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牙菌测试用储液棉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67424发布日期:2018-09-18 19:36阅读:58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棉签,特别是一种牙菌测试用储液棉签。



背景技术:

口腔牙齿上的牙菌斑是基质包裹的互相粘附、或粘附于牙面、牙间或修复体表面的软而未矿化的细菌性群体,为不能被水冲去或漱掉的一种细菌性生物膜。牙菌斑对牙和牙龈构成危害,导致口腔最常见的两种疾病:龋病和牙周病。牙菌斑如果不及时清理就会钙化,形成牙石;当牙石形成之后,使用日常口腔护理的方法是不能清除掉的,只能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用专门的器械清除。牙石表面粗糙,更容易附着牙菌斑,而且更不容易清除。

因此预防龋病和牙周病的最重要方法既是彻底清除牙菌斑,防止牙石形成。清除牙菌斑的主要方法是刷牙,而牙菌斑是肉眼看不到的,因此普通人没有刷干净牙齿也很难发现。即使在医院或专业门诊,医生或医生助理有一些辅助器械可以帮助判断菌斑附着的牙面的面积大小,但难度大、准确性差、效率低,在判断患者牙齿的清洁程度或指导患者提高刷牙水平时,通常使用能够方便、准确、高效显示菌斑的菌斑显示液,液体型菌斑显示剂往往是大剂量包装,价格昂贵,一般需要专业人员制作小棉球或使用棉签蘸一些菌斑显示剂,涂抹于牙面,显示效果较好,但不方便患者带回家中,作为日常监测菌斑附着情况使用,因而目前市面上出现了一种内存菌斑显示液的棉签,以方便用户带回家自己检测,但是该棉签有一个膨大的储液部,通过尾部活塞密封而防止漏液,不仅体积大、不美观,而且不能充分利用棉签,而且制造工序多,而且药液容易一下涌出导致棉头吸收不完而滴出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牙菌测试用储液棉签。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牙菌测试用储液棉签,其特征在于:包括塑料管及设置于塑料管端部的棉头,所述塑料管内设有贯通塑料管两端的管孔,所述管孔内设有密封隔片从而将管孔分隔为第一腔体及第二腔体,其中第一腔体中储存有药液,且所述药液能够从第一腔体中流出被棉头吸收,所述第一腔体的一端呈锥形,所述密封隔片位于锥形的锥底,所述第一腔体的内壁上设有导流槽,且导流槽的槽底设有若干出液孔。

所述塑料管的两端均设有棉头。

所述塑料管的管壁上设有凹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包括塑料管及设置于塑料管端部的棉头,所述塑料管内设有贯通塑料管两端的管孔,所述管孔内设有密封隔片从而将管孔分隔为第一腔体及第二腔体,其中第一腔体中储存有药液,且所述药液能够从第一腔体中流出被棉头吸收,所述第一腔体的一端呈锥形,所述密封隔片位于锥形的锥底,所述第一腔体的内壁上设有导流槽,且导流槽的槽底设有若干出液孔,通过上述结构不仅能够在塑料管内储存药液,不额外增加储存空间,塑料管体积小、而且美观,而且药液流出时不会涌出,而且均匀为棉头吸收。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牙菌测试用储液棉签,包括塑料管1及设置于塑料管1端部的棉头2,所述塑料管1内设有贯通塑料管1两端的管孔,所述管孔内设有密封隔片3从而将管孔分隔为第一腔体4及第二腔体5,其中第一腔体4中储存有药液(图中未显示出),棉头2位于与第一腔体4连通的塑料管1的一端,因而当塑料管1被折断后,第一腔体4的两头与大气连通,内部的药液在重力的作用下会从第一腔体4的下端流出,而没有折断时,药液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被封在第一腔体4内,从而药液能够从第一腔体4中流出被棉头2吸收,所述第一腔体4的一端呈锥形,所述密封隔片3位于锥形的锥底,通过上述结构我们能够使第一腔体4中的药液不会一下涌出,而且慢慢流出被棉头2吸收,而且第一腔体4的内壁上设有导流槽6,导流槽6将液体分隔从而加大了液体与第一腔体4内壁的粘滞力,而且延长了药液的流出时间,从而能够起到防止液体突然涌出的作用,且导流槽6的槽底设有若干出液孔(图中未显示出),在没有使用时出液孔处是没有药液的,而且棉头2是包裹着出液孔,当塑料管1被折断后,药液流下,可通过出液孔流出到棉头2的上端从而使棉头2吸收更均匀,而且在使用棉签时,通过延长了药液的流出时间,我们在使用棉签檫涂牙齿的时候更均匀,不会造成开始时药液过量,而后续又药液不足。

如图所示,所述塑料管1的两端均设有棉头2,这样可充分利用塑料管1,另一头的干净棉头2可做清洁等其他用途。

如图所示,所述塑料管1的管壁上设有凹槽7,该凹槽7位于密封隔片3与能够吸收药液的棉头2间,最好是接近密封隔片3的位置,通过凹槽7的设置可以标记塑料管1的折断位置,而且容易折断。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牙菌测试用储液棉签,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