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农业有益菌安全滴定混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87922阅读:6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农业有益菌安全滴定混合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农业有益菌安全滴定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过去,农业科技人员多着眼研究植物地上部分的投人产出,即依赖光合作用生产食品,而忽视地下部分的有机物转化,即不通过光合作物合成的食品。实际上,利用微生物菌肥将动植物残体中的长链分解成短链,将碳、氧、氢、氮营养团直接组装到新生植物体内,形成不通过光合作用而产生的食物,而且合成速度及数量大得惊人,至少是光合作用的3倍以上。

目前当购买到有益菌源液后,通常需要滴定检测,然后把各种有益菌仪器混合,观察仪器混合后是否有新的不良物质产生,目前所使用的测量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测量装置和滴定装置,并且在混合的时候也是传统的敞口混合方式,如果在一些特殊的厌氧细菌时候,需要的器具就更多了,这就不无形中增加了检测的繁琐性,因此需要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农业有益菌安全滴定混合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农业有益菌安全滴定混合装置,包括测量筒、排液管和导液管,所述测量筒侧壁设有刻度计,测量筒底部和排液管固定连接,排液管上安置有液阀,测量筒顶端侧壁和筒盖是螺纹连接,所述筒盖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导液管,所述导液管底端和滴定管相通连接,导液管上设有液阀,导液管侧壁和进气管一端相通连接,所述进气管另一端和进气阀固定连接,导液管顶端和进液管相通连接,导液管顶端和瓶盖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测量筒是透明硬质材料。

进一步,所述筒盖是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所述进气阀是单向导气阀,且进气阀上设有调节旋钮。

进一步,所述进液管外表面设有进液圆孔。

进一步,所述瓶盖内部设有橡胶垫圈,且瓶盖内径和有益菌瓶瓶口直径相适应。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合理的结构,能够实现有益菌在密闭的环境下通过滴定的方法实现定量混合使用,同时也实现了多种有益菌的混合,因此最大程度上的杜绝操高浓度细菌源液和空气直接接触的机会,有效的提高细菌的活性给检测带来准确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其中:1测量筒、11刻度计、2排液管、3液阀、4筒盖、5导液管、51滴定管、52进液管、6进气管、7进气阀、8瓶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所示的一种农业有益菌安全滴定混合装置,包括测量筒1、排液管2和导液管5,所述测量筒1侧壁设有刻度计11,测量筒1底部和排液管2固定连接,排液管2上安置有液阀3,测量筒1顶端侧壁和筒盖4是螺纹连接,所述筒盖4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导液管5,所述导液管5底端和滴定管51相通连接,导液管5上设有液阀3,导液管5侧壁和进气管6一端相通连接,所述进气管6另一端和进气阀7固定连接,导液管5顶端和进液管52相通连接,导液管5顶端和瓶盖8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测量筒1是透明硬质材料。

进一步,所述筒盖4是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所述进气阀7是单向导气阀,且进气阀7上设有调节旋钮。

进一步,所述进液管52外表面设有进液圆孔。

进一步,所述瓶盖8内部设有橡胶垫圈,且瓶盖8内径和有益菌瓶瓶口直径相适应。

在使用的时候,先把液阀3和进气阀7关闭,然后把有益菌源液瓶打开并把本装置倒置,然后用进液管52刺破有益菌源液瓶的塑料薄膜,并用瓶盖8拧紧,再把本装置放正,此时由于大气压的存在,有益菌源液不会进入测量筒1,这时只需要打开液阀3并调节进气阀7上的调节旋钮,有益菌源液就会流进测量筒1内,观察刻度计11,直到正确的刻度,关闭液阀3和进气阀7上的调节旋钮,重新将本装置倒置,拧下瓶盖8,以此方法加入其余的混合有益菌源液,然后关闭液阀3,直接晃动测量筒1直到混合完成有益菌源液,然后根据需要打开排液2上的液阀3,即完成了使用流程。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