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缺乏ED代谢途径的普通生酮基古龙酸菌及其生产2-KGA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08501阅读:1325来源:国知局
一株缺乏ED代谢途径的普通生酮基古龙酸菌及其生产2-KGA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发酵领域,涉及一株生产2-酮基-L-古龙酸(2-Keto-L-Gulonic acid,2-KGA)的菌株及其生产方法,具体涉及利用微生物发酵的手段将底物L-山梨糖转化为2-KGA的菌株及工艺。



背景技术:

VC是人体必需的一种维生素,在抗氧化和维持新陈代谢平衡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在医药工业、食品工业、饲料行业以及化妆品行业上均有重要用途。其应用范围广阔,市场规模巨大。

目前,全球90%以上的VC生产,均利用我国发明的“二步发酵法”。其第一步发酵是在氧化葡萄糖酸杆菌作用下将D-山梨醇氧化为L-山梨糖。第二步是在一种混合菌系的作用下将L-山梨糖进一步氧化成VC的重要中间体2-酮基-L-古龙酸(2-KGA)。最后经过化学转化使2-KGA生成VC。

第二步发酵生产2-KGA是决定VC发酵产率和成本的关键步骤。在其混合菌系中:酮古龙酸菌是产2-KGA的关键菌株,具有氧化底物L-山梨糖为2-KGA的酶系统。但该菌独立生长及产2-KGA能力非常弱,需要巨大芽孢杆菌提供某些“效应物”促进其生长及产2-KGA。该菌本身能独立生长,却不能转化L-山梨糖为2-KGA。

由于L-山梨糖在转化为2-KGA的过程中,其中间产物L-山梨酮可在山梨酮脱氢酶(SNDH)的作用下,伴随副产物维生素C的产生;同时L-山梨糖亦作为酮古龙酸菌自身碳源参与糖代谢作用,故在实际发酵过程中,2-KGA的转化率通常在90%左右,难以进一步提升。在本发明中,由于SPUB 805具有良好的生长状态,并且缺乏酮古龙酸菌体内的一条重要糖代谢途径(ED pathway),同时亦缺乏伴随副产物VC产生的SNDH,故在产2-KGA发酵的过程中,该菌具有较高的产物转化率及较短的发酵周期。

现有技术中,未见具有上述性状特征的天然酮古龙酸菌及基因工程菌株的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株可高产2-KGA的微生物菌株普通生酮基 古龙酸菌(Ketogulonicigenium vulgare)(SPU B805),减少VC二步发酵过程中,底物L-山梨糖参与糖代谢及产生其它副产物的数量,进而提高目标产物2-KGA的转化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经过实验室分离、筛选及进一步人工驯化得到了一株性状稳定,并具有较高2-KGA转化率的菌株SPU B805,连续40次传代证明该菌性状稳定。

本发明所述的普通生酮基古龙酸菌(Ketogulonicigenium vulgare)(SPU B805)为革兰氏阴性菌,短杆,可形成短链或丝状体,不能形成芽孢(见图1);在原有酮古龙酸菌固体培养基培养4天的菌落形态为点状,凸起,完整,光滑的圆形菌落,菌落表面成油状,透明,有棕色色素产生。基于16SrDNA测序及生理生化指标考察,经鉴定该菌为普通生酮基古龙糖酸菌(Ketogulonicigenium vulgare)(见图2)。

进一步利用454-焦磷酸测序技术,构建并完成了该菌株的全基因组完成图。并进一步完成了该菌株的基因组注释及与已知酮古龙酸菌(Y25及WSH-001)基因组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比较基因组分析表明,SPU B805与已知菌株Y25及WSH-001最大的区别为缺少两菌体内分别存在的大质粒pYP2及pKVU_200,同时SPU B805基因组与其它两株菌相比亦存在部分基因片段的重排(见图3),除此各功能基因几乎相同。由于SPU B805质粒的缺失,导致了该菌体内缺乏酮古龙酸菌ED途径三种关键酶(包括:2-dehydro-3-deoxygluconokinase,EC:2.7.1.45;phosphogluconate dehydratase,EC:4.2.1.12及2-dehydro-3-deoxyphosphogluconate aldolase,EC:4.1.2.14)及一种利用L-山梨酮直接产生维生素C的关键酶L-sorbosone dehydrogenase,EC:1.1.5.2,见表1。

表1.与已知Ketogulonicigenium vulgare Y25及WSH-001比较,SPU B805体内缺乏的关键酶及其对应的酶促反应

本发明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菌株酮古龙酸菌SPU B805发酵生产2-KGA 的方法,发酵方法如下:

1.分离及斜面培养基:酵母膏0.1-10g/L、牛肉膏0.1-10g/L、玉米浆0.1-30g/L、蛋白胨0.1-15g/L、无水硫酸镁0.1-10g/L、山梨糖0.2-20g/L、碳酸钙0.1-10g/L、琼脂20g/L、pH5.0-8.0。

2.种子培养基:L-山梨糖0.5-40g/L、玉米浆0.1-30g/L、蛋白胨0.1-15g/L、酵母膏0.1-5g/L、葡萄糖0.1-50g/L、D-山梨醇0.2-20g/L、D-甘露醇0.1-20g/L、碳酸钙0.1-10g/L、pH5.0-8.0。

3.发酵培养基:L-山梨糖10-150g/L、玉米浆0.1-20g/L、尿素1-40g/L、无水硫酸镁0.1-0.5g/L、pH5.0-8.0;

4.培养方法:

(1)斜面培养

挑取SPU B805菌体与伴生菌Bacillus megaterium于斜面培养基搭配26-34℃混合培养3-5天。

(2)种子培养

将SPU B805与伴生菌Bacillus megaterium混合培养的斜面接入15~30mL的种子培养基的250mL三角瓶中16-32h,于26~34℃震荡培养,转速为150-300rpm,制备发酵用种子液。

(3)摇瓶发酵培养

将培养好的种子液按接种量5-25%(v/v)接种于装有20~40mL发酵培养基的250mL三角瓶中,于26~34℃震荡培养,转速为150-300rpm,培养32-44h。

(4)发酵罐培养

发酵培养基培养10-12h后采用连续流加L-山梨糖工艺,控制底物L-山梨糖浓度,L-山梨糖底物初始度为1-5%,终点累积流加量控制在8-12%,优选8-10%,流加时间控制在12-36h,使用20-25%的碳酸钠控制pH为6.5-8.0。

(5)本发明提供了该菌株在发酵过程中,产生2-KGA的最佳温度为30-32℃,摇瓶发酵L-山梨糖最佳终点浓度为8%;发酵罐培养最佳底物L-山梨糖浓度为4%,最佳L-山梨糖流加总量为6-1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与原VC二步发酵生产菌株相比较,在底物L-山梨糖为8%的浓度下,经过32-44h摇瓶发酵,2-KGA的转化率为90%以上(对照组为85%),在底物L-山梨糖为8-10%的浓度下,5L发酵罐36-48h发酵,2-KGA的转化率可达到95%以上 (对照组约为90%)。

本发明使用的普通生酮基古龙糖酸菌(Ketogulonicigenium vulgare)(SPU B805)已送至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保藏。保藏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日期2016年8月17日,保藏编号为CGMCC No.12858。

附图说明:

图1为与Bacillus megaterium混合培养的Ketogulonicigenium vulgare SPU B805光镜1000倍下的形态。

图2为Ketogulonicigenium vulgare SPU B805与临近种属菌株的系统发育关系。

图3.Ketogulonicigenium vulgare SPU B805与已知酮古龙酸菌基因组比较。图中相同图案框图代表同源序列,其中菌株WSH-001及Y25分别拥有2个大质粒pKVU_100,pKVU_200及pYP1,pYP2。在K.vulgare SPU B805基因组中,存在与pKVU_100及pYP1相同的同源序列(灰色框),而质粒pKVU_200及pYP2(白色框)在SPU B805中缺失。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实例1:酮古龙酸菌SPU B805体内所缺乏的4种关键酶及其基因序列见SEQ ID:1,SEQ ID:2,SEQ ID:3,SEQ ID:4。

实施实例2:酮古龙酸菌SPU B805生物学特性

SPU B805在革兰氏染色后,呈革兰阴性菌短杆菌,可形成短链或丝状体,不能形成芽孢。该菌在斜面培养基上生长4天,其菌落形态为点状,凸起,完整,光滑的圆形菌落,菌落表面成油状,透明,有棕色色素产生。

提取菌株SPU B805的基因组DNA,以Primer(S):5’AGA GTT TGA TCC TGG CTC AG 3’;和Primer(A):5’AAG GAG GTG ATC CAG CCG CA 3’为引物进行PCR扩增16s rRNA基因,纯化后进行基因测序,并将所测序列与Genbank中的rRNA同源序列比对,选取7株较高同源性的菌株,利用软件Mega5构建菌种进化树。菌株SPU B805与Ketogulonicigenium vulgare同源性最高。再结合形态学鉴定结果,该菌株被鉴定为Ketogulonicigenium vulgare。

实施实例3:菌株SPU B805摇瓶发酵特性

将混菌斜面(SPU B805及Bacillus megaterium)接于种子培养基中,30℃、220rpm摇瓶培养18h后,以15%转种量接种于发酵培养基中,其发酵培养基内含有8%的山梨 糖,于26~34℃,220r/min振荡培养至44h。每隔4h取样,测定2-KGA产量以及转化率,获得实验结果见表2。由此可见,菌株SPU B805在32℃发酵36h可完成发酵,2-KGA平均转化率可到达95.34%。

表2.菌株SPU B805摇瓶发酵特性.

实施实例4:菌株SPU B805发酵的最适底物L-山梨糖浓度的确定

将混菌斜面(SPU B805及Bacillus megaterium)接于种子培养基中,32℃、220rpm摇瓶培养18h后,以10%转种量接种于发酵培养基中,其发酵培养基内含有6%~12%的山梨糖,于32℃,220r/min振荡培养至48h。发酵结束后测定2-KGA的产量和转化率,如表3所示,可见菌株SPU B805最适的山梨糖底物浓度为8%,此条件下转化率平均可达94.72%。

表3.菌株SPU B805发酵的最适底物L-山梨糖浓度的确定

实施实例5菌株SPU B805发酵罐上发酵特性

根据摇瓶发酵研究结果利用发酵培养基,在5L全自动发罐上设计工艺控制参数(如表4),在不同底物浓度下,对菌株SPU B805发酵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见表5。可见菌株SPU B805在36h时其转化率为95.35%。

表4.发酵罐参数设定.

表5.菌株SPU B805在发酵罐上的发酵特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