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折叠式展示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26651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载折叠式展示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所要公开的是一种车载折叠式展示舱,尤其是一种搭载于汽车上的用于供产品巡回展示、服装巡回表演或文艺节目巡回演出之类的车载折叠式展示舱。
背景技术
企业或商家通过媒体宣传其产品已成为现代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较为常见的媒体广告主要由电视、无线电节目、报刊杂志、竖立于某处的广告牌/栏。上述宣传方式虽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公众了解产品,但是实践证明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因为,作为产品宣传往往需要有一种表现为较热闹的场面气氛,而上述宣传方式恰恰是无法体现的。而且,对于企业或商家而言,采用上述方式做广告的成本与收效反差甚大,无法体现出应有的期望值。于是人们将目光转向于车载方式进行流动展示其产品。
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2287590Y公开了一种可收折的展示车,其是由二底端设有车轮的侧架,该二侧架以二可收折的上下平台组成展示车体,二侧架上方以若干侧栏和上平台组成上架,再以二围体及一围板及下平台组成内室,为使展示车体可由二平台收折,设置有挡扣将软质围体卷曲收藏。为体现其可收折性,通过成对的连杆将任一平台与侧架连接,构成平台与侧架的连动关系,当任一平台产生收折时,则会连动另一平台被动地收折。可见它是通过连杆将平台实现收折的。整个展示平台的收折/展开均是通过手工操作方式来完成的,操作起来比较麻烦。更主要是这种流动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汽车搭载或称汽车拖挂流动车,它是靠人力短距离地曳引至某地仅用于展示销售一些小商品,属于流动摊位范畴。
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408545Y介召了一种流动展示台,它包括一个固定在行走底盘上的展示箱体,在展示箱体的前侧和后侧设有可对开的加厚展示门,门内设置展架,展示箱体顶部对应展示门的位置设有可以翻折的顶板。该专利技术方案较前述专利具有流动性大、无须人力曳引而可由汽车牵引其穿梭于城市、乡村极富针对性地展示商品。不足点表现为一、所展商品往往集中于展示箱体内的展架上,展示空间较小;二、展示箱体前侧和后侧对开的门无法形成水平的展示平台,故仅能有限地垂挂一些产品或布置宣传广告,此也限制了展示面积的扩展;三、不论是展示箱体顶部的翻折顶板还是展示箱体前侧和后侧的对开的门的开启/关闭均由手工操作来完成,如果以增加展示箱体的容量来大化展示箱体的体积,那么其侧门势必也相应增大,这样对于手工开启/关闭则是十分困难的;四、它的结构决定了其仅能展出商品,而不能兼作诸如巡回文艺演出、服装展示、流动酒吧、流动茶吧等商业需要之用,因为作为提供此类服务、进行此类活动的流动展示台供人们活动的活动平台是必不可少的。
可见,上述已有技术均未揭示展示台的自动伸展/自动折叠的技术方案启示,申请人发现,如果能将展示车厢,又称车厢厢舱的左、右侧门通过相应的机构在使用时伸展成一个可供人们在其上进行各种商业活动的活动平台,那么,其有效的展示活动面积将会大大扩展;反之则可以将活动平台折叠起来,形成封闭的车厢厢舱,便于在空地间运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提供一种车载折叠式展示舱,它既能将车厢厢舱的左、右侧舱板自动地打开并伸展至水平状态构成一对活动平台,又能将车厢厢舱的左、右侧舱板自动收拢而形成封闭的车厢厢舱。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任务是要提供一种在打开/收拢舱板时确保平缓性的车载折叠式展示舱。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首要任务,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载折叠式展示舱,它包括对应于车厢厢舱中部左、右侧的舱板、位于舱板外的护板3和分别用于打开/收拢舱板、护板3的执行机构以及控制执行机构动作的动力缸控制箱18,所述的舱板包括内、外舱板14、16,内舱板14的下部与车厢厢舱下部的舱沿部位相铰接,上部与外舱板16的上部铰接,所述的护板3与车厢厢舱顶部的舱沿相铰接;所述的舱板执行机构包括动力缸9、支撑杆12,动力缸9设置于汽车行走底盘17的底梁架8和车厢厢舱之隔离腔5两者之择一处,其缸柱在伸出缸体外的端部与内舱板14铰接,支撑杆12的上端枢置在外舱板16的端部边沿偏上方部位,下端则枢设在支撑杆支架10上,支撑杆支架10固定在底梁架8上;所述的护板执行机构主要包括油缸6,油缸6的缸体固定在隔离腔5的腔体偏上方,其缸柱4之前端与护板3铰接;所述的动力缸控制箱18设置在车厢厢舱内,其由液压管路分别与动力缸9、油缸6连接。
为体现完成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任务,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在内舱板4的下端固定有缓冲摇臂15的一端,缓冲摇臂15的中部枢置在车厢厢舱的下方的舱沿部位,另一端则与增置的弹簧助力器13连接,弹簧助力器13设在底梁架8上。
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的汽车行走底盘17的底梁架8上设有缸座22,所述的动力缸9的缸体固定在缸座22上,其缸柱在伸出缸体外的端部与一曲摇臂11的下端固定,曲摇臂11的中部枢置在车厢厢舱的下舱沿上,且曲摇臂11的上端与内舱板14的下端固定。
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的车厢厢舱之隔离腔5偏下方设有缸座23,所述的动力缸9的缸体固定在缸座23上,其缸柱在伸出缸体外的端部与内舱板14端部的侧缘部位偏上方铰连。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弹簧助力器13包括固定座24、弹簧25、连接杆26、连接头27,固定座24与底梁架8固定,弹簧25套设在连接杆26的杆体上,连接头27延设在连接杆26的杆前端,并与缓冲摇臂15的下端铰接。
本实用新型能将内、外舱板14、16、护板3自动地伸展和折叠,而且内、外舱板14、16的伸展、折叠动作平稳。
附图及图面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缸9设在底梁架8上的一实施例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缸9设在隔离腔5中的另一实施例结构图。
图3为
图1所示的动力缸9设置于底梁架8上的一实施例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反映的护板3、内、外舱板14、16伸展/折叠状态示意图。
图5所示为动力缸控制箱18的液压系统油路分别与油缸6、动力缸9连接的原理图。
图6、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实例图。
请见
图1并结合图3,因车厢厢舱的舱口包括左、右舱口,所以本实用新型的内、外舱板14、16和护板3各有相同结构形式的二套,而且每一套包括一对舱板执行机构和护板执行机构,在该图中较为具体地给出了对应于车厢厢舱一侧舱口的内、外舱板14、16和护板3以及舱、护板执行机构。又,由于舱板执行机构的动力缸9选择为安装于汽车行走底盘17的底梁架8上,故申请人先以该种结构形式作详细的叙述。舱板包括内、外舱板14、16,内舱板14的下部与一对曲摇臂11的上端部铆固或栓固或焊固,曲摇臂11的中部则通过回转轴32经由设于车厢厢舱的下舱沿或舱梃上的曲摇臂轴座31上的回转轴孔后插入到曲摇臂11中部的回转轴孔28而实现枢置于车厢厢舱下部的舱沿部位,曲摇臂11的下端部通过销轴36与动力缸9的缸柱接头34铰接。动力缸9通过缸座22安置在汽车行走底盘17的底梁架8上,其由油管接头35、35′通过液压管路与动力缸控制箱18的液压系统油路连接。内舱板14的上部通过铰链2与外舱板16之上部相对应侧铰接。所述的护板3通过铰链与车厢厢舱的舱顶板73(见图4)之侧缘部位即顶部舱沿部位铰接。支撑杆12的上端通过销轴1枢置到外舱板16一端偏上方的侧缘部位,下端则由销轴33而枢置到支撑杆支架10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护板执行机构主要包括油缸6,在车厢厢舱之两端形成有隔离腔5、5′,隔离腔5′的左侧可依需构成一个冷藏室21,此外车载配电箱19及动力缸控制箱18以及空调20、音响等均可设在该腔室内;隔离腔5的右侧也可作需构成一个利于各用途的舱室,通过后门7可进入舱室。一对油缸6通过缸座而安装于隔离腔5、5′的腔体偏上方部位,其缸柱4之前端通过相应的固定座与护板3铰接。油缸6由其上的油管接头与动力缸控制箱18的液压系统油路连接。位于内、外舱板14、16另一侧的另一个相同结构的舱板执行机构虽在图中未予示出,但因完全可以理解,故申请人不再对此赘述。这样,由位于车厢厢舱的舱口一侧的一对舱板执行机构可依需动作而使内、外舱板14、16伸展成由图4所示的活动平台29,又可依需折叠成由图4所示的收复在车厢厢舱的舱口部位的状态。
请继续见
图1并继续结合图3,在各侧的二个动力缸9之间以及各侧的内舱板14下端固定着的二个曲摇臂11之间分布有若干个弹簧助力器13和缓冲摇臂15。如果车厢厢舱较长,那么内、外舱板14、16也可能相应较长,在这种情况下位于二个动力缸9之间的弹簧助力器13相应地作增量设置,相对应的位于二个曲摇臂11之间的缓冲摇臂15也作增量设置,反之亦然。各缓冲摇臂15的顶端与内舱板14的底部固定,中部用销轴销入其上的对应孔而枢置于附设在底梁架8上的缓冲摇臂支座上,下部通过销轴37销入其上的连接孔38与连接头27铰接。弹簧助力器13的作用是在内、外舱板14、16伸展即打开时,通过利用弹簧25的压缩力来小化内、外舱板14、16下降时所产生的冲击力,以保证动作平缓;又,在内、外舱板14、16收拢即折合时,又可通过借助弹簧25的压缩力,与动力缸9及外舱板16的自重力一起使内、外舱板14、16回折,可见还可减少动力缸9的作用力。而且由
图1、图3可知,内、外舱板14、16、支撑杆12、支撑杆支架10有机地形成为一个四连杆机构。此外,弹簧助力器13还可用与动力缸9那样的油缸代替,其安装方式与动力缸9的安装方式雷同,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省去弹簧25。
见图2,该图示意出了舱板执行机构的动力缸9选择为安装于前述隔离腔5、5′中的结构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内舱板14便无需通过曲摇臂11与车厢厢舱连接,只需通过铰链与车厢厢舱铰接,动力缸9通过缸座23固定于隔离腔5、5′内的偏下方,动力缸9的缸柱直接与内舱板14的侧缘部铰接。这种结构形式虽然较
图1、图3所示结构形式为简单,但动力缸9的缸柱行程较长,故其安装位置要求的空间较大。所以,将动力缸9安装在底梁架18或安装在隔离腔5中是根据具体的安装位置的空间而依需确定的。
请见图4,该图示意出了位于车厢厢舱两侧的各一套本实用新型车载折叠式展示舱,当其处于收拢状态时(见该图左侧)起到了封闭左、右二侧舱口的作用,人员进入舱内时,通过开启后门7(见
图1、图2、图3)来达到。由该图可知,只有打开护板3后才能驱动本实用新型的内、外舱板14、16伸展。反之,只有在内、外舱板14、16折叠后才能收复护板3。图中的右侧示意出了在动力缸9的作用下,推动内舱板14带动外舱板16展开直至水平而形成了一个由内、外舱板14、16共同组成的活动平台29,考虑到活动平台29的承重因素,还可通过支脚30予支撑,可见,在内、外舱板14、16的相对应侧可以预设若干供用于添加支脚30的支脚座。这样,企业、商家便可依需将所展示之产品从车厢厢舱内移至活动平台29上进行展出。若是进行文艺节目的巡回表演或服装展示,则可在活动平台29上进行。
请见图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动力缸控制箱18的液压系统主要包括液压泵站、控制原件,其中液压泵站包括油箱39、电动机41、液压泵55、过滤器57、溢流阀42、单向阀53;控制原件包括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51、70、同步阀45、67、双液控单向阀46、65。动力缸9及油缸6分别作为与液压泵站连接的执行部件。溢流阀42主要用作调定整个系统的工作压力,并且还可用作安全阀作用,即当系统压力超过设定的压力时,可通过溢流阀42卸荷,保护液压系统正常工作。溢流阀42的卸压过程为液压油经油箱39→油管58→过滤器57→油管56→液压泵55→油管54→卸荷高压油管43→溢流阀42→回油管40→油箱39。
过滤器57将进入液压泵55的液压油进行过滤,减少液压泵55的磨损,延长其使用寿命。
双液控单向阀46、65起安全作用,当系统出现内泄露时,双液控单向阀46、65可以分别保证动力缸9、油缸6的自锁,从而保证了人员的安全。
同步阀45、67是为了分别使两动力缸9及两油缸6能保持同步运行,保证了内、外舱板14、16及护板3在伸展、收缩时的平直,不致于变形。
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操作按钮在动力缸操作控制箱18内;伸展时,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51、70各处于左位,收缩时则处于右位;当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51、70处于中位时,动力缸9、油缸6两端都封闭,处于自锁状态,从而保证了由内、外舱板14、16构成的舱板及护板3能在任何位置停止。其与双液控单向阀46、65一同起保护安全作用。
从图5中可知,接通动力缸控制箱18电源后,启动电动机41,带动液压泵55工作。在动作过程中,护板3的动作与舱板运动的动作在液压油路上互不相涉,因为它们分别有一只三位四通电磁阀51、70控制,它们在电路控制上通过行程开关实现互锁,即当护板3未完全打开时,舱板不能伸展,反之舱板未折叠到位时,护板3无法关闭。从而可避免因误操作而引发各种事故。
请见图6,在车辆上配备有发电机60和配电箱19以及外接电源插口(航空插座),用于驱动液压系统及供给舱内各种电器予电源。在配电箱19内装有用于自发电与外接电源相互切换的电源转换开关。当汽车将展示平台驱往目的地驻车后,视具体使用情况,选择电源转换开关的相应位置,启动发电机或接入外接电源。
接通动力缸控制箱18的电源后,启动电动机41,由此带动液压泵55开始工作,先予开启封挡在车厢厢舱最外面也即盖在外舱板16外的护板3,具体是液压油从油箱39→油管58→过滤器57→油管56→液压泵55→油管54→单向阀53→油管52→油管71→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70(左位)→油管68→同步阀67→油管66→双液控单向阀65→油管64→油缸6下腔,缸柱上行,其上腔的液压油→油管63→双液控单向阀65→油管69→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70(左位)→油管72→油管59→油箱39。若是使用外接电源或车载电源,则外接电源或车载电源→动力缸控制箱18→电动机41→液压泵55→油管54→单向阀53→油管52→油管71→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70(左位)→油管68→同步阀67→油管66→双液控单向阀65→油管64→油缸6下腔,缸柱上行,其上腔的液压油→油管63→双液控单向阀65→油管69→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70(左位)→油管72→油管59→油箱39。开启后的护板3犹如雨蓬,能遮阳、挡避雨袭,还可做广告。然后,伸展舱板,具体是液压油从油箱39→油管58→过滤器57→油管56→液压泵55→油管54→单向阀53→油管52→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51(左位)→油管44→同步阀45→油管50→双液控单向阀46→油管49→动力缸9下腔,缸柱收缩,其上腔的液压油→油管48→双液控单向阀46→油管47→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51(左位)→油管59→油箱39。在此过程中,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缸9的缸柱渐渐向缸腔内回缩,使曲摇臂11的下端向内而上端则向下渐渐摆移,带动内舱板14缓缓向下倾,在支撑杆12的协同作用下,进而带动外舱板16,直至使内、外舱板14、16伸展下降到水平程度,呈现出图4中所示的内、外舱板14、16状态,形成活动平台29。若是使用外接电源插口或车载电源,则其动作原理为外接电源或车载电源→动力缸控制箱18→电动机41→液压泵55→油管54→单向阀53→油管52→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51(左位)→油管44→同步阀45→油管50→双液控单向阀46→油管49→动力缸9下腔,缸柱收缩,其上腔的液压油→油管48→双液控单向阀46→油管47→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51(左位)→油管59→油箱39。在图中,它是根据人们针对不同的展示目的而配设相应的附助设施,如除商品展示外,作为特色服务的流动餐饮车、流动酒吧车、而在内、外舱板14、16的周围布置台阶61、围栏62,在这种情况下的车厢厢舱内可分隔出烧烤区、吧台等等。当然这种方式也同样适于促销产品和文艺演出、服装展示等商业活动。一旦在某地对产品展出完毕,则先予收拾附加的各种附助设施如台阶61、围栏62、支脚30,由动力缸控制箱18的液压系统使动力缸9动作,把内、外舱板14、16折叠,其折叠的动作原理为液压油从油箱39→油管58→过滤器57→油管56→液压泵55→油管54→单向阀53→油管52→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51(右位)→油管47→双液控单向阀46→油管48→动力缸9上腔,缸柱伸展,其下腔的液压油→油管49→双液控单向阀46→油管50→同步阀45→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51(右位)→油管59→油箱39。从而将先前处于铺展状态的内、外舱板14、16收拢至车厢厢舱的两侧,再驱动油缸6,使护板3放下,挡置在外舱板16的外侧。具体是液压油从油箱39→油管58→过滤器57→油管56→液压泵55→油管54→单向阀53→油管52→油管71→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70(右位)→油管69→双液控单向阀65→油管63→油缸6上腔,缸柱收缩,其下腔的液压油→油管64→双液控单向阀65→油管66→同步阀67→油管68→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70(右位)→油管72→油管59→油箱39。若是使用外接电源或车载电源,则外接电源或车载电源→动力缸控制箱18→电动机41→液压泵55→油管54→单向阀53→油管52→油管71→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70(右位)→油管69→双液控单向阀65→油管63→油缸6上腔,缸柱收缩,其下腔的液压油→油管64→双液控单向阀65→油管66→同步阀67→油管68→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70(右位)→油管72→油管59→油箱39。可见本实用新型车载折叠式展示舱,无须由手工操作搭装来形成活动平台29,因此,无论是伸展还是收拢,具有省力、平缓等特点。若是使用外接电源或车载电源,折叠舱板,则其折叠的动作原理为外接电源或车载电源→动力缸控制箱18→电动机41→液压泵55→油管54→单向阀53→油管52→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51(右位)→油管47→双液控单向阀46→油管48→动力缸9上腔,缸柱伸展,其下腔的液压油→油管49→双液控单向阀46→油管50→同步阀45→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51(右位)→油管59→油箱39。
请见图7,该图与图6之区别表现在变动力缸9设置于底梁架8上为设置于隔离腔5中,它不需要再通过曲摇臂11的过渡来作用于内舱板14,而直接由其缸柱作用于内舱板14,因其动作原理与前述相仿,故申请人不再细于叙述。
权利要求1.一种车载折叠式展示舱,它包括对应于车厢厢舱中部左、右侧的舱板、位于舱板外的护板(3)和分别用于打开/收拢舱板、护板(3)的执行机构以及控制执行机构动作的动力缸控制箱(18),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舱板包括内、外舱板(14)、(16),内舱板(14)的下部与车厢厢舱下部的舱沿部位相铰接,上部与外舱板(16)的上部铰接,所述的护板(3)与车厢厢舱顶部的舱沿相铰接;所述的舱板执行机构包括动力缸(9)、支撑杆(12),动力缸(9)设置于汽车行走底盘(17)的底梁架(8)和车厢厢舱之隔离腔(5)两者之择一处,其缸柱在伸出缸体外的端部与内舱板(14)铰接,支撑杆(12)的上端枢置在外舱板(16)的端部边沿偏上方部位,下端则枢设在支撑杆支架(10)上,支撑杆支架(10)固定在底梁架(8)上;所述的护板执行机构主要包括油缸(6),油缸(6)的缸体固定在隔离腔(5)的腔体偏上方,其缸柱(4)之前端与护板(3)铰接;所述的动力缸控制箱(18)设置在车厢厢舱内,其由液压管路分别与动力缸(9)、油缸(6)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折叠式展示舱,其特征在于在内舱板(4)的下端固定有缓冲摇臂(15)的一端,缓冲摇臂(15)的中部枢置在车厢厢舱的下方的舱沿部位,另一端则与增置的弹簧助力器(13)连接,弹簧助力器(13)设在底梁架(8)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折叠式展示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汽车行走底盘(17)的底梁架(8)上设有缸座(22),所述的动力缸(9)的缸体固定在缸座(22)上,其缸柱在伸出缸体外的端部与一曲摇臂(11)的下端固定,曲摇臂(11)的中部枢置在车厢厢舱的下舱沿上,且曲摇臂(11)的上端与内舱板(14)的下端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折叠式展示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车厢厢舱之隔离腔(5)偏下方设有缸座(23),所述的动力缸(9)的缸体固定在缸座(23)上,其缸柱在伸出缸体外的端部与内舱板(14)端部的侧缘部位铰连。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折叠式展示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簧助力器(13)包括固定座(24)、弹簧(25)、连接杆(26)、连接头(27),固定座(24)与底梁架(8)固定,弹簧(25)套设在连接杆(26)的杆体上,连接头(27)延设在连接杆(26)的杆前端,并与缓冲摇臂(15)的下端铰接。
专利摘要一种搭载于汽车上的车载折叠式展示舱,包括于车厢厢舱中部左、右侧的舱板、位于舱板外的护板和执行机构以及动力缸控制箱,舱板包括内、外舱板,内舱板的下部与车厢厢舱下部的舱沿部位相铰接,上部与外舱板的上部铰接,护板与车厢厢舱顶部的舱沿相铰接;舱板执行机构包括动力缸、支撑杆,动力缸于底梁架和隔离腔两者之择一处,其缸柱与内舱板铰接,支撑杆上端枢置在外舱板上,下端枢设在支撑杆支架上,支撑杆支架固定在底梁架上;护板执行机构主要包括油缸,油缸固定在隔离腔上;动力缸控制箱设置在车厢厢舱内,其由液压管路分别与动力缸、油缸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将内、外舱板、护板自动地伸展和折叠,且内、外舱板的伸展、折叠动作平稳。
文档编号B60P3/025GK2685147SQ20042002468
公开日2005年3月16日 申请日期2004年2月11日 优先权日2004年2月11日
发明者江建龙, 刘懋功, 马知才, 何兴华, 姚建军, 徐志强, 张淳 申请人:常熟专用汽车制造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