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真空保存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63835阅读:379来源:国知局
菌种真空保存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菌种保存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菌种真空保存管。
【背景技术】
[0002]菌种保存是微生物生产和研究工作上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能够长期稳定的保存菌种是相关工作人员追求的目标,因此菌种保存工作在微生物领域受到高度重视。长期的菌种保存可以减少继代,降低菌种退化率。在长期菌种保存技术中,比如冷冻干燥保藏法需要真空隔氧处理,使保存空间处在一定程度的真空低氧状态有利于微生物减缓代谢进入休眠状态,对长期保存微生物菌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制作和保持一个小的真空密闭空间是长期保存菌种的关键环节。
[0003]现有技术中,一般有如下两种密封方式,其一是用普通玻璃试管通过手工制成真空密封空间:普通玻璃管作为真空密闭空间,在里面放上菌种管子(小管子)后,用橡皮塞塞上;橡皮塞中打上一个孔,插入抽气用的细玻璃管;在橡皮塞和玻璃管口,以及细玻璃管和橡皮塞之间用融化后的石蜡来密封;真空栗接上细玻璃管抽气,当管内负压达到一定程度时,立即将细玻璃管在酒精喷灯上灼烧变软、拉细封堵端口(这个过程中要保持好管内的负压状态)。目前大多数微生物保存工作者使用这种方法。缺点是:制作过程受条件约束大,对人员技术稳定性要求高,每个真空管内真空程度难以一致;由于真空密封空间的组件之间一般是由石蜡来密封,石蜡干硬后在抽真空操作过程中或制好后由于磕碰等原因容易脱落,导致漏气;细玻璃管拉细封口时使用到酒精喷灯等高温火焰器具,这一操作对相关人员存在安全风险。其二是用安瓿管制作真空密封空间:直接在安瓿管中培养菌种,培养好后在安瓿管管口接上软管用真空栗抽气;当达到一定负压时立即用酒精喷灯灼烧安瓿管的细部并不断把玻璃管拉细最后封堵端口,这个过程中也要保持好管内负压状态。这种真空保存方法也有一部分人使用。缺点是:一般直接在安瓿管中培养菌种,抽真空操作过程中失误会导致外面空气回流带入杂菌,导致保存菌种受污染;安瓿管管口接抽真空的软管后,由于细部封口处和管口距离一般比较近,在高温酒精喷灯加热细部封口时高温使真空软管软化变质,存在漏气回流入管的风险;另外,安瓿管细部玻璃在高温灼烧软化后对管内负压的承受力变小,因此这种封口方法导致管内部真空程度很低(上述方法一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安全、使用寿命长、可重复利用的菌种真空保存管。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种菌种真空保存管,包括管体和盖体,所述管体设有螺纹管口,所述盖体与所述螺纹管口螺纹连接,所述盖体开设有抽气腔,所述抽气腔靠底端装设有弹性卡箍,抽气腔内还套装有受抽气负压力驱动向下与弹性卡箍密封连接的芯塞。
[000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0008]所述芯塞底部设有卡槽,所述卡槽与弹性卡箍密封连接。
[0009]所述芯塞中部设有用于防止芯塞脱离抽气腔的锥形防退部。
[0010]所述锥形防退部上设有伸出至管体外部的延伸部。
[0011]所述盖体与管体之间还设有密封垫。
[0012]所述盖体包括螺纹盖罩和中间柱体,所述中间柱体与螺纹盖罩固接并伸至管体内,所述螺纹盖罩与螺纹管口螺纹连接,所述抽气腔开设在中间柱体上。
[0013]所述螺纹盖罩与管体之间设有密封垫。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0015]本实用新型的菌种真空保存管,盖体开设有抽气腔,抽气腔底端装设有弹性卡箍,抽气腔内还套装有受抽气负压力驱动向下与弹性卡箍密封连接的芯塞。使用时,在管体内放入菌种管后,盖体拧紧;然后用抽气筒或抽气栗接上抽气,此时,芯塞会受到抽气产生的负压力的驱动向下与弹性卡箍密封连接,完成自动封闭,保持管内负压状态。本实用新型的菌种真空保存管,不需要操作人员来完成负压封口,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也不需要用到酒精喷灯等,避免了操作人员使用高温火焰的安全风险;同时本实用新型抽真空封口是常温下自吸的,避免了抽真空部件高温容易老化的问题;芯塞可以人工拔出,恢复到未抽气的状态,解除负压方便拧下盖体,并且此复位方式使得该菌种真空保存管可以重复使用。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芯塞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各标号表示:
[0021 ] 1、管体;11、螺纹管口; 2、盖体;21、抽气腔;22、螺纹盖罩;23、中间柱体;3、弹性卡箍;4、芯塞;41、卡槽;42、锥形防退部;43、延伸部;5、密封垫。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3]实施例1:
[0024]图1至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菌种真空保存管的第一种实施例,该保存管包括管体I和盖体2,管体I设有螺纹管口 11,盖体2与螺纹管口 11螺纹连接,盖体2开设有抽气腔21,抽气腔21靠底端装设有弹性卡箍3,抽气腔21内还套装有受抽气负压力驱动向下与弹性卡箍3密封连接的芯塞4。使用时,在管体I内放入菌种管后,盖体2拧紧;然后用抽气筒或抽气栗接上抽气,此时,芯塞4会受到抽气负压力的驱动向下与弹性卡箍3密封连接,完成自动封闭,保持管内负压状态。本实用新型的菌种真空保存管,不需要操作人员来完成负压封口,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也不需要用到酒精喷灯,避免了操作人员使用高温火焰的安全风险;同时本实用新型抽真空封口是常温下自吸的,避免了抽真空部件高温容易老化的问题;芯塞4可以人工拔出,恢复到未抽气的状态,使得该菌种真空保存管可以重复使用。
[0025]本实施例中,芯塞4底部设有卡槽41,卡槽41与弹性卡箍3密封连接。该卡槽41一方面可与弹性卡箍3形成很好的贴合度,以保证密封效果,另一方面也可防止芯塞4脱离弹性卡箍3,提高了密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0026]本实施例中,芯塞4中部设有用于防止芯塞4脱离抽气腔21的锥形防退部42。当人工拔出芯塞4使之脱离弹性卡箍3恢复到未抽气的状态时,锥形防退部42会与抽气腔21形成阻挡,以防止芯塞4脱离抽气腔21,其结构简单可靠。
[0027]本实施例中,锥形防退部42上设有伸出至管体I外部的延伸部43。该延伸部43便于人工拔出芯塞4使之脱离弹性卡箍3恢复到未抽气的状态,进一步提高了操作的方便性。
[0028]本实施例中,盖体2与管体I之间还设有密封垫5。该密封垫5可对盖体2与管体I的螺纹管口 11之间形成密封,进一步提高了密封效果。
[0029]实施例2:
[0030]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菌种真空保存管的第二种实施例,该保存管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盖体2包括螺纹盖罩22和中间柱体23,中间柱体23与螺纹盖罩22固接并伸至管体I内,螺纹盖罩22与螺纹管口 11螺纹连接,抽气腔21开设在中间柱体23上。该结构中,盖体2为由螺纹盖罩22和中间柱体23密封连接的一体式结构,管体I的螺纹管口 11为外螺纹,螺纹盖罩22为内螺纹与螺纹管口 11螺纹连接,这样设置,使得螺纹管口 11不用占用管体I空间,适用于大容量的菌种真空保存。
[0031]本实施例中,螺纹盖罩22与管体I之间设有密封垫5。该密封垫5可对螺纹盖罩22与管体I之间形成密封,进一步提高了密封效果。
[0032]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菌种真空保存管,包括管体(I)和盖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I)设有螺纹管口(11),所述盖体(2)与所述螺纹管口(11)螺纹连接,所述盖体(2)开设有抽气腔(21),所述抽气腔(21)靠底端装设有弹性卡箍(3),抽气腔(21)内还套装有受抽气负压力驱动向下与弹性卡箍(3)密封连接的芯塞(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菌种真空保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芯塞(4)底部设有卡槽(41),所述卡槽(41)与弹性卡箍(3 )密封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菌种真空保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芯塞(4)中部设有用于防止芯塞(4)脱离抽气腔(21)的锥形防退部(4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菌种真空保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防退部(42)上设有伸出至管体(I)外部的延伸部(43)。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菌种真空保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2)与管体(I)之间还设有密封垫(5)。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菌种真空保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2)包括螺纹盖罩(22)和中间柱体(23),所述中间柱体(23)与螺纹盖罩(22)固接并伸至管体(I)内,所述螺纹盖罩(22)与螺纹管口(11)螺纹连接,所述抽气腔(21)开设在中间柱体(23)上。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菌种真空保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盖罩(22)与管体(I)之间设有密封垫(5)。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菌种真空保存管,包括管体和盖体,管体设有螺纹管口,盖体与螺纹管口螺纹连接,盖体开设有抽气腔,抽气腔靠底端装设有弹性卡箍,抽气腔内还套装有受抽气负压力驱动向下与弹性卡箍密封连接的芯塞。该保存管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安全、使用寿命长、可重复利用的优点。
【IPC分类】C12M1/24
【公开号】CN205275590
【申请号】CN201521025189
【发明人】李智敏, 彭源德, 严理, 朱作华, 谢纯良, 胡镇修
【申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公开日】2016年6月1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1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