一电磁阀;5:左液压缸;6:左液压缸传感器;7:右液压缸;8:右液压缸传感器;9:再生塔; 10:铜洗塔;11:第二换向装置;12:第二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合成铜洗能量回收系统,包括储料装置1、储料泵2、第一换向装置3、左液压缸5、右液压缸7、再生塔9、铜洗塔10和第二换向装置11。其中,所述储料泵2通过管道与所述储料装置I连接,所述储料装置I与所述第一换向装置3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左液压缸5的上腔分别与所述第一换向装置3和所述铜洗塔10的顶部通过管道连接,下腔分别与所述第二换向装置11和所述再生塔9的顶部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右液压缸7的上腔分别与所述第一换向装置3和所述铜洗塔10的顶部通过管道连接,下腔分别与所述再生塔9的顶部和所述第二换向装置11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再生塔9的底部与所述储料装置I通过管道连接,所述铜洗塔10的底部与所述第二换向装置11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第一换向装置3内设置有第一电磁阀4,用于控制通过所述第一换向装置3的新铜氨液的流向;所述第二换向装置11内设置有第二电磁阀12,用于控制通过所述第二换向装置11的新铜氨液的流向。所述左液压缸5的底部设置有左液压缸传感器6,当所述左液压缸5的活塞运行到底部时,用于分别向所述第一换向装置3和所述第二换向装置11发出信号,使得所述第一换向装置3和所述第二换向装置11分别改变输出的新铜氨液的方向;所述右液压缸7的底部设置有右液压缸传感器8,当所述右液压缸7的活塞运行到底部时,用于分别向所述第一换向装置3和所述第二换向装置11发出信号,使得所述第一换向装置3和所述第二换向装置11分别改变输出的新铜氨液的方向。本实用新型的铜氨液能量回收系统的工作过程如下文所示。参考图2,从铜洗塔10的底部流出的高压废铜氨液在第二换向装置11的控制下进入左液压缸5的下腔,推动左液压缸5的活塞上行,上行过程中将上腔中的新铜氨液压出,压出的新铜氨液在泵的作用下进入铜洗塔10的顶部。如图2中的较细箭头线所示。同时,储料装置I中的新铜氨液在第一换向装置3的作用下进入右液压缸7的上腔,推动右液压缸7的活塞下行,下行过程中将下腔中的低压废铜氨液压出,压出的低压废铜氨液在泵的作用下进入再生塔9的顶部,以再生为新铜氨液。再生的新铜氨液进入储料装置1,供后续步骤使用。如图2中的较粗箭头线所示。当右液压缸7下行至极限位置时,右液压缸7底部的右液压缸传感器8向第一电磁阀4和第二电磁阀12发出信号,使得第一电磁阀4和第二电磁阀12分别改变第一换向装置3和第二换向装置11,使得从第一换向装置3和第二换向装置11流出的液体分别进入左液压缸5的上腔和右液压缸7的下腔,具体参见图3和下文所述。参考图3,从铜洗塔10的底部流出的高压废铜氨液在第二换向装置11的控制下进入右液压缸7的下腔,推动右液压缸7的活塞上行,上行过程中将上腔中的新铜氨液压出,压出的新铜氨液在泵的 作用下进入铜洗塔10的顶部。如图3中较细箭头线所示。同时,储料装置I中的新铜氨液在第一换向装置3的作用下进入左液压缸5的上腔,推动左液压缸5的活塞下行,下行过程中将下腔中的低压废铜氨液压出,压出的低压废铜氨液在泵的作用下进入再生塔9的顶部,以再生为新铜氨液。再生的新铜氨液进入储料装置1,供后续步骤使用。如图3中较粗箭头线所示。当左液压缸5下行至极限位置时,左液压缸5底部的左液压缸传感器6向第一电磁阀4和第二电磁阀12发出信号,使得第一电磁阀4和第二电磁阀12分别改变第一换向装置3和第二换向装置11,使得从第一换向装置3和第二换向装置11流出的液体分别进入右液压缸7的上腔和左液压缸5的下腔,后续步骤参见图2和上文所述。当然,在铜洗塔洗涤原料气的过程中,会有能力损耗,损耗的能量由供料泵2提供。如此,不断循环重复,两个液压缸一上一下协调运动,经由储料装置I和第一换向装置3,把新铜氨液源源不断地压入铜洗塔10。因此,本系统能够对铜洗塔底部出来的铜氨液所具有的能量进行效果显著的回收,经济效果显著。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描述,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铜氨液能量回收系统,包括储料装置、储料泵、第一换向装置、左液压缸、右液压缸、再生塔、铜洗塔和第二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料泵通过管道与所述储料装置连接,所述储料装置与所述第一换向装置通过管道连接, 所述左液压缸的上腔分别与所述第一换向装置和所述铜洗塔的顶部通过管道连接,下腔分别与所述第二换向装置和所述再生塔的顶部通过管道连接, 所述右液压缸的上腔分别与所述第一换向装置和所述铜洗塔的顶部通过管道连接,下腔分别与所述再生塔的顶部和所述第二换向装置通过管道连接,并且 所述再生塔的底部与所述储料装置通过管道连接,所述铜洗塔的底部与所述第二换向装置通过管道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氨液能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向装置内设置有第一电磁阀,用于控制通过所述第一换向装置的新铜氨液的流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氨液能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向装置内设置有第二电磁阀,用于控制通过所述第二换向装置的新铜氨液的流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氨液能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液压缸的底部设置有左液压缸传感器;当所述左液压缸的活塞运行到底部时,所述左液压缸传感器用于分别向所述第一换向装置和所述第二换向装置发出信号,使得所述第一换向装置和所述第二换向装置分别改变输出的新铜氨液的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氨液能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右液压缸的底部设置有右液压缸传感器;当所述右液压缸的活塞运行到底部时,所述右液压缸传感器用于分别向所述第一换向装置和所述第二换向装置发出信号,使得所述第一换向装置和所述第二换向装置分别改变输出的新铜氨液的方向。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铜氨液能量回收系统,包括储料装置、储料泵、第一换向装置、左液压缸、右液压缸、再生塔、铜洗塔和第二换向装置,其中,所述储料泵通过管道与所述储料装置连接,所述储料装置与所述第一换向装置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左液压缸的上腔分别与所述第一换向装置和所述铜洗塔的顶部通过管道连接,下腔分别与所述第二换向装置和所述再生塔的顶部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右液压缸的上腔分别与所述第一换向装置和所述铜洗塔的顶部通过管道连接,下腔分别与所述再生塔的顶部和所述第二换向装置通过管道连接,并且所述再生塔的底部与所述储料装置通过管道连接,所述铜洗塔的底部与所述第二换向装置通过管道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能够对铜洗塔底部出来的铜氨液所具有的能量进行效果显著的回收,经济效果显著。
文档编号C01C1/04GK203128213SQ20132011442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2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2日
发明者杨胜, 黄万铭, 杨洪金, 杨登文 申请人:毕节金河化工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