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物粪便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91172阅读:9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物粪便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动物粪便处理领域,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动物粪便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规模化养殖业日益发展,畜禽养殖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养殖所产生的大量的动物粪便不仅给周围的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还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包括对大气、对水体、土壤等的污染。

目前,对于动物粪便的处理主要按照“资源化”的原则进行,主要方式包括制沼气和用作肥料。制沼气其优点是能充分利用能源,但造价高,残余的沼渣、沼液也必须加以合理利用,否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沼渣、沼液在管理、处理和利用上还得投资,尤其是夏天雨季和冬天封冻期不能利用,动物粪便的污染问题会更严重,导致已建的大型沼气池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沼气工程还有待改进;将其用作肥料主要是动物粪便含有丰富的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机物质,然而动物粪便并不适于直接用作肥料,在还田前要求作一定处理,才不至于对环境造成危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物粪便处理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动物粪便处理不环保、人工劳动强度大,动物粪便无法有效利用、无法降低粪便污染等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动物粪便处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装置包括空气加热炉、箱体、抽风机。所述空气加热炉的烟尘出气端与箱体连接,所述箱体内设有令箱体分割成多层腔体的多层隔板,各层隔板上均设有通气孔,每层腔体内设有螺旋给料机,各螺旋给料机通过出料管首尾相连,其中顶层腔体内的螺旋给料机还设有粪便进料口和烟尘入料口,所述烟尘入料口通过管道与抽风机出风口连接,抽风机进风口与底层腔体连接,所述底层腔体内的螺旋给料机设有穿过箱体的粪便出料口。

作为优选,所述粪便出料口通过送料风机与旋风分离器进料口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箱体内的每层隔板上的气孔错位布置。

作为优选,所述空气加热炉设有燃烧室,燃烧室进气口与鼓风机连接,燃烧室出气口与箱体顶层腔体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螺旋给料机内设有给料轴,给料轴上设有搅叶,给料轴的一端穿过箱体一侧,由分动装置驱动,分动装置由电动机驱动。

作为优选,所述箱体顶部的粪便进料口与斜置的螺旋给料机的出料口连接,该螺旋给料机首端设有进料口。

本发明结构紧凑、能耗低、生产效率高,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少。采用热空气加热和烟气混合处理技术,动物粪便去害化程度高,能够有效杀灭动物粪便中有害原菌、虫卵和杂草种子,可以让粪便变得干净,而干净的粪便可以减少环境污染,不仅更好的处理动物粪便,还保护了周边环境,而且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对大气、对水体、土壤等的污染。同时混合烟气后,使动物粪便成为安全的高效有机肥料,实现了废物再利用,改良了土壤,保护了农田,大大增加了农业循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A部结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如图1所示,该动物粪便处理装置包括空气加热炉2、箱体1、抽风机5。箱体1顶部的粪便进料口31与斜置的螺旋给料机3的出料口连接,该斜置的螺旋给料机3首端设有进料口32,空气加热炉2的烟尘出气端通过管道与箱体1顶部连接,具体的,空气加热炉设有燃烧室21,燃烧室进气口与鼓风机22连接,燃烧室出气口与箱体顶层腔体151连接,使得高温烟气直接进入箱体1。

箱体1内设有令箱体分割成多层腔体151、152、153等的多层隔板15,隔板15上设有气孔16,各层隔板15上的气孔16错位布置。

每层腔体内设有螺旋给料机11,各螺旋给料机11通过出料管13首尾相连,螺旋给料机11内设有给料轴12,给料轴上设有搅叶121,给料轴12的一端穿过箱体1一侧,由分动装置8驱动,分动装置8由电动机7驱动,分动装置8内设有皮带组或齿轮组或链轮组,通过皮带或链条或齿轮传动令相邻螺旋给料机的给料轴相对转动,实现连续给料效果。

多级地螺旋给料机11的给料轴12对粪便进行不断的混合、搅碎,同时在烟气热和热空气加热的作用下,不断加热升温,最终杀灭动物粪便中有害原菌、虫卵和杂草种子。而燃烧室在油泵4的配合下可以烧煤、烧柴等成本低廉燃料,促进肥料通过加热方式无害化,同时促进发酵。

顶层腔体151内的螺旋给料机11还设有粪便进料口31和烟尘入料口6,该烟尘入料口6通过管道与抽风机5出风口连接,抽风机5的进风口通过管道与箱体1底层腔体153连接。

底层腔体153内的螺旋给料机的粪便出料口9,该粪便出料口9通过管道与送料风机52连接,送料风机52与旋风分离器4进料口连接。

最后,应当指出,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是本发明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还可以有许多变形。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具体实施方式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应认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