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粘胶带、物品及分离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528589阅读:930来源:国知局
双面粘胶带、物品及分离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易解体性的双面粘胶带以及通过上述双面粘胶带被贴合的两个以上的被粘物体的分离方法,使用该双面粘胶带进行向被粘物体的贴附、物品间的固定时,经过一定期间后可容易地解除上述贴附、固定。



背景技术:

粘胶带作为作业性优异且粘接可靠性高的接合手段而被用于oa设备、it设备、家电产品、汽车等各产业领域中的部件固定用途、部件的临时固定用途、显示产品信息的标签用途等。近年来,从保护地球环境的观点出发,在这些产业领域中,废旧产品的回收、再利用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各种产品进行回收、再利用时,需要将用于部件的固定、标签的粘胶带剥离的作业,但由于上述粘胶带设置于产品中的各处,因此期望通过简单的除去工序来降低作业成本。

作为能够较容易地剥离的粘胶带,例如,公开了具有粘接力不同的2层以上的粘着层的粘着构件(参照专利文献1)。上述粘胶带为通过隔着具有重叠结构的粘着层的粘着构件中的弱粘着层对被粘物体进行接合处理,从而实现被粘物体的牢固的固着、及以该弱粘着层作为剥离面的容易的解体的粘着构件。

但是,上述粘着构件以多个粘着剂层作为必须构成,因此存在制造成本变高的问题。另外,上述粘着构件为通过弱粘着层来进行与被粘物体的粘接的构成,因此在粘接力的提高上有限制,难以向牢固地固定物品的用途展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4009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为提供一种双面粘胶带,上述双面粘胶带可用于向被粘物体的贴附、两个以上的被粘物体的固定,且在将上述两个以上的被粘物体分离时可简单地解体。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面粘胶带,其特征在于:在含有粘合剂及热膨胀性微球的易解体层的两面,直接或隔着其他层而具有粘着剂层。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物品,其特征在于:具有两个以上的被粘物体通过上述双面粘胶带被粘接而成的构成。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分离方法,通过将构成上述物品的上述易解体层加热,使上述热膨胀性微球膨胀,从而将构成上述物品的两个以上的被粘物体分离。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双面粘胶带可贴附至被粘物体,且可牢固地贴合两个以上的被粘物体,在通过消除上述被粘物体彼此的贴合而解体上述物品时,可通过加热简单地分离上述两个以上的被粘物体。

根据本发明的双面粘胶带的制造方法,可制造本发明的双面粘胶带。

根据本发明的分离方法,可简单地分离被粘物体彼此的贴合。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双面粘胶带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剖面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双面粘胶带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剖面图。

图3为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双面粘胶带的制造方法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图。

图4为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粘接方法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图。

图5为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分离方法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图。

图6为示意性地示出了被粘物体的分离情况的图。

图7为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分离方法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剖面图。

图8为说明实施例1的双面粘胶带及比较例1的双面粘胶带的制造方法、以及实施例1的双面粘胶带及比较例1的双面粘胶带的构成的图。

图9为说明实施例中的解体性试验的方法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双面粘胶带》

本发明的双面粘胶带的特征在于:在含有粘合剂及热膨胀性微球的易解体层的两面,直接或隔着其他层而具有粘着剂层。

以下,对本发明的双面粘胶带的实施方式的一例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所涉及的双面粘胶带的实施方式的一例。双面粘胶带1在含有粘合剂11及热膨胀性微球12的易解体层10的两面侧具有粘着剂层20、21。在粘着剂层20、21上,可分别层叠有剥离片30、31。

以下,对双面粘胶带的各构成进行说明。

[易解体层]

易解体层10含有粘合剂11及热膨胀性微球12。易解体层为,在将通过双面粘胶带被贴合的两个以上的被粘物体分离时,由于将被粘物体彼此分离等的剥离应力而被破坏的层。

作为上述粘合剂,可使用因上述热膨胀性微球膨胀的力而能够容易地解体的物质。另外,作为上述粘合剂,优选使用热塑性的粘合剂。此处,所谓热塑性,是指上述粘合剂的1hz及23℃时的以动态粘弹性谱测定的储能模量g23为1.0×103~5.0×107pa的范围、1hz及120℃时的以动态粘弹性谱测定的储能模量g120为1.0×102~5.0×106pa的范围。

通常状态下,从通过本发明的双面粘胶带使被粘物体彼此牢固地粘接方面出发,优选使用构成易解体层的粘合剂的1hz及23℃时的以动态粘弹性谱测定的储能模量g23为1.0×103~5.0×107pa者,更优选使用为5.0×103~5.0×106pa者,进一步优选使用为5.0×103~1.0×106pa者,特别优选使用为1.0×104~1.0×106pa者。

另外,从通过加热使被粘物体彼此容易地分离方面出发,优选使用构成易解体层的粘合剂的1hz及120℃时的以动态粘弹性谱测定的储能模量g120为1.0×102~5.0×106pa者,更优选使用为5.0×102~1.0×106pa者,进一步优选使用为5.0×102~5.0×105pa者。

易解体层的粘合剂的上述储能模量g120优选比上述储能模量g23小。

上述储能模量g23及g120,是指对使用构成易解体层的粘合剂而形成的试验片进行测定的结果。上述试验片中不含热膨胀性微球。试验片的厚度设为2mm。试验片可通过将易解体层中所含有的粘合剂涂布于片材上等而得到。

关于储能模量g23及g120,可使用市售的粘弹性试验机,利用后述实施例中所记载的方法进行测定。

上述易解体层的厚度优选为5μm~80μm,更优选为5μm~60μm,进一步优选为10μm~50μm。易解体层的厚度设为测定在易解体层的厚度方向上随机选出的5个地方的厚度而得到的平均值。通过使易解体层的厚度为上述范围,可成为层的形成容易且易解体性优异的易解体层。

使用例如热塑性树脂作为上述易解体层中所含有的上述粘合剂时,因热而易软化从而易解体,因此优选。

作为上述热塑性树脂,例如可列举聚氨酯(pu)、热塑性聚氨酯(tpu)等氨基甲酸酯系树脂;聚碳酸酯(pc);聚氯乙烯(pvc)、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树脂等氯乙烯系树脂;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聚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甲基丙烯酸乙酯等丙烯酸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丁二醇酯等聚酯系树脂;尼龙(注册商标)等聚酰胺系树脂;聚苯乙烯(ps)、酰亚胺改性聚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树脂、酰亚胺改性abs树脂、苯乙烯/丙烯腈共聚(san)树脂、丙烯腈/乙烯-丙烯-二烯/苯乙烯(aes)树脂等聚苯乙烯系树脂;聚乙烯(pe)树脂、聚丙烯(pp)树脂、环烯烃树脂等烯烃系树脂;硝化纤维素、乙酸纤维素等纤维素系树脂;有机硅系树脂;氟系树脂等热塑性树脂;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烯烃系热塑性弹性体、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氨基甲酸酯系热塑性弹性体、酯系热塑性弹性体、酰胺系热塑性弹性体等热塑性弹性体。

作为热塑性树脂,上述这些中特别是优选使用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烯烃系热塑性弹性体、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酯系热塑性弹性体、氨基甲酸酯系热塑性弹性体、酰胺系热塑性弹性体或丙烯酸系树脂等,特别优选使用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或丙烯酸系树脂。

作为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例如可列举苯乙烯-乙烯-丁烯共聚物(seb)等苯乙烯系二嵌段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sbs)、sbs的氢化物(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共聚物(sebs))、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共聚物(sis)、sis的氢化物(苯乙烯-乙烯-丙烯-苯乙烯共聚物(seps))、苯乙烯-异丁烯-苯乙烯共聚物(sibs)等苯乙烯系三嵌段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丁二烯(sbsb)等苯乙烯系四嵌段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bs)等苯乙烯系五嵌段共聚物;具有这些以上的重复单元的苯乙烯系多嵌段共聚物;将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等苯乙烯系无规共聚物的乙烯性双键氢化后的氢化物等。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也可使用市售品。

作为上述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使用上述苯乙烯系三嵌段共聚物及苯乙烯系二嵌段共聚物的混合物时,具有上述23℃时的储能模量与上述120℃时的储能模量、及上述23℃时的储能模量除以120℃时测定的储能模量所得的值,其结果为,得到在约23℃的常温区域下可将两个以上的被粘物体牢固地贴合,且通过加热至约120℃可容易地将两个以上的被粘物体分离的粘胶带,因此优选,更优选使用相对于上述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全体,以10质量%~90质量%的范围含有上述苯乙烯系二嵌段共聚物者,进一步优选以15质量%~80质量%的范围使用,特别优选以20质量%~75质量%的范围使用。

作为上述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在使加热所致的解体性更为提高方面,优选使用具有1万~80万范围的重均分子量者,更优选使用具有5万~50万范围的重均分子量者,进一步优选使用具有15万~45万范围的重均分子量者。

上述丙烯酸系树脂例如可使用由含有(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单体聚合而得到的物质。

作为上述(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优选使用具有碳原子数4~12的烷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具体而言,优选使用(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异辛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更优选将丙烯酸丁酯及丙烯酸2-乙基己酯单独或组合使用。

另外,作为上述单体,除上述物质以外,还可使用丙烯腈、(甲基)丙烯酸、马来酸酐、丙烯酰胺、衣康酸、苯乙烯、乙酸乙烯酯等。

上述易解体层中所含有的热膨胀性微球能够因热的影响而膨胀。具体而言,作为上述热膨胀性微球,优选使用120℃时的热膨胀率为150%以上者,更优选使用120℃时的热膨胀率为170%以上者,进一步优选使用120℃时的热膨胀率为200%以上者,特别优选使用120℃时的热膨胀率为220%以上者,使用250%以上者时,可容易地解体易解体层,其结果为可容易地进行被粘物体彼此的分离,因而特别优选。另外,上述膨胀率的上限并无特别限制,优选为大概5000%。此外,上述热膨胀率是指利用以下方法算出的值。

首先,将热膨胀性微球(未膨胀者)1g放入容量瓶中,利用水中置换法测定真比重。然后,将上述热膨胀性微球1g放入吉尔式烘箱(geertypeoven)中,在120℃下加热2分钟使其膨胀。

然后,将膨胀后的微球放入容量瓶中,利用水中置换法测定真比重。

算出膨胀前的热膨胀性微球的真比重相对于热膨胀后的微球的真比重的比,将其乘以100所得到的值作为热膨胀率。

上述热膨胀性微球的膨胀开始温度并无特别限制,优选为80℃以上,更优选为85℃~120℃,为90℃~120℃时,形成易解体层时不会发生膨胀,且不引起两个以上的被粘物体的热损伤而将它们分离,因此进一步优选。于以说明的是,上述“热膨胀性微球的膨胀开始温度”,为对热膨胀性微球使用热分析装置(“tma/ss6100”、sii·nanotechnology(株)制),利用膨胀法(荷重:0.1n、探头:3mmφ、升温速度:5℃/分钟)进行评价时热膨胀性微球开始膨胀的温度。

上述热膨胀性微球的最大膨胀温度并无特别限制,优选为90℃以上,优选为90℃~180℃,为100℃以上~150℃时,不引起两个以上的被粘物体的热损伤而将它们分离,因此进一步优选。予以说明的是,上述“最大膨胀温度”为对热膨胀性微球使用热分析装置(“tma/ss6100”、sii·nanotechnology(株)制),利用膨胀法(荷重:0.1n、探头:3mmφ、升温速度:5℃/分钟)进行评价时热膨胀性微球的膨胀为最大时的温度。此外,加热至比最大膨胀温度更高的温度的热膨胀性微球通常会收缩而使膨胀率降低,因此优选不加热至比上述最大膨胀温度更高的温度。

此外,制造上述热膨胀性微球时,其制造中所使用的胶囊的壁厚、气化物质的含量等难以全部均匀化,因此其膨胀开始温度及最大膨胀温度通常具有一定的范围。

上述热膨胀性微球的粒径(膨胀前)并无特别限制,在进行了加热时进一步提高易解体层的解体性,且实现易解体层及双面粘胶带的薄型化方面,优选为1μm~50μm的范围内,更优选为3μm~30μm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为5μm~20μm的范围内。

此外,上述热膨胀性微球通常为具有不同粒径等的微球的集合。因此,测定上述热膨胀性微球的粒径时,会得到分布(粒度分布)。本发明中,关于上述热膨胀性微球的粒径(膨胀前),使用malvern公司制粒度分布测定装置“mastersizer2000”,利用激光衍射散射法进行10次测定,使用所得到的基于10个粒度分布的10点极大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以范围来表示。具体而言,基于使用上述方法对热膨胀性微球的粒径(膨胀前)进行10次测定而得到的10个粒度分布的10点极大值的最大值为15μm,其最小值为9μm时,上述热膨胀性微球的粒径(膨胀前)表示为9μm~15μm。

作为上述热膨胀性微球,例如可使用在具有弹性的胶囊内含有因热而气化的物质的微球。

作为上述因热而能够气化的物质,优选使用通过加热至80℃~150℃程度而能够气化的物质,具体而言更优选使用丁烷、异丁烷、丙烷、异丙烷、异戊烷、异辛烷等。

作为上述具有弹性的胶囊,例如可使用由通过加热至90℃~150℃程度而软化的物质所构成的胶囊,具体而言可列举由偏二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聚乙烯醇、聚乙烯醇缩丁醛、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腈、聚偏二氯乙烯、聚砜等所构成的胶囊状物质。

上述热膨胀性微球例如可使用凝聚法(coacervationmethod)、界面聚合法等公知惯用的方法进行制造。

作为上述热膨胀性微球,例如也可使用“matsumotomicrosphere”(商品名,松本油脂制药(株)制)、“microsphereexpancel”(商品名,日本fillite(株)制)、“daifoam”(商品名,大日精化工业(株)制)等市售品。

关于上述热膨胀性微球的含量(配合量),在兼顾与粘着剂层的良好的密合性及易解体性方面,相对于上述易解体层中所含的上述粘合剂100重量份,优选为1质量份~100质量份,更优选为3质量份~50质量份,进一步优选为5质量份~30质量份。

[粘着剂层]

粘着剂层20、21为与被粘物体粘接的层。作为构成粘着剂层20、21的粘着剂,可使用含有天然橡胶系聚合物、合成橡胶系聚合物、丙烯酸系聚合物、有机硅系聚合物、氨基甲酸酯系聚合物、乙烯基醚系聚合物等的物质。作为上述粘着剂的形态,可列举溶剂系;乳液型粘着剂、水溶性粘着剂等水系;热熔型粘着剂、uv固化型粘着剂、eb固化型粘着剂等无溶剂系等。

上述粘着剂层20、21优选含有丙烯酸系共聚物。作为丙烯酸系共聚物,为赋予亲水性的(甲基)丙烯酸与可与其共聚的其他单体的共聚物,可列举使(甲基)丙烯酸与乙烯基醚反应而得到的(甲基)丙烯酸酯等。

粘着剂层的厚度优选为5μm~100μm,更优选为10μm~80μm,进一步优选为30μm~70μm。粘着剂层的厚度为上述范围时,层的形成容易,被粘物体彼此的粘接性也优异,因而优选。

粘着剂层20、21根据需要也可含有增粘树脂、交联剂、其他添加剂等。

作为上述增粘树脂,以调节粘着剂层的强粘接性为目的,例如可例示松香系增粘树脂、聚合松香系增粘树脂、聚合松香酯系增粘树脂、松香酚系增粘树脂、稳定化松香酯系增粘树脂、歧化松香酯系增粘树脂、萜烯系增粘树脂、萜烯酚系增粘树脂、石油树脂系增粘树脂等。

作为上述交联剂,以提高粘着剂层的凝聚力为目的,可使用公知的异氰酸酯系交联剂、环氧系交联剂、氮丙啶系交联剂、多价金属盐系交联剂、金属螯合物系交联剂、酮·酰肼系交联剂、噁唑啉系交联剂、碳二亚胺系交联剂、硅烷系交联剂、缩水甘油基(烷氧基)环氧硅烷系交联剂等。

作为上述添加剂,可根据需要在不损害本发明所期望的效果的范围内在粘着剂中任意添加用于调节ph的碱(氨水等)或酸、发泡剂、增塑剂、软化剂、抗氧化剂、玻璃或塑料制的纤维·气球·珠粒·金属粉末等填充剂、颜料·染料等着色剂、ph调节剂、成膜助剂、流平剂、增稠剂、防水剂、消泡剂等公知的物质。另外,也可添加酸催化剂、产酸剂。

上述酸催化剂、产酸剂例如可以通过光、热的外部刺激而赋予解体性为目的而使用。作为该酸催化剂、产酸剂,可使用与作为上述易解体层中可使用者所例示的物质同样的物质。

作为在上述粘着剂层的形成中可使用的上述粘着剂,在维持良好的涂布作业性等方面,可使用含有溶剂的粘着剂。作为上述溶剂,例如可使用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丙酮、甲乙酮、己烷等。另外,使用水系粘着剂作为上述粘着剂时,可使用水、或以水为主体的水性溶剂作为上述溶剂。

作为剥离片30及31,例如,可列举玻璃纸、牛皮纸、粘土涂层纸、将聚乙烯等的膜层压而成的纸、涂布聚乙烯醇或丙烯酸酯共聚物等树脂而成的纸、在聚酯或聚丙烯等合成树脂膜等上涂布作为剥离剂的氟树脂或有机硅树脂等而成的纸等。

本实施方式的双面粘胶带所具有的一对粘着剂层可分别为相同的构成,也可分别为不同的构成。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双面粘着胶,由于易解体层中含有热膨胀性微球,因此通过加热会发生易解体层中所含有的粘合剂的软化、及上述热膨胀性微球的膨胀,其结果为,相较于使用不含热膨胀性填料的易解体层的情况,能够以更弱的力将被粘物体彼此的粘接解体。

<第2实施方式>

图2为本发明所涉及的双面粘胶带的实施方式的一例。双面粘胶带2在含有粘合剂11及热膨胀性微球12的易解体层10的两面侧具有粘着剂层20、21,在上述易解体层与上述粘着剂层之间的两者上具有基材膜40、41。在粘着剂层20、21上,可分别层叠有剥离片30、31。

第2实施方式的双面粘胶带为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双面胶带在上述易解体层与上述粘着剂层之间的两者上进一步具有基材膜40、41的双面粘胶带。此外,关于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共同的点,将省略说明。

作为上述基材膜,例如可列举由聚烯烃(例如,聚丙烯、聚乙烯)、聚酯(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abs树脂)、聚碳酸酯、聚酰亚胺膜、聚氯乙烯、尼龙、聚乙烯醇等构成的塑料系膜;使用纸浆、人造丝、蕉麻、丙烯腈、尼龙、聚酯等得到的不织布、纸、布、或金属箔等。

在通过双面粘胶带被贴合的被粘物体彼此解体且易解体层断裂后,将双面粘胶带从被粘物体剥离时,上述基材膜可发挥作为支撑体的作用。

因此,从容易兼顾基材膜与双面粘胶带的其他层的粘接性(本实施方式中,为基材膜40、41与粘着剂层20、21的粘接性)及作为支撑体的强度出发,优选塑料系膜,更优选聚酯膜。

另外,以提高上述基材膜与粘着剂层的密合性为目的,可在基材膜的一面或两面施行电晕处理、等离子体处理、底涂处理等。

本实施方式的双面粘胶带通过加热使得易解体层中所含的粘合剂发生软化,且上述热膨胀性微球发生膨胀,从而上述易解体层的凝聚力显著降低而被容易地解体,因此上述加热后,几乎不用施加力即可解体双面粘胶带,将两个以上的被粘物体彼此分离。

另外,第2实施方式的双面粘胶带进一步在易解体层与粘着剂层之间具有基材膜。解体后的双面粘胶带存在双面粘胶带的残渣残留在被粘物体上的情况。特别是在具有易解体层那样易解体性弱的层的双面粘胶带中,存在难以除去被粘物体上残留的双面粘胶带的残渣的情况。但是,本实施方式的双面粘胶带进一步在易解体层与粘着剂层之间具有基材膜,因此通过握持基材膜部分并拉伸等,可容易地将解体后的双面粘胶带的残渣全体从被粘物体剥下。

予以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由含有粘合剂11及热膨胀性微球12的易解体层10、粘着剂层20、21、基材膜40、41、及剥离片30、31构成的双面粘胶带,但除了上述层结构之外,也可进一步具有任意的层结构。

例如,作为本发明的双面粘胶带,可使用在上述基材膜40、41与粘着剂层20、21之间,或上述基材膜40、41与易解体层10之间具有发泡体(foam材料)层的双面粘胶带。上述发泡体层发挥缓冲的作用,可对具有发泡体层的双面粘胶带赋予缓冲性。

本发明的双面粘胶带例如可适合地用于作为被粘物体的刚体与刚体的粘接、刚体与刚体彼此的分离。作为刚体的被粘物体,例如可列举金属板、金属框体、金属壳、玻璃板、塑料板等。通过本发明的双面粘胶带被粘接的两个以上的被粘物体,可为相同种类的被粘物体,也可为不同种类的被粘物体彼此。另外,通过本发明的双面粘胶带被粘接及分离的被粘物体彼此可为相同种类的被粘物体,也可为不同种类的被粘物体彼此。

本发明的双面粘胶带可在再利用、回收时的构件间分离时通过加热容易地进行解体。因此,可适合地用作进行汽车、建材、oa、家电行业等工业用途中的各种产品的部件间固定的双面粘胶带。进行再利用、回收时的大量部件分离、大量标签剥离等时也具有良好的工作效率。

本发明的双面粘胶带也可通过较低的加热温度来实现解体。因此,特别是可适合地用作进行担心因热而引起部件劣化的手机、影像显示设备、计算机等电气产品的部件间固定的双面粘胶带。

《双面粘胶带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双面粘胶带的制造方法如下:制作含有粘合剂及热膨胀性微球的易解体层,在上述易解体层的一侧贴合一方粘着剂层,然后,在上述易解体层的另一侧贴合另一方粘着剂层。

图3为本发明所涉及的双面粘胶带的制造方法的实施方式的一例。首先,准备构成粘着剂层的粘着剂、构成易解体层的粘合剂及热膨胀性微球的混合物。然后,如图3所示,使用敷料器,在剥离片32、34上涂布粘着剂而形成粘着剂层20、21,在剥离片33上涂布粘合剂及热膨胀性微球的混合物而形成易解体层10。然后,在易解体层10的一面贴合粘着剂层20后,在易解体层10的另一面贴合粘着剂层21,得到本发明的双面粘胶带。

在抑制上述热膨胀性微球的膨胀方面,上述双面粘胶带的制造优选在80℃以下的温度进行,优选在40℃~80℃的温度进行,更优选在50℃~80℃的范围进行。

本实施方式的双面粘胶带的制造方法中,制造的双面粘胶带的两个粘着剂层20、21为相同的构成,因此通过将易解体层与粘着剂层分别成型并贴合,粘着剂层的成型工序为一次即可,能够高效率地制造双面粘胶带。

《粘接方法·分离方法》

本发明的粘接方法为将被粘物体彼此通过本发明的双面粘胶带进行贴合。

另外,本发明的分离方法为,将上述易解体层加热,使通过本发明的粘接方法进行了贴合的上述被粘物体彼此分离。

图4为本发明的粘接方法的实施方式的一例。如图4所示,使被粘物体50、51与双面粘胶带的两面的粘着剂层20、21接触,使被粘物体彼此贴合而粘接。

图5为本发明所涉及的分离方法的实施方式的一例。

首先,将双面粘胶带加热。双面粘胶带的加热也可通过将已贴合的上述被粘物体及双面粘胶带全体加热而进行。于是,易解体层10的粘合剂11因热而发生软化,且热膨胀性微球12发生膨胀。此时通过沿使被粘物体50、51彼此分离的方向对双面粘胶带施加力,从而对双面粘胶带施加剥离应力。由于本发明的双面粘胶带的易解体层中含有热膨胀性微球,因此在热膨胀性微球因加热等而发生了膨胀时,能够使被粘物体彼此容易地分离。

图6为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发明的分离方法与其他方法中被粘物体的分离情况的一例的图。图6(a)为本发明的分离方法的一例,示出了双面粘胶带的易解体层10中含有热膨胀性微球12的情况。图6(b)示出了双面粘胶带的易解体层10中不含热膨胀性微球12的情况。

如图6(b)所示,易解体层10中未配合热膨胀性微球12时,对粘合剂11所施加的应力分散,粘合剂11的层难以解体。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分离方法中,由于双面粘胶带的易解体层10中含有热膨胀性微球12,因此热膨胀性微球12因加热而发生膨胀,从而如图6(a)所示,对粘合剂11所施加的应力集中,相较于易解体层中未配合热膨胀性微球12的情况,能够以较小的力将易解体层解体,其结果为可容易地分离两个以上的被粘物体。

上述分离方法中进行的加热可根据使用的热膨胀性微球、作业环境进行适宜选择,优选为85℃~150℃,更优选为90℃~120℃。本发明的双面粘胶带在通常的使用环境(大概80℃以下)下不会发生解体等,可牢固地粘接被粘物体彼此,另一方面,在加热至上述以上的温度时,可容易地将易解体层解体,其结果为可容易地分离被粘物体。

作为上述加热方法,例如可列举使用干燥机、卤素灯直接或间接地加热上述双面粘胶带的方法。

上述加热时,可使卤素灯接近或接触上述双面粘胶带,也可通过使卤素灯接近或接触被粘物体而间接地加热上述粘胶带。例如,上述双面粘胶带的端部与上述被粘物体的端部相比露出于外侧时,可使卤素灯接近或接触上述双面粘胶带的端部。

在上述加热工序中,优选使用具备卤素灯等的加热装置,将上述双面粘胶带的温度加热至80℃~130℃,更优选加热至85℃~125℃,进一步优选加热至90℃~120℃。另外,上述加热优选在20秒以内进行,更优选为15秒以内,进一步优选在10秒以内的较短时间内进行。

具体而言,使用上述卤素灯、干燥机的加热工序为在20秒以内使上述双面粘胶带的温度成为100℃的工序时,可提高物品的解体效率,且可防止被粘物体的热变形等,因此优选。

另外,作为具备卤素灯的加热装置,例如可使用能以短时间加热一定面积的“平行光型卤素灯加热器”、可局部加热的聚光型卤素灯等,使用平行光型卤素灯加热器时,可一次加热大范围,因此可将加热时间缩短至上述时间。

上述平行光型卤素灯加热器一次可加热的面积优选为10cm2~500cm2程度。另外,平行光型卤素灯加热器等加热装置为可携带的大小及重量时,在提高上述物品的解体作业的效率化方面优选。上述重量优选为3kg以下,更优选为2kg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1kg~1kg。

以上述方法加热的上述物品,即使对构成上述物品的两个以上的被粘物体几乎不施加力,或施加较弱的力,也可容易地解体。

本发明的双面粘胶带在60℃以下的温度区域下具有非常优异的粘接力,因此例如可用于构成具备复印功能、扫描功能的复印机、多功能机等电子设备的透明顶板与其框体的固定。

作为上述透明顶板,可使用一般的搭载有复印机能、扫描功能的复印机、多功能机中所设置的透明顶板。

作为上述透明顶板,例如可使用由玻璃或塑料构成的透明板状刚体。作为上述塑料,例如可使用压克力板、聚碳酸酯板等。

作为上述透明顶板,可使用与设置有上述透明顶板的复印机等的形状吻合的透明顶板,通常优选使用正方形或长方形者。

上述双面粘胶带若为例如长方形的上述透明顶板,则优选沿着相对的两边的端部进行贴附。此时,上述粘胶带可使用裁切成与上述透明顶板的边的长度相符的大小的粘胶带,例如优选使用宽度为0.5mm~20mm、长度为0.1mm~2.0mm者。

另外,本发明的双面粘胶带可专门用于构成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构件的固定。作为上述构件,例如可列举构成电子设备的两个以上的框体或透镜构件。

作为上述便携式电子设备,例如可列举具有作为上述构件的框体与透镜构件或其他框体的一者通过上述双面粘胶带而接合的结构的电子设备。

关于上述构件的固定,例如可列举将上述框体或透镜构件的一者与其他框体或透镜构件隔着上述双面粘胶带进行层叠后,使其熟化一定期间的方法。

图7为本发明所涉及的分离方法的实施方式的一例。首先,进行上述图6所示的分离方法。此时在被粘物体50、51上残留有解体后的双面粘胶带的残渣。然后,将双面粘胶带冷却。然后,拉伸基材膜41部分,从而能够在基材膜与双面粘胶带的其他层成为一体的状态下将双面粘胶带的残渣全体从被粘物体剥下。

关于冷却,只要适当冷却至因加热而软化的双面粘胶带的残渣中的粘合剂的软化程度降低且成为易除去双面粘胶带的残渣而进行处理的状态的温度即可,优选为35℃以下,更优选为25℃以下。

实施例

[制造例1]易解体层(1)

以重均分子量为20万的苯乙烯-异戊二烯嵌段共聚物s(三嵌段共聚物与二嵌段共聚物的混合物。上述二嵌段共聚物相对于上述混合物的总量所占的比例为52质量%。相对于上述苯乙烯-异戊二烯嵌段共聚物的全体,聚苯乙烯单元所占的质量比例为15质量%,聚异戊二烯单元的质量比例为85质量%)100质量份、c5石油系增粘树脂(软化点100℃、数均分子量885)40质量份、聚合松香酯系增粘树脂(软化点125℃、数均分子量880)30质量份、作为液状增粘树脂的hv-100(jx日矿日石株式会社制,低分子量聚丁烯)5质量份、作为热膨胀性微球的matsumotomicrospheref-48(松本油脂制药株式会社制,120℃时的热膨胀率为370%,膨胀开始温度为90℃~100℃,最大膨胀温度为125℃~135℃,粒径(膨胀前)为9μm~15μm)10质量份的配合比进行混合后溶解于甲苯中,从而得到合成橡胶溶液。

以使干燥后的厚度成为40μm的方式,使用敷料器将上述溶液涂布于剥离片的表面,在85℃干燥5分钟,从而制造易解体层(1)。

[制造例2]易解体层(2)

代替matsumotomicrospheref-48而使用microsphereexpancel053-40(日本fillite株式会社制,120℃时的热膨胀率为350%,膨胀开始温度为96℃~103℃,最大膨胀温度为138℃~146℃,粒径(膨胀前)为10μm~16μm)10质量份,除此以外,利用与上述制造例1同样的方法制造易解体层(2)。

[制造例3]易解体层(3)

代替matsumotomicrospheref-48而使用microsphereexpancel031-40(日本fillite株式会社制、120℃时的热膨胀率为450%,膨胀开始温度为81℃~95℃,最大膨胀温度为120℃~135℃,粒径(膨胀前)为10μm~16μm)10质量份,除此以外,利用与上述制造例1同样的方法制造易解体层(3)。

[制造例4]易解体层(4)

代替matsumotomicrospheref-48而使用matsumotomicrospherefn-80gsd(松本油脂制药株式会社制,120℃时的热膨胀率为220%,膨胀开始温度为100℃~110℃,最大膨胀温度为125℃~135℃,粒径(膨胀前)为6μm~10μm)10质量份,除此以外,利用与上述制造例1同样的方法制造易解体层(4)。

[制造例5]易解体层(5)

代替苯乙烯-异戊二烯嵌段共聚物s而使用重均分子量为30万的苯乙烯-异戊二烯嵌段共聚物t(三嵌段共聚物与二嵌段共聚物的混合物。上述二嵌段共聚物相对于上述混合物的总量所占的比例为20质量%。聚苯乙烯单元在上述苯乙烯-异戊二烯嵌段共聚物的全体中所占的质量比例为15质量%,聚异戊二烯单元的质量比例为85质量%),除此以外,利用与制造例1同样的方法制造易解体层(5)。

[制造例6]易解体层(6)

将matsumotomicrospheref-48(松本油脂制药株式会社制)的使用量由10质量份变更为20质量份,除此以外,利用与制造例1同样的方法制造易解体层(6)。

[制造例7]易解体层(7)

将matsumotomicrospheref-48(松本油脂制药株式会社制)的使用量由10质量份变更为5质量份,除此以外,利用与制造例1同样的方法制造易解体层(7)。

[制造例8]易解体层(8)

将易解体层的厚度由40μm变更为20μm,除此以外,利用与制造例1同样的方法制造易解体层(8)。

[制造例9]易解体层(9)

将la2250(株式会社kurary制,丙烯酸系热塑性弹性体)100质量份、matsumotomicrospheref-48(松本油脂制药株式会社制,120℃时的热膨胀率为370%,膨胀开始温度为90℃~100℃,最大膨胀温度为125℃~135℃,粒径(膨胀前)为9μm~15μm)10质量份与甲苯混合,从而得到不挥发成分为40质量%的丙烯酸树脂组合物。

以使干燥后的厚度成为40μm的方式,使用敷料器将上述丙烯酸树脂组合物涂布于剥离片的表面,在85℃干燥5分钟,从而制造易解体层(9)。

[制造例10]易解体层(10)

在具备搅拌机、回流冷凝器、温度计、滴液漏斗及氮气导入口的反应容器内,将丙烯酸丁酯44.9质量份、丙烯酸2-乙基己酯50质量份、丙烯酸2质量份、乙酸乙烯酯3质量份、丙烯酸4-羟基丁酯0.1质量份、及作为聚合引发剂的2,2'-偶氮双异丁腈0.1质量份溶解于乙酸乙酯100质量份中,在70℃聚合10小时,从而得到重均分子量为80万的丙烯酸系共聚物溶液。然后,相对于上述丙烯酸系共聚物100质量份,添加聚合松香酯系增粘树脂(软化点为125℃,数均分子量为880)30质量份,加入乙酸乙酯并混合,从而得到不挥发成分为45质量%的丙烯酸系共聚物组合物(1)。

将上述丙烯酸系共聚物组合物(1)100质量份、“coronatel-45”(日本聚氨酯工业(株)制,异氰酸酯系交联剂,固体成分为45质量%)1.1质量份、matsumotomicrospheref-48(松本油脂制药株式会社制,120℃时的热膨胀率为370%,膨胀开始温度为90℃~100℃,最大膨胀温度为125℃~135℃,粒径(膨胀前)为9μm~15μm)10质量份混合后,以使干燥后的厚度成为40μm的方式,使用敷料器涂布于剥离片的表面,在85℃干燥5分钟,从而形成易解体层(10)。

[制造例11]易解体层(11)

代替丙烯酸丁酯44.9质量份、丙烯酸2-乙基己酯50质量份、丙烯酸2质量份、乙酸乙烯酯3质量份与丙烯酸4-羟基丁酯0.1质量份而使用丙烯酸丁酯20质量份及丙烯酸2-乙基己酯74.9质量份,除此以外,利用与制造例10同样的方法形成易解体层(11)。

[比较制造例1]中芯层(1)

未使用matsumotomicrospheref-48(松本油脂制药株式会社制),除此以外,利用与制造例1同样的方法制造中芯层(1)。

[比较制造例2]中芯层(2)

未使用matsumotomicrospheref-48(松本油脂制药株式会社制),除此以外,利用与制造例9同样的方法制造中芯层(2)。

[比较制造例3]中芯层(3)

未使用matsumotomicrospheref-48(松本油脂制药株式会社制),除此以外,利用与制造例10同样的方法制造中芯层(3)。

[比较制造例4]中芯层(4)

未使用matsumotomicrospheref-48(松本油脂制药株式会社制),除此以外,利用与制造例11同样的方法制造中芯层(4)。

[调制例1]贴着剂层(1)

在具备搅拌机、回流冷凝器、温度计、滴液漏斗及氮气导入口的反应容器内,将丙烯酸丁酯44.9质量份、丙烯酸2-乙基己酯50质量份、丙烯酸2质量份、乙酸乙烯酯3质量份、丙烯酸4-羟基丁酯0.1质量份、及作为聚合引发剂的2,2'-偶氮双异丁腈0.1质量份溶解于乙酸乙酯100质量份中,在70℃聚合10小时,从而得到重均分子量为80万的丙烯酸系共聚物溶液。然后,相对于上述丙烯酸系共聚物100质量份,添加聚合松香酯系增粘树脂(软化点为125℃,数均分子量为880)30质量份,加入乙酸乙酯并混合,从而得到不挥发成分为45质量%的丙烯酸系共聚物组合物(1)。

将上述丙烯酸系共聚物组合物(1)100质量份与“coronatel-45”(日本聚氨酯工业(株)制、异氰酸酯系交联剂、固体成分为45质量%)1.1质量份混合而得到粘着剂,以使干燥后的厚度成为50μm的方式,使用敷料器涂布于剥离片的表面,在85℃干燥5分钟,从而形成粘着剂层(1)。

(实施例1)

如图8(a)所示,将上述粘着剂层(1)22贴合于厚度为16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42上(贴合品)。

另一方面,将另一粘着剂层(1)23与易解体层(1)15分别贴合于厚度为16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43的两面。然后,将上述易解体层(1)15表面的剥离片除去,并贴合于预先制作的上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42及粘着剂层(1)22的贴合品后,以4kgf/cm2进行加压而层压,从而制作实施例1的双面粘胶带。

(实施例2)

代替上述易解体层(1)而使用上述易解体层(2),除此以外,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实施例2的双面粘胶带。

(实施例3)

代替上述易解体层(1)而使用上述易解体层(3),除此以外,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实施例3的双面粘胶带。

(实施例4)

代替上述易解体层(1)而使用上述易解体层(4),除此以外,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实施例4的双面粘胶带。

(实施例5)

代替上述易解体层(1)而使用上述易解体层(5),除此以外,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实施例5的双面粘胶带。

(实施例6)

代替单侧的16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而使用厚度为16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与厚度为100μm的聚烯烃系发泡体的层叠体,并使发泡体侧接触易解体层,除此以外,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实施例6的双面粘胶带。

(实施例7)

代替上述易解体层(1)而使用上述易解体层(6),除此以外,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实施例7的双面粘胶带。

(实施例8)

代替上述易解体层(1)而使用上述易解体层(7),除此以外,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实施例8的双面粘胶带。

(实施例9)

代替上述易解体层(1)而使用上述易解体层(8),除此以外,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实施例9的双面粘胶带。

(实施例10)

代替上述易解体层(1)而使用上述易解体层(9),除此以外,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实施例10的双面粘胶带。

(实施例11)

代替上述易解体层(1)而使用上述易解体层(10),除此以外,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实施例11的双面粘胶带。

(实施例12)

代替上述易解体层(1)而使用上述易解体层(11),除此以外,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实施例12的双面粘胶带。

(比较例1)

代替上述易解体层(1)而使用上述中芯层(1),除此以外,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比较例1的双面粘胶带。

(比较例2)

代替上述易解体层(1)而使用上述中芯层(2),除此以外,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比较例2的双面粘胶带。

(比较例3)

代替上述易解体层(1)而使用上述中芯层(3),除此以外,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比较例3的双面粘胶带。

(比较例4)

代替上述易解体层(1)而使用上述中芯层(4),除此以外,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比较例4的双面粘胶带。

对上述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得到的双面粘胶带进行以下的评价。得到的结果如表1、表2所示。

<常温时的180度剥离粘接力>

180度剥离粘接力根据jisz0237进行测定。

将双面粘胶带的其中一面的剥离片剥下,以厚度为50μm的铝箔支持其粘着剂层。将上述有支持的粘胶带切成20mm宽度后,将另一面的剥离片剥下,将此粘着剂层贴合于sus板的经脱脂处理的平滑表面,制成试验片。

将上述试验片在23℃环境下放置30分钟后,在相同环境下使用tensilon拉伸试验机[株式会社a&d制,型号:rtm-100],测定将构成上述试验片的双面粘胶带从sus板沿180度方向以300mm/分钟的速度剥离时的粘接力。

<加热后的180度剥离粘接力>

180度剥离粘接力根据jisz0237进行测定。

将双面粘胶带的其中一面的剥离片剥下,以厚度为50μm的铝箔支持其粘着剂层。将上述有支持的粘胶带切成20mm宽度后,将另一面的剥离片剥下,将此粘着剂层贴合于sus板的经脱脂处理的平滑表面,制成试验片。

将上述试验片在120℃环境下放置30分钟后,在相同环境下使用tensilon拉伸试验机[株式会社a&d制,型号:rtm-100],测定将构成上述试验片的双面粘胶带从sus板沿180度方向以300mm/分钟的速度剥离时的粘接力。

<加热后的解体性试验>

图9为说明解体性试验的方法的图。首先,将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得到的双面粘胶带切成一边(外形)的长度为20mm的正方形。将上述切断后的双面粘胶带202贴附于长度为100mm、宽度为30mm及厚度为1mm的sus板201的经脱脂处理的平滑表面。

然后,将sus板201’的经脱脂处理的平滑表面贴附于上述双面粘胶带202的与贴附sus板201的面相反侧的面,以5kg荷重辊进行1次往复加压,制成试验片。

将制作的试验片在120℃环境下放置30分钟后,在23℃下取出,在15秒以内手持sus板201及201’的两端,在垂直方向进行剥离,对此时sus板的分离容易程度进行评价。

○:双面粘胶带在易解体层内发生了断裂,从而不用施加任何力就使2块sus板分离。其结果为不用施加任何力即可解体试验片。

△:2块sus板虽然粘接,但通过施加很小的力就可将它们分离,并可解体上述试验片。

×:若不用两手施加够大的力则不能分离2块sus板并解体上述试验片。

<构成易解体层及中芯层的粘合剂的动态粘弹性(储能模量)测定>

将易解体层及中芯层的制造中所使用的粘合剂溶解于甲苯后,以使干燥后的厚度成为100μm的方式,使用敷料器涂布于脱模衬垫的表面,在85℃干燥5分钟,从而形成多片厚度为100μm的粘合剂层。

然后,将使用相同的粘合剂所得到的粘合剂层重叠,从而制成厚度为2mm的由粘合剂层构成的试验片。

在tainstruments日本公司制的粘弹性试验机(ares2kstd)上安装直径为7.9mm的平行板。将上述试验片以压缩荷重50g夹入上述平行板,在频率1hz、温度范围-60~150℃、及升温速度2℃/min的条件下,对23℃下的储能模量(g23)及120℃下的储能模量(g120)进行测定。

[表1]

[表2]

[表3]

符号说明

1、2:双面粘胶带

10:易解体层

11:粘合剂

12:热膨胀性微球(膨胀前)

12’:热膨胀性微球(膨胀后)

20、21:粘着剂层(1)

30、31、32、33、34:剥离片

40、41:基材膜

50、51:被粘物体

3、4:双面粘胶带

14:热膨胀性微球(膨胀前)

15:易解体层(1)

16:中芯层(1)

22、23:粘着剂层(1)

42、43: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