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调驱用聚合物单分散纳-微球及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477061发布日期:2019-08-20 21:18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深部调驱用聚合物单分散纳-微球及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深部调驱用聚合物单分散纳-微球及制备方法,属胶体与界面化学和油田化学领域。



背景技术:

经过天然能量开采后,绝大部分油藏进入水驱阶段,可以说注水开发是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油田开发的主体技术。注水开发过程中,受地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剖面和平面矛盾突出,注入水沿高渗条带推进,水驱波及程度低,稳产难度大。为此,在注入井中注入化学体系对储层进行调驱,促使液流转向是扩大注入水波及系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关键。

常用的调驱体系有泡沫、弱凝胶、冻胶分散胶、胶态分散胶、预交联颗粒和微球(xiongc,tangx.technologiesofwatershut-offandprofilecontrol:anoverview[j].shiyoukantanyukaifa(petroleumexplorationanddevelopment),2007,34(1):83-88)。20世纪80年代初,okubo提出“粒子设计”的概念,聚合物微球是具有圆球形且粒径在数十纳到数百微米范围的聚合物粒子,聚合物微球具有高的渗透性和可流动性。不同功能性基团表面的聚合物微球能够通过可控的聚合在实际中应用体现,故聚合物微球具有高度可设计性、耐温抗盐性、智能响应性和流度调控性能,在油藏深部调驱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聚合物微球主要用小尺寸的乳液滴为微反应器,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林莉莉,郑晓宇,刘可成,等.分散聚合法制备深部调驱用交联聚合物微球[j].油田化学,2014,3:011)。也有学者用反相乳液法利用乳化剂合成了一种可以遇水膨胀的共聚物微球(pamas),该微球的移动效果好,大大提升了采收效率(马国艳,沈一丁,高瑞民,等.纳微米级丙烯酰胺微球调剖剂的应用性能研究[j].现代化工,2016,36(12):94-96)。

聚合物微球调剖堵水的应用技术是最近几年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技术,杨长春等人利用聚合物微球对油藏进行深部的调剖堵水(杨长春,岳湘安,周代余,等.耐温耐盐聚合物微球性能评价[j].油田化学,2016,33(02):254-260)。戴姗姗等人用反相乳液法制作出了交联核壳微球,该微球在处理油田废水时有良好的吸附性,证明了微球吸附废水中油的高效性(戴姗姗,陈镇聪,黄志宇.一种交联核壳微球的合成及其结构与性能的研究[j].应用化工,2017,46(11):2094-2098)。陈红等人用微流控法与光引发剂成功制备了甲甲酯(mma)/苯乙烯(st)共聚微球,该技术可以通过控制反应中乳化剂的含量,进而影响水分子在油相中的传质,最终达到对微球的微观控制(陈红,徐菊美,赵世成,等.微流控法制备plga微球及其性能研究[j].现代化工,2018,38(01):129-132)。王媛媛等人用微流控法制作微球,通过调节连续相/分散相的流速以及表面活性剂的比例,有效控制微球的微观大小、孔结构,同时改变环境的温度、ph也能对微球的体积大小产生影响(王媛媛,邱益生,马敬红,等.微流控法制备p(nipa-co-maa)水凝胶微球及其性能表征[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4(01):93-99)。choi等采用表面点击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两亲聚合物分子链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纳球,该纳球在多孔介质中有良好的运移性能和非均质性调控性能,有效提高水驱后原油的采收率(choisk,sonha,kimht,etal.nanofluidenhancedoilrecoveryusinghydrophobicallyassociativezwitterionicpolymer-coatedsilicananoparticles[j].energy&fuels,2017,31(8):7777-7782)。

聚合物微球是地面聚合-交联形成的纳-微尺度分散体,除聚合单体外,需要引发剂、交联剂和大量乳化剂、油相或有机溶剂,成本高,制备条件比较苛刻。因此,如何实现聚合物微球低碳、绿色、节能、简单、高效的制备,并实现深部处理是微球调驱面临的重大挑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深部调驱用聚合物单分散纳-微球,所述单分散纳-微球在多孔介质中渗流良好、深部调驱能力优异,可大幅度提高波及效率,显著提高高含水油田的采收率,有效驱动水驱油藏的高效开发,其原材料价廉易得,具有广阔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所述深部调驱用聚合物单分散纳-微球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原理可靠,简单易行,高效快捷,不需要任何引发剂、交联剂、乳化剂、油相及辅助装置,绿色环保,节能减排优势十分明显,能够实现油藏的深部调驱,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经济效益十分突出。

为达到以上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基于超分子理论,以乙基醚或者丙基醚结构的直链水溶性聚合物(简称a类大分子)为氢受体,以多羟基或者多酚基结构的水溶性聚合物(简称b类大分子)为氢供体,a类大分子和b类大分子的水溶液在混合过程中瞬间发生极强的超分子氢键效应,在极强氢键的驱动下,a类大分子与b类大分子发生分子间组装,迅速构建尺度可控的单分散纳-微球性分散胶。

深部调驱用聚合物单分散纳-微球,由以下组分按重量百分比组成:

a类大分子0.05~2.5%;

b类大分子0.05~2.5%;

除氧剂0.002~0.05%;

其余为矿化水。

所述a类大分子为乙基醚或者丙基醚结构的直链水溶性聚合物。

所述a类大分子为聚丙二醇、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甲基烯丙醇聚氧乙烯醚、烯丙醇聚氧乙烯醚。

所述的聚丙二醇的分子结构式为:

其中,x为聚合度

所述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甲基烯丙醇聚氧乙烯醚、烯丙醇聚氧乙烯醚的分子结构式为:

其中r为烷基链—(ch2)nch3(脂肪醇聚氧乙烯醚)、—ch=chch3(甲基烯丙醇聚氧乙烯醚)或者—ch=ch2(烯丙醇聚氧乙烯醚);n为聚合度。

所述b类大分子为多羟基或者多酚基结构的水溶性聚合物。

所述b类大分子为羧甲基-β-环糊精、栲胶、茶多酚。

所述的羧甲基-β-环糊精的分子结构式为:

所述的栲胶的分子结构式为:

所述的茶多酚的分子结构式为:

所述的除氧剂为硫脲。

所述深部调驱用聚合物单分散纳-微球的制备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1)将矿化水加入一定量的除氧剂搅拌溶解10~20min,然后均分成两份;

(2)一份矿化水加入一定质量浓度的a类大分子,室温搅拌溶解10~30min;

(3)一份矿化水加入一定质量浓度的b类大分子,室温搅拌溶解10~30min;

(4)将a类大分子溶液和b类大分子溶液混合,两类水溶性聚合物通过氢键驱动构建,

得到单分散纳-微球。

所述深部调驱用聚合物单分散纳-微球,是由a类大分子水溶液和b类大分子水溶液在混合(接触)的过程中,受极强超分子氢键效应的驱动,发生分子间的组装构建的单分散纳-微尺度的球形分散胶。所述单分散纳-微球涉及4类a类大分子,3类b类大分子,a类大分子和b类大分子发生分子间的组装,因此有12种单分散纳-微球的分子结构,本发明旨在给出示范结构。

①聚丙二醇与茶多酚构建的单分散纳-微球的结构为:

其中,r1为—(ch2ch2ch2o)ah。

②烯丙醇聚氧乙烯醚与羧甲基-β-环糊精构建的单分散纳-微球的结构为:

其中,r2为—(ch2ch2o)b(ch2)dch=ch2。

③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与栲胶构建的单分散纳-微球的结构为:

其中,r3为—(ch2ch2o)b(ch2)dch3。

上述物质均为市售。

所述单分散纳-微球,以重量百分比计,所述a类大分子优选为0.5%,所述b类大分子优选为0.5%,所述除氧剂优选为0.01%,其余为矿化水。

单分散纳-微球的构建机理为:①a、b类大分子是水溶性大分子,a类大分子为氢受体,b类大分子为氢供体,a、b类大分子是互为氢键配位的大分子,有极强的氢键效应;②a、b类大分子在水溶液相互接触的过程中,a与b发生极强的超分子氢键效应,氢键驱动a、b类大分子发生组装,迅速形成纳-微球;③纳-微球的尺度(粒径)主要受a类大分子的类型和分子量及b类大分子的类型控制,选择a类大分子的类型、分子量及b类大分子的类型即可实现单分散纳-微球的尺度控制。

单分散纳-微球的调驱机理为:单分散纳-微球的黏度比矿化水黏度略高,在多孔介质中渗流良好,并优先进入高渗区域,在油藏条件(温度、矿化度)下缓慢膨胀,显著改善地层的吸液剖面,实现深部智能调驱,大幅度提高原油的采收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a类大分子价格低廉,原材料丰富;

(2)b类大分子为天然有机高分子,来源丰富,价格低廉,绿色环保;

(3)a、b类大分子,直接用矿化水溶解,并且溶解时间小于30min;

(4)a、b类大分子水溶液在混合(接触)的瞬间形成动力学和热力学稳定的单分散纳-微球,不需要任何引发剂、乳化剂和交联剂及搅拌、加热装置和反应设备;整个过程没有任何副产物生成,高效快捷,绿色环保,节能减排优势十分明显;

(5)单分散纳-微球的粒径可控性强、简单易行;

(6)单分散纳-微球适用于温度最高达120℃,水矿化度最高达20×104mg/l的油藏,覆盖油藏的范围十分宽广,能够实现油藏的深部调驱,显著延长有效期和大幅度提高波及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单分散纳-微球的热重分解图。

图2为单分散纳-微球干化状态的微观图。

图3为单分散纳-微球水化状态的微观图。

图4为单分散纳-微球老化后的微观图。

图5为单分散纳-微球调驱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以便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但应该清楚,本发明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在保护之列。

单分散纳-微球的制备,包括如下步骤:

按重量百分比计,配制矿化度为0~20×104mg/l的矿化水(去离子水),搅拌10~60min,将99.49%的矿化水(去离子水)加入0.01%的硫脲,搅拌5~10min;把所配制的矿化水分为两份,一份加入0.5%的a类大分子,另外一份加入0.5%的b类高分子,搅拌10min~30min,确保a、b类大分子充分溶解,将a、b类大分子溶液混合即得到单分散纳-微球。

实施例1单分散纳-微球的结构表征

取两份质量相同的去离子水编号1#-1、1#-2,2#-1、2#-2,3#-1、3#-2,4#-1、4#-2,在1#-1中加入0.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2中加入0.5%栲胶,在2#-1中加入0.5%聚丙二醇、2#-2中加入0.5%茶多酚,在3#-1中加入0.5%甲基烯丙醇聚氧乙烯醚、3#-2中加入0.5%羧甲基-β-环糊精,在4#-1中加入0.5%烯丙醇聚氧乙烯醚、4#-2中加入0.5%栲胶,搅拌15min;将1#-1、2#-1、3#-1、4#-1溶液分别与1#-2、2#-2、3#-2、4#-2、溶液混合,构建单分散纳-微球编号1&、2&、3&、4&。用热重分析仪表征单分散纳-微球的结构。图1为1&的热重分解曲线,可以发现a与b在超强氢键驱动构建的纳-微球的热重分解温度显著高于a类大分子和b类大分子的热重分解温度,证明单分散纳-微球不是a类大分子和b类大分子的简单物理混合,而是通过超强氢键效应形成了热力学更稳定的结构。

实施例2单分散纳-微球的微观图

制备去离子水编号1#,配制矿化度为0.1×104mg/l编号2#,5×104mg/l编号3#,10×104mg/l编号4#,20×104mg/l编号5#的矿化水(2#~5#中ca2+、mg2+浓度为总矿化度的5%),搅拌30min;将99.49%的矿化水(去离子水)加入0.01%的硫脲,搅拌5min。取两份质量的去离子水编号1#-1、1#-2,以及两份质量的矿化水2#-1、2#-2,3#-1、3#-2,4#-1、4#-2,5-1#、5-2#,在1#-1中加入0.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2中加入0.5%栲胶,在2#-1中加入0.5%聚丙二醇、2#-2中加入0.5%茶多酚,在3#-1中加入0.5%甲基烯丙醇聚氧乙烯醚、3#-2中加入0.5%羧甲基-β-环糊精,在4#-1中加入0.5%烯丙醇聚氧乙烯醚、4#-2中加入0.5%栲胶,在5#-1中加入0.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5#-2中加入0.5%栲胶,搅拌20min;将1#-1、2#-1、3#-1、4#-1、5#-1溶液分别与1#-2、2#-2、3#-2、4#-2、5#-2溶液混合,构建单分散纳-微球编号1*、2*、3*、4*、5*。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干化状态的纳-微球进行粒径测试,干化纳-微球呈单分散状态、粒径分布200nm~3.0μm;1*的纳-微球如图2所示,纳-微球粒径为300nm左右。采用光学显微镜对(矿化)水化状态的纳-微球进行微观形貌和粒径分析,(矿化)水化状态纳-微球均匀分散在水相中、无聚结,(矿化)水化状态的纳-微球中值粒径500nm~5.0μm;水化状态的5*纳-微球进行粒径测试如图3所示,中值粒径1.5μm左右。

实施例3单分散纳-微球的长期稳定性能

按照实施例2中制备的单分散纳-微球2*、3*、4*、5*,分别放置在40℃、80℃、60℃、120℃,老化90d,光学显微镜观察老化后单分散纳-微球的结构形貌,单分散纳-微球仍然保持稳定结构,在油藏温度和矿化度环境表现出长期稳定性能。2*的单分散纳-微球在80℃老化90d的微观形貌如图4所示,单分散纳-微球在老化的过程中膨胀,球形结构规整,中值粒径2.0μm左右,体现耐温抗盐性能。

实施例4单分散纳-微球的液流转向性能

按照实施例2中制备的单分散纳-微球2*、3*、4*、5*,采用驱替装置以0.2ml/min的注入速度使纳-微球通过5层100目的筛网,由于单分散纳-微球经过重叠后在筛网上堆积,当注入压力达到某一定值时,由于单分散纳-微球具有良好的弹性,当注入压力达到某一定值时,单分散纳-微球开始通过多层筛网,此时对应的压力称为转向压力。单分散纳-微球的转向压力如表1所示。单分散纳-微球转向压力在100~200kpa,其转向压力与粒径密切相关,表明在矿场应用中可根据油藏的高渗流区域渗透率大小和非均质性选择对应的不同粒径的单分散纳-微球。另外,单分散纳-微球重复三次通过5层100目的筛网,转向压力基本一致,表明单分散纳-微球具备超强的抗剪切性能,能有效调控高渗透区域,促使液流转向,扩大后续流体波及系数,提高开发效果。

表1单分散纳-微球的转向压力

实施例5单分散纳-微球提高原油采收率潜力

取实施例2中配制的5*单分散纳-微球待用;人造双层非均质岩心1根(45×45×300mm长岩心,气测渗透率为100md/500md的双层非均质,平均孔隙度21.6%,原始含油饱和度60.3%;注入水矿化度20×104mg/l,其中ca2+、mg2+浓度为总矿化度的5%),实验温度80℃,原油黏度50.2mpa·s,固定驱替速度1.0ml/min。在水驱阶段,受到不利的水油流度比特别是非均质性的影响,水驱的采出程度低,含水率98%的原油采收率35.3%。在此基础上,注入压力0.3pv的5*单分散纳-微球,注入压力逐渐上升,重新出油,表明单分散纳-微球吸附及其在运移过程中对高渗区域孔喉的智能封堵和调控,增加高渗区域的渗流阻力,促使后续流体注入低渗透区域,调控吸液剖面,扩大流体的波及系数,实现高、低渗透区域的均衡驱替。水驱至含水率98%,单分散纳-微球显著提高原油采收率超过25%,累积采收率61%左右,提高采收率效果见图5。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