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牲畜家禽用中药饲料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57333发布日期:2021-11-05 20:16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牲畜家禽用中药饲料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饲料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牲畜家禽用中药饲料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2.中药饲料如中药发酵饲料是将具有药食同源性的中药材进行厌氧发酵,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如温度、湿度、空气、水分等),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生物学转化,将中药的大分子物质,经过微生物转化,成为能够被牲畜禽类(猪、牛、羊、鸡、鸭、鹅等)等直接吸收的小分子成分,使中药药效能够快速被吸收的饲料。其中水淹发酵。发酵原理与青贮相似;起初是利用醋酸菌繁殖发酵,氧气耗完后,主要利用乳酸菌发酵。
3.发明人有采用如下方法进行饲料制备:将鲜红薯秧洗净、切碎,装填在大水缸或水泥池内,边装填边用力踩实,装填至八成满后,即可放入木板,板上放干净石块镇压后,注入清水,使水面经常超出饲料10厘米。一般4

6天即可完成发酵,这时上部的水会有一股臭味,因为发酵池内水不易更换,影响发酵效果,同时在发酵过程中石块有多块因此每个石块对底部饲料的挤压并不十分均匀,同时因为石头过重且有棱容易压坏或损坏发酵物,再者发酵完成后需要搬开多块石头才能将发酵物取出,整个发酵过程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效牲畜家禽用中药饲料生产工艺。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效牲畜家禽用中药饲料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1)预先将吊管和吊筒放入至发酵锅内,使得吊筒位于限位管内,然后将饲料放入至发酵锅内,该饲料由红薯秧、中药残渣构成,中药残渣裹挟于红薯秧内,将该饲料放入至发酵锅内,然后通过穿孔管与吊管连接实现下压盘与吊管的连接,此时下压盘抵进发酵锅内的饲料;2)关闭阀门二打开阀门三和阀门一,同时向着发酵锅和控水槽内充水,随着进入发酵锅内水位的升高,红薯秧、中药残渣逐渐处于水中,然后关闭阀门三,此时在下压盘上部施加一个下压力,然后随着下压盘下压红薯秧、中药残渣,红薯秧、中药残渣内裹挟的水经过透水环孔进入至底弧面内,然后经过底弧面进入至吊管内,然后进入至吊筒内,随着吊筒重力的增大,下压盘稳定的向下挤压红薯秧、中药残渣;中药残渣经过发酵后具有滋补的作用;根据控水槽内水质颜色的变化及时更换控水槽内的水从而将发酵锅内的水进行更换;3)发酵过程中根据需要,可打开阀门二,将发酵锅和控水槽内的水排出一部分,利用吊筒的下拉作用下压盘持续挤压发酵锅内的红薯秧、中药残渣;4)将进水漏斗的出水管底部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与吊管上部相固定,从而根据情况给发酵锅内或吊筒内加水,在给吊筒和吊管内水满后可以再往吊管内加水时,水可以通过进水孔反流再经过透水环孔排入至发酵锅内;
5)发酵完毕后通过向上拉动水斗即可将吊管和吊筒向上拉动,同时因为吊筒的直径大于插口的直径因此吊筒可以带动隔网向上移动,从而直接将发酵好的饲料拉出发酵锅。
6.与现有技术相比,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生产工艺通过高效利用中药残渣和绿色植物红薯秧进行混合发酵,利用无氧发酵工艺达到了饲料适口、补益的目的,同时通过发酵锅与吊管和吊筒的协同配合,利用发酵锅内的水作为吊筒的重力来源并通过吊筒带动沉压盘起到下压饲料的作用,避免了使用石块的弊端,同时在收集发酵好的饲料时可以直接将沉压盘拉起带动隔网直接将发酵好的饲料高效的从发酵锅中取出。
附图说明
7.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8.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9.图2是本发明中隔网俯视结构示意图。
10.图3是本发明中沉压盘结构示意图一。
11.图4是本发明中沉压盘结构示意图二。
12.图5是本发明中沉压盘结构示意图三。
13.图6是图1中a处结构示意图。
14.图7是本发明中吊管立体结构示意图。
15.图8是本发明中进水漏斗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仅用来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17.请参阅图1

8所示的一种高效牲畜家禽用中药饲料生产工艺,预先将吊管3和吊筒4放入至发酵锅1内,使得吊筒4位于限位管61内,然后将饲料放入至发酵锅1内,该饲料由红薯秧、中药残渣构成,中药残渣裹挟于红薯秧内,将该饲料放入至发酵锅1内,然后通过穿孔管23与吊管3连接实现下压盘21与吊管3的连接,此时下压盘21抵进发酵锅1内的饲料;关闭阀门二631打开阀门三641和阀门一621,同时向着发酵锅1和控水槽65内充水,随着进入发酵锅1内水位的升高,红薯秧、中药残渣逐渐处于水中,然后关闭阀门三641,此时在下压盘21上部施加一个下压力,然后随着下压盘21下压红薯秧、中药残渣,红薯秧、中药残渣内裹挟的水经过透水环孔22进入至底弧面213内,然后经过底弧面213进入至吊管3内,然后进入至吊筒4内,随着吊筒4重力的增大,下压盘21稳定的向下挤压红薯秧、中药残渣;中药残渣经过发酵后具有滋补的作用;根据控水槽65内水质颜色的变化及时更换控水槽65内的水从而将发酵锅1内的水进行更换;发酵过程中根据需要,可打开阀门二631,将发酵锅1和控水槽65内的水排出一部分,利用吊筒4的下拉作用下压盘21持续挤压发酵锅1内的红薯秧、中药残渣;将进水漏斗5的出水管52底部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与吊管3上部相固定,从而根据情况给发酵锅1内或吊筒4内加水,注意在给吊筒4和吊管3内水满后可以再往吊管3内加水
时,水可以通过进水孔30反流再经过透水环孔22排入至发酵锅1内;发酵完毕后通过向上拉动水斗5即可将吊管3和吊筒4向上拉动,同时因为吊筒4的直径大于插口111的直径因此吊筒4可以带动隔网11向上移动,从而直接将发酵好的饲料拉出发酵锅1。
18.用此方法生产的中药饲料其中的的红薯秧,由青绿变为暗绿,质地变软,散发出一股酸醋味同时夹杂着发酵后的中药残渣,饲喂后动物不仅特别爱吃也有助于动物的健康。
19.具体的向着发酵锅1内通入水,同时发酵锅1内装填待发酵饲料(如红薯秧等),使得发酵锅1内的水没过待发酵的饲料,发酵锅1上部设置沉压盘2,沉压盘2与吊管3可拆卸连接,吊管3底部与吊筒4上部固定连接且吊管3与吊筒4相连通,吊筒4可通过吊管3带动沉压盘2向下移动使得沉压盘2向下挤压位于发酵锅1内的待发酵饲料,同时沉压盘2可通过吊管3拉动吊筒4向上移动,此时人通过手拉动沉压盘2向上移动,沉压盘2带动吊管3和吊筒4向上移动,吊筒4拉动隔网11向上移动最终隔网11将发酵锅1内的发酵好的饲料拉出发酵锅1,同时发酵锅1与控水组件6相连接,控水组件6一方面可以给发酵锅1内供水使得发酵锅1内的待发酵的饲料(红薯秧等)被水淹没,使得待发酵的饲料处于无氧环境中,另一方面在沉压盘2向下压制底部的水中的待发酵的饲料时多余的水可以进入至控水组件6内,同时在发酵过程中可以及时的通过控水组件6随时更换发酵锅1内的水,避免发酵锅1内的水变质发臭。
20.发酵锅1为锅状结构,发酵锅1上部呈开口状,发酵锅1底部设置出水口12;发酵锅1的锅状结构便于放置较多的饲料,同时锅状结构便于后期通过沉压盘2一次整体压制发酵锅1内的饲料,请重点参阅,1、2,隔网11同样为锅状结构,隔网11贴近发酵锅1内壁,发酵锅1与发酵锅1内壁可拆卸设置,隔网11底部设置插口111,插口111直径小于出水口12直径,吊管3匹配穿过吊管3并穿过出水口12。请注意此处当待发酵的饲料放置于发酵锅1内发酵时,待发酵的饲料是位于隔网11上的,而当需要整体取出发酵锅1内的发酵完毕的饲料时只需要借助拉动沉压盘2向上移动即可通过吊筒4将隔网11连同其内的发酵完毕的饲料拉出发酵锅1,此时吊筒4起到限制隔网11避免隔网11向下移动的作用同时带动隔网11整体向上移动,从而将发酵完毕的饲料直接从发酵锅1垂直拉出分离出来,因为隔网11的网状结构,因此从发酵锅1拉出的发酵好的饲料中裹挟的水分直接流出重新回到发酵锅1内,即控干了饲料中裹挟的水分同时回收了发酵后的水避免发酵产生的水四处飞溅。在者在发酵的过程中通过隔网11的隔离作用使得发酵锅1与饲料与发酵锅1内壁不直接接触,避免了水在发酵锅1内壁与饲料之间产生阻隔,增加了饲料内水流的畅通性。
21.请重点参阅图1、3、4、5,沉压盘2包括下压盘21和透水环孔22,下压盘21为中空结构,下压盘21下端面贯通开设透水环孔22,透水环孔22为圆环状。透水环孔22作为发酵锅1内的水与下压盘21之间的交换通道,发酵锅1内的水可以通过透水环孔22进入至下压盘21内,同时下压盘21内多余的水可以经过透水环孔22重新进入至发酵锅1内,而发酵锅1内的水通过透水环孔22进入下压盘21内部然后顺着底弧面213进入至吊管3内并经由吊管3进入至吊筒4被吊筒4内的填充料如海绵吸附后吊筒4内的重力逐渐增加,增重后的吊筒4向下拉动下压盘21从而使得下压盘21挤压发酵锅1内的发酵饲料。
22.下压盘21包括上盘面211、侧环壁212和底弧面213,上盘面211为圆形,上盘面211底部边缘固定侧环壁212,侧环壁212横行截面呈“(”状,侧环壁212底部边缘固定底弧面
213,底弧面213横向截面呈“︶”状,上盘面211、侧环壁212和底弧面213之间形成压盘腔214。
23.底弧面213上均匀开设透水环孔22,透水环孔22数量为若干个,相邻的透水环孔22之间通过固定块221固定,固定块221横跨透水环孔22;先向下压上盘面211使得下压盘21整体向下移动使得底弧面213向下挤压发酵锅1内的饲料,而被挤压饲料内的水经过透水环孔22进入至压盘腔214内,压盘腔214作为进入下压盘21水流的暂存空间和通道,同时底弧面213的弧形结构便于两侧进入的水流入至中部从而进入至位于底弧面213的吊管3内,经过下压盘21进入吊管3内的水被吊筒4吸收最终达到吊筒4增重的目的,随着吊筒4的继续增重使得增重后的吊筒4继续带动下压盘21向下移动从而继续使得下压盘21向下挤压发酵锅1内的饲料,从而使得饲料中的水继续被挤压并顺着透水环孔22继续进入至吊管3和吊筒4内。
24.下压盘21内设置穿孔管23,穿孔管23为中空圆管状结构,穿孔管23穿过上盘面211并且穿孔管23上端面与上盘面211一体密封固定连接,穿孔管23下端面与底弧面213之间形成过水间隙231;穿孔管23作为吊管3进入下压盘21的通道同时通过穿孔管23将吊管3与下压盘21进行固定;底弧面213中部贯通开设穿孔2131;穿孔2131为圆孔状,穿孔2131中轴线与穿孔管23中轴线相重合;穿孔管23内壁设置穿孔管内螺纹232;吊管3为中空圆管状,吊管3外壁上部设置吊管外螺纹31,吊管外螺纹31与穿孔管内螺纹232相匹配设置,吊管3内壁上部设置吊管内螺纹32;吊管3上部位置设置进水孔30,进水孔30数量为若干个均匀分布于吊管3上,具体进水孔30在吊管3上呈圆周阵列状分布,吊管3螺旋进入至穿孔管23内当吊管3上端面与穿孔管23上端面相平齐时进水孔30位于过水间隙231内。吊管3与穿孔管23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可拆卸连接,而通过透水环孔22进入压盘腔214内的水则可以通过过水间隙231并经过进水孔30进入至吊管3内。
25.进水漏斗5与吊管3可拆卸连接,进水漏斗5包括水斗51和出水管52,水斗51为漏斗状,水斗51底部与出水管52,出水管52外直径小于吊管3内直径一致,出水管52外壁设置出水管外螺纹521,水管外螺纹521与吊管内螺纹32相匹配设置。进水漏斗5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与吊管3可拆卸连接,水斗51和出水管52一方面作为对吊管3进行额外注水的通道,在透水环孔22进水不足时候通过水斗51直接加水使得吊筒4内进入的水充足使得吊筒4产生足够的下拉力从而保证下压盘21对饲料的下压力,同时在需要上拉吊筒4时进水漏斗5的水斗51可以便于手的抓握可以产生上拉力将吊筒4和整个沉压盘2拉起。
26.吊筒4为圆筒中空状结构,吊筒4上部设置吊筒开口41,吊筒4下部呈开口状,吊筒4内形成填充腔43,填充腔43内填充海绵431,吊筒4底部内边缘设置吊筒内螺纹,吊筒4底部设置堵塞块42,堵塞块42外边缘设置外螺纹,堵塞块42的外螺纹与吊筒4底部的内螺纹相匹配设置。海绵431作为吸水材料在吸水后体积不变但是重力增加,这样随着吊筒4内进入水量的增加,吊筒4的重量逐渐增加从而使得吊筒4可以在限位管61内进行向下移动,从而拉动下压盘21下压发酵锅1内的饲料,同时在发酵完毕后,人员手握水斗51向上提拉吊筒4,吊筒4移出限位管61同时吊筒4上部顶着隔网11以及隔网11内发酵好的饲料向上移动,待饲料内的水沥干后旋转堵塞块42将其中的吸水后的海绵取出,然后换上干燥的海绵进行下个操
作,如此循环。
27.控水组件6包括限位管61、横向管62、出水管63、进水管64和控水槽65,限位管61为圆管状,限位管61上部与发酵锅1底部相固定连接且限位管61与发酵锅1底部相连通,出水口12直径与限位管61直径一致,吊筒4位于限位管61内且吊筒4与限位管61相匹配设置,限位管61一方面作为水流的通道另一方面作为吊筒4在其中进行上下移位的空间。
28.限位管61底部与横向管62一端相连通,横向管62横向设置,横向管62另一端与控水槽65底端相连通,控水槽65竖直向上设置,控水槽65为圆管状且上部呈开口状,控水槽65距离横向管62底端的高度为d;在下压盘21向下挤压发酵锅1内的饲料时,透水环孔22距离横向管62底端的高度为d,其中d大于d,这样通过控制控水槽65内的水位,根据连通器原理,即可控制发酵锅1内的水位从而控制发酵锅1内饲料中的水位高度,尽量使得饲料处于水的淹没中。
29.横向管62与出水管63、进水管64相连通,横向管62上设置阀门一621,阀门一621位于出水管63、进水管64一侧且阀门一621靠近控水槽65,出水管63上设置阀门二631,进水管64上设置阀门三641。当需要使得发酵锅1内充水时,关闭阀门二631打开阀门三641和阀门一621,同时向着发酵锅1和控水槽65内充水,因为发酵锅1内饲料的阻隔因此控水槽65内的水位上升较快,当控水槽65内水位达到高度d时,关闭阀门三641,控水槽65内的水慢慢浸润发酵锅1内的饲料,随着发酵的进行更换控水槽65内的发酵产生的水然后换上较为清澈的水使得发酵锅1内的水得到逐渐改变,在需要压紧发酵锅1内的饲料时候可以对下压盘21施加下压力,随着下压力的增大发酵锅1内饲料内的水会顺着透水环孔22进入至吊筒4内,随着吊筒4内水量的增加,吊筒4重力逐渐增加并下移然后带动下压盘21向下挤压发酵锅1内的饲料。
30.控水槽65边缘固定围堰槽651,围堰槽651绕控水槽65外壁一周,围堰槽651一侧设置围堰出水管652,围堰出水管652上设置阀门四653。当控水槽65内水位过高时候从控水槽65内溢出的水经过围堰槽651排出即可。
31.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