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热式环形梁式竖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69687发布日期:2020-09-01 18:40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一种蓄热式环形梁式竖窑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灰生产炉窑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蓄热式环形梁式竖窑。



背景技术:

石灰窑是煅烧石灰的重要工具,石灰窑的发展历史悠长。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石灰窑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回转窑,一般称谓卧窑;另一种是包含土窑、机械立窑、梁式窑、双膛窑、套筒窑、对烧式套筒窑等窑型,一般统称为立窑。目前卧窑最大单窑产能是1200吨/天;立窑最大产能是600吨/天,人们都知道,提高效率的最直接方式是炉窑单产能力的提高,单产越高效率越高。

受现有技术的制约,立窑当中最大产能是600吨/天,这样就制约了立窑大型化的发展。按照统计,目前全世界石灰生产能力为3.6亿吨/年,其中立窑的总产能大约为2.8亿吨,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其市场之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热式环形梁式竖窑,以解决炉窑单产能力较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蓄热式环形梁式竖窑,包括单筒窑口、窑筒体和设置于窑筒体内壁上的燃烧梁,所述单筒窑口与窑筒体连接处设置有内部设置有用于窑内烟气与入窑的石灰石原料换热的蓄热带组件,所述燃烧梁为多个且呈上下两层交叉布置结构,所述窑筒体底端口处设置有用于对等量出灰进行调节的容重密封式出灰装置,所述蓄热带组件包括容蓄热带和蓄热带与单筒窑口内壁围成的蓄热腔室,所述容重密封式出灰装置的长度为三米,所述窑筒体为环形套筒窑结构且窑筒体包括外套筒和位于外套筒内侧的内套筒,外套筒内径为10~13m,内套筒外径为4.8~8.6m。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以下可选技术方案: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单筒窑口深设置在窑筒体顶部且两者连接处直径逐渐变小。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单筒窑口内壁上设置有耐火层。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容重密封式出灰装置包括箱体、进料口、往复卸料斗和气缸,所述进料口设置在箱体顶壁上,往复卸料斗设置于箱体内部并与气缸端部连接且气缸设置在箱体端部侧壁上。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容重密封式出灰装置还包括观察口,所述观察口设置于进料口侧壁上。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利用蓄热带组件以及单筒窑口的单筒形式的设置利于窑顶布料的均匀,同时又减少了窑顶布料装置的安装尺寸,提高了原料的运行速度,可在窑内烟气的热量充分传递给刚入窑的石灰石原料,实现了热量储蓄;

2而利用燃烧梁上下两层交错布置,能够确保整个环形断面上燃料分布均匀,实现煅烧石灰产品的均匀和稳定;

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快速实现热量储蓄,密封效果较好,煅烧石灰产品的均匀和稳定,产能高且效率好,实用性较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蓄热带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窑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容重密封式出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注释:单筒窑口1、蓄热带组件2、窑筒体3、燃烧梁4、容重密封式出灰装置5、耐火层6、外套筒7、内套筒8、蓄热腔室9、箱体10、进料口11、观察口12、往复卸料斗13、气缸14、蓄热带15。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会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述,在附图或说明中,相似或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标号,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各部件的形状、厚度或高度可扩大或缩小。本实用新型所列举的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任何显而易知的修饰或变更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和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蓄热式环形梁式竖窑,包括单筒窑口1、窑筒体3和设置于窑筒体3内壁上的燃烧梁4,单筒窑口1深设置在窑筒体3顶部且两者连接处直径逐渐变小,所述单筒窑口1与窑筒体3连接处设置有内部设置有用于窑内烟气与入窑的石灰石原料换热的蓄热带组件2,所述燃烧梁4为多个且呈上下两层交叉布置结构;燃烧梁4上下两层交错布置且采用对烧式烧嘴,能够确保整个环形断面上燃料分布均匀,实现煅烧石灰产品的均匀和稳定,所述窑筒体3底端口处设置有用于对等量出灰进行调节的容重密封式出灰装置5;

请参阅图2,所述蓄热带组件2包括容蓄热带15和蓄热带15与单筒窑口1内壁围成的蓄热腔室9,所述容重密封式出灰装置5的长度为三米,入窑的原料可以从20℃的常温快速上升到420℃以上,而从预热带上升的烟气温度则从450℃快速降低到160℃以下,这样将窑内烟气的热量充分传递给刚入窑的石灰石原料,实现了热量储蓄,所述单筒窑口1内壁上设置有耐火层6以保证隔热性;

请参阅图4,所述容重密封式出灰装置5包括箱体10、进料口11、往复卸料斗13和气缸14,所述进料口11设置在箱体10顶壁上,往复卸料斗13设置于箱体10内部并与气缸14端部连接且气缸14设置在箱体10端部侧壁上,容重密封式出灰装置5还包括观察口12,所述观察口12设置于进料口11侧壁上,物料从进料口11进入箱体10内部,箱体10内部物料的运行情况可从观察门2进行观察,而往复卸料斗13在气缸14的带动下做往复运动,物料在往复卸料斗13的带动下将其同等容积量排出窑筒体3,该容重密封式出灰装置5不仅实现了完全密封的效果,而且能够实现自动计重的功能,这样的设计,不仅保证了整个石灰窑的密封效果,而且能够自动调整出灰重量,避免了以往设计上存在的长时间运行可能发生了出料偏的问题,大大提高了环保效果,同时能够确保整个大环型端面上出料的均匀,实现了整体窑况的均匀稳定。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窑筒体3为环形套筒窑结构且窑筒体3包括外套筒7和位于外套筒7内侧的内套筒8,外套筒7内径可达到10~13m,内套筒8外径可设计成4.8~8.6m,进而大大增加了环形断面的截面积,从而实现了环形套筒窑的有效容积,实现了竖窑产能的极大提升,这样的结构,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以大大节约建设用地和建设投资。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蓄热式环形梁式竖窑,包括单筒窑口(1)、窑筒体(3)和设置于窑筒体(3)内壁上的燃烧梁(4),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筒窑口(1)与窑筒体(3)连接处设置有内部设置有用于窑内烟气与入窑的石灰石原料换热的蓄热带组件(2),所述燃烧梁(4)为多个且呈上下两层交叉布置结构,所述窑筒体(3)底端口处设置有用于对等量出灰进行调节的容重密封式出灰装置(5),所述蓄热带组件(2)包括容蓄热带(15)和蓄热带(15)与单筒窑口(1)内壁围成的蓄热腔室(9),所述容重密封式出灰装置(5)的长度为三米,所述窑筒体(3)为环形套筒窑结构且窑筒体(3)包括外套筒(7)和位于外套筒(7)内侧的内套筒(8),外套筒(7)内径为10~13m,内套筒(8)外径为4.8~8.6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热式环形梁式竖窑,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筒窑口(1)深设置在窑筒体(3)顶部且两者连接处直径逐渐变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热式环形梁式竖窑,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筒窑口(1)内壁上设置有耐火层(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热式环形梁式竖窑,其特征在于,所述容重密封式出灰装置(5)包括箱体(10)、进料口(11)、往复卸料斗(13)和气缸(14),所述进料口(11)设置在箱体(10)顶壁上,往复卸料斗(13)设置于箱体(10)内部并与气缸(14)端部连接且气缸(14)设置在箱体(10)端部侧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热式环形梁式竖窑,其特征在于,所述容重密封式出灰装置(5)还包括观察口(12),所述观察口(12)设置于进料口(11)侧壁上。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蓄热式环形梁式竖窑,涉及石灰生产炉窑技术领域,主要为了解决炉窑单产能力较低的问题;该环形梁式竖窑,包括单筒窑口、窑筒体和设置于窑筒体内壁上的燃烧梁,所述单筒窑口与窑筒体连接处设置有内部设置有用于窑内烟气与入窑的石灰石原料换热的蓄热带组件,所述燃烧梁为多个且呈上下两层交叉布置结构,所述窑筒体底端口处设置有用于对等量出灰进行调节的容重密封式出灰装置。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快速实现热量储蓄,密封效果较好,煅烧石灰产品的均匀和稳定,产能高且效率好,实用性较强。

技术研发人员:刘东亮;马志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石家庄奋进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0.26
技术公布日:2020.09.0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