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垃圾生物脱水及堆肥一体化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58864发布日期:2020-10-20 11:38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有机垃圾生物脱水及堆肥一体化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肥料制造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有机垃圾生物脱水及堆肥一体化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有机垃圾的产量也逐年增加。各地区正在寻求一种经济、高效的有机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技术。

堆肥处理是目前社会上广泛关注的一种有机垃圾处理方法,原理是往有机垃圾中加入菌剂,通过微生物的好氧发酵活动,促进有机物的降解并产生肥料,实现垃圾处理的资源化,但有机垃圾含水率很高,在堆肥前需要进行脱水处理,达到一定含水量条件后再进行堆肥处理。

通常采用机械压榨方法进行有机垃圾脱水,需要的设备数量多,占地面积大,压榨后的污水cod含量高,处理困难,处理费用高。另外市场上现有的中小型堆肥仓不具有脱水功能,处理效率低,能耗高,因此设计一种具有非机械压榨法脱水,并具有能耗低、效率高的堆肥仓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机垃圾生物脱水及堆肥一体化处理设备,具有占地面积小、污水cod含量低、能耗低、处理效率高的特点,提高了实际应用的可能性。其结构如下:

包括隔开的脱水仓和堆肥仓,其中,

所述的脱水仓包括脱水腔、破碎机构、第一搅拌机构、第一加热组件和积水槽,所述的脱水腔上具有进气口、搅拌进口,搅拌进口中设置有破碎机构,脱水腔的腔体内设置有第一搅拌机构,脱水腔外设有第一加热组件,第一加热组件用于加热脱水腔,所述的积水槽与脱水腔底部通过多个连通孔连通,积水槽内设置有过滤组件,积水槽底部具有出水口,经过滤组件过滤出的液体由出水口排出,

所述的堆肥仓包括堆肥腔、第二搅拌机构和第二加热组件,所述的堆肥腔上具有抽气口和堆肥出口,堆肥腔内设置有第二搅拌机构,堆肥腔外设有第二加热组件,第二加热组件用于加热堆肥腔,

所述的脱水腔和堆肥腔通过一隔板隔开,所述的隔板上具有可以连通脱水腔和堆肥腔的开口,所述的开口上设置有闸门机构,闸门机构用于开启和关闭所述的开口。

上述设备还具有如下优化结构:

第一搅拌机构优选采用叶片搅拌机构。

第二搅拌机构优选采用叶片搅拌机构。

所述的闸门机构包括闸门板和推杆,推杆推动闸门板对所述的开口进行启闭。优选的,推杆采用电动推杆或用电液推杆。

所述的过滤组件优选采用过滤网。

所述的第一加热组件优选采用加温循环水槽。

所述的第二加热组件优选采用加温循环水槽。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脱水与堆肥结合到同一种设备中,占地面积小,能耗低,有效提高处理效率,降低污水cod含量,减少处理成本,实现了连续操作,缩短了处理周期,实现了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有机垃圾生物脱水及堆肥一体化处理设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脱水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堆肥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带有推杆机构的闸门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脱水仓,110.脱水腔,111.搅拌进口,112.破碎机构,113.搅拌出口,114.第一搅拌机构,115.进气口,116.连通口,120.第一加热组件,121.循环水槽进水口,122.循环水槽出水口,123.第一连通管,124.第二连通管,130.积水槽,131.过滤组件,132.出水口,200.堆肥仓,210.堆肥腔,211.第二搅拌机构,212.第二加热组件,213.堆肥出口,214.堆肥进口,215.堆肥加菌口,216.抽气口,300.隔板,311.闸门板,312.导向侧边,313.开口,320.电动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技术方案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实施例和附图仅用于解释说明而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施例的有机垃圾生物脱水及堆肥一体化处理设备的主体结构如图1所示,主体结构包括了隔开的脱水仓和堆肥仓。脱水腔对有机垃圾进行破碎、发酵和脱水,堆肥仓对于发酵脱水后的物料进一步发酵堆肥,成为肥料。

脱水仓的主体结构如图2所示,脱水仓中包括了脱水腔、破碎机构、第一搅拌机构、第一加热组件和积水槽,所述的脱水腔上具有进气口、搅拌进口,搅拌进口中设置有破碎机构,脱水腔的腔体内设置有第一搅拌机构,第一搅拌机构优选采用叶片搅拌机构。叶片搅拌机构是由电机驱动搅拌轴旋转并带动轴上叶片旋转,从而进一步搅动物料的机构。在本实施例中,叶片搅拌轴横向跨于脱水腔内,从而对于物料进行搅动和翻动。脱水腔外设有第一加热组件,第一加热组件用于加热脱水腔,所述的积水槽与脱水腔底部通过多个连通孔连通,积水槽内设置有过滤组件,积水槽底部具有出水口,经过滤组件过滤出的液体由出水口排出。在本实施例中,积水槽位于脱水腔下方的中部,而第一加热组件采用加温循环水槽,加温循环水槽分布于脱水腔下方积水槽的两侧,各个加温循环水槽通过第一连通管连通,并在加温循环水槽的一端设置循环水槽进水口和循环水槽出水口。

堆肥仓的结构如图1和3所示,其包括堆肥腔、第二搅拌机构和第二加热组件,所述的堆肥腔上方具有抽气口、侧边具有堆肥出口,堆肥腔内设置有第二搅拌机构,第二搅拌机构同样可以采用叶片搅拌机构,叶片搅拌机构的搅拌轴横跨于堆肥腔的内部,从而对于物料进行搅动和翻动。堆肥腔底部设有第二加热组件,第二加热组件用于加热堆肥腔,第二加热组件也采用加温循环水槽。堆肥腔底部的加温循环水槽和脱水腔底部的加温水槽可通过第二连通管连通实现循环。

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的脱水腔和堆肥腔通过一隔板隔开,所述的隔板上具有可以连通脱水腔和堆肥腔的开口,开口位置如图4所示,开口在搅拌轴的上方的隔板上,脱水腔脱水后的物料可以通过溢流进入堆肥腔,所述的开口上设置有闸门机构,闸门机构用于开启和关闭所述的开口,闸门机构包括一块与所述开口配合的闸门板,设置在闸门板两侧的导向侧边,以及推动闸门板的推杆,导向侧面用于限制闸门板活动,推杆推动闸门板对所述的开口进行启闭。

在设备处理时,关闭隔板上的闸门。有机垃圾经过破碎机破碎后进入脱水仓中,并加入菌剂,通过第一搅拌机构的旋转搅拌作用促进微生物好氧发酵活动,通过进气口往脱水仓输送空气通风,为微生物提供氧气,提高降解速度,开启第一加热组件,破坏细胞壁后促使水分析出,水分经过过水孔,进入积水槽,经过过滤组件过滤后从出水口流出。而脱水后的物料在搅拌脱水腔中搅拌经过8-24h后打开可启闭闸门,脱水后的物料进入堆肥仓的堆肥腔中,通过堆肥加菌口往堆肥仓中加入另一种菌剂,并利用第二加热组件升温保证微生物的生长及好氧发酵活动的稳定性,通过抽气口抽除微生物发酵活动产生的臭气等有害气体,经过24-48h后堆肥过程结束,物料从堆肥出口排出,可以用作肥料。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好的具体实施方案,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披露的范围之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该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有机垃圾生物脱水及堆肥一体化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隔开的脱水仓和堆肥仓,其中,

所述的脱水仓包括脱水腔、破碎机构、第一搅拌机构、第一加热组件和积水槽,所述的脱水腔上具有进气口和搅拌进口,搅拌进口中设置有破碎机构,脱水腔的腔体内设置有第一搅拌机构,脱水腔外设有第一加热组件,第一加热组件用于加热脱水腔,所述的积水槽与脱水腔底部通过多个连通孔连通,积水槽内设置有过滤组件,积水槽底部具有出水口,经过滤组件过滤出的液体由出水口排出,

所述的堆肥仓包括堆肥腔、第二搅拌机构和第二加热组件,所述的堆肥腔上具有抽气口和堆肥出口,堆肥腔内设置有第二搅拌机构,堆肥腔外设有第二加热组件,第二加热组件用于加热堆肥腔,

所述的脱水腔和堆肥腔通过一隔板隔开,所述的隔板上具有可以连通脱水腔和堆肥腔的开口,所述的开口上设置有闸门机构,闸门机构用于开启和关闭所述的开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垃圾生物脱水及堆肥一体化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搅拌机构采用叶片搅拌机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垃圾生物脱水及堆肥一体化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搅拌机构采用叶片搅拌机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垃圾生物脱水及堆肥一体化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闸门机构包括闸门板和推杆,推杆推动闸门板对所述的开口进行启闭。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有机垃圾生物脱水及堆肥一体化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推杆采用电动推杆或用电液推杆。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垃圾生物脱水及堆肥一体化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滤组件采用过滤网。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垃圾生物脱水及堆肥一体化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加热组件采用加温循环水槽。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垃圾生物脱水及堆肥一体化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加热组件采用加温循环水槽。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有机垃圾生物脱水及堆肥一体化处理设备,包括隔开的脱水仓和堆肥仓,所述的脱水仓包括脱水腔、破碎机构、第一搅拌机构、第一加热组件和积水槽,所述的堆肥仓包括堆肥腔、第二搅拌机构和第二加热组件,所述的脱水腔和堆肥腔通过一隔板隔开,所述的隔板上具有可以连通脱水腔和堆肥腔的开口,所述的开口上设置有闸门机构,闸门机构用于开启和关闭所述的开口。本实用新型占地面积小,能耗低,有效提高处理效率,减少处理成本,实现了连续操作和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

技术研发人员:盛金良;陈超;宋子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同健远大环保机械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1.08
技术公布日:2020.10.2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