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用外覆盖导热固定件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287841发布日期:2019-04-03 03:42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新能源汽车领域,具体是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用外覆盖导热固定件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进步,汽车的能源越来越多样化,现在已经出现了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作为电池与动力系统之间的纽带,用于向动力系统供电,还用于防止电池出现过充和过放,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监控电池的状态等。

针对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池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率受到温度的影响比较严重,温度过高将影响电池使用寿命和续航能力,因此,电池需要进行降温。然而,在新能源汽车电池固定时,通常为外覆盖固定件进行固定,影响其散热。

为此,需要一种成本低、性能优异、用途广泛的高分子材料,使其具有良好的辐射散热特性,增加了韧性,防止开裂,使材料力学性能和热变形温度得到大幅度提高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用外覆盖导热固定件及其制造方法满足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用外覆盖导热固定件及其制造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用外覆盖导热固定件,包括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石墨粉30-45份、导热纤维25-35份、聚丙烯55-75份、抗氧剂6-13份、环氧树脂44-56份、增韧剂9-15份、稳定剂4-12份、硅烷偶联剂5-11份。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包括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石墨粉35-40份、导热纤维28-32份、聚丙烯60-70份、抗氧剂8-10份、环氧树脂49-53份、增韧剂11-13份、稳定剂6-10份、硅烷偶联剂7-9份。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包括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石墨粉38份、导热纤维30份、聚丙烯65份、抗氧剂9份、环氧树脂51份、增韧剂12份、稳定剂8份、硅烷偶联剂8份。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导热纤维选自玻璃纤维、硅酸铝纤维、高导热碳纤维和石墨化气相沉积碳纤维中的一种。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抗氧剂是受阻酚类、受阻胺类、亚磷酸酯类和硫代酯类中的一种。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环氧树脂为液体环氧树脂,环氧树脂作为油性基液用于外覆盖导热固定件的制造。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增韧剂为乙烯-辛烯共聚物、马来酸酐接枝乙烯-辛烯共聚物和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中的一种。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稳定剂为硬脂酸盐类稳定剂。

基于所述新能源汽车电池用外覆盖导热固定件的制造方法,步骤如下:

1)将按重量份计的环氧树脂和聚丙烯加入搅拌机中,以800~1200r/min的转速搅拌15min,得到预混合料;

2)向预混合料中加入重量份计的抗氧剂、增韧剂和稳定剂,以800~1200r/min的转速搅拌20min,混合后得到混合料;

3)向混合料中加入重量份计的导热纤维和硅烷偶联剂,继续搅拌15min至均匀,在加入石墨粉搅拌30-40分钟,得到混合物;

4)将混合物送入双螺杆挤压机,经熔融挤出造粒得到母粒;

5)将经过螺杆挤出机得到的母粒放入注塑机内,经注塑成型得到新能源汽车电池用外覆盖导热固定件。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步骤4)中,螺杆挤出机内,螺杆转速为200rpm~300rpm,熔融温度为150~250℃。

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用外覆盖导热固定件在制造新能源汽车电池固定架中的用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所制造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用外覆盖导热固定件,掺入石墨粉和导热纤维,有良好的辐射散热特性,而且具有增强作用,防止开裂,有效提高材料的导热、阻燃性能,且材料力学性能和热变形温度得到大幅度提高,增加了塑料的韧性,制造的外覆盖导热固定件对制造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具有较好固定的同时,有利于散热。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用外覆盖导热固定件,包括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石墨粉30份、导热纤维25份、聚丙烯55份、抗氧剂6份、环氧树脂44份、增韧剂9份、稳定剂4份、硅烷偶联剂5份。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纤维为玻璃纤维。

进一步的,所述抗氧剂是受阻酚类。

进一步的,所述环氧树脂为液体环氧树脂,环氧树脂作为油性基液用于外覆盖导热固定件的制造。

进一步的,所述增韧剂为乙烯-辛烯共聚物。

进一步的,所述稳定剂为硬脂酸盐类稳定剂。

基于所述新能源汽车电池用外覆盖导热固定件的制造方法,步骤如下:

1)将按重量份计的环氧树脂和聚丙烯加入搅拌机中,以800r/min的转速搅拌15min,得到预混合料;

2)向预混合料中加入重量份计的抗氧剂、增韧剂和稳定剂,以800r/min的转速搅拌20min,混合后得到混合料;

3)向混合料中加入重量份计的导热纤维和硅烷偶联剂,继续搅拌15min至均匀,在加入石墨粉搅拌30分钟,得到混合物;

4)将混合物送入双螺杆挤压机,经熔融挤出造粒得到母粒;

5)将经过螺杆挤出机得到的母粒放入注塑机内,经注塑成型得到新能源汽车电池用外覆盖导热固定件。

进一步的,步骤4)中,螺杆挤出机内,螺杆转速为200rpm,熔融温度为150℃。

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用外覆盖导热固定件在制造新能源汽车电池固定架中的用途。

实施例2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用外覆盖导热固定件,包括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石墨粉35份、导热纤维28份、聚丙烯60份、抗氧剂8份、环氧树脂49份、增韧剂11份、稳定剂6份、硅烷偶联剂7份。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纤维为硅酸铝纤维。

进一步的,所述抗氧剂是受阻胺类。

进一步的,所述环氧树脂为液体环氧树脂,环氧树脂作为油性基液用于外覆盖导热固定件的制造。

进一步的,所述增韧剂为马来酸酐接枝乙烯-辛烯共聚物。

进一步的,所述稳定剂为硬脂酸盐类稳定剂。

基于所述新能源汽车电池用外覆盖导热固定件的制造方法,步骤如下:

1)将按重量份计的环氧树脂和聚丙烯加入搅拌机中,以900r/min的转速搅拌15min,得到预混合料;

2)向预混合料中加入重量份计的抗氧剂、增韧剂和稳定剂,以900r/min的转速搅拌20min,混合后得到混合料;

3)向混合料中加入重量份计的导热纤维和硅烷偶联剂,继续搅拌15min至均匀,在加入石墨粉搅拌33分钟,得到混合物;

4)将混合物送入双螺杆挤压机,经熔融挤出造粒得到母粒;

5)将经过螺杆挤出机得到的母粒放入注塑机内,经注塑成型得到新能源汽车电池用外覆盖导热固定件。

进一步的,步骤4)中,螺杆挤出机内,螺杆转速为230rpm,熔融温度为180℃。

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用外覆盖导热固定件在制造新能源汽车电池固定架中的用途。

实施例3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用外覆盖导热固定件,包括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石墨粉38份、导热纤维30份、聚丙烯65份、抗氧剂9份、环氧树脂51份、增韧剂12份、稳定剂8份、硅烷偶联剂8份。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纤维为高导热碳纤维。

进一步的,所述抗氧剂是亚磷酸酯类。

进一步的,所述环氧树脂为液体环氧树脂,环氧树脂作为油性基液用于外覆盖导热固定件的制造。

进一步的,所述增韧剂为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

进一步的,所述稳定剂为硬脂酸盐类稳定剂。

基于所述新能源汽车电池用外覆盖导热固定件的制造方法,步骤如下:

1)将按重量份计的环氧树脂和聚丙烯加入搅拌机中,以1000r/min的转速搅拌15min,得到预混合料;

2)向预混合料中加入重量份计的抗氧剂、增韧剂和稳定剂,以1000r/min的转速搅拌20min,混合后得到混合料;

3)向混合料中加入重量份计的导热纤维和硅烷偶联剂,继续搅拌15min至均匀,在加入石墨粉搅拌35分钟,得到混合物;

4)将混合物送入双螺杆挤压机,经熔融挤出造粒得到母粒;

5)将经过螺杆挤出机得到的母粒放入注塑机内,经注塑成型得到新能源汽车电池用外覆盖导热固定件。

进一步的,步骤4)中,螺杆挤出机内,螺杆转速为250rpm,熔融温度为200℃。

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用外覆盖导热固定件在制造新能源汽车电池固定架中的用途。

实施例4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用外覆盖导热固定件,包括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石墨粉40份、导热纤维32份、聚丙烯70份、抗氧剂10份、环氧树脂53份、增韧剂13份、稳定剂10份、硅烷偶联剂9份。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纤维为石墨化气相沉积碳纤维。

进一步的,所述抗氧剂是硫代酯类。

进一步的,所述环氧树脂为液体环氧树脂,环氧树脂作为油性基液用于外覆盖导热固定件的制造。

进一步的,所述增韧剂为马来酸酐接枝乙烯-辛烯共聚物。

进一步的,所述稳定剂为硬脂酸盐类稳定剂。

基于所述新能源汽车电池用外覆盖导热固定件的制造方法,步骤如下:

1)将按重量份计的环氧树脂和聚丙烯加入搅拌机中,以1100r/min的转速搅拌15min,得到预混合料;

2)向预混合料中加入重量份计的抗氧剂、增韧剂和稳定剂,以1100r/min的转速搅拌20min,混合后得到混合料;

3)向混合料中加入重量份计的导热纤维和硅烷偶联剂,继续搅拌15min至均匀,在加入石墨粉搅拌38分钟,得到混合物;

4)将混合物送入双螺杆挤压机,经熔融挤出造粒得到母粒;

5)将经过螺杆挤出机得到的母粒放入注塑机内,经注塑成型得到新能源汽车电池用外覆盖导热固定件。

进一步的,步骤4)中,螺杆挤出机内,螺杆转速为280rpm,熔融温度为230℃。

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用外覆盖导热固定件在制造新能源汽车电池固定架中的用途。

实施例5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用外覆盖导热固定件,包括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石墨粉45份、导热纤维35份、聚丙烯75份、抗氧剂13份、环氧树脂56份、增韧剂15份、稳定剂12份、硅烷偶联剂11份。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纤维为玻璃纤维。

进一步的,所述抗氧剂是受阻胺类。

进一步的,所述环氧树脂为液体环氧树脂,环氧树脂作为油性基液用于外覆盖导热固定件的制造。

进一步的,所述增韧剂为乙烯-辛烯共聚物。

进一步的,所述稳定剂为硬脂酸盐类稳定剂。

基于所述新能源汽车电池用外覆盖导热固定件的制造方法,步骤如下:

1)将按重量份计的环氧树脂和聚丙烯加入搅拌机中,以1200r/min的转速搅拌15min,得到预混合料;

2)向预混合料中加入重量份计的抗氧剂、增韧剂和稳定剂,以1200r/min的转速搅拌20min,混合后得到混合料;

3)向混合料中加入重量份计的导热纤维和硅烷偶联剂,继续搅拌15min至均匀,在加入石墨粉搅拌40分钟,得到混合物;

4)将混合物送入双螺杆挤压机,经熔融挤出造粒得到母粒;

5)将经过螺杆挤出机得到的母粒放入注塑机内,经注塑成型得到新能源汽车电池用外覆盖导热固定件。

进一步的,步骤4)中,螺杆挤出机内,螺杆转速为300rpm,熔融温度为250℃。

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用外覆盖导热固定件在制造新能源汽车电池固定架中的用途。

对比例1

按照与实施例3相同的方法制造新能源汽车电池用外覆盖导热固定件,与实施例3相比,区别仅在于不使用石墨粉,其他与实施例3相同。即该对比例中,所述新能源汽车电池用外覆盖导热固定件,包括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导热纤维30份、聚丙烯65份、抗氧剂9份、环氧树脂51份、增韧剂12份、稳定剂8份、硅烷偶联剂8份。

对比例2

按照与实施例3相同的方法制造新能源汽车电池用外覆盖导热固定件,与实施例3相比,区别仅在于不使用导热纤维,其他与实施例3相同。即该对比例中,所述新能源汽车电池用外覆盖导热固定件,包括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石墨粉38份、聚丙烯65份、抗氧剂9份、环氧树脂51份、增韧剂12份、稳定剂8份、硅烷偶联剂8份。

对比例3

按照与实施例3相同的方法制造新能源汽车电池用外覆盖导热固定件,与实施例3相比,区别仅在于不使用石墨粉和导热纤维,其他与实施例3相同。即该对比例中,所述新能源汽车电池用外覆盖导热固定件,包括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聚丙烯65份、抗氧剂9份、环氧树脂51份、增韧剂12份、稳定剂8份、硅烷偶联剂8份。

性能测试:

将实施例3制造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用外覆盖导热固定件进行试验,并以对比例一至对比例三制造得到的外覆盖导热固定件进行对照,对新能源汽车电池安装的试用效果进行测试,洛氏硬度参照gb/t3398.2-2008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如下:

表1检测结果表

从以上结果中可以看出,表1的数据表明本发明实施例3采用石墨粉和导热纤维,具有较好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硬度、耐热变形性能以及传热系数,导热、散热性能好;同时对比例未采用石墨粉和导热纤维使上述性能降低。

采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所制造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用外覆盖导热固定件,掺入石墨粉和导热纤维,有良好的辐射散热特性,而且具有增强作用,防止开裂,有效提高材料的导热、阻燃性能,且材料力学性能和热变形温度得到大幅度提高,增加了塑料的韧性,制造的外覆盖导热固定件对制造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具有较好固定的同时,有利于散热。

上面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