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为小麦抗病性鉴定提供白粉菌菌源以及小麦白粉病抗病性鉴定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502415发布日期:2019-01-05 08:50阅读:76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为小麦抗病性鉴定提供菌源以及小麦抗病性鉴定的方法。



背景技术:

小麦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其颖果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等食物;小麦是人类的主要主食,作为三大谷物之一,几乎全部用作人类食用。

2010年小麦是世界上总产量位居第二的粮食作物(6.51亿吨),仅次于玉米(8.44亿吨)。中国是世界最早种植小麦的国家之一,新疆是我国小麦的主产区,种植面积约1800万亩。新疆小麦为春性、中早熟,对光照敏感;耐热性好,抗旱性较差;易感染条、叶锈病及白粉病、散黑穗病。

小麦白粉病是有布氏白粉病菌小麦专化型(blumeriagraminisf.sp.tritici)引起的真菌病害,是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近年来,小麦白粉病受菌源变异、气候、栽培条件及耕作制度等因素影响,其危害呈加重趋势,每年已造成20~30%的产量损失。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最经济、有效、环保的措施,因此开展小麦品种、区试品系及高代品系对小麦白粉病抗病性鉴定工作,可全面、准确评价小麦品种(系)的抗病性,对抗病育种、品种的合理利用和布局及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麦白粉菌生活史分为有性生长阶段和无性生长阶段;其中,无性生长阶段小麦白粉菌以菌丝体在寄主体表寄生,仅以吸器伸入寄主表皮细胞,通过分生孢子进行无性繁殖,由气流向周围传播,引起多次再侵染。白粉病潜育期很短,21~25℃时只有3天,整个生育期中再侵染十分频繁。但由于小麦白粉菌属于专性寄生菌,只能在活的寄主组织上生长发育。因此,目前关于小麦新品种(系)抗病性鉴定的文献中几乎都采用扫抹法进行小麦白粉菌田间接菌。扫抹法:用事先繁殖好,充分发病的盆栽麦苗在被鉴定品种(系)上方轻轻抖动,使孢子落下,之后将病苗放在垅间,任其自然传播。该方法存在以下缺点:1、需要长期保存小麦白粉病菌株。目前小麦白粉病菌株的保存方法有3种,一是将菌株接种到离体叶段上,置于盛有保鲜剂的水琼脂培养皿中,加盖,在低温下可保存40天;二是将菌株接种到试管苗上,低温下可保存40天;三是盆钵中生长的麦苗套管隔离,将菌株接种到生长的麦苗上,低温下可保存60天。这些方法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实验室空间。2、如果被鉴定小麦品种(系)较多(比如上千份甚至更多),那么需要更多的盆栽发病麦苗,一方面这些发病麦田需要占用大量的空间进行繁殖,另一方面大批量、长距离的运输接菌也有着诸多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小麦白粉菌田间接菌方法存在需要长期保存小麦白粉病菌株,无法满足大面积、多品种鉴定的缺陷,而提供的一种为小麦抗病性鉴定提供白粉菌菌源以及小麦白粉病抗病性鉴定的方法。

本发明为小麦抗病性鉴定提供白粉菌菌源的方法按以下步骤实施:

一、核桃树按株行距4~6m×8~10m进行栽种,核桃树龄为8~12年;

二、每年的5月15~25日在每行核桃树两侧1米以内播种传媒小麦;

三、传媒小麦田间生长期间需浇水和施尿素,尿素用量为10kg/667m2;即可为同年10月播种的待鉴定小麦品种(系)提供白粉菌菌源。

本发明小麦白粉病抗病性鉴定的方法按以下步骤实施:

一、核桃树按株行距4~6m×8~10m进行栽种,核桃树龄为8~12年;

二、每年的5月15~25日在每行核桃树两侧1米以内播种传媒小麦;

三、传媒小麦田间生长期间需浇水和施尿素,尿素用量为10kg/667m2

四、同年10月1~10日在同一区域两行核桃树之间的土地上种植待鉴定小麦品种;

五、次年5月下旬统计待鉴定小麦品种的发病情况,即可确定该待鉴定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病性。

本发明中传媒小麦为播种于每行核桃树两侧1米以内的小麦,是原发性小麦白粉病的生长宿主和侵染待测试小麦的传播载体。小麦白粉病在传媒小麦中大量繁殖并反复侵染,达到充分感染,进而为实现全面侵染待测试小麦品种提供充足的小麦白粉病病菌。

自然条件下树龄为8~12年的核桃树下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非常适宜小麦白粉病的原发性感染、寄生和大量繁殖,小麦白粉病发病率达100%。核桃树下传媒小麦感病后分生孢子进行无性繁殖,由气流向周围传播,引起多次再侵染,致使小麦白粉病在传媒小麦中全面覆盖和爆发。

本发明方法可以为小麦白粉病抗病性实验提供充足、稳定的白粉菌菌源。本发明方法无需再长期保存小麦白粉病菌株,并不再需要运输菌源至试验区域,节省了运输时间和成本,并且该方法节约土地。

本发明方法抗病性鉴定中试验用白粉菌菌源就位于待鉴定小麦品种测试区域两侧,测试时不必长途运输白粉菌菌源,提供充足菌源的同时保证了小麦白粉菌的高活性。本发明方法在抗病性鉴定过程中利用自然环境接菌,免除了人工接菌的繁重劳动,并可以达到白粉菌菌源95%以上的传播覆盖,避免了小麦白粉病自然传播感染不均导致鉴定假阳性的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技术方案不局限于以下所列举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各具体实施方式间的任意组合。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为小麦抗病性鉴定提供白粉菌菌源的方法按以下步骤实施:

一、核桃树按株行距4~6m×8~10m进行栽种,核桃树龄为8~12年;

二、每年的5月15~25日在每行核桃树两侧1米以内播种传媒小麦;

三、传媒小麦田间生长期间需浇水和施尿素,尿素用量为10kg/667m2,即可为同年10月播种的待鉴定小麦品种提供白粉菌菌源。

本实施方式传媒小麦上的小麦白粉病采用自然传播感染,在本实施方式核桃树所提供的小环境中小麦白粉病可反复多次侵染传媒小麦,不仅传媒小麦的小麦白粉病发病率达到100%,而且采用非抗病性小麦作为传媒小麦,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可达到60~70。

核桃树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在提供白粉菌菌源的同时增收创收。核桃树龄为8~12年。

本实施方式步骤二中传媒小麦出苗后无需人工接种小麦白粉病。本实施方式还可以利用已经成熟的待鉴定小麦品种作为新的菌源传染下一批次的传媒小麦,交替周而复始。

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的不同点是:步骤二中传媒小麦出苗后人工接种小麦白粉病。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实施方式一相同。

本实施方式步骤二中采用扫抹法接菌小麦白粉病,可加速小麦白粉病的发病。

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的不同点是:步骤二中传媒小麦的品种为冬小麦高感小麦白粉病品种。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实施方式一或二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二或三的不同点是:步骤二中传媒小麦先用自来水浸种、滤干,然后至于室温环境下培养至发芽,然后将发芽的传媒小麦进行播种。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实施方式一、二或三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小麦白粉病抗病性鉴定的方法按以下步骤实施:

一、核桃树按株行距4~6m×8~10m进行栽种,核桃树龄为8~12年;

二、每年的5月15~25日在每行核桃树两侧1米以内播种传媒小麦;

三、传媒小麦田间生长期间需浇水和施尿素,尿素用量为10kg/667m2

四、同年10月1~10日在同一区域两行核桃树之间的土地上播种待鉴定小麦品种;

五、次年5月下旬统计待鉴定小麦品种的发病情况,即可确定该待鉴定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病性。

本实施方式中待鉴定小麦品种为栽培品种、品种区试材料、高代材料及其他品种(系)。

传媒小麦成熟后可直接翻耕或任其自灭。

具体实施方式六: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五的不同点是:步骤二中传媒小麦的品种为冬小麦。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实施方式五相同。

本实施方式中传媒小麦为新冬20号。

具体实施方式七: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五或六的不同点是:步骤二中传媒小麦先用自来水浸种、滤干,然后至于室温环境下培养至发芽,然后将发芽的传媒小麦进行播种。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实施方式五或六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八: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五或六的不同点是:步骤二中传媒小麦出苗后人工接种小麦白粉病。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实施方式五或六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九:本实施方式为小麦抗病性鉴定提供白粉菌菌源的方法按以下步骤实施:

一、核桃树按株行距4~6m×8~10m进行栽种,核桃树龄为8~12年;

二、每年的5月15~25日在每行核桃树两侧1米以内播种首批传媒小麦,之后在6~9月陆续在每行核桃树两侧1米以内播种后续传媒小麦;

三、传媒小麦田间生长期间需浇水和施尿素,尿素用量为10kg/667m2,即可为同年10月播种的待鉴定小麦品种(系)提供白粉菌菌源。

本实施方式传媒小麦在5~9月陆续播种,可使前一批传媒小麦上感染的白粉病传染到下一批传媒小麦上,保证了小麦白粉菌的高活性。

体实施方式十:本实施方式小麦白粉病抗病性鉴定的方法按以下步骤实施:

一、核桃树按株行距4~6m×8~10m进行栽种,核桃树龄为8~12年;

二、每年的5月15~25日在每行核桃树两侧1米以内播种首批传媒小麦,之后在6~9月陆续在每行核桃树两侧1米以内播种后续传媒小麦;

三、传媒小麦田间生长期间需浇水和施尿素,尿素用量为10kg/667m2

四、同年10月1~10日在同一区域两行核桃树之间的土地上种植待鉴定小麦品种;

五、次年5月下旬统计待鉴定小麦品种的发病情况,即可确定该待鉴定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病性。

实施例1

小麦白粉病抗病性鉴定的方法按以下步骤实施:

一、核桃树按株行距4~6m×8~10m进行栽种,核桃树龄为8~12年;

二、每年的5月15~25日在每行核桃树两侧1米以内播种传媒小麦;

三、传媒小麦田间生长期间需浇水和施尿素,尿素用量为10kg/667m2

四、同年10月1~10日在同一区域的两行核桃树之间的土地上播种试验小麦品种;

五、次年5月下旬统计试验小麦品种的发病情况;

其中,步骤二中传媒小麦先用自来水浸种、滤干,然后至于室温环境下培养至发芽,然后将发芽的传媒小麦进行播种;传媒小麦为新冬20号;试验小麦品种为新冬20号。试验小麦品种田间生长期间需浇水和施尿素,尿素用量为40kg/667m2(所有栽培管理同大田)。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的不同在于步骤二中传媒小麦出苗后人工接种小麦白粉病,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实施例1相同。

对比实验1

与实施例1的不同在于步骤一核桃树按株行距3m×12m进行栽种,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实施例1相同。

对比实验2

与实施例1的不同在于步骤一核桃树树龄为7年,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实施例1相同。

对比实验3

与实施例1的不同在于省去步骤二和三,即直接核桃小麦间作播种试验小麦(不接菌),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实施例1相同。

对比实验4

新冬20号小麦单作地块采用扫抹法接菌小麦白粉病。

实施例1和2及对比实验1~4每个实验作5组平行样,试验小麦品种的平均发病率如表1所示:

表1

对比实验3中试验小麦白粉病呈点片发生,在感病点小麦白粉病发生严重,在非感病点发生较轻甚至找不到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采用本发明方法小麦白粉病发病时间较早,感染覆盖率大、感染全面,抗病性鉴定结果真实可靠。

实施例3

小麦白粉病抗病性鉴定的方法按以下步骤实施:

一、核桃树按株行距5m×8m进行种植,核桃树龄为8~12年;

二、每年的5月15~25日在每行核桃树两侧1米以内播种传媒小麦;

三、传媒小麦田间生长期间需浇水和施尿素,尿素用量为10kg/667m2

四、同年10月1~10日在两行核桃树之间的土地上播种待鉴定小麦品种;

五、次年5月下旬统计待鉴定小麦品种的发病情况,即可确定该待鉴定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病性;

其中,步骤二中传媒小麦先用自来水浸种、滤干,然后置于室温环境下培养至发芽,然后将发芽的传媒小麦进行播种;传媒小麦为新冬20号;待鉴定小麦品种为抗白粉病小麦南农9918;

待鉴定小麦品种田间生长期间需浇水和施尿素,尿素用量为40kg/667m2

实施例4

与实施例3的不同在于待鉴定小麦品种为抗白粉病小麦中植4号,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实施例3相同。

对比实验5

与实施例3的不同在于待鉴定小麦品种为感白粉病小麦新冬20号,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实施例3相同。

对照试验1

采用人工接菌的方法,在小麦单作田播种抗白粉病品种南农9918和中植4号,测定其抗病性。

对照试验2

采用人工接菌的方法,在小麦单作田播种感白粉病品种新冬20号,测定其抗病性。

表2

本发明方法能真实反映出待鉴定小麦品种对小麦白粉病的抗性,同时省时省力。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