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以提高亩产的红壤性稻田土壤调节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20926发布日期:2019-04-05 21:32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土壤改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以提高亩产的红壤性稻田土壤调节剂。



背景技术:

江西是全国红壤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从海拔800米一直到20-30米的广大丘陵山地,都主要是红壤,面积约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70%。6000万年前,江西广大地区气候炎热,化学风化强烈,地壳中可溶元素经风化淋溶作用而淋失,残存的铁质氧化后就呈现红色。江西地处中亚热带北边缘,气候温暖,同时,春天带有大量水蒸气的东南季风带来充沛的降水,滋润着大地。在这种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和淋溶作用十分活跃,地壳表面岩石被分解、淋溶,铁、铅等氧化物相对积聚,各种植物的生长更加速了这种变化过程。这样,经过漫长岁月就形成了红色土壤——红壤。丘陵是全省红壤的“大本营”,其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41%,构成边境山地与鄱阳湖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海拔为100-300米。

一般红壤中四配位和六配位的金属化合物很多,其中包括铁化合物及铝化合物。红壤铁化合物常包括褐铁矿与赤铁矿等,红壤含赤铁矿特别多。当雨水淋洗时,许多化合物都被洗去,然而氧化铁(铝)最不易溶解(溶解度十的负三十次方),反而会在结晶生成过程中一层层包覆于粘粒外,并形成一个个的粒团,之后亦不易因雨水冲刷而破坏,因此红壤在雨水的淋洗下反而发育构造良好。红壤是我国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的地带性红壤,属中度脱硅富铝化的铁铝土。红壤通常具深厚红色土层,网纹层发育明显,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酸性,盐基饱和度低。红壤土类划分5个亚类,本区分布有3个亚类。红壤亚类具土类典型特征,分布面积最大;黄红壤亚类为向黄壤过渡类型,在本区均分布于山地垂直带,下接红壤亚类,上接黄壤土类;红壤性土亚类是剖面发育较差的红壤类型,主要分布于红壤侵蚀强烈的丘陵山区,江西余江一带和福建东南部有较多分布。

1.红壤典型土体构型为:ah-bs-csq型(q次生硅积聚层)或ah-bs-bsv-csv。

2.红壤有机质通常在20gkg-1以下,腐殖质h/f为0.3-0.4,胡敏酸分子结构简单,分散性强,不易絮凝,故红壤结构水稳性差,因富含铁铝氢氧化物胶体,临时性微团聚体较好。

3.红壤富铝化作用显著,风化程度深,质地较粘重,尤其在第四纪红色粘土上发育的红壤,粘粒可达40%以上。

4.红壤呈酸性一强酸性反应,表土与心土ph5.0-5.5,底土ph4.0;红壤交换性铝可达2-6cmol(+)kg-1,约占潜性酸的80-95%以上;盐基饱和度在40%左右。

5.粘粒sio2/al2o3为2.0-2.4,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一般可占粘粒总量的80%-85%,赤铁矿5%-10%,少见三水铝石;阳离子交换量不高(15-25cmol(+)kg-1),与氢氧化铁结合的so42-或po43-可达100-150cmol(+)kg-1,表现对磷的固定较强。

多年来,关于红壤酸性的改良等研究已受到广泛关注,研制的酸性土壤改良剂也较多,如有利用工业废弃物碱渣等材料并结合改性、生物质焦等使用的报道。但从整体看,大多数改良剂的成本较高,制备过程较复杂。因此,这些改良剂即使在土壤酸性改良上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其对作物增产及土壤其它方面的改良等作用较为有限,限制了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为了迅速提升红壤中农作物的产量,有必要研发一种可以提高亩产的红壤性稻田土壤调节剂。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可以提高亩产的红壤性稻田土壤调节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以提高亩产的红壤性稻田土壤调节剂,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

赤泥30-45%、膨胀蛭石粉8-15%、过磷酸钙10-15%、氧化镁4-7%、腐蚀酸5-8%、复合无机盐0.5-1%、复合微生物改良制剂2-5%、聚羟基脂肪酸酯1-2%、啤酒糟6-12%和生物秸秆余量。

优选的,所述的赤泥的含水量控制在60-75%。

优选的,所述的复合无机盐包括以下成分:亚硒酸钠、硝酸钾、硝酸锌、硫酸锰、碘化钾;复合无机盐以膨润土为载体。

优选的,所述的复合无机盐中,亚硒酸钠、硝酸钾、硝酸锌、硫酸锰、碘化钾,各无机盐的重量百分比为2-3%,15-25%、4-10%、3-6%、3-8%,余量为载体和杂质,杂质的含量不高于5%。

优选的,所述的复合微生物改良制剂,包括以下成分:产碱菌菌剂、黄杆菌菌剂、假单胞菌菌剂、嗜热侧孢霉菌菌剂、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和耐酸性菌剂。

优选的,所述的复合微生物改良制剂中,各菌剂中活菌含量均不低于1*106cfu/g。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产碱菌菌剂、耐酸性菌剂中的活菌含量均不低于1*1010cfu/g。

优选的,所述的耐酸性菌剂为耐酸性的植物乳杆菌zdy2013,保藏编号为cctccno:m2014170。

本发明的可以提高亩产的红壤性稻田土壤调节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腐蚀酸和啤酒糟混合后加入总质量10-15%的过磷酸钙,搅拌均匀,得到混合物a;

步骤二:将赤泥、膨胀蛭石粉、氧化镁、余量的过磷酸钙和生物秸秆混合,搅拌均匀,得到混合物b;

步骤三:将混合物a、混合物b混合并搅拌,边搅拌边加入复合无机盐、复合微生物改良制剂和聚羟基脂肪酸酯,搅拌均匀;磨细,过60目筛,即可。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本发明的可以提高亩产的红壤性稻田土壤调节剂,主要成分为赤泥、过磷酸钙等酸性改良剂,同时加入啤酒糟、生物秸秆等物质提升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加入各种无机盐提升土壤中的植物生长必备的无机盐;尤其是加入了复合微生物改良制剂,不但有利于提升土壤中的微生物环境、降低土壤粘性,而且加入耐酸性菌剂后可以提升其它菌剂在土壤中的生存能力。本发明的可以提高亩产的红壤性稻田土壤调节剂加入量为每亩5-10kg,当年就可以提升水稻的产量25%以上,而3年后增产可以超过60%,效果显著。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可以提高亩产的红壤性稻田土壤调节剂,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

赤泥38%、膨胀蛭石粉12%、过磷酸钙12%、氧化镁5%、腐蚀酸7%、复合无机盐0.7%、复合微生物改良制剂3%、聚羟基脂肪酸酯1.3%、啤酒糟8%和生物秸秆余量。

所述的复合无机盐包括以下成分:亚硒酸钠、硝酸钾、硝酸锌、硫酸锰、碘化钾;复合无机盐以膨润土为载体。

所述的复合无机盐中,亚硒酸钠、硝酸钾、硝酸锌、硫酸锰、碘化钾,各无机盐的重量百分比为2.5%,18%、6%、4%、6%,余量为载体和杂质,杂质的含量不高于5%。

所述的复合微生物改良制剂,包括以下成分:产碱菌菌剂、黄杆菌菌剂、假单胞菌菌剂、嗜热侧孢霉菌菌剂、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和耐酸性菌剂。

所述的复合微生物改良制剂中,产碱菌菌剂、黄杆菌菌剂、假单胞菌菌剂、嗜热侧孢霉菌菌剂、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和耐酸性菌剂中活菌含量分别为6*1010cfu/g、2*108cfu/g、1*107cfu/g、4*108cfu/g、7*107cfu/g和2*1011cfu/g。

所述的耐酸性菌剂为耐酸性的植物乳杆菌zdy2013。

实施例2

一种可以提高亩产的红壤性稻田土壤调节剂,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

赤泥30%、膨胀蛭石粉15%、过磷酸钙10%、氧化镁7%、腐蚀酸5%、复合无机盐1%、复合微生物改良制剂2%、聚羟基脂肪酸酯2%、啤酒糟6%和生物秸秆余量。

所述的复合无机盐包括以下成分:亚硒酸钠、硝酸钾、硝酸锌、硫酸锰、碘化钾;复合无机盐以膨润土为载体。

所述的复合无机盐中,亚硒酸钠、硝酸钾、硝酸锌、硫酸锰、碘化钾,各无机盐的重量百分比为3%,25%、4%、6%、3%,余量为载体和杂质,杂质的含量不高于5%。

所述的复合微生物改良制剂,包括以下成分:产碱菌菌剂、黄杆菌菌剂、假单胞菌菌剂、嗜热侧孢霉菌菌剂、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和耐酸性菌剂。

所述的复合微生物改良制剂中,产碱菌菌剂、黄杆菌菌剂、假单胞菌菌剂、嗜热侧孢霉菌菌剂、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和耐酸性菌剂中活菌含量分别为2*1010cfu/g、5*108cfu/g、2*107cfu/g、1*106cfu/g、1*108cfu/g和6*1011cfu/g。

所述的耐酸性菌剂为耐酸性的植物乳杆菌zdy2013。

实施例3

一种可以提高亩产的红壤性稻田土壤调节剂,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

赤泥45%、膨胀蛭石粉8%、过磷酸钙15%、氧化镁4%、腐蚀酸8%、复合无机盐0.5%、复合微生物改良制剂5%、聚羟基脂肪酸酯1%、啤酒糟12%和生物秸秆余量。

所述的复合无机盐包括以下成分:亚硒酸钠、硝酸钾、硝酸锌、硫酸锰、碘化钾;复合无机盐以膨润土为载体。

所述的复合无机盐中,亚硒酸钠、硝酸钾、硝酸锌、硫酸锰、碘化钾,各无机盐的重量百分比为2%,25%、4%、6%、3%,余量为载体和杂质,杂质的含量不高于5%。

所述的复合微生物改良制剂,包括以下成分:产碱菌菌剂、黄杆菌菌剂、假单胞菌菌剂、嗜热侧孢霉菌菌剂、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和耐酸性菌剂。

所述的复合微生物改良制剂中,产碱菌菌剂、黄杆菌菌剂、假单胞菌菌剂、嗜热侧孢霉菌菌剂、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和耐酸性菌剂中活菌含量分别为5*1011cfu/g、1*106cfu/g、8*108cfu/g、*1107cfu/g、1*106cfu/g和1*1010cfu/g。

所述的耐酸性菌剂为耐酸性的植物乳杆菌zdy2013。

本发明的可以提高亩产的红壤性稻田土壤调节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腐蚀酸和啤酒糟混合后加入总质量10-15%的过磷酸钙,搅拌均匀,得到混合物a;

步骤二:将赤泥、膨胀蛭石粉、氧化镁、余量的过磷酸钙和生物秸秆混合,搅拌均匀,得到混合物b;

步骤三:将混合物a、混合物b混合并搅拌,边搅拌边加入复合无机盐、复合微生物改良制剂和聚羟基脂肪酸酯,搅拌均匀;磨细,过60目筛,即可。

对比例1

将实施例1中的复合微生物改良制剂去除,其余配比不变。

对比例2

将实施例1中的耐酸性菌剂植物乳杆菌zdy2013去除,其余配比不变。

对比例3

将实施例1中的耐酸性菌剂植物乳杆菌zdy2013替换为耐酸性菌剂类芽孢杆菌ib1,保藏编号为cgmccno.10775,其余配比不变。

对比例4

将实施例1中的耐酸性菌剂植物乳杆菌zdy2013替换为耐酸性菌剂植物乳杆菌ccfm8661,保藏编号为cgmcc5494,其余配比不变。

对比例5

将实施例1中的嗜热侧孢霉菌菌剂去除,其余配比不变。

以下设置多种对照例来与实施例1-3和对比例1-5的土壤调节剂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测试地点为江西兴国,种植作物为黄华占(实施例、对比例和对照例均使用相同稻种),测试面积为每种测试例的测试面积为3亩(每亩为一区域,相互隔开,数据取3亩的平均值)。

对照例分为:

对照例1不施肥;

对照例2单施无机肥(氮磷钾)

对照例3单施有机肥

对照例4有机-无机肥(氮磷钾)混合施用

实施例1-3和对比例1-5中,土壤调节剂的使用量为每年每亩8kg。

以下为3年内的水稻的产量进行测试,具体的测试数据见表1。

表1:各种实施例、对比例和对照例的3年内的水稻平均产量;

由以上测试数据可以知道,本发明的可以提高亩产的红壤性稻田土壤调节剂,提升水稻产量效果显著。同时多种不同的微生物之间具有协同效果,尤其是加入特殊种类的耐酸性菌剂:植物乳杆菌zdy2013,增产效果非常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