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柱浇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75147阅读:730来源:国知局
构造柱浇筑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体涉及构造柱浇筑装置。



背景技术:

构造柱是砖混结构建筑中重要的砼构件。为提高多层建筑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规范要求应在房屋的砌体内适宜部位设置钢筋混凝土柱并与圈梁连接,共同加强建筑物的稳定性。这种钢筋混凝土柱通常就被称为构造柱。构造柱,主要不是承担竖向荷载的,而是抗击剪力,抗震等横向荷载的。构造柱通常设置在楼梯间的休息平台处,纵横墙交接处,墙的转角丈处,墙长达到五米的中间部位要设构造柱。近年来为提高砌体结构的承载能力或稳定性而又不增大截面尺寸,墙中的构造柱已不仅仅设置在房屋墙体转角、边缘部位,而按需要设置在墙体的中间部位,圈梁必须设置成封闭状。

现有技术中,构造柱在浇筑施工时,特别是在构造柱顶部梁高≧800㎜时,成型模能够实现满封,即在成型模的一侧开有进料口,且浇筑柱砼时需要将进料口注满,以保证拆模后构造柱顶部砼与顶梁之间不存在间隙,最后通过人工将突出的砼凿掉。由于在拆模时需要对已经成型的构造柱外壁进行后期处理,进而容易导致构造柱的外壁在开凿时出现损伤,同时不利于后期外墙的粉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构造柱浇筑装置,以解决上述缺陷。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构造柱浇筑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模板,两个或是两个以上的模板相互连接构成与构造柱匹配的成型模本体,任意一个所述模板的上段中部沿构造柱的轴线向外扩张形成漏斗,还包括与模板齐平的闸断板,在所述闸断板两侧壁上设有滑槽,在模板上设有与滑槽相匹配的突起,当闸断板下移至极限位置时,闸断板将所述漏斗与成型模本体内部隔绝。使用时,根据现场中处于不同施工进度的构造柱,以此来选择模板的数量,然后两个或是两个以上的模板通过对拉螺杆相互连接形成成型模本体,继而确保构造柱在进行砼浇筑时无泄漏;浇筑时,混凝土通过漏斗的进料腔体注入至成型模本体内,使得混凝土与钢筋笼胶结成一个整体,浇筑完成后,在混凝土干凝前,利用模板上滑槽与闸断板端面上的突起的相互配合,沿竖直方向向下移动闸断板,直至闸断板的底部与漏斗的底部接触,使得进料腔体与成型模本体的内部空间相互独立,在混凝土干结后,成型的构造柱外壁上不会存在有任何突出物,进而省却了传统浇筑时人工需要对构造柱外壁进行剔除的工序,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在进料腔体内成型的混凝土块能够进行二次使用,大大减小了混凝土的浪费量,达到节约材料的目的。

所述漏斗的纵向截面为三角形。作为优选,漏斗的纵向截面为三角形,使得在漏斗的进料腔体内成型的混凝土余料也呈三角形,而该三角形的混凝土砌块可用于现场中台阶砌筑时的填料,即实现混凝土余料的二次回收利用,同时降低施工现场的耗材率以及施工成本。

在所述漏斗上沿设有防溢板。在浇筑时,混凝土在漏斗内冲击注入容易出现溅洒,同时浇筑过程中需要使用振动棒对成型模本体内的混凝土进行振动夯实,部分混凝土会随着振动而出现一定幅度自由跳动,发明人利用防溢板增加漏斗的纵向高度,以避免混凝土溢出。

所述闸断板下端端部设有厚度由上至下递减的刃尖。由于混凝土是由不同集料胶结形成的整体,在其未干凝前,闸断板的下移会受到较大阻碍,发明人在闸断板的下端端部设置刃尖,且所述刃尖的厚度由上至下递减,即减小闸断板下端与混凝土的接触面积,提高闸断板的剪切应力,以便闸断板快速移动至其极限位置,避免进料腔体内的混凝土与成型模本体内部的混凝土连接后形成一个整体。

还包括固定在所述闸断板上端部的受力板,所述受力板沿水平方向朝远离成型模本体的方向延伸。由于闸断板的下移受阻效果明显,因此在驱动闸断板时需要对其进行锤击,而在闸断板上端部安装受力板,且闸断板通常采用不锈钢,能够使得闸断板在受击打时的面积增大,同时确保闸断板上各局部受力相对均匀,以避免闸断板在下移过程中因局部应力集中而导致形变或是断裂。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构造柱浇筑装置,在混凝土干凝前,利用模板上滑槽与闸断板端面上的突起的相互配合,沿竖直方向向下移动闸断板,直至闸断板的底部与漏斗的底部接触,使得进料腔体与成型模本体的内部空间相互独立,在混凝土干结后,成型的构造柱外壁上不会存在有任何突出物,进而省却了传统浇筑时人工需要对构造柱外壁进行剔除的工序,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在进料腔体内成型的混凝土块能够进行二次使用,大大减小了混凝土的浪费量,达到节约材料的目的;

2、本实用新型构造柱浇筑装置,漏斗的纵向截面为三角形,使得在漏斗的进料腔体内成型的混凝土余料也呈三角形,而该三角形的混凝土砌块可用于现场中台阶砌筑时的填料,即实现混凝土余料的二次回收利用,同时降低施工现场的耗材率以及施工成本;

3、本实用新型构造柱浇筑装置,在闸断板的下端端部设置刃尖,且所述刃尖的厚度由上至下递减,即减小闸断板下端与混凝土的接触面积,提高闸断板的剪切应力,以便闸断板快速移动至其极限位置,避免进料腔体内的混凝土与成型模本体内部的混凝土连接后形成一个整体。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闸断板与簸箕本体的配合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构造柱、2-闸断板、3-进料腔体、4-防溢板、5-漏斗、6-模板、7-突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包括至少两个模板6,两个或是两个以上的模板6相互连接构成与构造柱1匹配的成型模本体,任意一个所述模板6的上段中部沿构造柱1的轴线向外扩张形成漏斗5,还包括与模板6齐平的闸断板2,在所述闸断板2两侧壁上设有滑槽,在模板6上设有与滑槽相匹配的突起7,当闸断板2下移至极限位置时,闸断板2将所述漏斗5与成型模本体内部隔绝。

使用时,根据现场中处于不同施工进度的构造柱1,以此来选择模板6的数量,然后两个或是两个以上的模板6通过对拉螺杆相互连接形成成型模本体,继而确保构造柱1在进行砼浇筑时无泄漏;浇筑时,混凝土通过漏斗5的进料腔体3注入至成型模本体内,使得混凝土与钢筋笼胶结成一个整体,浇筑完成后,在混凝土干凝前,利用模板6上滑槽与闸断板2端面上的突起7的相互配合,沿竖直方向向下移动闸断板2,直至闸断板2的底部与漏斗5的底部接触,使得进料腔体3与成型模本体的内部空间相互独立,在混凝土干结后,成型的构造柱1外壁上不会存在有任何突出物,进而省却了传统浇筑时人工需要对构造柱1外壁进行剔除的工序,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在进料腔体3内成型的混凝土块能够进行二次使用,大大减小了混凝土的浪费量,达到节约材料的目的。

在所述漏斗5上沿设有防溢板4,所述闸断板2下端端部设有厚度由上至下递减的刃尖;还包括固定在所述闸断板2上端部的受力板,所述受力板沿水平方向朝远离成型模本体的方向延伸。在浇筑时,混凝土在漏斗5内冲击注入容易出现溅洒,同时浇筑过程中需要使用振动棒对成型模本体内的混凝土进行振动夯实,部分混凝土会随着振动而出现一定幅度自由跳动,发明人利用防溢板4增加漏斗5的纵向高度,以避免混凝土溢出。

进一步地,由于混凝土是由不同集料胶结形成的整体,在其未干凝前,闸断板2的下移会受到较大阻碍,发明人在闸断板2的下端端部设置刃尖,且所述刃尖的厚度由上至下递减,即减小闸断板2下端与混凝土的接触面积,提高闸断板2的剪切应力,以便闸断板2快速移动至其极限位置,避免进料腔体3内的混凝土与成型模本体内部的混凝土连接后形成一个整体。

更进一步地,由于闸断板2的下移受阻效果明显,因此在驱动闸断板2时需要对其进行锤击,而在闸断板2上端部安装受力板,且闸断板2通常采用不锈钢,能够使得闸断板2在受击打时的面积增大,同时确保闸断板2上各局部受力相对均匀,以避免闸断板2在下移过程中因局部应力集中而导致形变或是断裂。

作为优选,漏斗5的纵向截面为三角形,使得在漏斗5的进料腔体3内成型的混凝土余料也呈三角形,而该三角形的混凝土砌块可用于现场中台阶砌筑时的填料,即实现混凝土余料的二次回收利用,同时降低施工现场的耗材率以及施工成本。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