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工厂化瓶栽平菇品种的选育方法及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570217阅读:1632来源:国知局
用于工厂化瓶栽平菇品种的选育方法及栽培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平菇的栽培,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工厂化瓶栽平菇品种的选育方法,本发明还涉及该种平菇的工厂化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平菇因其营养丰富,价格适中,已经成为大众餐桌上的必备菜肴。2015年全国平菇总产量达590.18万吨,是可以人工种植的第三大类食用菌。河南省是平菇生产大省,总产量占全国平菇总量的30%。平菇最适宜的出菇温度为12~18℃,受环境气候影响,河南省平菇生产多集中在秋冬春三季,冬季温度低于4℃或夏季气温高于25℃时都会出现出菇困难,不能保证市场的全年持续供应。同时传统平菇的生产模式机械化程度低,体力劳动较多,劳动力价格偏高等因素直接导致了平菇的种植利润降低。工厂化生产食用菌因其采用立体种植,生产效率高、自动化水平高、产品质量稳定等优点,已经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壮大,目前全国食用菌工厂生产企业已达700多家。随着金针菇、杏鲍菇工厂化生产技术的成熟,市场也逐渐趋于饱和,所以平菇的工厂化生产将成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由于传统的平菇品种在生产中要求出菇3~4茬,而工厂化生产要求出一茬菇,生物学效率达70%以上,因此直接选用传统栽培模式的平菇品种,存在出菇整齐度低,一茬菇产量及生物学效率低、不耐二氧化碳等缺点,不能够适应现有瓶栽生产模式,急需培育新的适应工厂化瓶栽的平菇新品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工厂化瓶栽平菇品种的选育方法,同时本发明还提供选育出的平菇品种的工厂化栽培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可采取下述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述的用于工厂化瓶栽平菇品种的选育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第一步,选取传统审定的品种菌株p99和野生菌株ny-2作为亲本菌株;

第二步,将审定的品种菌株p99和野生菌株ny-2分别分离出单孢子20个,根据单孢子间菌丝形态特征的不同,分别挑选6个代表性的单孢子,然后两两进行杂交,采用pda培养基平板培养,一周后挑取拮抗线两侧的杂交菌株分别转接至新的培养皿中进行培养,编号;采用拮抗法鉴定杂交菌株之间及与亲本菌株之间的特异性,具有特异性的杂交菌株即确定为试验菌株;

第三步,将确定的试验菌株放入棉籽壳熟料小袋中栽培,进行出菇试验:观察出菇整齐度、子实体形状、一茬菇产量;筛选出一茬菇生物学效率50%以上、黑色、短柄、菌盖较厚的菌株作为第一轮瓶栽试验菌株;

第四步,按照棉籽壳88%,麸皮10%,石灰2%的比例配制培养料,含水量保持在61%;采用1000ml菌种瓶作为容器,每瓶装干料250g,每个菌株接种4筐,16瓶/筐,22~24℃培养,30天菌丝满瓶,后熟5~7天后现蕾,移入出菇室,揭去菌盖,保持室内温度15~18℃,湿度80~90%,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600ppm以下,光照400~500lux,子实体7~8成熟采收,观察出菇整齐度,子实体性状,称量产量,计算生物学效率,筛选出1个杂交优良菌株,作为第2轮瓶栽试验品种;

第五步,将筛选得到的优良菌株作为参试菌株,取现有的三个高产菌株和亲本菌株p99作为对照菌株,每个品种种植10筐,每筐20瓶,采用第四步的方式进行栽培,每个品种随机抽取3筐作为称量样本,观察出菇整齐度,子实体性状,记载每瓶产量、子实体分化个数,计算生物学效率;待鲜菇采收后,50℃烘干,每个品种分别称量100g干品,分析其品质,检验该菌株的优劣性,各项指标优于或等同于高产菌株和亲本菌株p99的即可确定为适于工厂化瓶栽的平菇品种。

本发明选育出的所述平菇品种的工厂化栽培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第一步,配制接种瓶培养料

按照棉籽壳33~68%,玉米芯20~50%,豆粕5%,麸皮5~10%,石灰2%之重量百分比称量各物料,拌料均匀后装入1100毫升聚丙烯塑料瓶中,每瓶重760+10g,高压灭菌后入无菌接种室杀菌;

第二步,接种

当接种瓶温度降至40℃后开始接种,菌种采用上述选育出的固体菌种,接种量10%,接种后封住料面,移入培养室;

第三步,培养

培养室温度保持在22~25℃,避光培养;28~29天待菌丝长满瓶后将培养室温度降至15~18℃,保持3天后菌种瓶开始现蕾,然后去掉瓶盖,进入出菇室;采用立体斜摆出菇模式,保持出菇室温度12~15℃,二氧化碳浓度600ppm以下,光照强度200lux;六天后子实体7成熟采收。

实际配制时,所述接种瓶培养料的配方为:棉籽壳68%,玉米芯20%,豆粕5%,麸皮5%,石灰2%。

所述接种瓶培养料的配方可为:棉籽壳58%,玉米芯30%,豆粕5%,麸皮5%,石灰2%。

所述接种瓶培养料的配方也可为:棉籽壳43%,玉米芯40%,豆粕5%,麸皮10%,石灰2%。

所述接种瓶培养料的配方还可为:棉籽壳33%,玉米芯50%,豆粕5%,麸皮10%,石灰2%。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采用传统审定的品种p99和野生菌株ny-2作为亲本菌株,通过单孢杂交技术选育出平菇新种质,筛选出一个适宜工厂化生产的优良菌株:p14y6,该菌株黑色,无柄,菌盖厚,韧性好,耐运输,出菇温度12~15℃,出菇整齐度95%以上,单瓶平均产量180g,一茬菇生物学效率可达70%以上;选育出的平菇品种采用工厂化瓶栽出菇方式循环种植,生产周期40天,生产周期内无病虫害发生,可实现周年供应,填补了国内工厂化平菇专用品种的空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筛选出的平菇菌株p14y6出菇现场照片。

图2是本发明筛选出的平菇菌株p14y6子实体的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述的用于工厂化瓶栽平菇品种的选育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第一步,选取传统审定的品种菌株p99(简称p,引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区划研究所,生物学特性:黑色高产,有柄,粗叶片较大)和野生菌株ny-2(简称y,河南省商丘市农业科学院提供,生物学特性:野生分离菌株,深灰色,无柄,抗性强,产量低,叠生)作为亲本菌株;

第二步,将审定的品种菌株p99分离出单细胞20个,编号依次为p1,p2,……,p20;同样,将野生菌株ny-2也分离出单孢子20个,编号依次为y1,y2,……,y20;根据单孢子间菌丝形态特征的不同,分别挑选6个代表性的单孢子,两两进行杂交,采用pda培养基平板培养,一周后挑取拮抗线两侧的杂交菌株分别转接至新的培养皿中进行培养,获得杂交组合72个,分别编号即为试验菌株,下表1即为菌株p99和菌株ny-2分别挑选出的六个单孢子,表2为挑选出的单孢子两两杂交后得到的杂交组合编号;

采用拮抗法鉴定杂交菌株之间及与亲本菌株之间的特异性,筛选出49个具有特异性的杂交菌株即确定为试验菌株;

第三步,将确定的试验菌株放入棉籽壳熟料小袋中栽培,进行出菇试验:每组10袋,每袋干料重200g,常规出菇管理,称量记载不同杂交菌株之间产量、生物学性状差异;观察出菇整齐度、子实体形状、一茬菇产量后,筛选出一茬菇生物学效率50%以上、黑色(灰色)、短柄、菌盖较厚,产量在700g以上的菌株15个:p14y6,p14y9,y9p9,y9p7,y9p10,y6p10,p3y6,y6p3,y6p9,y6p14,y9p14,p10y9,y9p3,y8p3,p10y6,见表3,作为第一轮瓶栽试验菌株;

第四步,按照棉籽壳88%,麸皮10%,石灰2%的比例配制培养料,含水量保持在61%;采用1000ml菌种瓶作为容器,每瓶装干料250g,15个杂交菌株每个接种4筐,16瓶/筐,22~24℃培养,30天菌丝满瓶,后熟5~7天后现蕾,移入出菇室,揭去菌盖,保持室内温度15~18℃,湿度80~90%,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600ppm以下,光照400~500lux,子实体7~8成熟采收,观察出菇整齐度,子实体性状,称量产量,计算生物学效率,其中p14y6菌株表现最优,从图1、图2及结果分析表明,p14y6菌株出菇集中,平均出菇率为93.7%;平均每瓶一茬菇产量达到178g,生物学效率71.2%,产量最高,子实体形状较好,菌盖蓝黑色,直径3~4.5cm,厚1~1.2cm;韧性强;菌柄短,长1~1.2cm,直径0.5~1cm,见下表4;

第五步,将筛选得到的优良菌株p14y6作为参试菌株,取现有的三个高产菌株(黑抗650、农平4号、灰美2号)和亲本菌株p99作为对照菌株,每个品种种植10筐,每筐20瓶,采用第四步的方式进行栽培,从下表5、表6可以看出:5个参试菌株27~29天菌丝长满瓶,满瓶时间差异较小;p14y6出菇率的整齐度为96.8%,显著高于亲本及3个对照菌株;平均单瓶产量185g,生物学效率74%,显著高于4个对照品种10~14%,单朵最重达到220g/瓶,此时生物学效率为88%。从子实体性状可以看出p14y6菇蕾分化少,成菇数量较多,菌盖大小适中,菌柄短,韧性强;黑抗650、农平4号、灰美2号三个对照品种分化较多,成菇数量少,菌盖韧性较差。鲜菇采收后,称取一茬菇定量鲜菇,50℃烘干,按照四分法每个品种分别称量100g干品,分析其品质,检验该菌株的优劣性,

从子实体的品质分析结果可以看出p14y6菌株含有17种氨基酸,每100g干菇总氨基酸含量17.12g,蛋白质含量25g,比亲本略低;粗脂肪含量1.6g,与亲本相当;粗纤维7.72g比亲本略高;蛋白质含量高于3个对照菌株1.3-3.4%,粗纤维含量高于对照菌株,总氨基酸及粗脂肪含量差异较小,见表7、表8。

筛选出的菌株p14y6各指标均优于或等同于现有的高产菌株和亲本菌株,可以确定菌株p14y6即为适于工厂化瓶栽的平菇新品种。

本发明筛选出的平菇品种p14y6的工厂化栽培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第一步,配制接种瓶培养料

为降低生产成本,本发明采用棉籽壳、玉米芯、豆粕、麸皮和石灰按下述重量百分配比组成四个培养料配方,具体为:

配方1:棉籽壳68%,玉米芯20%,豆粕5%,麸皮5%,石灰2%;

配方2:棉籽壳58%,玉米芯30%,豆粕5%,麸皮5%,石灰2%;

配方3:棉籽壳43%,玉米芯40%,豆粕5%,麸皮10%,石灰2%;

配方4:棉籽壳33%,玉米芯50%,豆粕5%,麸皮10%,石灰2%;

配制时,准确称量上述种原料,玉米芯提前18~24小时按照1:2.2的料水比预湿,然后加入其它原料后按照1:1.3的料水比加水,搅拌机搅拌40分钟,搅拌机连接自动装瓶机,按每瓶760+10g装入1100毫升聚丙烯塑料瓶中,高压灭菌120分钟,带压力降至0后出锅,进入无菌接种室杀菌,无菌接种室安装空气净化无菌接种设备,紫外线、臭氧杀菌40分钟;

第二步,接种

开启空气净化过滤器,当菌种瓶温度降至40℃左右后开始接种,菌种采用本发明选育出的固体菌种p14y6,接种量10%,接种后封住料面,移入培养室;

第三步,培养

培养室温度保持在22~25℃,避光培养;28~29天待菌丝长满瓶后将培养室温度降至15~18℃,保持3天后菌种瓶开始现蕾,然后去掉瓶盖,进入出菇室;采用立体斜摆出菇模式,出菇室安装排风系统、雾化加湿系统、led光照系统、空调系统、环境监控系统、吊装机、自动化控制系统。室内采用层架立体斜摆出菇,架子灵活移入一处,架子两面可分别摆放3筐菌种瓶,筐与架子成60度角。采用吊装机直接将在室外摆好的出菇架子直接运送、摆放至出菇架上,出菇室面积150m2,一次可摆放8000瓶,保持室内温度12~15℃,二氧化碳浓度600ppm以下,光照强度200lux以上。现蕾后,6天子实体长至7成熟采摘。采摘后的菌种瓶直接用吊装机移出出菇室,直接运输至挖瓶机,掏瓶,掏瓶后的菌种瓶可直接再次装瓶,实现循环利用。

表9为培养料采用不同配方时(以纯棉籽壳作为培养料对照配方ck),在同等管理条件下各指标的对比数据:

从表9显示的结果可以看出:本发明采用的培养料配方1~4其菌丝长势、产量、投入产出比均优于采用纯棉籽壳作为培养料,而采用配方3(棉籽壳43%,玉米芯40%,豆粕5%,麸皮10%,石灰2%)作为平菇菌株培养料时,投入产出比最高,为1:2.5。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