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20542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手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通过将转轴与壳体支承构件或后 视镜旋转部形成为一体来削减零件件数而谋求组装作业的效率化,并且,相对于由于外力 而作用于壳体支承构件或后视镜旋转部的弯曲力矩,能够在比转轴的位置靠外周侧且与该 转轴隔开距离的位置获得较大的支承力。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手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存在下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车辆用车 门后视镜。该车辆用车门后视镜在其被安装于车辆的车门的底座(50)上竖立固定旋转轴 (转轴)(M),绕该旋转轴(54)的轴线方向旋转自由地在旋转轴(54)上支承框架(58),在 框架(58)上固定支承主体(壳体)(74)(括号内的附图标记表示在专利文献1中使用的附 图标记)。作为以往的小型客车、载货车用的外侧后视镜,还存在下述专利文献2所述的外 侧后视镜。该外侧后视镜如图17所示,在车体2上安装底座10,在支承杆(stay)20的一端 部的枢轴22上支承未图示的后视镜,在支承杆20的另一端部,朝向下方地形成支承轴(转 轴)23,将支承轴23旋转自由地支承在底座10上。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8-216783号公报(图5)专利文献2 日本实开平2-49753号公报(图6)采用专利文献1所述的车门后视镜,由于旋转轴(54)需要作为独立零件,因此,零 件件数相应地增多,需要用于将旋转轴(54)组装于底座(50)的作业工序。采用专利文献 2所述的外侧后视镜,由于支承轴23与支承杆20 —体化,因此,零件件数相应地较少即可。 在该构造中,通过支承轴23的外周面与通孔lib的内周面的按压抵接、及底座10的处于比 该位置靠外周侧且与该转轴隔开距离的位置的外周面与环状凹部21的内周面的按压抵接 来支承由于外力而作用于支承杆20的弯曲力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这样的手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S卩,通过将转轴与壳体支 承构件或后视镜旋转部形成为一体来削减零件件数而谋求组装作业的效率化,并且,相对 于由于外力而作用于壳体支承构件或后视镜旋转部的弯曲力矩,在比转轴的位置靠外周侧 且与该转轴隔开距离的位置能够获得较大的支承力。本发明的手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包括安装在车体外侧的底座;旋转自由 地支承于该底座的壳体支承构件;及固定支承于该壳体支承构件且随着该壳体支承构件绕 该壳体支承构件的旋转轴线旋转而移动至收入位置和复位位置的壳体,上述壳体支承构件 具有将转轴、环状壁、离合机构的壳体支承构件侧部分形成为一体的构造,该转轴是相对于 上述底座相对旋转的且在旋转轴线上朝向下方突出地形成的转轴;该环状壁与该转轴同轴 地朝向下方突出形成在比该转轴靠外周侧且与该转轴隔开距离的位置;该离合机构的壳体 支承构件侧部分与上述转轴同轴地朝向下方形成;上述底座具有将转轴通孔、环状壁收容槽、离合机构的底座侧部分形成为一体的构造,该转轴通孔供上述转轴旋转自由地插入;该 环状壁收容槽用于旋转自由地收容上述环状壁,该环状壁收容槽朝向上方开口 ;该离合机 构的底座侧部分用于与上述离合机构的壳体支承构件侧部分对接卡合来限制上述壳体支 承构件的旋转动作,该离合机构的底座侧部分朝向上方地形成;将弹簧压缩并套在上述转 轴上,上述转轴在上述底座的背面侧自上述转轴通孔突出,由此,在上述底座与上述壳体支 承构件之间沿着上述旋转轴线向使上述底座与上述壳体支承构件互相对接的方向施加该 弹簧的作用力,将上述离合机构的壳体支承构件侧部分和底座侧部分相互间压接;在对上 述壳体施加外力而对上述壳体支承构件施加的弯曲力矩增大时,上述环状壁的内壁面和上 述环状壁收容槽的内壁面相互间及/或上述环状壁的外壁面和上述环状壁收容槽的外壁 面相互间分别按压抵接来支承该外力。本发明也可以替换环状壁和环状壁收容槽的配置, 而在底座侧配置环状壁,在壳体支承构件侧配置环状壁收容槽。本发明的手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包括安装在车体外侧的底座及旋转自由 地支承于该底座而移动至收入位置和复位位置的后视镜旋转部;上述后视镜旋转部具有将 壳体、转轴、环状壁、离合机构的后视镜旋转部侧部分形成为一体的构造,该转轴是相对于 上述底座相对旋转的且在旋转轴线上朝向下方突出地形成的转轴;该环状壁是在比该转轴 靠外周侧且与该转轴隔开距离的位置与该转轴同轴地朝向下方突出形成的环状壁;该离合 机构的后视镜旋转部侧部分与上述转轴同轴地朝向下方形成;上述底座具有将转轴通孔、 环状壁收容槽、离合机构的底座侧部分形成为一体的构造,该转轴通孔供上述转轴旋转自 由地插入;该环状壁收容槽用于旋转自由地收容上述环状壁,该环状壁收容槽朝向上方开 口 ;该离合机构的底座侧部分用于与上述离合机构的后视镜旋转部侧部分对接卡合来限 制上述后视镜旋转部的旋转动作,该离合机构的底座侧部分朝向上方地形成;将弹簧压缩 并套在上述转轴,上述转轴在上述底座的背面侧自上述转轴通孔突出,由此,在上述底座与 上述后视镜旋转部之间沿着上述旋转轴线向使上述底座与上述后视镜旋转部互相对接的 方向施加该弹簧的作用力,将上述离合机构的后视镜旋转部侧部分和底座侧部分相互间压 接;在对上述壳体施加外力而对该后视镜旋转部施加的弯曲力矩增大时,上述环状壁的内 壁面和上述环状壁收容槽的内壁面相互间及/或上述环状壁的外壁面和上述环状壁收容 槽的外壁面相互间分别按压抵接来支承该外力。本发明也可以替换环状壁和环状壁收容槽 的配置,而在底座侧配置环状壁,在后视镜旋转部侧配置环状壁收容槽。采用本发明,由于转轴与壳体支承构件或者后视镜旋转部形成为一体,因此不需 要转轴专用零件,削减了零件件数,由此,能够谋求组装作业的效率化。特别是,若将转轴、 壳体、环状壁或者环状壁收容槽与后视镜旋转部形成为一体,则能够进一步削减零件件数。 另外,在对壳体施加外力而对壳体支承构件或者后视镜旋转部施加的弯曲力矩增大导致转 轴产生倾斜时,环状壁收容槽的内壁面和环状壁的内壁面相互间及/或环状壁收容槽的外 壁面和环状壁的外壁面相互间分别按压抵接来支承该外力,因此,能够在比转轴的位置靠 外周侧且与该转轴隔开距离的位置相对于该弯曲力矩得到较大的支承力。在本发明中,离合机构的壳体支承构件侧部分及离合机构的底座侧部分、或离合 机构的后视镜旋转部侧部分及离合机构的底座侧部分例如能够配置在比环状壁和环状壁 收容槽的位置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由此,不需要用于在环状壁和环状壁收容槽的径向外侧 具有用于配置离合机构的径向上的专用宽度。或者,离合机构的壳体支承构件侧部分或后视镜旋转部侧部分及底座侧部分也能够配置在环状壁的顶部和环状壁收容槽的底部。由 此,不需要用于配置离合机构的径向上的专用宽度,因此,能够减小底座和壳体支承构件或 者底座和后视镜旋转部相对旋转的部分的直径。


图1是在壳体36处于复位位置时、以通过旋转轴线S的面剖切图2的车门后视镜 后的局部剖视图(相当于图5、图8中的A-A向视位置的截面)。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车门后视镜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图2的车门后视镜的壳体36单体的俯视图。图4是对于图2的车门后视镜表示在壳体36的凹部42中收容壳体支承构件34 的状态的俯视图。图5是图4的状态的仰视图。图6是图4的状态的后视图。图7是从形成有止挡件40c的一侧看图2的壳体支承构件34的立体图。图8是图2的底座32的旋转支承部32b的俯视图。图9是图2的车门后视镜的壳体支承构件34与壳体36的连接固定位置的局部剖 视图(相当于图5中的B-B向视位置的截面)。图10是表示在图2的车门后视镜的壳体36处于复位位置时、离合机构的底座侧 部分60与壳体支承构件侧部分M啮合的状态的局部放大主视图。图11是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车门后视镜表示在壳体36的凹部42中收容 壳体支承构件;34并从壳体36的底面侧看到的图。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车门后视镜的底座32的旋转支承部32b的俯视图。图13是在壳体36处于复位位置时、以通过旋转轴线S的面剖切本发明的实施方 式2的车门后视镜后的局部剖视图。图14是在壳体36处于复位位置时、以通过旋转轴线S的面剖切本发明的实施方 式3的车门后视镜后的局部剖视图。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车门后视镜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16是表示壳体支承构件的其他结构例的立体图。图17是表示专利文献2所述的以往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车门后视镜在壳体支承构件侧配置有环状壁,在底座 侧配置有环状壁收容槽。图2将实施方式1的手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的结构分解表 示。该车门后视镜为右侧用,图2表示从背面侧看到的状态。在图2中,省略图示安装在壳 体(后视镜主体)36的背面侧的壳体罩、固定配置在壳体36的前表面侧空间37a(图5)内 的镜面调整用驱动器、可改变镜面角度地固定支承于该镜面调整用驱动器的后视镜板等。 该车门后视镜包括安装在车体外侧的底座32、相对于底座32绕旋转轴线S旋转自由地轴承 支承在该底座32上的壳体支承构件34 (框架)、及固定支承于壳体支承构件34的壳体36。壳体36将壳体支承构件34收容在内部空间37的凹部42中,并利用小螺钉44固定支承于 壳体支承构件;34。此时,壳体支承构件34的转轴38和其外周侧的环状壁40自壳体36的 下表面朝向下方突出。将该转轴38和环状壁40分别插入到形成于底座32的旋转支承部 32b的转轴通孔56和环状壁收容槽58 (图8)中,从底座32的下表面侧将螺旋弹簧46缩短 (压缩)地套于转轴38上,在转轴38的下端部安装板件48,从而,壳体支承构件34和底座 32相互连接。由此,通过手动操作,壳体36随着壳体支承构件34在被止挡件40c (图7)限 制的角度范围内绕旋转轴线S旋转,能够在收入位置(后方可倒伏位置)和复位位置进而 向前方侧倒伏的位置(前方可倒伏位置)之间移动。分别说明图2的壳体支承构件34、壳体36、底座32。壳体支承构件34利用由 PA+GF(加入玻璃纤维的聚酰胺)树脂等硬质塑料形成的一体成型品或者由铝等金属形成 的一体铸造品等构成。如图2所示,在壳体支承构件34中形成有配置在旋转轴线S上的 与底座32相对旋转的中空圆棒状的转轴38、及相对于转轴38在径向上隔开间隙地与该转 轴38同轴地配置在比转轴38靠外周侧且与该转轴隔开距离的位置上的圆形的环状壁40。 由于转轴38与壳体支承构件34形成为一体,因此不需要转轴专用零件,削减了零件件数。 由此,能够谋求组装作业的效率化。环状壁40的板厚形成为随着向下方去而稍稍变薄(图 1)。环状壁40超过将环状壁40和转轴38连接起来的圆板状的连接部39(图1、图4),保 持原样向上方突出而构成环状壁延长部41。环状壁延长部41起到提高环状壁40的刚性 的作用。如图1所示,在由环状壁40、连接部39和转轴38围成的空间内,在连接部39和 环状壁40的交界部分(环状壁40紧邻的内周侧)形成有与转轴38和环状壁40同轴地配 置的离合机构(clutch)的壳体支承构件侧部分Μ。如图5所示,离合机构的壳体支承构 件侧部分讨通过将峰部5 和谷部Mb的重复构造在圆周方向上等间距地重复形成3次 而构成。峰部5 和谷部Mb的交界部分5 分别形成为倾斜面(图10)。如图7所示, 止挡件40c沿径向突出地形成在环状壁40的外周面的圆周方向上的一部分区域上。止挡 件40c收容于在图8的底座32的环状壁收容槽58紧邻的外周侧的位置形成于以旋转轴线 S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一部分区域上的止挡件移动槽63中,止挡件40c随着壳体支承构 件34的旋转在止挡件移动槽63中移动,抵接于止挡件移动槽63的两端部63a、6;3b而被卡 定。止挡件40c的在端部63a被卡定的位置是壳体36的前方可倒伏位置,止挡件40c的在 端部6 被卡定的位置是壳体36的收入位置(后方可倒伏位置)。由于止挡件40c形成于 环状壁40的外周面,因此,与不存在环状壁40而止挡件40c仅以其基部连接于壳体支承构 件34的情况相比,能够更牢固地支承止挡件40c,能够防止止挡件40c折断。另外,上述配 置也可以相反地将止挡件移动槽63形成在环状壁收容槽58紧邻的内周侧的位置,将止挡 件40c突出形成在环状壁40的内周面上。如图7所示,在壳体支承构件34的前表面侧形 成有用于螺纹固定支承镜面调整用驱动器的一部分的螺纹孔四、31。壳体36利用由刚性低于壳体支承构件34的AB S等塑料形成的一体成型品来制 作。如图2所示,壳体36的内部空间37被隔板36a大致分隔为前表面侧空间37a和背面 侧空间37b。在前表面侧空间37乂图幻内,在隔板36a的前表面侧配置收容有未图示的镜 面调整用驱动器。即,镜面调整用驱动器的一部分被螺纹固定在形成于该隔板36a前表面 的螺纹孔(未图示)中,另一部分被螺纹固定在壳体支承构件34的前表面侧的螺纹孔四、 31(图7)中。在镜面调整用驱动器上安装有未图示的后视镜板。在背面侧空间37b中形成有向上方开口的凹部42。在凹部42中收容有壳体支承构件34。在壳体36的背面侧形成 有螺纹通孔33 (图幻。螺钉(未图示)插入到螺纹通孔33而拧入到形成于壳体支承构件 34的背面侧的螺纹孔35(图幻中。由此,壳体36和壳体支承构件34从背面侧也被固定。 壳体36的背面侧空间37b安装有未图示的壳体罩而被封闭。在壳体36的底面中,在旋转 轴线S上形成有供壳体支承构件34的转轴38和环状壁40突出的圆孔52(图幻。在圆孔 52中形成有用于供止挡件40c (图7)通过的缺口 52a (图3、图5、图11)。底座32利用由PA+GF树脂等硬质塑料形成的一体成型品或者由铝等金属形成的 一体铸造品等构成。如图2所示,底座32具有固定于车体的车体固定部32a、及自车体固 定部32a的下端部向侧方突出并旋转自由地轴承支承壳体支承构件34的旋转支承部32b。 图8表示从上方看底座32的旋转支承部32b的状态。在旋转支承部32b中同轴地形成有 转轴通孔56、环状壁收容槽58、离合机构的底座侧部分60,该转轴通孔56形成在旋转轴线 S上,环状壁收容槽58形成在转轴通孔56的外周侧,在环状壁收容槽58紧邻的内周侧形 成有离合机构的底座侧部分60,离合机构。转轴通孔56形成为在壳体36处于复位位置时 供转轴38以微小的间隙贯穿那样的大小。在环状壁收容槽58的内壁面58a和外壁面58b 上,用于设定环状壁40的内壁面40a与外壁面40b (图1)的抵接部位的突条59、61以沿着 与旋转轴线S平行的方向延伸且在圆周方向上等角度间隔地配置的状态各自突出形成有6 根。环状壁收容槽58和环状壁40形成为在壳体36处于复位位置时内壁面58a(突条59 的位置)与40a之间、及外壁面58b (突条61的位置)与40b相互间无间隙地抵接的内径、 外径。环状壁收容槽58的槽宽度与环状壁40的板厚变化相结合地形成为随着向下方去而 稍稍变窄(图1)。环状壁收容槽58的深度形成为在壳体支承构件34能够相对于底座32 相对旋转的角度范围内、能够使离合机构的壳体支承构件侧部分讨和底座侧部分60始终 按压抵接的充分的深度。离合机构的底座侧部分60通过在环状壁收容槽58紧邻的内周侧 将峰部60a和谷部60b的重复构造在圆周方向上等间距地重复形成3次而构成(图8)。峰 部60a和谷部60b的交界部分60c分别形成为倾斜面(图10)。图2的车门后视镜例如按照如下的过程来组装。(1)将壳体支承构件34收容在壳体36的凹部42中。图4、图5、图6分别以俯视 图、仰视图、后视图表示此时的状态。(2)通过向形成于壳体36的下表面的两个螺纹通孔50 (图幻中分别插入小螺钉 44 (图幻并将其拧入到壳体支承构件34的下表面中,将壳体36和壳体支承构件34相互连 接固定。图9表示壳体支承构件34和壳体36的连接固定位置的截面(相当于图5的B-B 向视位置的截面)。通过从形成于壳体36的螺纹通孔50插入小螺钉44并将其旋拧入到形 成于壳体支承构件34的螺纹孔66中,从而将壳体支承构件34和壳体36连接固定。(3)将自壳体36的底面的圆孔52向下方突出的转轴38和环状壁40分别旋转自 由地插入到形成于底座32的旋转支承部32b中的转轴通孔56和环状壁收容槽58中(图 8)。(4)将螺旋弹簧46套在突出到底座32的下表面侧的转轴38上,在转轴38的下端 部安装板件48,将螺旋弹簧46以缩短状态安装于转轴38,由此,通过壳体支承构件34将壳 体36绕旋转轴线S旋转自由地连接于底座32地轴承支承壳体36 (图1)。(5)自壳体36的背面侧的螺纹通孔33(图幻插入螺钉(未图示)并将螺钉拧入到壳体支承构件34的螺纹孔35(图幻中,牢固地连接壳体36和壳体支承构件34。(6)在壳体36的背面侧的开口(图2、图3、图4、图6所示的由边缘36c围成的区 域)安装壳体罩。由此,壳体支承构件34成为除了自壳体36的下表面突出的转轴38和环 状壁40之外的部位、即连接部39之上的部分被收容于壳体36的内部空间37中的状态。(7)在壳体36的前表面侧空间37a中安装镜面调整用驱动器,在该镜面调整用驱 动器上安装后视镜板而完成安装。图1表示组装图2的车门后视镜后壳体36处于复位位置时以通过旋转轴线S的 面剖切后的状态(相当于图5、图8的A-A向视位置的截面)。在转轴38的中空部38a中 贯穿有用于向镜面调整用驱动器等供给驱动用电力的电气配线62。底座32的下部开口部 被盖64封闭。在壳体36处于复位位置时,螺旋弹簧46在底座32与壳体支承构件34之间 沿着旋转轴线S向使底座32与壳体支承构件34互相对接的方向施加作用力,离合机构的 底座侧部分60(图8)的峰部60a、谷部60b和壳体支承构件侧部分M (图幻的谷部Mb、 峰部5 成为互相啮合的状态(图10所示的状态)。由此,安装有壳体36的壳体支承构 件34保持为在底座32上立起的状态。此时,环状壁40的内外壁面40a、40b和环状壁收容 槽58的内外壁面58a、58b的突条59、61均成为抵接的状态,壳体36没有晃动地保持在复 位位置。在转轴38的外周面38b与转轴通孔56的内周面56a之间存在微小的间隙。自壳体36处于复位位置的状态克服螺旋弹簧46的作用力而用手对壳体36向绕 旋转轴线S的方向施加力时,离合机构的壳体支承构件侧部分M的倾斜面图10)在 底座侧部分60的倾斜面60c上滑升而使离合机构的啮合脱离。此时,通过倾斜面5 的滑 升,壳体支承构件34向上方移动相应的量。如上所述,环状壁40的板厚形成为随着向下方 去而稍稍变薄,环状壁收容槽58的槽宽度与环状壁40的板厚变化相结合地形成为随着向 下方去而稍稍变窄(图1),因此,通过壳体支承构件34向上方移动,环状壁40的内外壁面 40a、40b与环状壁收容槽58的内外壁面58a、58b的突条59、61的抵接缓和(在两壁面之 间产生间隙),壳体36能够绕旋转轴线S旋转,移动至收入位置(后方可倒伏位置)或者 与收入位置相反的一侧的前方可倒伏位置。该壳体36旋转时的轴承支承通过环状壁40的 内外壁面40a、40b和环状壁收容槽58的内外壁面58a、58b的滑动、或者转轴38的外周面 38b和转轴通孔56的内周面56a的滑动、或者上述两个滑动来进行。在壳体36处于复位位置的状态下,对壳体36施加无用的外力(例如从上方对壳 体36施加载荷等),从而对壳体支承构件34施加的弯曲力矩(以图1的转轴通孔56的中 心位置P为中心的箭头F所示的方向上的力矩)增大而壳体支承构件34产生倾斜时,环状 壁40的内外壁面40a、40b和环状壁收容槽58的内外壁面58a、58b的突条59、61按压抵接, 而且,转轴38产生倾斜而转轴38的外周面38b和转轴通孔56的内周面56a按压抵接,利用 这3个面的按压抵接来分担支承该外力。因而,壳体支承构件34整体能得到较高的刚性, 相对于外力能得到较高的支承力。即使不利用金属、而利用由PA+GF树脂等硬质塑料形成 的一体成型品制作壳体支承构件34,也能够防止转轴38、环状壁40折断或者弯曲的破损。 若均利用由PA+GF树脂等硬质塑料形成的一体成型品制作壳体支承构件34和底座32,则 能够廉价地制造车门后视镜。特别是,采用该实施方式,在壳体36处于复位位置时,环状壁 40的内外壁面40a、40b与环状壁收容槽58的内外壁面58a、58b的突条59、61相互间无间 隙地抵接,转轴38的外周面38b和转轴通孔56的内周面56a以微小的间隙相面对,因此,在对壳体36施加外力时,利用环状壁40的内外壁面40a、40b与环状壁收容槽58的内外壁 面58a、58b的突条59、61相互间的按压抵接来支承该外力的大部分,利用转轴38的外周面 38b与转轴通孔56的内周面56a的按压抵接来支承该外力的剩余部分,因此,能够减轻对转 轴38施加的力而更可靠地防止转轴38折断或者弯曲。另外,采用上述实施方式,由于环状壁40被收容隐藏在环状壁收容槽58中,因此, 能够保持与以往的车辆用车门后视镜相同的外观。另外,在车门后视镜中,为了在使壳体36 旋转时不会使底座32与壳体36两者互相摩擦而产生异常噪声,在底座32与壳体36的相 对面之间设有微小(0. 5mm左右)的间隙(图1所示的间隙g),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气流有 可能进入到该间隙g中而产生风哨音。相对于此,采用上述实施方式,环状壁40的外周面 的上下方向上的一部分区域面对间隙g地配置,由于环状壁40对进入到间隙g的气流起到 屏风的作用,因此,也能够抑制气流进入到间隙g而得到降低风哨音的效果。另外,采用上 述实施方式,由于离合机构讨、60配置在比环状壁40和环状壁收容槽58靠内周侧的位置, 因此,在比环状壁40和环状壁收容槽58靠外周侧的位置不需要用于配置离合机构的径向 上的专用宽度(为了形成离合机构,设置于壳体支承构件34和底座32的旋转轴线S上的 径向宽度)。另外,由于向转轴38的中空部38a中通入电气配线62,因此,容易处理电气配 线62。另外,由于螺旋弹簧46配置在比环状壁收容槽58靠内周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减小 螺旋弹簧46的直径。实施方式2图11 图13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其在环状壁40的顶部形成离合机构的 壳体支承构件侧部分讨,在环状壁收容槽58的底部形成离合机构的底座侧部分60。其他 构造与实施方式1相同。图11是在壳体36的凹部42 (图3)中收容壳体支承构件34(图 4)而从壳体36的底面侧看到的图(相当于实施方式1的图5),图12是底座32的旋转支 承部32b的俯视图(相当于实施方式1的图8),图13是壳体36处于复位位置时以通过旋 转轴线S的面剖切后的剖视图(相当于实施方式1的图1)。对与实施方式1共用的部分使 用相同的附图标记。由此,不需要用于配置离合机构的径向上的专用宽度,因此,能够减小 底座32和壳体支承构件34相对旋转的部分的直径。该实施方式的车门后视镜与实施方式 1的车门后视镜同样地动作。实施方式3图14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其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反地在底座32侧形成环 状壁40,在壳体支承构件34侧形成环状壁收容槽58。其他构造与实施方式1相同。图14 是壳体36处于复位位置时在以通过旋转轴线S的面剖切后的剖视图(相当于实施方式1 的图1)。对与实施方式1共用的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圆形的环状壁40与旋转轴线 S同轴地朝向上方突出地形成于底座32。圆形的环状壁收容槽58与旋转轴线S同轴地朝 向下方开口地形成于壳体支承构件34。在壳体36处于复位位置时,转轴通孔56供转轴38 以微小的间隙贯穿。环状壁40的板厚形成为随着向上方去而稍稍变薄。环状壁收容槽58 的槽宽度与环状壁40的板厚变化相结合地形成为随着向上方去而稍稍变窄。在环状壁收 容槽58的内壁面58a和外壁面58b上,用于设定环状壁40的内壁面40a与外壁面40b的 抵接部位的突条(与图8的突条59、61相同)以沿着与旋转轴线S平行的方向延伸且在圆 周方向上等角度间隔地配置的状态各自突出形成有6根。环状壁收容槽58和环状壁40在壳体36处于复位位置时,内壁面58a (突条的位置)、与40a相互间以及外壁面58b (突条 的位置)与40b相互间无间隙地抵接。在环状壁40和环状壁收容槽58紧邻的内周侧的位 置,在底座32中形成有离合机构的底座侧部分60的峰部60a、谷部60b,在壳体支承构件34 中形成有离合机构的壳体支承构件侧部分讨的谷部Mb、峰部Ma。在复位位置,离合机构 的底座侧部分60的峰部60a、谷部60b成为分别与离合机构的壳体支承构件侧部分M的 谷部Mb、峰部5 啮合的状态(图10所示的状态)。该状态利用螺旋弹簧46的施力来保 持。该实施方式的车门后视镜与实施方式1的车门后视镜同样地动作。在该实施方式中, 也能够通过环状壁40和环状壁收容槽58的卡合,在自比转轴38的位置靠外周侧且与该转 轴隔开距离的位置,相对于该弯曲力矩得到支承力。另外,由于环状壁40被收容隐藏在环 状壁收容槽58中,因此,能够保持与以往的车辆用车门后视镜相同的外观。另外,在车辆行 驶过程中,环状壁40对进入到底座32与壳体36的相对面之间的间隙g的气流起到屏风的 作用,因此,也能够抑制气流进入到间隙g而得到降低风哨音的效果。实施方式4图15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其是将上述实施方式1的壳体支承构件34与壳 体36 —体化而成的。对与实施方式1共用的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后视镜旋转部68 整体利用由PA+GF树脂等硬质塑料形成的一体成型品制作。后视镜旋转部68具有将壳体 36、配置在旋转轴线S上的转轴38、与转轴38同轴地配置在比转轴38靠外周侧且与该转轴 隔开距离的位置的环状壁40、及与转轴38同轴地配置的离合机构的后视镜旋转侧部分M 形成为一体的构造。其他构造与实施方式1相同。在壳体36的背面侧的开口(由边缘36c 围成的区域)上覆盖安装有壳体罩。该实施方式的车门后视镜与实施方式1的车门后视镜 同样地动作。采用该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相比能够削减零件件数(不需要独立的壳体 支承构件34和小螺钉4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2、3同样地改变 (变更离合机构位置、替换环状壁和环状壁收容槽)。在该实施方式中,也能够通过环状壁 40和环状壁收容槽58的卡合而在比转轴38的位置靠外周侧且与该转轴隔开距离的位置 相对于该弯曲力矩得到支承力。另外,由于环状壁40被收容隐藏在环状壁收容槽58中,因 此,能够保持与以往的车辆用车门后视镜相同的外观。另外,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环状壁40 对进入到底座32与壳体36的相对面之间的间隙的气流起到屏风的作用,因此,也能够抑制 气流进入到间隙而得到降低风哨音的效果。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环状壁收容槽58和环状壁40在壳体36处于复位位置时, 内壁面58a (突条59的位置)与40a相互间、外壁面58b (突条61的位置)与40b相互间这 两者分别无间隙地抵接,但也可以是仅其中任一个无间隙地抵接(内壁面58a(突条59的 位置)与40a相互间无间隙地抵接且外壁面58b (突条61的位置)与40b相互间有间隙地 非接触,或者内壁面58a (突条59的位置)与40a相互间有间隙地非接触且外壁面58b (突 条61的位置)与40b相互间无间隙地抵接)。即使这样地构成,也能够在比转轴38的位置 靠外周侧且与该转轴隔开距离的位置相对于该弯曲力矩得到支承力。另外,与上述各实施 方式同样,环状壁40被收容隐藏在环状壁收容槽58中,因此,能够保持与以往的车辆用车 门后视镜相同的外观。另外,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环状壁40对进入到底座32与壳体36的 相对面之间的间隙的气流起到屏风的作用,因此,也能够抑制气流进入到间隙而得到降低 风哨音的效果。
12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壳体36处于复位位置时,使转轴38以微小的间隙贯穿转轴 通孔56,但也可以使转轴38无间隙地贯穿转轴通孔56。在这种情况下,对壳体36施加无 用的外力时,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比,利用转轴38支承该外力的比例增大。另外,也可以使 转轴38以足够大的间隙贯穿转轴通孔56。在这种情况下,对壳体36施加无用的外力时,转 轴38的外周面38b与转轴通孔56的内周面56a不发生抵接,就能够通过环状壁收容槽58 和环状壁40的内壁面58a、40a相互间及/或外壁面58b、40b相互间的抵接来支承全部该 外力。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用螺旋弹簧46作为弹簧的情况,但也可以使用 碟形弹簧、板簧。在图7的构造中,在壳体支承构件34的前表面侧形成有用于螺纹固定支承镜面调 整用驱动器的一部分的螺纹孔四、31,但在将整个镜面调整用驱动器螺纹固定于壳体36的 前表面侧空间37a内的隔板36a (图2)的前表面侧的情况下,不需要在壳体支承构件34中 形成螺纹孔四、31。图16表示去除了螺纹孔四、31后的壳体支承构件34的结构例。壳体 支承构件34’在形成有用于从壳体36的背面侧连接壳体36和壳体支承构件34’的螺纹孔 35的部位附近终止,除去了形成图7的螺纹孔四、31的构造部分。
权利要求
1.一种手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其中,该手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包括安装在车体外侧的底座;旋转自由地支承于该 底座的壳体支承构件;固定支承于该壳体支承构件且随着该壳体支承构件绕该壳体支承构 件的旋转轴线旋转而移动至收入位置和复位位置的壳体,上述壳体支承构件具有将转轴、环状壁、离合机构的壳体支承构件侧部分形成为一体 的构造,该转轴是相对于上述底座相对旋转的且在旋转轴线上朝向下方突出地形成的转 轴;该环状壁与该转轴同轴且朝向下方突出地形成在比该转轴靠外周侧且与该转轴隔开距 离的位置;该离合机构的壳体支承构件侧部分是与上述转轴同轴地朝向下方形成的;上述底座具有将转轴通孔、环状壁收容槽、离合机构的底座侧部分形成为一体的构造, 该转轴通孔供上述转轴旋转自由地插入;该环状壁收容槽用于旋转自由地收容上述环状 壁,该环状壁收容槽朝向上方开口 ;该离合机构的底座侧部分用于与上述离合机构的壳体 支承构件侧部分对接卡合来限制上述壳体支承构件的旋转动作,该离合机构的底座侧部分 朝向上方地形成;将弹簧压缩并套在上述转轴上,上述转轴在上述底座的背面侧自上述转轴通孔突出, 由此,在上述底座与上述壳体支承构件之间沿着上述旋转轴线向使上述底座与上述壳体支 承构件互相对接的方向施加该弹簧的作用力,将上述离合机构的壳体支承构件侧部分和底 座侧部分相互间压接;在对上述壳体施加外力而对上述壳体支承构件施加的弯曲力矩增大时,上述环状壁的 内壁面和上述环状壁收容槽的内壁面相互间及/或上述环状壁的外壁面和上述环状壁收 容槽的外壁面相互间分别按压抵接来支承该外力。
2.一种手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其中,该手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包括安装在车体外侧的底座;旋转自由地支承于该 底座的壳体支承构件;固定支承于该壳体支承构件且随着该壳体支承构件绕该壳体支承构 件的旋转轴线旋转而移动至收入位置和复位位置的壳体,上述壳体支承构件具有将转轴、环状壁收容槽、离合机构的壳体支承构件侧部分形成 为一体的构造,该转轴是相对于上述底座相对旋转的且在旋转轴线上朝向下方突出地形成 的转轴;该环状壁收容槽是在比该转轴靠外周侧且与该转轴隔开距离的位置与该转轴同轴 地朝向下方开口的环状壁收容槽;离合机构的壳体支承构件侧部分与上述转轴同轴地朝向 下方形成;上述底座具有将转轴通孔、环状壁、离合机构的底座侧部分形成为一体的构造,该转轴 通孔供上述转轴旋转自由地插入;该环状壁被旋转自由地收容于上述环状壁收容槽,该环 状壁朝向上方突出地形成;该离合机构的底座侧部分用于与上述离合机构的壳体支承构件 侧部分对接卡合来限制上述壳体支承构件的旋转动作,该离合机构的底座侧部分朝向上方 地形成;将弹簧压缩并套在上述转轴上,上述转轴在上述底座的背面侧自上述转轴通孔突出, 由此,在上述底座与上述壳体支承构件之间沿着上述旋转轴线向使上述底座与上述壳体支 承构件互相对接的方向施加该弹簧的作用力,将上述离合机构的壳体支承构件侧部分和底 座侧部分相互间压接;在对上述壳体施加外力而对上述壳体支承构件施加的弯曲力矩增大时,上述环状壁的内壁面和上述环状壁收容槽的内壁面相互间及/或上述环状壁的外壁面和上述环状壁收 容槽的外壁面相互间分别按压抵接来支承该外力。
3.一种手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其中,该手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包括安装在车体外侧的底座及旋转自由地支承于该 底座而移动至收入位置和复位位置的后视镜旋转部;上述后视镜旋转部具有将壳体、转轴、环状壁、离合机构的后视镜旋转部侧部分形成为 一体的构造,该转轴是相对于上述底座相对旋转的且在旋转轴线上朝向下方突出地形成的 转轴;该环状壁与该转轴同轴地朝向下方突出形成在比该转轴靠外周侧且与该转轴隔开距 离的位置;离合机构的后视镜旋转部侧部分与上述转轴同轴地朝向下方形成;上述底座具有将转轴通孔、环状壁收容槽、离合机构的底座侧部分形成为一体的构造, 该转轴通孔供上述转轴旋转自由地插入;该环状壁收容槽用于旋转自由地收容上述环状 壁,该环状壁收容槽朝向上方开口 ;该离合机构的底座侧部分用于与上述离合机构的后视 镜旋转部侧部分对接卡合来限制上述后视镜旋转部的旋转动作,该离合机构的底座侧部分 朝向上方地形成;将弹簧压缩并套在上述转轴上,上述转轴在上述底座的背面侧自上述转轴通孔突出, 由此,在上述底座与上述后视镜旋转部之间沿着上述旋转轴线向使上述底座与上述后视镜 旋转部互相对接的方向施加该弹簧的作用力,将上述离合机构的后视镜旋转部侧部分和底 座侧部分相互间压接;在对上述壳体施加外力而对该后视镜旋转部施加的弯曲力矩增大时,上述环状壁的内 壁面和上述环状壁收容槽的内壁面相互间及/或上述环状壁的外壁面和上述环状壁收容 槽的外壁面相互间分别按压抵接来支承该外力。
4.一种手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其中,该手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包括安装在车体外侧的底座及旋转自由地支承于该 底座而移动至收入位置和复位位置的后视镜旋转部;上述后视镜旋转部具有将壳体、转轴、环状壁收容槽、离合机构的后视镜旋转部侧部分 形成为一体的构造,该转轴是相对于上述底座相对旋转的且在旋转轴线上朝向下方突出地 形成的转轴;该环状壁收容槽是在比该转轴靠外周侧且与该转轴隔开距离的位置与该转轴 同轴地朝向下方开口的环状壁收容槽;该离合机构的后视镜旋转部侧部分与上述转轴同轴 地朝向下方形成;上述底座具有将转轴通孔、环状壁、离合机构的底座侧部分形成为一体的构造,该转轴 通孔供上述转轴旋转自由地插入;该环状壁被旋转自由地收容于上述环状壁收容槽,该环 状壁朝向上方突出地形成;离合机构的底座侧部分与上述离合机构的后视镜旋转部侧部 分对接卡合来限制上述后视镜旋转部的旋转动作,该离合机构的底座侧部分朝向上方地形 成;将弹簧压缩并套在上述转轴,上述转轴在上述底座的背面侧自上述转轴通孔突出,由 此,在上述底座与上述后视镜旋转部之间沿着上述旋转轴线向使上述底座与上述后视镜旋 转部互相对接的方向施加该弹簧的作用力,将上述离合机构的后视镜旋转部侧部分和底座 侧部分相互间压接;在对上述壳体施加外力而对该后视镜旋转部施加的弯曲力矩增大时,上述环状壁的内壁面和上述环状壁收容槽的内壁面相互间及/或上述环状壁的外壁面和上述环状壁收容 槽的外壁面相互间分别按压抵接来支承该外力。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手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其中,上述底座在与上述环状壁收容槽的外周侧或内周侧相邻的位置具有止挡件移动槽; 上述后视镜旋转部在上述环状壁的外周面或内周面具有沿径向突出地形成的止挡件;随着上述后视镜旋转部的旋转,该止挡件在上述止挡件移动槽中移动,从而使该止挡 件抵接于该止挡件移动槽的端部而被卡定。
6.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手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其中, 在上述壳体处于复位位置时,上述环状壁的内壁面和上述环状壁收容槽的内壁面相互间及/或上述环状壁的外壁面和上述环状壁收容槽的外壁面相互间无间隙地相面对,而 且,上述转轴的外周面和上述转轴通孔的内周面以微小的间隙相面对,在该状态下对上述 壳体施加外力而对上述壳体支承构件或上述后视镜旋转部施加的弯曲力矩增大时,该转轴 的外周面和该转轴通孔的内周面相互间按压抵接来支承该外力的一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1 6中任一项所述的手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其中, 上述离合机构的上述壳体支承构件侧部分及上述离合机构的上述底座侧部分、或者上述离合机构的上述后视镜旋转部侧部分及上述离合机构的上述底座侧部分配置在比上述 环状壁及上述环状壁收容槽的位置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 6中任一项所述的手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其中, 上述离合机构的上述壳体支承构件侧部分及上述离合机构的上述底座侧部分、或者上述离合机构的上述后视镜旋转部侧部分及上述离合机构的上述底座侧部分配置在上述环 状壁的顶部及上述环状壁收容槽的底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手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其削减零件件数而提高组装作业的效率并能够相对于由于外力而作用于壳体支承构件的弯曲力矩在比转轴的位置靠外周侧且与该转轴隔开距离的位置获得较大的支承力。在壳体支承构件(34)上,与旋转轴线(S)同轴地一体形成转轴(38)、环状壁(40)和离合机构的壳体支承构件侧部分(54)。将壳体(36)连接固定于壳体支承构件。在底座(32)上,与旋转轴线(S)同轴地一体形成转轴通孔(56)、环状壁收容槽(58)和离合机构的底座侧部分(60)。将转轴旋转自由地插入于转轴通孔,将环状壁旋转自由地收容于环状壁收容槽,将壳体支承构件绕旋转轴线旋转自由地支承于底座上。
文档编号B60R1/064GK102092346SQ20101059194
公开日2011年6月15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10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11日
发明者井石浩多 申请人:株式会社村上开明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