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内胎自行车轮圈的密合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26547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内胎自行车轮圈的密合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内胎自行车轮圈的密合构造,其主要是在轮圈两侧翼的唇座与中间凹环槽间分设斜导面,并使该凹环槽衔接斜导面的部位、以及斜导面衔接唇座内侧凸环的部位,也可各设成适当斜度,由此使唇座与凹环槽间的落差大幅缩减,而在轮胎进行充气逐渐撑张时,得以该斜导面导引而顺势卡入唇座内,且在充气的过程中,轮胎的蕊线环部将与轮胎斜导面取得良好的密合关系,可有效解决可能发生的泄气问题,从而提升充气效率。
背景技术
目前汽、机车在其车轮的设计上,通常采用无内胎的轮胎,而此类无内胎轮胎因其存在些微破裂或孔隙时,并不会瞬间造成轮胎泄气,只会使之缓慢漏气,因而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从而近年来也逐渐被引用到自行车的车轮设计上,成为一种潮流趋势。
习知无内胎自行车轮圈在设计上,主要是在轮圈的两侧翼与中间凹环槽间形成可供轮胎端缘蕊线环部嵌设的唇座,且该唇座与凹环槽的界面处分别形成有一道挡止凸环,通过该道凸环得以对轮胎蕊线环部形成适当限位,使轮胎的蕊线环部紧固卡结在唇座内,以维持轮胎与轮圈的组配关系。
就此类无内胎轮圈与轮胎的组装而言,其主要是先使轮胎端缘蕊线环部装套在该轮圈中间制设的凹环槽内,当对轮胎进行充气作业时,随著轮胎受气压撑张,该轮胎端缘的蕊线环部逐渐脱离轮圈中间凹环槽而向外滑移,最后越过该环状凹槽与唇座界面的凸环而卡入唇座内,由于轮胎内部气压的作用将对轮胎的蕊线环部形成压抵效果,使蕊线环部可以紧抵在该轮圈唇座及凸环部位,以取得气密关系,避免轮胎内部气体外泄,达到无内胎轮胎组配实施方式。
但就此类无内胎轮圈的结构设计而言,其轮圈中间凹环槽两侧直接与唇座衔设,并在唇座与凹环槽界面间设置一道突起的挡止凸环,在此结构空间型态下,该唇座与凹环槽底部存在相当的落差度,且其界面几乎呈垂直型态,当其对轮胎进形充气时,必须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使轮胎端缘的蕊线环部完全脱离此落差界面并越过挡止凸环而卡入唇座内,同时在充气的过程中,因该落差界面并未能对轮胎蕊线环部形成导引,甚至无法取得密合关系,导致轮胎端缘蕊线环部与轮圈间存在空隙,造成其灌注的气体可能有部份会从其空隙泄出,如此一来,势将影响其充气效率,必须花费较多时间才能将充气饱和,有待设法加以解决改善。

发明内容
有鉴于习知无内胎轮圈因结构设计所衍生的问题和缺点,设计人特著手进行研究改良,基于其从事相关行业多年经验与技术,进而研创出本实用新型的轮圈密合构造,其主要目的在于经由轮圈的结构改良设计,使其在轮胎充气的过程中,可维持轮胎蕊线环部与轮圈的密合触抵关系,避免发生泄气现象,从而可提升其充气效率。
本实用新型另一目的在于经由结构组成设计,使轮圈中间凹环槽与唇座界面的落差不致于过大,进而使其在轮胎进行充气时,可使轮圈端缘的蕊线环部轻易顺畅地卡入唇座内,以改善习知结构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无内胎自行车轮圈的密合构造,在轮圈两侧翼分别制设有供轮胎端缘蕊线环部安装卡结的唇座,而轮圈中间部位则形成一道凹环槽以供充气前轮胎蕊线环部暂存,在唇座内侧形成一道突起的挡止凸环,当对轮胎进行充气时,随著轮胎受气压撑张,该轮胎端缘的蕊线环部逐渐脱离轮圈的中间凹环槽而向外滑移,最后越过该环状凹槽与唇座界面的凸环而卡入唇座内,又轮胎内部气压的作用将对轮胎的蕊线环部形成压抵效果,使蕊线环部可紧抵在该轮圈唇座及凸环部位,以取得气密关系,避免轮胎内部气体外泄,达到无内胎的轮胎组配实施;其特征在于该轮圈的中间环凹槽与两侧唇座的界面分别延伸有斜导面,并经由该等斜导面的斜度规划,使凹环槽与两侧唇座的落差大幅缩减,从而可形成对轮胎端缘蕊线环部的顺畅导持效果,并有效维持轮胎蕊线环部在充气时与轮圈的密合关系。
本实用新型无内胎自行车轮圈的密合构造,其另一特征在于该轮圈的凹环槽衔接斜导面的界面部位、斜导面衔接唇座内侧凸环的界面部位、以及该凸环外缘面,各设呈斜面,从而可增进轮胎端缘蕊线环部之导持顺畅性。
本实用新型无内胎自行车轮圈的密合构造,其再一特征在于该斜导面的斜度以5-30°为宜,而凹环槽接续斜导面的界面部位以5-40°为宜,而斜导面接续凸环的界面部位则以5-30°为宜,另该凸环外缘的界面部位则为5-20°为宜。
本实用新型在结构设计上,主要是在轮圈两侧翼的唇座与中间凹环槽间分设斜导面,并使该凹环槽衔接斜导面部位、以及斜导面衔接唇座内侧凸环部位,各设呈适当斜度,据此使唇座与凹环槽间的落差度大幅缩减,从而在轮胎进行充气而逐渐撑张时,可沿该斜导面导引而顺势卡入唇座内,且在充气的过程中,轮胎蕊线环部将与轮圈斜导面取得良好的密合关系,可有效解决其可能发生的泄气问题,从而提升其充气效率。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在末充气状态下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在充气过程中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在充气状态下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组成、技术手段及功效达成方面,现配合图式及实施例进一步具体说明于后首先,如图1的结构示意图及图2-4的结构关系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在结构设计上,主要是在轮圈10的两侧翼11与中间凹环槽12间形成有可供轮胎20端缘蕊线环部21嵌设的唇座13,在唇座13内侧位置预制有一挡止凸环14,以限位卡设在唇座13的轮胎20蕊线环部21,而在该环凹槽11与两侧唇座13的界面分别延伸一适当斜度的斜导面15,其斜度以5-30°为宜,且该凹环槽11衔接斜导面15的界面部位16、斜导面15衔接唇座13内侧凸环14的界面部位17、以及该凸环14外缘面18,各设适当斜度,其中该凹环槽12接续斜导面15的界面部位16以5-40°为宜,而斜导面15接续凸环14的界面部位17则以5-30°为宜,另该凸环14外缘的界面部位17则为5-20°为宜,经由该等斜导面15及各界面部位16、17、18的斜度规划,将使凹环槽12与两侧唇座13的落差大幅缩减,从而可形成对轮胎20端缘蕊线环部21的顺畅导持效果;由上述结构组成设计,在本实用新型轮圈10与轮胎20装配结合上,先使轮胎20端缘的蕊线环部21套装在该轮圈10中间制设的凹环槽12内,当对轮胎20进行充气作业时,随著轮胎20受气压撑张,该轮胎20端缘的蕊线环部21将逐渐脱离轮圈10中间的凹环槽12而向外滑移,此时因该凹环槽12接续斜导面15的界面部位16、斜导面15、以及斜导面15接续凸环14的界面部位17的斜度规划,可对轮胎20端缘的蕊线环部21形成顺畅的导引效果,且在轮胎20的蕊线环部21向外滑移的过程中,将因该斜导面15的设制而使凹环槽12与唇座13间落差幅度大幅缩减,可有效维持轮胎20的蕊线环部21与轮圈10的密合关系,从而能避免空隙产生而导致泄气,进而可提升其充气效率,有效解决习知结构可能衍生的诸多问题;经由以上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在轮圈的结构设计上,除了原有用以暂存轮胎蕊线环部的中间凹环槽、以及用以卡结轮胎蕊线环部的两侧唇座外,更进一步在二者间制设适当斜度之斜导面,使唇座与凹环槽界面落差可大幅缩减,令轮圈端缘的蕊线环部可轻易而顺畅地卡入唇座内,并在充气过程中仍可保持轮胎与轮圈的密合关系,提升其充气效率,由此赋予极佳的产业利用价值。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无内胎自行车轮圈的密合构造,利用在轮圈中间凹环槽与两侧唇座间所设置的斜导面,特可减小凹环槽与唇座间的落差度,使轮胎在充气过程中,该轮圈端缘蕊线环部与轮圈维持良好的密合关系,并可受该斜导面的导引而顺畅卡入唇座内,使其整体组配作业更为简单快速,从而能有效解决习知轮圈所衍生的诸多缺失,整体而言,具有极佳的产业利用价值与实用性。
权利要求1.一种无内胎自行车轮圈的密合构造,在轮圈两侧翼分别制设有供轮胎端缘蕊线环部安装卡结的唇座,而轮圈中间部位则形成一道凹环槽以供充气前轮胎蕊线环部暂存,在唇座内侧边形成一道突起的挡止凸环,其特征在于该轮圈的中间环凹槽与两侧唇座的界面分别延伸有斜导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内胎自行车轮圈的密合构造,其特征在于该轮圈的凹环槽衔接斜导面的界面部位、斜导面衔接唇座内侧凸环的界面部位、以及该凸环外缘面,各设呈斜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内胎自行车轮圈的密合构造,其特征在于该斜导面的斜度为5-30°,而凹环槽接续斜导面的界面部位为5-40°,而斜导面接续凸环的界面部位则为5-30°,另该凸环外缘的界面部位则为5-2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无内胎自行车轮圈的密合构造,特别是针对轮胎与轮圈的结合组配而设计,利用轮圈唇座构造而使其在轮胎进行充气的过程中,可维持轮胎蕊线环部与轮圈唇座的密合关系,进而可提升充气效率,不致有泄气现象。其结构主要是在轮圈两侧翼的唇座与中间凹环槽间分设斜导面,并使该凹环槽衔接斜导面部位、以及斜导面衔接唇座内侧凸环部位,各设呈适当斜度,据此使唇座与凹环槽间的落差度大幅缩减,从而在轮胎进行充气而逐渐撑张时,可沿该斜导面导引而顺势卡入唇座内,且在充气的过程中,轮胎蕊线环部将与轮圈斜导面取得良好的密合关系,可有效解决其可能发生的泄气问题,从而提升其充气效率。
文档编号B60B21/02GK2712675SQ20042002198
公开日2005年7月27日 申请日期2004年4月16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16日
发明者田镇平 申请人:田镇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