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侧反射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14727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侧反射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过去,在车辆上,为了司^L等进行后方的确认,在两侧部安装有车辆用侧 反射镜。这种车辆用侧反射镜,在安装于车辆上并保持反射镜的壳体上装有盖 部件,由该盖部件和壳体形成一体的外形。就这种车辆用侧反射镜而言,在壳 体上设有用于安装盖部件的安装位置,并以使盖部件的周边部分与该安装位置 的周边部分一致的方式形成盖部件。因此,当将盖部件装在壳体上从而使盖部 件的周边部分与该安装位置的周边部分一致并接触时,壳体与盖部件圆滑地连 接,从而由壳体和盖部件形成一体的外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l一日本特开
2004-196298号公才艮)。
使用图7—图9对这种现有的车辆用侧反射镜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7 是分解表示现有例子的车辆用侧反射镜50的示意立体图,右側是壳体51,左 侧是盖部件12。图8是沿图7的III一ni线得到的剖视图,图9是为了说明现 有例子的车辆用侧反射镜50的问题点以与图8相同的剖^L图表示的说明图。
车辆用侧反射镜50如图7所示,其构成为,在壳体51装有盖部件12并 形成一体的外形。
壳体51以面临在车辆C的前后方向见到的后方侧的方式保持放射镜主体 53 (参照图8),在壳体51与Z主体53之间为形成容纳空间54 (参照图8) 的容器状。在壳体51上,在位于在车辆C的前后方向见到的前方侧的面上设 有安装开口 55。该安装开口 55,其开口边沿部分位于车辆用侧反射镜50的外 表面上。在安装开口 55上,在其内方一侧的整个周边范围内设有安装法兰部 56。该安装法兰部56如后述那样可在整个周边范围内与盖部件12的周边部低 接。
另外,在壳体51上设有由曲形成的安装面部57,从而使其与安装法兰部
356连接并封闭安装开口 55的安装开口 55的上半部分。安装面部57能与盖部 件52的上半部分接近并相对,还设有三个卡合孔58。以与该安装开口55嵌 合的方式安装盖部件52。盖部件52整体呈弯曲成凹状的板状,形成该凹状的 面处于安装到壳体51的一侧。该盖部件52,其周边形状与壳体51的安装开 口 55的开口边沿部一致,并设有三个上側卡合部59和四个下侧卡合部60。
各上侧卡合部59如图7和图8所示,具有向上方突起的向上卡合爪59a, 在贯穿设置于壳体51的安装面部57上的各卡合孔58的状态下,能够以从后 方和下方低接的方式卡合在构成该卡合孔58的上壁部58a上。另外,在四个 下侧卡合部60中的车辆宽度方向见到的中间的两个下侧卡合部60在上下方向 看位于三个上侧卡合部59的下方。这中间的两个下侧卡合部60具有向下方突 起的向下卡合爪60a,并以从后方和下方低接的方式卡合在壳体51的安装开 口 55的安装法兰部56上。
因此,盖部件52为了使上半部与安装面部57相对并保持适当的位置关系, 通过使各上侧卡合部59卡合在壳体51的与安装面部57对应的卡合孔58中, 并且使各下侧卡合部60卡合在壳体51的安装开口 55的安装法兰部56上,从 而便能以封闭安装开口 55的方式装在壳体51上。
这样,盖部件52可以很容易而适当地装在壳体51上,若装在壳体51上 并与该壳体51共同作用而在内部形成容纳空间54,并形成一体的外形。在该 容纳空间54中容纳了图示省略的适当的反射镜驱动机构和摄像机构等。
就这种车辆用侧反射镜50而言,如图8所示,盖部件52装在壳体51上 时,在宽度方向(从车辆C延伸的方向)见到的中间区域,因为三个上侧卡 合部59利用向上卡合爪59a卡合在壳体51上,中间的两个下侧卡合部60利 用向下卡合爪60a卡合在壳体51上,因此,可以利用三个上侧卡合部59防止 盖部件52相对于壳体51向上方移动,并利用中间的两个下侧卡合部60防止 盖部件52相对于壳体51向下方移动。因此,就车辆用侧反射镜50而言,盖 部件52可以很容易地装在壳体51上,并且能够防止由于盖部件52伴随着车 辆的行驶车辆可能产生的振动或所受到的风而从壳体51脱落。
然而,就上述的车辆用侧反射镜50而言,在宽度方向见到的中间区域, 如当人用手推压之类施加难以预料的推压力Fl或推压力F2时,盖部件52有可能从壳体51脱落。这里所说的推压力Fl是指将盖部件52的下端部从下方 向斜后方上推的力,推压力F2是指将盖部件52的上端部从上方向斜前方下推 的力。
因施加推压力F2引起的脱落如图9 (a)所示,是由于盖部件52的中间 部分挠曲且盖部件52的下端部相对壳体51向下方移动,并解除了由中间的两 个下侧卡合部60对壳体51的安装开口 55的安装法兰部56的卡合,同时解除 了由三个上侧卡合部59对壳体51的安装面部57的各卡合孔58的卡合导致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盖部件能很容易 地对壳体进行安装,并且能防止盖部件从壳体脱落的车辆用侧反射镜。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方案1的车辆用侧反射镜具有安装在车辆 上并保持反射镜的壳体以及做成能装在该壳体上的盖部件,其特征是,在上述 壳体上设有与上述盖部件的上半部分接近并相对的安装面部,将该安装面部 开口的卡合孔,以及位于该卡合孔下方的卡合处;在上述盖部件上设有具有
向上方突起的向上卡合爪并能与上述卡合孔卡合的上侧卡合部,具有向下方突 起的向下卡合爪并能与上述卡合处卡合的下侧卡合部,以及在该下侧卡合部的 附近位置向上述车辆的后方突起的突起片;在上述壳体上设有做成能与上述盖 部件的上述突起片嵌合的嵌合孔。
本发明的方案2的车辆用侧反射镜具有安装在车辆上并保持反射镜的壳 体及做成能装在该壳体上的盖部件,其特征是,在上述壳体上设有用于安装 上述盖部件的安装开口,布置在该安装开口的整个内周范围的安装法兰部,与 该安装法兰部连接并封闭上述安装开口的上半部分的安装面部,将该安装面部 开口的卡合孔,以及在该卡合孔下方位置将安装法兰部开口的嵌合孔;在上述 盖部件上设有具有向上方突起的向上卡合爪并能与上述卡合孔卡合的上侧卡 合部,具有向下方突起的向下卡合爪并能与上述安装法兰部中的上述卡合孔的 下方位置卡合的下侧卡合部,以及应能嵌合在上述壳体的上述嵌合孔中的向上 述车辆的后方突起的突起片。
方案3的车辆用侧反射镜是在方案2的车辆用侧反射镜中,其特征是,上 述盖部件在恰当地安装的状态下,其上半部分与上述安装面部接近并相对,其周边部与上述安装法兰部面接触。
方案4的车辆用侧反射镜是在方案3的车辆用侧反射镜中,其特征是,上 述盖部件呈整体弯曲成凹状的板状,形成凹状的面以与上述壳体相对的方式与 该壳体的上述安装开口嵌合并装在上述壳体上。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本发明的车辆用侧反射镜由于使盖部件的上半部分与壳体的安装面部相
在壳体的卡合处,从而能很容易地将盖部件装在壳体上。
另外,在施加上述的推压力Fl的场合,由于设置在盖部件的下侧卡合部 附近的突起片嵌合在壳体的嵌合孔中,由于能防止盖部件的下端部相对壳体向 上方移动,因而能够防止由盖部件的下側卡合部解除对壳体的卡合处的卡合。
再有,即使在施加上述的推压力F2的场合,由于在下侧卡合部附近,设 置在盖部件上的突起片嵌合到壳体的嵌合孔中,即使因盖部件由于推压力F2 而与安装面部^l妄触而对盖部件作用沿安装面部向下方移动的力,也能防止盖部 件的下端部以下侧卡合部对壳体的卡合处的卡合位置为支点挠曲,因而能够防 止由盖部件的下侧卡合部解除对壳体的卡合处的卡合。由此,能够防止盖部件 的上端部相对壳体向下方移动,能够防止由上侧卡合部解除对壳体的安装面部 的各卡合孔的卡合。
另外,在具有安装在车辆上并保持反射镜的壳体及做成能装在该壳体上的 盖部件的车辆用侧反射镜中,若做成在上述壳体上设有用于安装上述盖部件 的安装开口,布置在该安装开口的整个内周范围的安装法兰部,与该安装法兰 部连接并封闭上述安装开口的上半部分的安装面部,将该安装面部开口的卡合 孔,以及在该卡合孔下方位置将安装法兰部开口的嵌合孔;在上述盖部件上设 有具有向上方突起的向上卡合爪并能与上述卡合孔卡合的上侧卡合部,具有 向下方突起的向下卡合爪并能与上述安装法兰部中的上述卡合孔的下方位置 卡合的下侧卡合部,以及应能嵌合在上述壳体的上述嵌合孔中的向上述车辆的 后方突起的突起片;则由于使盖部件的上半部分与壳体的安装面部相对且使盖 部件的周边部与壳体的安装法兰部面接触,并且使上侧卡合部卡合在壳体的安 装面部的卡合孔中且使下侧卡合部卡合在壳体的安装法兰部上,从而能很容易地将盖部件装在壳体上。
另外,在施加上述的推压力Fl的场合,由于设置在壳体的安装法兰部的 卡合孔的下方位置的嵌合孔与卡合了盖部件的下侧卡合部的壳体的安装法兰 部的卡合孔的下方位置接近,并将盖部件的突起片嵌合在该嵌合孔中,因而,
能防止盖部件的下端部相对壳体向上方移动。因此,能够防止由盖部件的下侧 卡合部解除对壳体的安装法兰部的卡合。
再有,即使在施加上述的推压力F2的场合,由于在下側卡合部附近,设 置在盖部件上的突起片嵌合到设置于壳体的安装法兰部上的嵌合孔中,由于能 防止盖部件的下端部因推压力F2而使盖部件沿安装面部向下方移动的力,以 盖部件的下端与壳体的接触处为支点从壳体离开的方式挠曲,因而能够防止由 盖部件的下侧卡合部解除对壳体的安装法兰部的卡合。因此,能够防止盖部件 的上端部相对壳体向下方移动,能够防止由上侧卡合部解除对壳体的安装面部 的各卡合孔的卡合。
除了上述结构以外,若上述盖部件在恰当地安装的状态下,其上半部分与 上述安装面部接近并相对,其周边部与上述安装法兰部面接触;则由于上述的 推压力Fl或推压力F2的作用能使盖部件相对壳体的移动沿着安装法兰部进 行,因而能可靠地获得对抗推压力F1或推压力F2,防止壳体的安装法兰部的 嵌合孔与盖部件的突起片的嵌合的脱落的效果。
除了上述结构以外,若上述盖部件呈整体弯曲成凹状的板状,形成凹状的 面以与上述壳体相对的方式与该壳体的上述安装开口嵌合并装在上述壳体上; 则能够将从车辆用侧反射镜之外对盖部件施加的推压力作为沿着由相互连该 盖部件的安装面部和安装法兰部构成的曲面移动的力作用到该盖部件上。因 此,由于在下侧卡合部附近,通过使设置在盖部件上的突起片嵌合在设置于壳 体的安装法兰部上的嵌合孔中而防止盖部件的下端部相对壳体沿该曲面移动, 因而,即使从外部对盖部件施加推压力的场合,也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由盖部件 的下侧卡合部解除对壳体的安装法兰部的卡合。


图1是表示搭载了本发明的车辆用侧反射镜的车辆的示意立体图。 图2是右侧表示壳体,左侧表示盖部件的示意立体图。
7图3是沿图2的I 一 I线得到的剖视图。
图4是为了说明车辆用侧反射镜10的作用以与图3相同的剖视图表示的 说明图,图4 ( a)是表示施加了推压力Fl的情况,图4 ( b )是表示施加了推 压力F2的情况。
图5是与图2相同的示意立体图,表示与图2不同样式的车辆用侧反射镜。 图6是沿图5的II — II线得到的剖视图。
图7是示意地表示车辆用侧反射镜的立体图,右侧表示壳体,左侧表示盖 部件。
图8是沿图7的III一III线得到的剖视图。
图9是为了说明车辆用侧反射镜10的作用以与图8相同的剖视图表示的 说明图,图9 ( a)是表示施加了推压力Fl的情况,图9 (b )是表示施加了推 压力F2的情况。
其中10—车辆用侧反射镜,ll一壳体,12—盖部件,16—安装开口, 19 —(作为卡合处的)安装法兰部,20—安装面部,21—卡合孔,25—上侧卡合 部,25a—向上卡合爪,26 (262、 263 )—下侧卡合部,262a、 263a—向下卡 合爪,28—嵌合孔,29—突起片,C—车辆。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实施例
本发明的车辆用侧反射镜10如图1所示,设置在车辆C的两侧,用于乘 务人员尤其是司机来确认后方。
图1是表示在车辆C上搭载了本发明的车辆用侧反射镜10状况的示意立 体图。图2是右侧表示壳体11,左侧表示盖部件12的示意立体图;图3是沿 图2的I 一 I线得到的剖视图;图4是为了说明车辆用侧反射镜10的作用以 与图3相同的剖视图表示的说明图。
在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在使用搭载在车辆C上的车辆用侧反射镜10的 状态下(参照图1 ),将车辆用侧反射镜10的高度方向用H表示,将厚度方向 (与反射镜正交的方向)用T表示,将宽度方向(从车辆C延伸出去的方向) 用W表示。另外,设置在车辆C的两侧的车辆用侧反射镜10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除做成左右对称的结构外其余的结构都相同,因而,在以下的说明中,对
由乘务员观察安装在左侧的车辆用侧反射镜IO进行说明,而其它说明省略。
车辆用侧反射镜10如图1所示,其构成为在壳体11上装有盖部件12并 形成一体的外形,保持在安装于构成车辆C的外形的车身面板的反射镜座11 上。该壳体11可转动地支撑在安装于车辆C的前门等的车身面板Cl上的底 座部件13上。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1和盖部件12通过用ABS树脂注射成形 来形成。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车辆用侧反射镜10虽然通过将壳体11支撑在 安装于车身面板Cl上的底座部件13上来安装在车辆C上,但只要是壳体11 直接或通过轴等安装在车辆C上的结构即可,而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该车辆用侧反射镜10虽然仅仅具有作为反射镜的功能, 但可以做成总体上具有统一的外形而一部分具有相互不同的结构的多种规格, 做成可设计成后述的设有转弯灯等的辅助警戒灯30样式的车辆用侧反射镜10 '(参照图5和图6)的结构。
壳体11如图2和图3所示,呈在厚度方向T的前方侧为凸状且将后方侧 的一端(lla)敞开的容器状。壳体11以镜面14a位于敞开端lla的方式保持 反射镜主体14 (参照图3 ),车辆用侧反射镜10在使用的状态下(参照图1), 镜面14a面对在车辆C的前后方向见到的后方一侧。壳体11在反射镜主体14 背面一侧(在车辆C的前后方向见到的前方一侧)形成容纳空间15 (参照图 3)。壳体11在位于与保持反射镜主体14的面相反一侧的面(在厚度方向T 见到的前方侧)上设有安装开口 16。通过将盖部件12装在壳体11上来形成 车辆用侧反射镜IO,从而与该安装开口 16嵌合。将设有该安装开口 16的面 作为壳体11的壳体侧相对面17。该壳体11随着构成壳体侧相对面17的前壁 部在宽度方向W看从车辆C离开而向后侧弯曲,在壳体侧相对面17上,在 距车辆C最远的自由端附近设有定位倾斜面18。
壳体ll的安装开口 16,其开口边沿部位于车辆用侧反射镜10的外表面。 在该安装开口 16上,在其内面一侧的整个内周范围内设有安装法兰部19。该 安装法兰部19呈要形成以与安装开口 16嵌合的盖部件12吻合的方式弯曲的 面的向安装开口 16的内方延伸出的板状,并能以所形成的面与盖部件12的后 述的盖侧相对面24的周边部实现面接触。在壳体11上设有与安装法兰部19连接并为了封闭安装开口 16的上半部 分而以曲面形成的安装面部20。安装面部20在盖部件12适当地装在壳体11 上的状态下呈能以微小的间隔与该盖部件12的后述的盖侧相对面24的上半部 分相对的板状,并设有三个卡合孔21。各卡合孔21的断面呈矩形并贯通安装 面部20。
另夕卜,在壳体11上,在安装面部20的下方设有从安装面部20凹下去(比 安装面部20还突出于反射镜主体14一侧,即突出于厚度方向的后方侧)的设 置部22。该设置部22处于设置在后述的车辆用侧反射镜10'(参照图5和图 6)上设有的作为辅助警戒灯30的辅助警戒灯具31的位置。在该设置部22 上设有于安装辅助警戒灯具31的两个螺丝孔22a和两个卡合用凹孔23。这两 个卡合用凹孔23在应能与盖部件12的后述的左位下侧卡合部261和中间下侧 卡合部262进行卡合的设置部22的下端开口 ,并设置在与左位下侧卡合部261 和中间下侧卡合部262相对应的位置。这两个卡合用凹孔23在分别表示时, 与对应的左位下侧卡合部261和中间下侧卡合部262相吻合,乂人正面看图3 从右侧起为卡合用凹孔231、卡合用凹孔232。
嵌合在该安装开口 16的盖部件12呈整体弯曲成凹状的板状,能以与安装 开口 16嵌合的方式装在壳体11上。当将该盖部件12装在壳体11时,便与该 壳体11共同作用而在内侧形成容纳空间15。
就该盖部件12而言,形成凹状的面作为向壳体ll安装一侧,并将该面作 为盖侧相对面24。盖部件12的周边部做成与壳体11的形成安装开口 16的开 口边沿部一致的形状。该盖部件12使盖侧相对面24的周边部与壳体11的安 装开口 16的安装法兰部19面接触的同时,能以使盖侧相对面24的上半部分 与壳体11的安装开口 16的安装面部20接近并相对的方式嵌合在壳体11的安 装开口 16上,从而与壳体ll共同作用而形成一体的外形。在该状态下,盖侧 相对面24的上半部分与壳体11的安装开口 16的安装面部20相互吻合地延伸。
另外,在盖部件12的盖侧相对面24上设有三个上侧卡合部25和四个下 侧卡合部26。
各上侧卡合部25具有向上方突起的向上卡合爪25a。在本实施例中,该 各上侧卡合部25做成朝向厚度方向T的后方突出的板状部件向上侧折返成U
10字形而前端部向前方延伸的结构,在其前端部上设有向上卡合爪25a。因此, 各上侧卡合部25在向上卡合爪25a与基部之间能相对于厚度方向T和高度方 向H积极地弹性变形。该各上侧卡合部25可以穿过在壳体11上设置的各卡 合孔21中的相对应的孔,在这种穿过的状态下,能以从后方和下方与构成该 卡合孔21的上壁部21a抵接的方式卡合。
在本实施例中,下侧卡合部26具有从图3的正面看位于左侧下方的左 位下侧卡合部261,位于盖部件12的中间部分的中间下侧卡合部262和中间 下側卡合部263,以及位于右侧的右位下侧卡合部264。
左位下侧卡合部261的构成为,在厚度方向T见到的朝向后方突起的突 起片的前端部上设有向上方突起的向上卡合爪261a。左位下側卡合部261在 穿过在壳体11上设置的卡合用凹孔231的状态下,能以从后方和下方与构成 该卡合用凹孔231的上壁部231a抵接的方式卡合。在该左位下侧卡合部261 的附近,设有在厚度方向T见到的朝向后方突起的定位突起27。定位突起27 可以与在壳体11的壳体侧相对面17上设置的定位倾斜面18 4氐接,若为这种 抵接状态,则盖部件12对壳体11进行定位,左位下側卡合部261正好卡合在 壳体11的卡合用凹孔231中。
另外,右位下侧卡合部264的构成为,在厚度方向T见到的朝向后方突 起的突起片的前端部上设有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车辆C侧)突起的向内卡 合爪264a。该右位下侧卡合部264能以从后方和外侧与在宽度方向W的内侧 (车辆C侧)沿着高度方向H竖立的位置抵接的方式卡合在壳体11的安装法 兰部19。
再有,中间下侧卡合部262和中间下侧卡合部263的构成为,在厚度方向 T见到的朝向后方突起的突起片的前端部上设有向下方突起的向下卡合爪 262a、 263a。中间下侧卡合部262能穿过在壳体11上设置的卡合用凹孔232, 能在这种状态下以乂人后方和上方与安装法兰部19抵接的方式卡合。中间下側 卡合部263能以从后方和上方与比设置部22还靠宽度方向W的内侧(车辆C 侧)的下侧沿宽度方向W延伸的位置抵接的方式卡合在壳体11的安装法兰部 19。
就本发明的车辆用侧反射镜10而言,除了上述的结构之外,如图2所示,在壳体11上还设有两个嵌合孔28,并在盖部件12上还i殳有两个突起片29。
盖部件12的两个突起片29设置在中间下侧卡合部262的附近位置(在个 别叙述时为292)和中间下侧卡合部263的附近位置(在个别叙述时为293)。 两个突起片29呈在厚度方向T朝向后方突起的板状,并做成沿着中间下侧卡 合部262和中间下侧卡合部263的突起方向。
壳体11上的两个嵌合孔28设置在与两个突起片29相吻合的位置的安装 法兰部19上。因此, 一个嵌合孔282在壳体11上,在卡合用凹孔232的附近 位置将安装法兰部19开口,另一个嵌合孔283在安装法兰部19开口上,在比 设置部22还靠宽度方向W的内側(车辆C侧)的下侧沿宽度方向W延伸的 位置将安装法兰部19开口 。这两个嵌合孔28是做成与对应的突起片29的形 状大致相同的凹处,能够大致没有间隙地承接对应的突起片29。
就车辆用侧反射镜10而言,使盖部件12紧贴壳体11,从而使盖部件12 的盖侧相对面24与壳体11的壳体侧相对面17相对,使盖部件12的盖侧相对 面24的周边部与壳体11的安装法兰部19面接触,并使盖部件12的盖侧相对 面24的上半部分与壳体11的安装面部20相对。并且,使盖部件12的定位突 起27抵接壳体11的定位倾斜面18,使盖部件12的各上侧卡合部25与壳体 11的对应的各卡合孔21 (其上壁部21a)卡合,使盖部件12的左位下侧卡合 部261与壳体11的卡合用凹孔231 (其上壁部231a)卡合,使盖部件12的右 位下侧卡合部264与壳体11的安装法兰部19卡合,使盖部件12的中间下侧 卡合部262与在壳体11的卡合用凹孔232内的安装法兰部19卡合,使盖部件 12的中间下侧卡合部263与壳体11的安装法兰部19卡合。由此,可以将盖 部件12恰当地装在壳体11上。这样,若将盖部件12恰当地装在壳体11上, 就车辆用侧反射镜10而言,盖部件12的突起片292便嵌合在壳体11的嵌合 孔282中,盖部件12的突起片293便嵌合在壳体11的嵌合孔283中。因此, 就车辆用侧反射镜10而言,可以很容易地将盖部件12装在壳体11上。尤其 是,就本实施例的车辆用侧反射镜10而言,因为各上侧卡合部25能在向上卡 合爪25a和基部之间相对于在厚度方向T和高度方向H积极地进行弹性变形, 因而,盖部件12向壳体11的安装变得更容易,并且,在已安装状态下的安装 强度进一步提高。下面,说明车辆用侧反射镜10的作用。这里,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沿 图2的I — I线得到的剖视图即图3和图4,仅说明盖部件12的突起片292 和壳体11的嵌合孔282的作用,但由于盖部件12的突起片293和壳体11的 嵌合孔283也具有同样的结构,因而其作用相同;在实际的车辆用侧反射镜 10中,通过两个突起片29和两个嵌合孔28大共同作用而有效地产生如下的 作用。
就车辆用侧反射镜10而言,如图3所示,在宽度方向见到的中间区域中, 例如,即使如人用手推压之类对其施加未预料的推压力Fl或推压力F2时, 也能防止盖部件12从壳体11脱落。这里所说的推压力Fl是指将盖部件12 的下端部从下方向斜后方上推的力,推压力F2是指将盖部件12的上端部从上 方向在牛前方下4,的力。
在施加推压力Fl时,如图4 (a)所示,盖部件12的中间部分挠曲且盖 部件12的下端部要相对于壳体11向上方移动(参照双点划线所示的盖部件 12)。这样,若盖部件12的下端部相对于壳体11向上方移动,则由盖部件12 的中间下侧卡合部262解除了在壳体11的卡合用凹孔232内的对安装法兰部 19的卡合。然而,就车辆用侧反射镜10而言,在中间下侧卡合部262附近, 由于盖部件12的突起片292卡合在壳体11的嵌合孔282中,因而,能够防止 盖部件12的下端部相对于壳体11向上方移动。因此,就车辆用侧反射镜IO 而言,即使施加推压力Fl的场合,由于能够防止由盖部件12的中间下侧卡合 部262解除在壳体11的卡合用凹孔232内的对安装法兰部19的卡合,因而能 防止盖部件12壳体11脱落。
另外,在施加推压力F2时,如图4 (b)所示,通过利用推压力F2使盖 部件12与安装面部20接触,从而对盖部件12作用使其沿安装面部20向下方 移动的力,盖部件12的下端部以盖部件12的下端与壳体11的接触处为支点 以从壳体11离开的方式挠曲且盖部件12的上端部要相对于壳体11向下方移 动(参照双点划线所示的盖部件12)。这样,若盖部件12的下端部挠曲且上 端部相对于壳体11向下方移动,则由盖部件12的中间下侧卡合部262解除了 在壳体ll的卡合用凹孔232内的对安装法兰部19的卡合。然而,就车辆用侧 反射镜10而言,在中间下侧卡合部262附近,由于盖部件12的突起片292卡合在壳体11的嵌合孔282中,由于能够防止盖部件12的下端部向下方移动, 因而可以防止盖部件12的下端部以盖部件12的下端与壳体11的接触处为支 点以从壳体11离开的方式挠曲。因此,就车辆用侧反射镜10而言,即使施加 推压力F2的场合,由于能够防止由盖部件12的中间下侧卡合部262解除在壳 体11的卡合用凹孔232内的对安装法兰部19的卡合,因而能防止盖部件12 从壳体ll脱落。
这样,就车辆用侧反射4竟10而言,由于盖部件12的上半部分与壳体11 的安装面部20接近并相对,同时盖部件12的周边部与壳体11的安装法兰部 19面接触,因而可以实现盖部件12因推压力Fl或推压力F2而相对壳体11 的移动沿着安装法兰部19进ff。因此,通过啦文成将盖部件12的突起片292 卡合在壳体11的嵌合孔282中的结构,同时做成将盖部件12的突起片293卡 合在壳体11的嵌合孔283中的结构,从而即使在施加推压力Fl或推压力F2 的场合,也能防止盖部件12从壳体11脱落。
尤其是,就本实施例的车辆用側反射镜10而言,因为在盖部件12上做成 凹状的盖侧相对面24与在壳体11上做成凸状的壳体侧相对面17相对,该盖 侧相对面24的上半部分与壳体11的安装面部20接近并相对(两个面相互接 近并吻合地延伸),同时该盖侧相对面24的周边部与壳体11的安装法兰部19 面接触,因而从该车辆用侧反射镜10之外对盖部件12施加的推压力,将作为 沿着由相互连接该盖部件12的安装面部20和安装法兰部19构成的曲面移动 的力作用到该盖部件12上。这里,若在盖部件12的中间下侧卡合部262附近 突起片292卡合在壳体11的嵌合孔282中,并且,在盖部件12的中间下侧卡 合部263附近突起片293卡合在壳体11的嵌合孔283中,则可以防止盖部件 12的中间下侧卡合郜262附近和盖部件12的中间下侧卡合部263附近相对于 壳体11 (其安装法兰部19)沿着该曲面移动。因此,就车辆用侧反射镜10而 言,即使从外方对对盖部件12施加推压力的场合,由于能可靠地防止盖部件 12因盖部件12的中间下侧卡合部262和中间下侧卡合部263而相对壳体11 的移动,从而解除壳体11对安装法兰部19
的卡合,因而能更有效地可靠地防止盖部件12的从壳体11的脱落。
因此,就本发明的车辆用侧反射镜10而言,既能将盖部件12很容易地安
14装在壳体ll上,又能防止盖部件12从壳体ll脱落。
在此,就本实施例的车辆用侧反射镜10而言,如图5和图6所示,通过 使用与上述的盖部件12不同结构的盖部件12',可以做成不同样式的车辆用 側反射镜10'。这种车辆用侧反射镜10'的结构为,在与上述相同的壳体ll 上设置了辅助警戒灯30并装有盖部件12'。
在车辆用侧反射镜10'中,在壳体11的安装开口 16的设置部22设置了 辅助警戒灯具31。辅助警戒灯具31对要作为转向灯发挥作用的灯光部31a进 行闪烁控制,并通过将省略了图示的螺丝零件柠紧在设置于设置部22上的螺 钉孔22a (参照图2 )中而将其安装在设置部22上。在该辅助警戒灯具31上 虽然省略,但设有在将车辆用侧反射镜10'搭载在车辆C上时,用于对车辆C 的电气零件和进行统一控制的控制部的电连接的连接端子,在将车辆用侧反射 镜10'搭载在车辆C上时,该连接端子连接在与车辆C的控制部连通的连接 端子上。
盖部件12'由于其基本的结构与上述的盖部件12相同,因而对于具有相 同功能的部分标上与盖部件12相同的标号而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在盖部件12 '上设有可承接辅助警戒灯具31的灯光部31a的凹口部32。当将盖部件12 '适当地对在i殳置部22上安装有辅助警戒灯具31的壳体11进行安装时,该 凹口部32便以从三个方向与辅助警戒灯具31的灯光部31a抵接的方式嵌合在 该灯光部31a上。
该盖部件12'紧贴壳体ll,从而由凹口部32承接辅助警戒灯具31的灯 光部31a,使盖侧相对面24与壳体11的壳体侧相对面17相对,使壳体侧相 对面17的周边部与壳体11的安装法兰部19面接触,并使盖侧相对面24的上 半部分与壳体11的安装面部20相对。并且,使盖部件12'的定位突起27抵 接壳体11的定位倾斜面18,使盖部件12'的各上侧卡合部25与壳体11的对 应的卡合孔21 (其上壁部21a)卡合,使盖部件12'的左位下侧卡合部261 与壳体11的卡合用凹孔231 (其上壁部231a)卡合,使盖部件12'的右位下 侧卡合部264与壳体11的安装法兰部19卡合,使盖部件12'的中间下侧卡 合部262与在壳体11的卡合用凹孔232内的安装法兰部19卡合,使盖部件 12'的中间下侧卡合部263与壳体11的安装法兰部19卡合。由此,可以将盖部件12'恰当地装在壳体ll上。于是,在壳体ll的安装开口 16的设置部22 设置了辅助警戒灯具31的灯光部31a从盖部件12'的凹口部32露出,形成 具有辅助警戒灯30的车辆用側反射镜10'。就该车辆用侧反射镜10'而言, 虽然在盖部件12'上设有凹口部32,但由于在该凹口部32处嵌合有辅助警戒 灯具31的灯光部31a,因而,就盖部件12'而言,对于沿该盖部件12'的延 伸方向的力产生与上述的盖部件12相同的作用。因此,就车辆用侧反射镜IO '而言,如图6所示,在宽度方向见到的中间区域,例如,即使当人用手推压 之类施加难以预料的推压力Fl或推压力F2时,与上述车辆用侧反射镜10同 样能防止盖部件12'从壳体ll脱落。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虽然做成将盖部件12嵌入到在壳体11上设置 的安装开口 16中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只要通过将盖部件12 装在壳体11上而形成一体的外形即可。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虽然在盖部件12上,在中间下侧卡合部262 的斜下方设有突起片292,并且在中间下侧卡合部263的斜下方设有突起片 293,但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为了能够防止盖部件12的中间下侧卡合部 262的附近和盖部件12的中间下侧卡合部263的附近相对于壳体11 (其安装 法兰部19)沿其曲面移动,只要在盖部件12的中间下侧卡合部262的附近将 突起片292嵌合在壳体11的嵌合孔282中,并在盖部件12的中间下側卡合部 263的附近将突起片293嵌合在壳体11的嵌合孔283中即可。例如,也可以 对单一的下侧卡合部设置多个突起片,另外,也可以在下侧卡合部的下方设置 突起片。
再有,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虽然做成在盖部件12的中间下侧卡合部262 的附近将突起片292嵌合在壳体11的嵌合孔282中,并在盖部件12的中间下 侧卡合部263的附近将突起片293嵌合在壳体11的嵌合孔283中的结构,但 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也可以做成在设有向下卡合爪的下側卡合部的附近位 置将盖部件的突起片卡合在壳体的卡合孔中的结构。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虽然做成通过在盖部件12上设置三个上侧卡合部25 和四个下侧卡合部26,并将各上侧卡合部25和各下侧卡合部26卡合到壳体 11的各处而将盖部件12装在壳体11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只要做成在宽度方向见到的中间位置,通过将设有向上卡合爪的上侧卡合部和设 有向下卡合爪的下侧卡合部卡合到壳体的各处而将盖部件装在壳体上的结构 即可。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虽然做成上侧卡合部25朝向厚度方向T的后方突出 的板状部件向上侧折返成U字形而前端部向前方延伸,并在其前端部设有向 上卡合爪25a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若为以从后方和下方与构成 卡合孔21的上壁21a抵接的方式卡合的结构,也可以是例如在前端部具有向 上方突起的向上卡合爪261a的左位下侧卡合部261那样的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侧反射镜,具有安装在车辆上并保持反射镜的壳体,以及做成能装在该壳体上的盖部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壳体上设有与上述盖部件的上半部分接近并相对的安装面部、将该安装面部开口的卡合孔、以及位于该卡合孔下方的卡合处;在上述盖部件上设有具有向上方突起的向上卡合爪并能与上述卡合孔卡合的上侧卡合部、具有向下方突起的向下卡合爪并能与上述卡合处卡合的下侧卡合部、以及在该下侧卡合部的附近位置向上述车辆的后方突起的突起片;在上述壳体上设有做成能与上述盖部件的上述突起片嵌合的嵌合孔。
2. —种车辆用侧反射镜,具有安装在车辆上并保持反射镜的壳体,以及 做成能装在该壳体上的盖部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壳体上设有用于安装上述盖部件的安装开口、布置在该安装开口 的整个内周范围的安装法兰部、与该安装法兰部连接并封闭上述安装开口的上 半部分的安装面部、将该安装面部开口的卡合孔、以及在该卡合孔下方位置将 安装法兰部开口的嵌合孔;在上述盖部件上设有具有向上方突起的向上卡合爪并能与上述卡合孔卡 合的上侧卡合部、具有向下方突起的向下卡合爪并能与上述安装法兰部中的上 述卡合孔的下方位置卡合的下侧卡合部、以及应能嵌合在上述壳体的上述嵌合 孔中的向上述车辆的后方突起的突起片。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侧反射镜,其特征在于,上述盖部件在 恰当地安装的状态下,其上半部分与上述安装面部接近并相对,其周边部与上 述安装法兰部面接触。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侧反射镜,其特征在于,上述盖部件呈 整体弯曲成凹状的板状,形成凹状的面以与上述壳体相对的方式与该壳体的上 述安装开口嵌合并装在上述壳体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能容易地将盖部件安装在壳体上,且能防止盖部件从壳体脱落的车辆用侧反射镜。车辆用侧反射镜(10)具有壳体(11)和能装在该壳体上的盖部件(12)。在壳体上设有与盖部件的上半部分接近并相对的安装面部(20),将该安装面部开口的卡合孔(21)及位于该卡合孔下方的卡合处(19);在盖部件上设有具有向上方突起的向上卡合爪(25a)并能与卡合孔(21)卡合的上侧卡合部(25),具有向下方突起的向下卡合爪(262a)并能与卡合处卡合的下侧卡合部(262),以及在该下侧卡合部的附近位置向上述车辆(C)的后方突起的突起片(292);在壳体上设有能与盖部件的突起片(292)嵌合的嵌合孔(282)。
文档编号B60R1/12GK101549668SQ20091013403
公开日2009年10月7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3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4日
发明者筱原昭映 申请人:市光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