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71386发布日期:2019-12-21 02:20阅读:565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植物细胞培养领域,尤其是涉及到一种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设备。



背景技术:

为借助动植物细胞来生产生物化工产品,是将离体的动植物细胞进行大量培养的生物反应过程,由于工业上大量培养微生物的发酵过程已是成熟的技术,所以动植物细胞大量培养方法的进步,借鉴了微生物学技术,并考虑到动植物细胞的特点,使该技术日趋完善,与微生物相比,动物细胞培养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较苛刻,监测和调节的难度较高,培养基的ph对细胞附着、生长和分布都很敏感,一般控制在±0.05,温度一般要求控制在<±0.25℃,贴壁细胞培养的方法一般采用滚瓶法,滚瓶是平放的玻璃瓶,内盛培养基,细胞在其内壁上附着生长,随着瓶子滚动细胞间歇地接触空气和培养基,用于培养大量的贴壁细胞时更加经济,但是贴壁细胞经过滚瓶法进行大量培养时,细胞在取出时操作不方便,容易因为操作不当破坏细胞本体,影响细胞质量,因此需要研制一种新型的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设备,以此来解决贴壁细胞经过滚瓶法进行大量培养时,细胞在取出时操作不方便,容易因为操作不当破坏细胞本体,影响细胞质量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设备,其结构包括细胞培养装置、排液导管、废液回收筒、底座、操作台、保温罩、换液筒、进液导管,所述的底座前端的中心位置设有操作台,所述的底座顶部的中心位置设有保温罩,所述的保温罩和底座采用过盈配合,所述的保温罩上方设有细胞培养装置,所述的细胞培养装置底部安装在保温罩上,所述的保温罩两侧设有废液回收筒和换液筒,所述的废液回收筒顶端设有排液导管,所述的换液筒顶端设有进液导管,所述的废液回收筒通过排液导管与细胞培养装置连接,所述的换液筒通过进液导管与细胞培养装置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细胞培养装置由电机、抽液泵、玻璃瓶、细胞培养柱、螺纹盖、进液泵组成,所述的玻璃瓶顶部设有螺纹盖,所述的螺纹盖和玻璃瓶采用螺纹配合,所述的螺纹盖顶部的中心位置设有电机,所述的螺纹盖底部的中心位置设有细胞培养柱,所述的细胞培养柱垂直安装在螺纹盖底部并且与电机传动连接,所述的电机两侧设有抽液泵和进液泵,所述的抽液泵和排液导管连接,所述的进液泵和进液导管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细胞培养柱由进氧支座、增氧筒、通孔、培养柱组成,所述的进氧支座底部设有增氧筒,所述的增氧筒和进氧支座连接,所述的增氧筒表面上设有通孔,所述的通孔和增氧筒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的增氧筒内部的中心位置设有培养柱。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进氧支座由进气口、顶盖、滤气罩、轴套、滤膜组成,所述的滤气罩顶部设有顶盖,所述的顶盖顶部设有进气口,所述的滤气罩内部设有滤膜,所述的滤膜扣合安装在滤气罩内部,所述的滤膜中心位置设有轴套,所述的轴套顶端贯穿滤膜,底端通过栅格环固定在滤气罩底部的圆形槽口上。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培养柱由中心轴、玻璃管、褶皱纹路组成,所述的中心轴通过轴套与电机连接,所述的中心轴外圈上设有玻璃管,所述的玻璃管和中心轴采用过盈配合,所述的玻璃管表面上设有褶皱纹路。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玻璃管为实心连续螺旋玻璃管。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培养柱所形成的圆周直径大小为增氧筒内圈圆周直径的三分二。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培养柱从增氧筒底部探出的长度为整柱的三分之一。

有益效果

本发明一种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设备,设计合理,功能性强,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细胞培养柱由进氧支座和增氧筒以及培养柱组成,培养柱从增氧筒底部探出的长度为整柱的三分之一,且培养柱底端置于玻璃瓶内部培养基中,因为进氧支座连通外部,能够将空气带入玻璃瓶内,空气通过增氧筒扩散至培养基中,培养柱通过电机产生驱动转矩,随着培养柱的转动,贴合在培养柱外壁上的细胞,循环进入培养液中,可以使培养的细胞不必始终浸在培养液中,利于细胞呼吸和物质交换,从而提高细胞的产量,同时方便将贴壁细胞从容器中取出;

本发明顶盖顶部设有进气口,滤气罩内部设有滤膜,滤气罩和增氧筒相连通,空气通过进气口进入滤气罩后,在滤膜的杀菌作用下,能够过滤空气中扼制细胞生长繁殖的细菌和物质,因为增氧筒表面上分布有通孔,且置于玻璃瓶内部培养液上方,所以经过杀菌后的空气,通过增氧筒能够扩散至培养基中,从而提高细胞的进氧效率;

本发明玻璃管为实心连续螺旋玻璃管且表面上分布有褶皱纹路,并且实心连续螺旋玻璃管缠绕在中心轴上,褶皱纹路的设置,能够提高贴壁细胞的与玻璃管外壁的附着力,因为玻璃管呈实心连续螺旋结构,当中心轴转动时,附着在玻璃管外壁上的细胞循环进入培养液中,可以使培养的细胞不必始终浸在培养液中,利于细胞呼吸和物质交换。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一种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设备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细胞培养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细胞培养柱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进氧支座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培养柱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细胞培养装置-1、电机-11、抽液泵-12、玻璃瓶-13、细胞培养柱-14、进氧支座-14a、进气口-14a1、顶盖-14a2、滤气罩-14a3、轴套-14a4、滤膜-14a5、增氧筒-14b、通孔-14c、培养柱-14d、中心轴-14d1、玻璃管-14d2、褶皱纹路-14d3、螺纹盖-15、进液泵-16、排液导管-2、废液回收筒-3、底座-4、操作台-5、保温罩-6、换液筒-7、进液导管-8。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说明,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

实施例

请参阅图1-5,本发明提供一种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设备的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一种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设备,其结构包括细胞培养装置1、排液导管2、废液回收筒3、底座4、操作台5、保温罩6、换液筒7、进液导管8,所述的底座4前端的中心位置设有操作台5,所述的底座4顶部的中心位置设有保温罩6,所述的保温罩6和底座4采用过盈配合,所述的保温罩6上方设有细胞培养装置1,所述的细胞培养装置1底部安装在保温罩6上,所述的保温罩6两侧设有废液回收筒3和换液筒7,所述的废液回收筒3顶端设有排液导管2,所述的换液筒7顶端设有进液导管8,所述的废液回收筒3通过排液导管2与细胞培养装置1连接,所述的换液筒7通过进液导管8与细胞培养装置1连接。

请参阅图2,所述的细胞培养装置1由电机11、抽液泵12、玻璃瓶13、细胞培养柱14、螺纹盖15、进液泵16组成,所述的玻璃瓶13顶部设有螺纹盖15,所述的螺纹盖15和玻璃瓶13采用螺纹配合,所述的螺纹盖15顶部的中心位置设有电机11,所述的螺纹盖15底部的中心位置设有细胞培养柱14,所述的细胞培养柱14垂直安装在螺纹盖15底部并且与电机11传动连接,所述的细胞培养柱14底端置于玻璃瓶13内部的培养基中,所述的电机11两侧设有抽液泵12和进液泵16,所述的抽液泵12和排液导管2连接,所述的进液泵16和进液导管8连接。

请参阅图3,所述的细胞培养柱14由进氧支座14a、增氧筒14b、通孔14c、培养柱14d组成,所述的进氧支座14a底部设有增氧筒14b,所述的增氧筒14b和进氧支座14a连接,所述的增氧筒14b呈中空圆柱形结构并且表面上设有通孔14c,所述的通孔14c和增氧筒14b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的增氧筒14b内部的中心位置设有培养柱14d,所述的培养柱14d所形成的圆周直径大小为增氧筒14b内圈圆周直径的三分二,所述的培养柱14d从增氧筒14b底部探出的长度为整柱的三分之一。

请参阅图4,所述的进氧支座14a由进气口14a1、顶盖14a2、滤气罩14a3、轴套14a4、滤膜14a5组成,所述的滤气罩14a3顶部设有顶盖14a2,所述的顶盖14a2顶部均匀等距设有四个进气口14a1,各进气口14a1沿顶盖14a2围成环墙结构,所述的滤气罩14a3内部设有滤膜14a5,所述的滤膜14a5扣合安装在滤气罩14a3内部,所述的滤膜14a5中心位置设有轴套14a4,所述的轴套14a4顶端贯穿滤膜14a5,底端通过栅格环固定在滤气罩14a3底部的圆形槽口上。

请参阅图5,所述的培养柱14d由中心轴14d1、玻璃管14d2、褶皱纹路14d3组成,所述的中心轴14d1通过轴套14a4与电机11连接,所述的中心轴14d1外圈上设有玻璃管14d2,所述的玻璃管14d2和中心轴14d1采用过盈配合,所述的玻璃管14d2表面上设有褶皱纹路14d3,所述的玻璃管14d2为实心连续螺旋玻璃管。

其具体实现原理如下:

细胞培养柱14由进氧支座14a和增氧筒14b以及培养柱14d组成,培养柱14d从增氧筒14b底部探出的长度为整柱的三分之一,且培养柱14d底端置于玻璃瓶13内部培养基中,因为进氧支座14a连通外部,能够将空气带入玻璃瓶13内,空气通过增氧筒14b扩散至培养基中,因为顶盖14a2顶部设有进气口14a1,滤气罩14a3内部设有滤膜14a5,滤气罩14a3和增氧筒14b相连通,空气通过进气口14a1进入滤气罩14a3后,在滤膜14a5的杀菌作用下,能够过滤空气中扼制细胞生长繁殖的细菌和物质,因为增氧筒14b表面上分布有通孔14c,且置于玻璃瓶13内部培养液上方,所以经过杀菌后的空气,通过增氧筒14b能够扩散至培养基中,从而提高细胞的进氧效率,培养柱14d通过电机产生驱动转矩,随着培养柱14d的转动,贴合在培养柱14d外壁上的细胞,循环进入培养液中,可以使培养的细胞不必始终浸在培养液中,利于细胞呼吸和物质交换,从而提高细胞的产量,因为培养柱14d和螺纹盖15为一体化结构,拧开螺纹盖15能够取出培养柱14d,方便将贴壁细胞从容器中取出,因为玻璃管14d2为实心连续螺旋玻璃管且表面上分布有褶皱纹路14d3,并且实心连续螺旋玻璃管缠绕在中心轴14d1上,褶皱纹路14d3的设置,能够提高贴壁细胞的与玻璃管14d2外壁的附着力,因为玻璃管14d2呈实心连续螺旋结构,当中心轴14d1转动时,附着在玻璃管14d2外壁上的细胞循环进入培养液中,可以使培养的细胞不必始终浸在培养液中,利于细胞呼吸和物质交换。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或基本特征的前提下,不仅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因此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