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肥料菌包膜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06181发布日期:2019-11-12 22:43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一种肥料菌包膜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肥料菌包膜装置,涉及肥料菌生产领域,尤其涉及实验室研制新型微生物肥料菌领域。



背景技术:

在肥料菌生产时,通常将肥料菌包膜剂的培养和肥料菌的包膜工艺放在两个独立的生产工艺甚至两个独立的生产间中进行,在实验研制新型肥料菌时,由于产量较小,为节省成本,通常利用人工或简易工具将在培养室生产完成的肥料菌包膜剂运输至包膜反应釜,但是由于路程较远,人工携带并不方便,且容易造成材料的意外损耗或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肥料菌包膜装置,能够在节省成本的基础上缩短运输路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肥料菌包膜装置,包括包膜反应釜、培养装置和对接装置,所述对接装置包括连接块和对接结构,所述连接块设置在包膜反应釜的壳体上,所述对接结构设置在培养装置上,所述对接结构和连接块位置和结构配合,所述包膜反应釜和培养装置通过对接装置可拆卸连接;所述培养装置包括培养室和置物架,所述培养装置的底部安装有滚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连接块和对接结构通过卡扣连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包膜反应釜包括入料口、出料口、电机、搅拌轴、搅拌叶片和蒸汽管道,所述入料口包括固体入料口和液体入料口,所述固体入料口和液体入料口分别位于包膜反应釜的壳体上部,所述出料口位于包膜反应釜的下部,所述电机与搅拌轴连接,所述搅拌叶片安装在搅拌轴上,所述蒸汽管道设置在包膜反应釜的侧壁上。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搅拌叶片在搅拌轴上从上至下均匀分布,位于最下层的搅拌叶片的远离搅拌轴的一端安装有侧壁刮板,所述侧壁刮板与包膜反应釜的内壁平行设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侧壁刮板与包膜反应釜的内壁的间隔为3-5mm。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培养室的出料口通过运输装置与包膜反应釜的入料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肥料菌包膜装置,通过将培养装置上加设滚轮,使培养室变为可移动结构,培养装置和包膜反应釜通过对接结构连接,能够缩短培养室与包膜反应釜之间的运输距离,减小材料因运输过程导致意外损耗的风险。

在培养装置上设置有置物架,能够方便实验人员对实验材料的取用,提高实验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肥料菌包膜装置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肥料菌包膜装置示意图。

其中,1、包膜反应釜,11、电机,12、搅拌轴,13、搅拌叶片,14、侧壁刮板,15、蒸汽管道,16、连接块,17、固体入料口,18、液体入料口,19、出料口,2、培养装置,21、培养室,22、置物架,23、对接结构,24、推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介绍。

一种肥料菌包膜装置,包括包膜反应釜1、培养装置2和对接装置,所述对接装置包括连接块16和对接结构23,所述连接块16设置在包膜反应釜1的壳体上,所述对接结构23设置在培养装置2上,所述对接结构23和连接块16位置和结构配合,所述包膜反应釜1和培养装置2通过对接装置可拆卸连接,作为优选,所述连接块16和对接结构23通过卡扣连接,从而方便拆卸。

所述培养装置2包括培养室21和置物架22,所述培养装置2的底部安装有滚轮,以便移动。

所述包膜反应釜1包括入料口、出料口19、电机11、搅拌轴12、搅拌叶片13和蒸汽管道15,所述入料口包括固体入料口17和液体入料口18,所述固体入料口17和液体入料口18分别位于包膜反应釜1的壳体上部,所述出料口19位于包膜反应釜1的下部,所述电机11与搅拌轴12连接,所述搅拌叶片13安装在搅拌轴12上,所述蒸汽管道15设置在包膜反应釜1的侧壁上。

所述搅拌叶片13在搅拌轴12上从上至下均匀分布,位于最下层的搅拌叶片13的远离搅拌轴12的一端安装有侧壁刮板14,所述侧壁刮板14与包膜反应釜1的内壁平行设置,从而实现生产材料的充分利用。

作为优选,所述侧壁刮板14与包膜反应釜1的内壁的间隔为3-5mm,在实现刮擦物料的同时不损伤包膜反应釜1内壁。

同时,也可将所述培养室21的出料口19通过运输装置与包膜反应釜1的入料口连通,由于缩短了传输路径,使用较小传输路径的传送带、绞龙等运输装置对物料进行精准传输,花费的成本也将低于现有技术中使用较远距离的运输装置进行传输的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肥料菌包膜装置,通过将培养装置2上加设滚轮,使培养室21变为可移动结构,培养装置2和包膜反应釜1通过对接结构23连接,能够缩短培养室21与包膜反应釜1之间的运输距离,减小材料因运输过程导致意外损耗的风险。

在培养装置2上设置有置物架22,能够方便实验人员对实验材料的取用,提高实验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