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藻培养系统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744766阅读:来源:国知局
件或者不锈钢管件。PVC管件或者不锈钢管件同第一四通605、八通607和第二四通608采用焊接连接或者管套紧箍连接。具体地,当采用管套紧箍连接时,先将橡胶件套在PVC管件或者不锈钢管件上,然后再将管套紧箍于橡胶件的外周上。优选地,为了让PVC管件或者不锈钢管件能够和橡胶件更好地密封与定位,橡胶件内环具有凹槽和格挡结构。
[0054]较优地,培养液水箱I的容积为200L,第一光生物反应器3的容积为60L,曝气罐5的容积为35L,管式光生物反应器6的容积为10L或120L。
[0055]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如图10,本微藻培养系统还包括第九管道29和第十管道30。第九管道29—端连接培养液水箱I,另一端连接第二管道22。第十管道30连接第九管道29。在第十管道30上设置第一阀门11。当微藻培养完成且提取出来后,通过在第十管道30上接入外来水源,可以清洗本微藻培养系统的设备和管道,为下次微藻培养做好准备。
[0056]而在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如图11,本微藻培养系统还包括废水池8。管式离心机7中的污水可以通过第八管道28排入废水池8中,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环境。
[0057]更进一步地,如图12,上述微藻培养系统设置于室内,这样能够更加保证培养出来的微藻的质量。
[0058]通过上述实施例,所述新型微藻培养系统,通过对培养过程中的⑶2、温度、光照进行控制,使得微藻培养效率高且培养出来的微藻质量高,而本微藻培养系统结构简单、容易操作。
[0059]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其他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0060]此外,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发明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
【主权项】
1.一种微藻培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藻培养系统包括培养液水箱(1)、第一水栗(2)、第一光生物反应器(3)、第二水栗(4)、曝气罐(5)、管式光生物反应器(6)、和管式离心机(7); 所述第一光生物反应器(3)包括第一温度电极(301 )、第一通气管(302)、第一控温管(303)、第一藻种转移孔(304)、第一支撑架(305)、和第一光生物反应器外壳(306);其中,所述第一温度电极(301)、所述第一通气管(302)、和所述第一控温管(303)插入所述第一光生物反应器外壳(306)中,所述第一藻种转移孔(304)设置在所述第一光生物反应器外壳(306)的底部,所述第一支撑架(305)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光生物反应器外壳(306); 所述曝气罐(5)包括第二温度电极(501)、第二通气管(502)、第二控温管(503)、循环栗(504)、第二藻种转移孔(505)、第二支撑架(506)、和曝气罐外壳(507);其中所述第二温度电极(501)、所述第二通气管(502)、和所述第二控温管(503)插入所述曝气罐外壳(507)中;所述循环栗(504)和所述第二藻种转移孔(505)设置在所述曝气罐外壳(507)的底部,所述第二支撑架(506)用于支撑所述曝气罐外壳(507); 所述管式光生物反应器(6)包括管式光生物反应器主体管道(601)和第三支撑架(602);其中,所述第三支撑架(602)用于支撑所述管式光生物反应器主体管道(601); 其中,所述培养液水箱(I)通过第一管道(21)与所述第一水栗(2)连通;所述第一水栗(2)通过第二管道(22)与第十一管道(31)连通;所述第一光生物反应器(3)通过第三管道(23)连通于所述第二管道(22)上;所述第二水栗(4)通过第四管道(24)与所述第一光生物反应器(3)上的第一藻种转移孔(304)连通,同时所述第二水栗(4)通过第五管道(25)与所述曝气罐(5)上的第二藻种转移孔(505)连通;所述曝气罐(5)通过第六管道(26)与所述第十一管道(31)连通;所述第十一管道(31)连通所述曝气罐顶部与管式光生物反应器主体管道(601);第七管道(27)连通所述管式光生物反应器主体管道(601)的底部与所述管式离心机(7)的进水端;第八管道(28)连通所述管式离心机(7)的出水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藻培养系统,所述微藻培养系统还包括在所述第一管道(21)上设置第二阀门(12),在所述第二管道(22)上设置第三阀门(13),在所述第三管道(23)上设置第四阀门(14),在所述第四管道(24)上设置第五阀门(15),在所述第五管道(25)上设置第六阀门(16),在所述第六管道(26)上设置第七阀门(17),在所述第七管道(27)上设置第八阀门(18),在所述第八管道(28)上设置第九阀门(19),在所述第十一管道(31)上设置第十阀门(20); 所述微藻培养系统还包括第九管道(29)和第十管道(30);其中,所述第九管道(29) —端连接所述培养液水箱(I),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管道(22 ),所述第十管道(30 )连接所述第九管道(29),在所述第十管道(30)上设置第一阀门(1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藻培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栗(2)和/或第二水栗(4)的叶轮采用圆柱结构,且进行倒圆角;所述循环栗(504)的叶轮采用圆柱结构,且进行倒圆角。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藻培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藻培养系统还包括混合装置,所述混合装置设置在所述第四管道(24)上,所述混合装置为在所述第四管道(24)的内周壁上设置倒“八”字挡板(2401),在所述第四管道(24)的轴向中心线上设置一根转动轴(2402),所述转动轴(2402)上固定连接正“八”字挡板。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藻培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管道(25)和/或第六管道(26)上也设置所述混合装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藻培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生物反应器(3)的上方设置第一人工光源(307),所述管式光生物反应器(6)的上方设置第二人工光源(603);所述第一光生物反应器(3)和所述曝气罐(5)的周围,设置⑶2钢瓶(91)、气栗(92)和循环水槽(93);所述循环水槽(93)分别与所述第一光生物反应器(3)的第一控温管(303)和所述曝气罐(5)的第二控温管(503)连通;其中,所述第一人工光源(307)和所述第二人工光源(603)为LED光源。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微藻培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式光生物反应器主体管道(601)设置成螺旋式或者栅栏式; 所述设置成螺旋式的管式光生物反应器(6)由一根具有弯管的玻璃管构成所述光生物反应器主体管道(601); 所述设置成栅栏式的管式光生物反应器(6)的所述光生物反应器主体管道(601)由八根玻璃管道组成,分成上下两组,每组分别为四根;下面四根玻璃管道分别与第一四通(605)和八通(607)相连通,上面四根玻璃管道分别与第二四通(608)和八通(607)相连通。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藻培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管道采用亚克力材料制成;并且,所述第一四通(605)、所述八通(607)和所述第二四通(608)采用PVC材料制成;所述玻璃管道与所述第一四通(605)之间、所述玻璃管道与和所述八通(607)之间、所述玻璃管道与所述第二四通(608)之间、所述玻璃管道与所述八通(607)之间均采用焊接方式连接或者管套紧箍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藻培养系统,其特征在于,当采用管套紧箍连接时,先将管套套在待连接的两个连接件上,,然后再将所述管套紧箍于所述管套的外周上,所述管套为橡胶件,并且所述橡胶件内环具有凹槽和格挡结构。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藻培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藻培养系统还包括废水池(8);其中,所述管式离心机(7)中的污水通过所述第八管道(28)排入所述废水池(8)中。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藻培养系统,包括培养液水箱、第一水泵、第一光生物反应器、第二水泵、曝气罐、管式光生物反应器及管式离心机。其中,培养液水箱通过第一管道与第一水泵连通;第一水泵通过第二管道与第十一管道连通;第一光生物反应器通过第三管道连通于第二管道上;第二水泵通过第四管道与第一光生物反应器上的第一藻种转移孔连通,同时第二水泵通过第五管道与曝气罐上的第二藻种转移孔连通;曝气罐通过第六管道与第十一管道连通;第十一管道连通曝气罐顶部与管式光生物反应器主体管道;第七管道连通主体管道的底部与管式离心机的进水端;第八管道连通管式离心机的出水端。上述微藻培养系统,效率高、质量高且培养条件容易控制。
【IPC分类】C12M1/34, C12M1/04, C12M1/36, C12M1/38, C12M1/24, C12M1/00
【公开号】CN105505765
【申请号】CN201610043451
【发明人】倪良平
【申请人】上海光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4月20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4日
当前第3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