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车门后视镜及其组装方法

文档序号:3920539阅读:9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车门后视镜及其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车门后视镜及其组装方法,能够提高制造时的组装性。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手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以下称为“手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 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手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另外,作为以往的电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 后视镜(以下称为“电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有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电动收入式车门后视 镜。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手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为如下所述的车门后视镜,即,在将转轴组 装在框架(壳体支承构件)上之后,将组装好的构造体自壳体的前表面开口部或者基部开 口部一边拧一边插入壳体内部,并且用小螺钉将框架从壳体的前表面开口部侧固定在壳体 上,将自壳体的基部开口部露出的转轴的基部载置在后视镜底座上,用小螺钉将转轴的基 部自后视镜底座的下表面侧固定并组装在后视镜底座上。另外,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电动 收入式车门后视镜为如下所述的车门后视镜,即,将具有转轴、电动机、齿轮、离合机构等的 电动驱动机构组装到框架上之后,将该组装好的构造体自壳体的前表面开口部或者基部开 口部一边拧一边插入壳体内部,并且用小螺钉将框架从壳体的前表面开口部侧固定在壳体 上,将自壳体的基部开口部露出的转轴的基部载置在后视镜底座上,用小螺钉将转轴的基 部自后视镜底座的下表面侧固定并组装在后视镜底座上。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7-3151 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实开平6-27337号公报上述以往的手动、电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均需要从各种各样的方向进行组装作 业,因此,组装作业复杂,而且,因此不容易实现组装作业的自动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成的,其提供能够在组装时提高组装性的车辆用的车 门后视镜以及其组装方法。本发明的该手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包括壳体支承构件,其具有朝向下方 突出形成的转轴以及在该转轴的周围开口于下表面侧的螺纹孔;壳体,其具有壳体支承 构件配置空间,能够从上方将上述壳体支承构件插入并配置在该壳体支承构件配置空间 中;下部开口部,在将上述壳体支承构件配置在上述壳体支承构件配置空间中的状态下,该 下部开口部使上述转轴露出于下方;壳体支承构件固定用螺纹通孔,其形成在该下部开口 部的周围;壳体支承构件固定用小螺钉,其自上述壳体的下表面侧穿过上述壳体支承构件 固定用螺纹通孔而拧入上述壳体支承构件的上述螺纹孔中,从而将该壳体支承构件固定在 该壳体上;底座,其安装于车辆外侧,该底座具有供露出于上述壳体的下部开口部的上述转 轴旋转自由地插入的转轴通孔;弹簧构件,其在上述底座的里面侧以压缩状态套在自上述 转轴通孔突出的上述转轴上。采用本发明,能够用小螺钉及弹簧构件从一个方向组装壳体 支承构件、壳体和底座,因此,组装变得容易,还能够实现组装作业的自动化。
上述壳体支承构件配置空间还可以做成具有朝向上方开口的、用于收容并支承上 述壳体支承构件的至少下部的凹部。由此,能够容易地将壳体支承构件配置在壳体支承构 件配置空间中。本发明的手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还可以为如下结构上述壳体支承构件 在比上述转轴靠外周侧且与上述转轴分离的位置具有与该转轴同轴地朝向下方突出形成 的环状壁,且上述底座具有朝向上方开口且用于旋转自由地收容上述环状壁的环状壁收容 槽。也可以交换环状壁和环状壁收容槽的配置而在底座侧配置环状壁,在壳体支承构件侧 配置环状壁收容槽。本发明的手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的组装方法是组装本发明的上述手动收 入式车门后视镜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在使上述壳体支承构件上下翻转的姿势下 用夹具从下侧接受并支承该壳体支承构件;在使上述壳体上下翻转的姿势下,将上述壳体 从上方盖在被保持在上述夹具上的上述壳体支承构件上,从而将该壳体支承构件配置在上 述壳体支承构件配置空间中;将上述壳体支承构件固定用小螺钉自上方穿过上述壳体的壳 体支承构件固定用螺纹通孔而拧入上述壳体支承构件的螺纹孔中,从而将上述壳体和上述 壳体支承构件相互连接;在使上述底座上下翻转的姿势下,在上述壳体的下部开口部中,将 朝向上方突出的上述转轴插入上述转轴通孔中;将上述弹簧构件以压缩状态套在自上述转 轴通孔突出的上述转轴上。采用上述组装方法,能够用小螺钉及弹簧构件从一个方向组装 壳体支承构件、壳体和底座,因此,组装变得容易,还能够实现组装作业的自动化。本发明的电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包括电动驱动机构,其在框体内收容配 置转轴、电动机、齿轮、离合机构,在上述框体上形成有在开口于其下表面侧的螺纹孔,上述 转轴的下表面自上述框体露出于外部,在该转轴的下表面形成有螺纹孔,在上述电动机被 驱动时将其驱动力经由上述齿轮传递到上述转轴,从而使该转轴相对于上述框体绕其旋转 轴线相对旋转;壳体,其具有能够使上述电动驱动机构从上方插入并配置的电动驱动机构 配置空间,该壳体具有在该电动驱动机构配置空间中配置了上述电动驱动机构的状态下使 上述转轴的下表面露出于下方的下部开口部,且在该下部开口部的周围形成有电动驱动机 构固定用螺纹通孔;电动驱动机构固定用小螺钉,其自上述壳体的下表面侧穿过上述电动 驱动机构固定用螺纹通孔而拧入上述电动驱动机构的框体的上述螺纹孔中,从而将该电动 驱动机构固定在该壳体上;底座,其安装于车体外侧,该底座具有露出于上述壳体的下部 开口部的、载置有上述转轴的下表面的转轴立设固定面,在该转轴立设固定面上形成有转 轴立设固定用螺纹通孔;转轴立设固定用小螺钉,其自上述底座的下表面侧穿过上述转轴 立设固定用螺纹通孔而拧入上述转轴的下表面的螺纹孔中,从而将上述转轴立设固定在该 底座的转轴立设固定面上,由此以使上述壳体绕该转轴的轴线旋转自由的方式支承上述壳 体。采用本发明,能够用小螺钉从一个方向组装电动驱动机构、壳体和底座,因此,组装变得 容易,还能够实现组装作业的自动化。上述电动驱动机构配置空间可以具有朝向上方开口的、用于收容并支承上述电动 驱动机构的至少下部的凹部。由此,能够容易相对于电动驱动机构配置空间定位电动驱动 机构。该凹部能够以使上述电动驱动机构的上部自该凹部朝向上方突出的状态收容并支承 上述电动驱动机构。由此,能够将电动驱动机构的上部支承于夹具上后进行组装。本发明 的电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能够将上述电动驱动机构保持原样地配置在上述电动驱动机构 配置空间中。或者,也可以将上述电动驱动机构保持于安装零件而连同该安装零件一起配置在上述电动驱动机构配置空间中。本发明的电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的组装方法是组装本发明的上述电动收入式车 门后视镜的方法,该组装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在使上述电动驱动机构上下翻转的姿势下用 夹具从下侧接受并支承该电动驱动机构;在使上述壳体上下翻转的姿势下,将上述壳体从 上方盖在被保持在上述夹具上的电动驱动机构上,从而将该电动驱动机构配置在上述电动 驱动机构配置空间中;将上述电动驱动机构固定用小螺钉自上方穿过上述壳体的电动驱 动机构固定用螺纹通孔而拧入上述框体的螺纹孔中,从而将上述壳体和上述电动驱动机构 相互连接;在使上述底座上下翻转的姿势下,将上述底座盖在自上述壳体的下部开口部露 出于上方的上述转轴的下表面上,从而使该底座的转轴立设固定面与该转轴的下表面相面 对;将上述转轴立设固定用小螺钉自上方穿过上述底座的转轴立设固定用螺纹通孔而拧入 上述转轴的下表面的螺纹孔中,从而将该转轴立设固定于该底座的转轴立设固定面上。采 用本发明,能够用小螺钉从一个方向组装电动驱动机构、壳体和底座,因此,组装变得容易, 还能够实现组装作业的自动化。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手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的实施方式1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 图。图2是图1的手动手入式车门后视镜的壳体36的单体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在图1的手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中将壳体支承构件34收容于壳体36 的凹部42中而将壳体支承构件34配置在壳体支承构件配置空间37 中的状态的俯视图。图4是图3的状态的仰视图。图5是图3的状态的后视图。图6是在壳体36处于复位位置时、以通过旋转轴线S的面剖切图1的手动收入式 车门后视镜后的局部剖视图(相当于图4、图8中的A-A向视位置的截面)。图7是从形成有止挡件40c的一侧看图1的壳体支承构件34的立体图。图8是图1的底座32的旋转支承部32b的俯视图。图9是图1的底座32的旋转支承部32b的局部剖立体图。图10是图1的手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的局部剖立体图。图11是图1的车门后视镜的壳体支承构件34与壳体36的连接固定位置的局部 剖视图(相当于图4中的B-B向视位置的截面)。图12是表示在图1的车门后视镜的壳体36处于复位位置时、离合机构的底座侧 部分60与后视镜旋转部侧部分M啮合的状态的局部放大主视图。图13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组装方法组装图1的手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时、在使壳 体支承构件34上下翻转的姿势下、用夹具65从下侧接受并支承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4是在表示本发明的手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的实施方式2的图中、将壳体支承 构件;34收容在壳体36的凹部42中而从壳体36的底面侧看到的图。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手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的底座32的旋转支承部 32b的俯视图。图16是在壳体36处于复位位置时、以通过旋转轴线S的面剖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手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后的局部剖视图。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手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的实施方式3的图,是在壳体36处 于复位位置时、以通过旋转轴线S的面剖切后的局部剖视图。图18表示使用手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的实施方式1中所用的手动收入及电动收 入共用底座而构成的、本发明的手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的实施方式1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 体图。图19是从形成有止挡件73a的一侧看图18的安装零件72的立体图。图20是表示在图16的电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中借助安装零件72将电动驱动机 构70收容于壳体36的凹部42中而将电动驱动机构70配置在电动驱动机构配置空间37 中的状态的俯视图。图21是图20的状态的仰视图。图22是图20的状态的后视图。图23是表示在图18的底座32的旋转支承部32b上载置并支承电动驱动机构70 的状态的立体图。图M是图18的电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的壳体36、安装零件72、电动驱动机构70 的连接固定位置的局部剖视图(相当于图21中的D-D向视位置的截面)。图25是将图18的电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中的电动驱动机构70的转轴74立设固 定在底座32上的位置的局部剖视图(相当于图8、图21中的C-C向视位置的截面)。图沈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组装方法组装图18的电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时、在使 电动驱动机构70上下翻转的姿势下、用夹具94从下侧接受并支承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7表示使用手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的实施方式1中所用的手动收入及电动收 入共用底座而构成的、本发明的电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的实施方式2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 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手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的实施方式1说明本发明的手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的实施方式1。图1分解表示该实施方式的 手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的结构。该车门后视镜为右侧用,图1表示从背面侧看到的状态。在 图1中,省略图示安装在壳体(后视镜主体)36的背面侧的壳体罩、固定配置在壳体36的 前表面侧空间37a(图4)内的镜面调整用驱动器、可改变镜面角度地固定支承于该镜面调 整用驱动器的后视镜板等。该车门后视镜包括安装在车体外侧的底座32、相对于底座32绕 旋转轴线S旋转自由地轴承支承在该底座32上的壳体支承构件34 (框架)、及固定支承于 壳体支承构件;34的壳体36。壳体36将壳体支承构件34收容于内部空间37的凹部42中 而将壳体支承构件;34配置在壳体支承构件配置空间37b a中,且利用小螺钉44将壳体36 固定支承在壳体支承构件34上。这样,将壳体支承构件34和壳体36相互连接固定而将壳 体支承构件;34和壳体36 —体化,从而构成后视镜旋转部35。在将壳体支承构件34和壳 体36 —体化的状态下,壳体支承构件34的转轴38和转轴38的外周侧的环状壁40自壳体 36的下表面朝向下方突出。将该转轴38和环状壁40分别插入到形成于底座32的旋转支 承部32b的转轴通孔56和环状壁收容槽58 (图8、图9)中,然后,从底座32的下表面侧将
8螺旋弹簧46缩短(压缩)地套于转轴38上,还在转轴38的下端部安装板件48,从而,壳体 支承构件34和底座32相互连接。由此,通过手动操作,壳体36随着壳体支承构件34在被 止挡件40c(图7)限制的角度范围内绕旋转轴线S旋转,能够在收入位置(后方可倒伏位 置)和复位位置进而向前方侧倒伏的位置(前方可倒伏位置)之间移动。分别说明图1的壳体支承构件34、壳体36、底座32。壳体支承构件34利用由 PA+GF(加入玻璃纤维的聚酰胺)树脂等硬质塑料形成的一体成型品或者由铝等金属形成 的一体铸造品等构成。如图1所示,在壳体支承构件34中形成有配置在旋转轴线S上的与 底座32相对旋转的中空圆棒状的转轴38、及相对于转轴38在径向上隔开间隙地与该转轴 38同轴地配置在比转轴38靠外周侧远离的位置上的圆形的环状壁40。由于转轴38与壳体 支承构件34形成为一体,因此不需要转轴专用零件,削减了零件件数。由此,能够谋求组装 作业的效率化。环状壁40的板厚形成为随着向下方去而稍稍变薄(图6)。环状壁40超过 将环状壁40和转轴38连接起来的圆板状的连接部39 (图3、图6),保持原样向上方突出而 构成环状壁延长部41。环状壁延长部41起到提高环状壁40的刚性的作用。如图6所示, 在由环状壁40、连接部39和转轴38围成的空间内,在连接部39和环状壁40的交界部分 (环状壁40紧邻的内周侧)形成有与转轴38和环状壁40同轴地配置的离合机构(clutch) 的后视镜旋转部侧部分M。如图4所示,离合机构的后视镜旋转部侧部分M通过将峰部 54a和谷部Mb的重复构造在圆周方向上等间距地重复形成3次而构成。峰部5 和谷部 54b的交界部分5 分别形成为倾斜面(图12)。如图7所示,止挡件40c沿径向突出地形 成在环状壁40的外周面的圆周方向上的一部分区域上。止挡件40c收容于在图8的底座 32的环状壁收容槽58紧邻的外周侧的位置形成于以旋转轴线S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一 部分区域上的止挡件移动槽63中,止挡件40c随着壳体支承构件34的旋转在止挡件移动 槽63中移动,抵接于止挡件移动槽63的两端部63a、6;3b而被卡定。止挡件40c的在端部 63a被卡定的位置是壳体36的前方可倒伏位置,止挡件40c的在端部6 被卡定的位置是 壳体36的收入位置(后方可倒伏位置)。由于止挡件40c形成于环状壁40的外周面,因 此,与不存在环状壁40而止挡件40c仅以其基部连接于壳体支承构件34的情况相比,能够 更牢固地支承止挡件40c,能够防止止挡件40c折断。另外,上述配置也可以相反地将止挡 件移动槽63形成在环状壁收容槽58紧邻的内周侧的位置,将止挡件40c突出形成在环状 壁40的内周面上。如图7所示,在壳体支承构件34的前表面侧形成有用于螺纹固定支承 镜面调整用驱动器的一部分的螺纹孔四、31。图1的壳体36利用由刚性低于壳体支承构件34的AB S等塑料形成的一体成型 品来制作。如图1所示,壳体36的内部空间37被隔板36a大致分隔为前表面侧空间37a 和背面侧空间37b。在前表面侧空间37a(图4)内,在隔板36a的前表面侧配置收容有未图 示的镜面调整用驱动器。即,镜面调整用驱动器的一部分被螺纹固定在形成于该隔板36a 前表面的螺纹孔(未图示)中,另一部分被螺纹固定在壳体支承构件34的前表面侧的螺纹 孔四、31(图7)中。在镜面调整用驱动器上安装有未图示的后视镜板。在背面侧空间37b 中形成有壳体支承构件配置空间37b a(与电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的电动驱动机构配置空 间共用)(图1),壳体支承构件34能够自上方插入配置在该壳体支承构件配置空间37b a。 在壳体支承构件配置空间37 的下部形成有向上方开口的凹部42(图1、2、3、5)。在凹部 42中收容有壳体支承构件34。在壳体36的背面侧形成有螺纹通孔33 (图1)。螺钉(未图示)插入到螺纹通孔33而拧入到形成于壳体支承构件34的背面侧的螺纹孔43 (图1)中。 由此,壳体36和壳体支承构件34从壳体36的背面侧也被固定。壳体36的背面侧空间37b 安装有未图示的壳体罩而被封闭。在壳体36的底面中,在旋转轴线S上形成有供壳体支承 构件;34的转轴38和环状壁40突出的圆孔52 (下部开口部)(图幻。在圆孔52中形成有 用于供止挡件40c (图7)、73a(图19)通过的缺口 52a (图2、图4、图14、图21)。图1的底座32 (手动收入、电动收入共用底座)利用由PA+GF树脂等硬质塑料形 成的一体成型品或者由铝等金属形成的一体铸造品等构成。底座32具有固定于车体的车 体固定部32a、及自车体固定部32a的下端部向侧方突出并旋转自由地轴承支承壳体支承 构件;34的旋转支承部32b。图8表示从上方看底座32的旋转支承部32b的状态。图9表 示剖切旋转支承部32b的局部而表示的立体图。在旋转支承部32b中同轴地形成有转轴通 孔56、环状壁收容槽58、离合机构的底座侧部分60,该转轴通孔56形成在旋转轴线S上,环 状壁收容槽58形成在转轴通孔56的外周侧,在环状壁收容槽58紧邻的内周侧形成有离合 机构的底座侧部分60,离合机构。转轴通孔56形成为在壳体36处于复位位置时供转轴38 以微小的间隙贯穿那样的大小。在环状壁收容槽58的内壁面58a和外壁面58b上,用于设 定环状壁40(图6)的内壁面40a与外壁面40b的抵接部位的突条59、61以沿着与旋转轴 线S平行的方向延伸且在圆周方向上等角度间隔地配置的状态各自突出形成有6根。环状 壁收容槽58和环状壁40形成为在壳体36处于复位位置时内壁面58a(突条59的位置) 与40a之间、及外壁面58b (突条61的位置)与40b相互间无间隙地抵接的内径、外径。环 状壁收容槽58的槽宽度与环状壁40的板厚变化相结合地形成为随着向下方去而稍稍变窄 (图6)。环状壁收容槽58的深度形成为在壳体支承构件34能够相对于底座32相对旋转的 角度范围内、能够使离合机构的后视镜旋转部侧部分M和底座侧部分60始终按压抵接的 充分的深度。离合机构的底座侧部分60通过在环状壁收容槽58紧邻的内周侧将峰部60a 和谷部60b的重复构造在圆周方向上等间距地重复形成3次而构成(图8、图9)。峰部60a 和谷部60b的交界部分60c分别形成为倾斜面(图9、图12)。图1的收入式车门后视镜例如按照如下的过程来组装。(1)如图13所示,将用于支承壳体支承构件34的夹具65立设固定在工作台等基 础(未图示)上,以使壳体支承构件43上下翻转的姿势盖在夹具65的顶部而用夹具65支 承壳体支承构件43。在图13的例中,夹具65由棒状的构件构成,将夹具65垂直地立设固 定在基础上,将夹具65的顶部没有晃动且装卸自由地收容于被壳体支承构件34的环状壁 延长部41包围的凹部41a中,从而用夹具65支承壳体支承构件34。(2)从被上下翻转的壳体支承构件34的上方向壳体支承构件34上以上下翻转的 姿势依次载置并组装图1的各零件。即,首先将壳体36上下翻转后自上方接近壳体支承构 件34,将壳体支承构件34收容在凹部42中而将壳体支承构件34配置在壳体支承构件配置 空间37 中。此时,壳体36和壳体支承构件34成为图3、图4、图5所示的状态(其中,为 上下翻转姿势)。由于在将壳体支承构件34收容在凹部42中时壳体36被壳体支承构件 34支承,所以,即使从壳体36拿开手,壳体36也不会从壳体支承构件34脱落。(3)通过从上方向形成于壳体36的两个螺纹通孔50(图4)中分别插入小螺钉 44(图1)并将其拧入到壳体支承构件34的螺纹孔中,将壳体36和壳体支承构件34相互连 接固定。图11表示此时的壳体支承构件34和壳体36的连接固定位置的截面(相当于图4的B-B向视位置的截面)(其中的上下翻转姿势)。通过从形成于壳体36的螺纹通孔50 插入小螺钉44并将其拧入到形成于壳体支承构件34的螺纹孔66中,从而将壳体支承构件 34和壳体36连接固定。(4)将底座32上下翻转后自上方接近壳体36,将自壳体36的圆孔向上方突出的 转轴38和环状壁40分别旋转自由地插入形成在底座32的旋转支承部32b上的转轴通孔 56和环状壁收容槽58中。由此,底座32在载置在壳体支承构件34上的状态下被转轴38 和环状壁40支承,所以,即使从底座32拿开手,底座32也不会从壳体支承构件34脱落。(5)自上方将螺旋弹簧46套在穿过底座32而突出到上方的转轴38上,在转轴38 的上端部安装板件48,将螺旋弹簧46以缩短状态安装于转轴38,由此,如图6、图10、图11 所示(其中,为上下翻转姿势),底座32、壳体支承构件34以及壳体36成为绕旋转轴线S 旋转自由地相连接且被轴承支承的状态。(6)自壳体36的背面侧的螺纹通孔33(图1)插入螺钉(未图示)并将螺钉拧入 到壳体支承构件34的螺纹孔43 (图1)中,牢固地连接壳体36和壳体支承构件34。(7)在将如上所述那样组装好的构造体自夹具65卸下后,在壳体36的背面侧的开 口(图1、图2、图3、图5所示的由边缘36c围成的区域)安装壳体罩。由此,壳体支承构件 34成为除了自壳体36的圆孔52突出的转轴38和环状壁40之外的部位、即连接部39 (图 6)之上的部分被收容于壳体36的内部空间37中的状态。(8)在壳体36的前表面侧空间37a中安装镜面调整用驱动器,在该镜面调整用驱 动器上安装后视镜板。若采用以上工序,则工序(1) ( 能够在将壳体支承构件34支承在夹具65上 的基础上通过自上方的操作组装各零件,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组装,能够实现组装的自动 化。图6表示组装图1的车门后视镜后壳体36处于复位位置时以通过旋转轴线S的 面剖切后的状态(相当于图4、图8的A-A向视位置的截面)。在转轴38的中空部38a中 贯穿有用于向镜面调整用驱动器等供给驱动用电力的电气配线62。底座32的下部开口部 被盖64封闭。在壳体36处于复位位置时,螺旋弹簧46在底座32与壳体支承构件34之间 沿着旋转轴线S向使底座32与壳体支承构件34互相对接的方向施加作用力,离合机构的 底座侧部分60 (图8、图9)的峰部60a、谷部60b和后视镜旋转部侧部分M (图4)的谷部 Mb、峰部5 成为互相啮合的状态(图12所示的状态)。由此,安装有壳体36的壳体支承 构件34保持为在底座32上立起的状态。此时,环状壁40的内外壁面40a、40b和环状壁收 容槽58的内外壁面58a、58b的突条59、61均成为抵接的状态,壳体36没有晃动地保持在 复位位置。在转轴38的外周面38b与转轴通孔56的内周面56a之间存在微小的间隙。自壳体36处于复位位置的状态克服螺旋弹簧46的作用力而用手对壳体36向绕 旋转轴线S的方向施加力时,离合机构的后视镜旋转部侧部分M的倾斜面图12)在 底座侧部分60的倾斜面60c上滑升而使离合机构的啮合脱离。此时,通过倾斜面5 的滑 升,壳体支承构件34向上方移动相应的量。如上所述,环状壁40的板厚形成为随着向下方 去而稍稍变薄,环状壁收容槽58的槽宽度与环状壁40的板厚变化相结合地形成为随着向 下方去而稍稍变窄(图6),因此,通过壳体支承构件34向上方移动,环状壁40的内外壁面 40a、40b与环状壁收容槽58的内外壁面58a、58b的突条59、61的抵接缓和(在两壁面之间产生间隙),壳体36能够绕旋转轴线S旋转,移动至收入位置(后方可倒伏位置)或者 与收入位置相反的一侧的前方可倒伏位置。该壳体36旋转时的轴承支承通过环状壁40的 内外壁面40a、40b和环状壁收容槽58的内外壁面58a、58b的滑动、或者转轴38的外周面 38b和转轴通孔56的内周面56a的滑动、或者上述两个滑动来进行。在壳体36处于复位位置的状态下,对壳体36施加无用的外力(例如从上方对壳 体36施加载荷等),从而对壳体支承构件34施加的弯曲力矩(以图6的转轴通孔56的中 心位置P为中心的箭头F所示的方向上的力矩)增大而壳体支承构件34产生倾斜时,环状 壁40的内外壁面40a、40b和环状壁收容槽58的内外壁面58a、58b的突条59、61按压抵接, 而且,转轴38产生倾斜而转轴38的外周面38b和转轴通孔56的内周面56a按压抵接,利用 这3个面的按压抵接来分担支承该外力。因而,壳体支承构件34整体能得到较高的刚性, 相对于外力能得到较高的支承力。即使不利用金属、而利用由PA+GF树脂等硬质塑料形成 的一体成型品制作壳体支承构件34,也能够防止转轴38、环状壁40折断或者弯曲的破损。 若均利用由PA+GF树脂等硬质塑料形成的一体成型品制作壳体支承构件34和底座32,则 能够廉价地制造车门后视镜。特别是,采用该实施方式,在壳体36处于复位位置时,环状壁 40的内外壁面40a、40b与环状壁收容槽58的内外壁面58a、58b的突条59、61相互间无间 隙地抵接,转轴38的外周面38b和转轴通孔56的内周面56a以微小的间隙相面对,因此, 在对壳体36施加外力时,利用环状壁40的内外壁面40a、40b与环状壁收容槽58的内外壁 面58a、58b的突条59、61相互间的按压抵接来支承该外力的大部分,利用转轴38的外周面 38b与转轴通孔56的内周面56a的按压抵接来支承该外力的剩余部分,因此,能够减轻对转 轴38施加的力而更可靠地防止转轴38折断或者弯曲。另外,采用上述实施方式,由于环状壁40被收容隐藏在环状壁收容槽58中,因此, 能够保持与以往的车辆用车门后视镜相同的外观。另外,由于离合机构M、60配置在比环 状壁40和环状壁收容槽58靠内周侧的位置,因此,在比环状壁40和环状壁收容槽58靠外 周侧的位置不需要用于配置离合机构的径向上的专用宽度(为了形成离合机构,设置于壳 体支承构件;34和底座32的旋转轴线S上的径向宽度)。另外,由于向转轴38的中空部38a 中通入电气配线62,因此,容易处理电气配线62。另外,由于螺旋弹簧46配置在比环状壁 收容槽58靠内周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减小螺旋弹簧46的直径。手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的实施方式2图14 图16表示本发明的手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的实施方式2。其在环状壁40 的顶部形成离合机构的后视镜旋转部侧部分M,在环状壁收容槽58的底部形成离合机构 的底座侧部分60。其他构造与实施方式1相同。图14是在壳体36的凹部42(图幻中收 容壳体支承构件34(图3)而从壳体36的底面侧看到的图(相当于实施方式1的图4),图 15是底座32的旋转支承部32b的俯视图(相当于实施方式1的图8),图16是壳体36处 于复位位置时以通过旋转轴线S的面剖切后的剖视图(相当于实施方式1的图6)。对与实 施方式1共用的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由此,不需要用于配置离合机构的径向上的专 用宽度,因此,能够减小底座32和壳体支承构件34相对旋转的部分的直径。该实施方式的 车门后视镜与实施方式1的车门后视镜同样地动作。而且,能够以与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 工序相同的工序进行组装。
图17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其与上述实施方式1、2相反地在底座32侧形成 环状壁40,在壳体支承构件34侧形成环状壁收容槽58。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2相同。图 17是表示在壳体36处于复位位置时、以通过旋转轴线S的面剖切后的剖视图(相当于实 施方式1的图6、实施方式2的图16)。对与实施方式1、2共用的部分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 记。圆形的环状壁40与旋转轴线S同轴地朝向上方突出地形成于底座32。圆形的环状壁 收容槽58与旋转轴线S同轴地朝向下方开口地形成于壳体支承构件34。在壳体36处于复 位位置时,转轴通孔56供转轴38以微小的间隙贯穿。环状壁40的板厚形成为随着向上方 去而稍稍变薄。环状壁收容槽58的槽宽度与环状壁40的板厚变化相结合地形成为随着向 上方去而稍稍变窄。在环状壁收容槽58的内壁面58a和外壁面58b上,用于设定环状壁40 的内壁面40a与外壁面40b的抵接部位的突条(与图8的突条59、61相同)以沿着与旋转 轴线S平行的方向延伸且在圆周方向上等角度间隔地配置的状态各自突出形成有6根。环 状壁收容槽58和环状壁40在壳体36处于复位位置时,内壁面58a(突条的位置)、与40a 相互间以及外壁面58b (突条的位置)与40b相互间无间隙地抵接。在环状壁40和环状壁 收容槽58紧邻的内周侧的位置,在底座32中形成有离合机构的底座侧部分60的峰部60a、 谷部60b,在壳体支承构件34中形成有离合机构的壳体支承构件侧部分M的谷部Mb、峰 部Ma。在复位位置,离合机构的底座侧部分60的峰部60a、谷部60b成为分别与离合机构 的壳体支承构件侧部分讨的谷部Mb、峰部5 啮合的状态(图12所示的状态)。该状态 利用螺旋弹簧46的施力来保持。该实施方式的车门后视镜与实施方式1、2的车门后视镜 同样地动作。在该实施方式中,也能够通过环状壁40和环状壁收容槽58的卡合,在自比转 轴38的位置靠外周侧且与该转轴38分离的位置,相对于该弯曲力矩得到支承力。另外,由 于环状壁40被收容隐藏在环状壁收容槽58中,因此,能够保持与以往的车辆用车门后视镜 相同的外观。另外,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环状壁40对进入到底座32与壳体36的相对面之 间的间隙g的气流起到屏风的作用,因此,也能够抑制气流进入到间隙g而得到降低风哨音 的效果(在实施方式1、2中也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另外,在上述手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的实施方式1、2、3中使用了用于将螺旋弹簧 46卡定于转轴38的板件48,但是,若做成将螺旋弹簧46的板件侧的端部直接卡定于转轴 38的构造,则还能够省掉板件48。另外,在相同的实施方式1、2、3中说明了将螺旋弹簧46 用作弹簧的情况,但也可以使用碟形弹簧、板簧。另外,在上述手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的实 施方式1、2、3中说明了与转轴38同轴地配置环状壁40以及环状壁收容槽58的情况,但是 也可以在没有环状壁40以及环状壁收容槽50而仅利用转轴38相对于底座32旋转自由地 支承后视镜旋转部35的情况适用本发明。电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的实施方式1在图18 25中表示使用上述手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的实施方式1中所说明的手 动收入及电动收入共用底座32而构成的、本发明的电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的实施方式。对 与上述手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的实施方式1共用的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图18分解表 示该实施方式的电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的结构。该车门后视镜是右侧用,图18为从背面侧 看到的状态。在图18中,省略图示安装在壳体36的背面侧的壳体罩、镜面调整用驱动器、后 视镜板等。该车门后视镜包括安装在车体外侧的底座32、电动驱动机构70、安装零件72和 壳体36。安装零件72介于电动驱动机构70和壳体36之间而起到将电动驱动机构70固定连接到壳体36上的作用。安装零件72利用由PA+GF树脂等硬质塑料形成的一体成型品或 者由铝等金属形成的一体铸造品等构成。安装零件72具有用于使电动驱动机构70从安装 零件72的上部的开口部72b嵌入并收容该电动驱动机构70的内部空间72a。安装零件72 的下表面形成有使转轴74(图M、图2 的下表面74aa在下方露出的开口部72c。安装零 件72具有朝向下方突出的环状壁73。环状壁73与底座32的环状壁收容槽58不接触地收 容于底座32的环状壁收容槽58中(图24、图2 。如图19所示,在环状壁73的外周面的 周向的一部分区域沿径向突出形成有止挡件73a。止挡件73a与手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的 情况相同地收容于止挡件移动槽63中而随着安装零件72的旋转在止挡件移动槽63中移 动,从而止挡件73a与止挡件移动槽63的两端部63a、6;3b抵接而被卡定,上述止挡件移动 槽63在图8的底座32的环状壁收容槽58紧邻的外周侧位置形成在以旋转轴线S为中心的 周向的一部分区域。止挡件73a与端部63a卡定的位置为壳体36的前方可倒伏位置,止挡 件73a与端部6 卡定的位置为壳体36的收入位置(后方可倒伏位置)。由于止挡件73a 形成在环状壁73的外周面,因此,与不存在环状壁73而仅使止挡件73a的基部与安装零件 72相连接的情况相比,能够牢固地支承止挡件73a而防止止挡件73a被折断。另外,也可 以与上述配置相反地将止挡件移动槽63形成在环状壁收容槽58紧邻的内周侧的位置,将 止挡件73a突出形成在环状壁73的内周面。如图19所示,在安装零件72的前表面侧形成 有用于螺纹固定且支承镜面调整用驱动器的一部分的孔67、69(相当于图7的壳体支承构 件34的螺纹孔四、31)。在图18中,电动驱动机构70收容保持于安装零件72的内部空间 72a中而将电动驱动机构70与安装零件72 —起收容保持于壳体36的凹部42中,从而配置 在电动驱动机构配置空间37ba(与手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的壳体支承构件配置空间共用) 中,用小螺钉44将电动驱动机构70与安装零件72 —起固定在壳体36上。这样,将收容于 安装零件72的电动驱动机构70和壳体36 —体化而构成后视镜旋转部35。底座32、壳体 36、壳体罩与上述手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的实施方式1中所说明的相同。电动驱动机构70具有与以往的电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的电动驱动机构相同的机 构,其在外壳71内收容配置中空圆棒状的金属制转轴74 (图24、图25)、电动机、齿轮、离合 机构、螺旋弹簧、电子电路基板等而构成。转轴74与旋转轴线S同轴配置。转轴74的基部 74a的下表面74aa露出于壳体36的下表面。如图21所示,在转轴74的基部74a的下部 的圈绕旋转轴线S的三处突出形成有支脚90。在各支脚90的下表面形成有螺纹孔88。另 外,如图21所示,在转轴74的基部74a的下部突出形成有一根定位用销79。在转轴74的 中心形成有上下贯穿转轴74的中空部74b。中空部74b的下端部开口于基部74a的下表 面74aa的中央部。中空部74b的上端部与形成在电动驱动机构70的外壳71的上部的中 空部92 (图24、图25)连通,且中空部74b的上端部在电动驱动机构70的上方开口。在底座32的上表面中央部构成有转轴立设固定面76 (图8、图9)。如图8、图9所 示,在转轴立设固定面76上突出形成有壁部77和凸台(boss)75。转轴立设固定面76中的 未形成有壁部77及凸台75的区域构成用于支承支脚90的支脚支承面91。在支脚支承面 91中形成有螺纹通孔80。在凸台75中形成有销收容孔81。转轴74将支脚90着地于支脚 支承面91上而被转轴立设固定面76支承。在该状态下,壁部77及凸台75嵌入支脚90相 互之间的间隙中,销79收容于销收容孔81中。通过这样的转轴立设固定面76的凹凸和转 轴74的下表面74aa的凹凸的卡合(嵌合)来使转轴74的中心轴线与旋转轴线S对齐而将转轴74定位于底座32上。在转轴74被定位于底座32上的状态下,通过将三根小螺钉
78(图18)从底座32的下表面侧通过螺纹通孔80而拧入形成于支脚90的下表面的螺纹孔 88中,从而将转轴74立设固定于底座32上(图25)。在转轴74被立设固定于底座32上 的状态下,底座32的中心孔56 (手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的情况下的转轴插入孔)、转轴74 的中空部74b、外壳71的中空部92相互连通而构成电气配线通孔。例如以下述顺序组装图18的电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1)如图沈所示,将用于支承电动驱动机构70的夹具94立设固定在工作台等基 础(未图示)上,以将电动驱动机构70上下翻转的姿势将其上部(在翻转的姿势中位于下 侧的部分)收容于夹具94的顶部的凹部9 而支承。在图沈的例中,夹具94由顶部具有 凹部94a的棒状的构件或筒状的构件构成,将夹具94垂直地立设固定在基础上,将夹具94 的凹部9 没有晃动且装卸自由地收容于电动驱动机构70的上部(在翻转的姿势中位于 下侧的部分),从而用夹具94支承电动驱动机构70。(2)从被上下翻转的电动驱动机构70的上方向电动驱动机构70以上下翻转的姿 势依次载置并安装图18的各零件。即,首先将安装零件72上下翻转后自上方接近电动驱 动机构70,将电动驱动机构70的下部(在翻转的姿势中位于上侧的部分)嵌入并收容在 安装零件72的内部空间72a中。由此,在电动驱动机构70的大致下半部分(在翻转的姿 势中大约上半部分)嵌入于内部空间72a中的状态下,将安装零件72安装于电动驱动机构 70。此时,电动驱动机构70的转轴74的基部74a的下表面74aa成为从安装零件72的下 部开口部72c露出于上方的状态。另外,由于此时夹具94仅支承电动驱动机构70 (在翻转 的姿势中位于下侧的部分),因此,夹具94和安装零件72不干涉(冲突)。(3)将壳体36上下翻转后,从上方使安装有安装零件72的电动驱动机构70接近 壳体36,将安装有安装零件72的电动驱动机构70收容于凹部42而连同安装零件72 —起 将电动驱动机构70配置在电动驱动机构配置空间37b a中。此时,成为图20、图21、图22 所示的状态(其中,为上下翻转姿势)。另外,此时夹具94和壳体36互相不干涉(冲突)。(4)将小螺钉44(图18)分别从上方插入到形成在壳体36上的两个螺钉通孔 50 (图21)而拧入电动驱动机构70的螺纹孔中,从而将壳体36和电动驱动机构70相互连 接固定。图M表示此时的电动驱动机构70和壳体36的连接固定位置的截面(相当于图 21中的D-D向视位置的截面)(其中,为上下翻转姿势)。如图M所示,从形成于壳体36 的螺纹通孔50插入小螺钉44并经由形成于安装零件72上的螺纹通孔82拧入到形成于电 动驱动机构70的壳体71的下表面的螺纹孔84中,从而将电动驱动机构70和壳体36连接 固定。(5)将底座32上下翻转后自上方接近壳体36,将转轴74的中心轴线与旋转轴线 S对齐并将露出于壳体36的圆孔52的转轴74的基部7 载置在底座32的转轴立设固定 面76上。图23表示此时拆掉安装零件72及壳体36而在底座32的旋转支承部32b上载 置电动驱动机构70的状态(其中,为上下翻转姿势)。通过支脚90和壁部77的卡合及销
79(图21)和销收容孔81 (图8、图9)的卡合,从而将转轴74的基部7 定位于底座32的 转轴立设固定面76。(6)通过将小螺钉78 (图18)从上方并从底座32的旋转支承部32b的里面侧插入 到螺纹通孔80 (图8)中且拧入到形成于转轴74的下表面74aa的螺纹孔88 (图21)中,从而将转轴74立设固定于旋转支承部32b上。由此,后视镜旋转部35和底座32绕旋转轴线 S旋转自由地相连接。图24、图25以剖视图表示此时的状态(其中,为上下翻转姿势)。(7)从壳体36的背面侧的螺纹通孔33 (图18)插入螺钉(未图示)而穿过安装零 件72的螺纹通孔87 (图18)后拧入到电动驱动机构70的螺纹孔89 (图18)中,从而使壳 体36、安装零件72和电动驱动机构70的连接变得牢固。(8)在将如上所述那样组装好的构造体从夹具94卸下后将壳体罩安装在壳体36 的里面侧的开口(图18、图20、图22所示的由边缘部36c圈成的区域)。由此,电动驱动机 构70成为除转轴74的自壳体36的下表面突出的基部74a以外的部分被收容于壳体36的 内部空间37中的状态。(9)在壳体36的前面侧空间37a中安装镜面调整用驱动器,在该镜面调整用驱动 器上安装后视镜板。若采用以上工序,则工序(1) (6)能够在将电动驱动机构70支承在夹具94上 的基础上通过自上方的操作组装各零件,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组装,能够实现组装的自动 化。图25是将图18的车门后视镜组装后在壳体36位于复位位置时、在相当于图8、 图21中的C-C向视位置剖切的截面。在相互连通的转轴74的中空部74b以及外壳71的 中空部92内贯穿有用于向电动驱动机构70以及镜面调整用驱动器等供给驱动用电力的电 气配线62。底座32的下部开口部被盖63封闭。当电动驱动机构70内的电动机被驱动时, 电动驱动机构70的外壳71以立设固定于底座32的旋转支承部32b上的转轴74为中心旋 转,连接于外壳71的壳体36随之运动,从而,壳体36在由止挡件73a(图19)限制的角度 范围内绕旋转轴线S旋转,从复位位置向收入位置或者从收入位置向复位位置移动。另外, 在壳体36处于复位位置时,在壳体36上作用有朝向车辆前方方向的外力时,在电动驱动机 构70内克服螺旋弹簧的作用力而使离合机构的啮合脱开,从而壳体36移动到向前方侧倒 伏的位置(前方可倒伏位置)而避开该外力。以上说明了使用手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的实施方式1中所说明的手动收入及电 动收入共用底座而构成本发明的电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的例子,但是,也可以使用手动收 入式车门后视镜的实施方式2中所说明的手动收入及电动收入共用底座来构成本发明的 电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电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的实施方式2在图18的电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中,若以能够将电动驱动机构70直接收容保持 于壳体36的凹部42中的方式形成电动驱动机构70的外形以及凹部42的内形,则可以不 需要安装零件72。图27表示这样构成的实施方式。对与图18共用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 图标记。在图27中,电动驱动机构70'的外形以及壳体36的凹部42'的内形形成为能够 将电动驱动机构70'直接收容保持于壳体36的凹部42'的立体形状。从而,不需要图18 的安装零件72。相当于图19的止挡件73a的部分形成于电动驱动机构70'的外周面。相 当于为了螺纹固定并支承镜面调整用驱动器的一部分的形成于安装零件72的前表面上的 螺纹孔67、69 (图19)的部件形成在壳体36的分隔板36a的前表面,且用壳体36的分隔板 36a支承整个镜面调整用驱动器。小螺纹44自壳体36的下表面的螺纹孔通50 (图24)插 入而不经由安装零件地直接拧入形成于电动驱动机构70'上的螺纹孔84中,从而将电动驱动机构70'和壳体36相互连接固定。在壳体36的背面侧也是将螺钉(未图示)从螺纹 通孔33插入而不经由安装零件地直接拧入电动驱动机构70'的螺纹孔89中,从而将壳体 36、安装零件72、电动驱动机构70'牢固地连接。其他的结构与图18的电动收入式车门后 视镜相同。图27的电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的组装也可与上述电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的实 施方式1所说明的同样地以上下翻转后进行组装的工序(其中,不需要将安装零件72组装 到电动驱动机构70'上)来进行。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壳体支承构件配置空间或电动驱动机构配置空间上形 成了凹部,但是并非一定要形成凹部。只要是能够从上方(在上下翻转后组装时为下方) 将壳体支承构件或者电动驱动机构插入并配置的空间即可。
权利要求
1.一种手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其中, 该手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包括壳体支承构件,其具有朝向下方突出形成的转轴以及在该转轴的周围开口于下表面侧 的螺纹孔;壳体,其具有壳体支承构件配置空间,能够从上方将上述壳体支承构件插入并配置在 该壳体支承构件配置空间中;下部开口部,在将上述壳体支承构件配置在上述壳体支承构 件配置空间中的状态下,该下部开口部使上述转轴露出于下方;壳体支承构件固定用螺纹 通孔,其形成在该下部开口部的周围;壳体支承构件固定用小螺钉,其自上述壳体的下表面侧穿过上述壳体支承构件固定用 螺纹通孔而拧入上述壳体支承构件的上述螺纹孔中,从而将该壳体支承构件固定在该壳体 上;底座,其安装于车辆外侧,该底座具有供露出于上述壳体的下部开口部的上述转轴旋 转自由地插入的转轴通孔;弹簧构件,其在上述底座的里面侧以压缩状态套在自上述转轴通孔突出的上述转轴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其中,上述壳体支承构件配置空间具有朝向上方开口的、用于收容并支承上述壳体支承构件 的至少下部的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手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其中,上述壳体支承构件在比上述转轴靠外周侧且与上述转轴分离的位置具有与该转轴同 轴地朝向下方突出形成的环状壁,且上述底座具有朝向上方开口且用于旋转自由地收容上 述环状壁的环状壁收容槽; 或者,上述底座在比上述转轴靠外周侧且与该转轴分离的位置具有与该转轴同轴地朝向上 方突出形成的环状壁,且上述壳体支构件具有朝向下方开口且旋转自由地收容上述环状壁 的环状壁收容槽。
4.一种手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的组装方法,该手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为 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手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其中,该组装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在使上述壳体支承构件上下翻转的姿势下用夹具从下侧接受并支承该壳体支承构件;在使上述壳体上下翻转的姿势下,将上述壳体从上方盖在被保持在上述夹具上的上述 壳体支承构件上,从而将该壳体支承构件配置在上述壳体支承构件配置空间中;将上述壳体支承构件固定用小螺钉自上方穿过上述壳体的壳体支承构件固定用螺纹 通孔而拧入上述壳体支承构件的螺纹孔中,从而将上述壳体和上述壳体支承构件相互连 接;在使上述底座上下翻转的姿势下,在上述壳体的下部开口部中,将朝向上方突出的上 述转轴插入上述转轴通孔中;将上述弹簧构件以压缩状态套在自上述转轴通孔突出的上述转轴上。
5.一种电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其中, 该电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包括电动驱动机构,其在框体内收容配置转轴、电动机、齿轮、离合机构,在上述框体上形成 有开口于其下表面侧的螺纹孔,上述转轴的下表面自上述框体露出于外部,在该转轴的下 表面形成有螺纹孔,在上述电动机被驱动时将其驱动力经由上述齿轮传递到上述转轴,从 而使该转轴相对于上述框体绕其旋转轴线相对旋转;壳体,其具有能够使上述电动驱动机构从上方插入并配置的电动驱动机构配置空间, 该壳体具有在该电动驱动机构配置空间中配置了上述电动驱动机构的状态下使上述转轴 的下表面露出于下方的下部开口部,且在该下部开口部的周围形成有电动驱动机构固定用 螺纹通孔;电动驱动机构固定用小螺钉,其自上述壳体的下表面侧穿过上述电动驱动机构固定用 螺纹通孔而拧入上述电动驱动机构的框体的上述螺纹孔,从而将该电动驱动机构固定在该 壳体上;底座,其安装于车体外侧,该底座具有露出于上述壳体的下部开口部的、载置有上述转 轴的下表面的转轴立设固定面,在该转轴立设固定面上形成有转轴立设固定用螺纹通孔;转轴立设固定用小螺钉,其自上述底座的下表面侧穿过上述转轴立设固定用螺纹通孔 而拧入上述转轴的下表面的螺纹孔中,从而将上述转轴立设固定在该底座的转轴立设固定 面上,由此以使上述壳体绕该转轴的轴线旋转自由的方式支承上述壳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其中,上述电动驱动机构配置空间具有朝向上方开口的、用于收容并支承上述电动驱动机构 的至少下部的凹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其中,上述凹部以使上述电动驱动机构的上部自该凹部朝向上方突出的状态收容并支承上 述电动驱动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5 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其中, 将上述电动驱动机构保持于安装零件而连同该安装零件一起配置在上述电动驱动机构配置空间中。
9.一种电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的组装方法,该电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为 权利要求5 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其中,该组装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在使上述电动驱动机构上下翻转的姿势下用夹具从下侧接受并支承该电动驱动机构;在使上述壳体上下翻转的姿势下,将上述壳体从上方盖在被保持在上述夹具上的上述 电动驱动机构上,从而将该电动驱动机构配置在上述电动驱动机构配置空间中;将上述电动驱动机构固定用小螺钉自上方穿过上述壳体的电动驱动机构固定用螺纹 通孔而拧入上述框体的螺纹孔中,从而将上述壳体和上述电动驱动机构相互连接;在使上述底座上下翻转的姿势下,将上述底座盖在自上述壳体的下部开口部露出于上 方的上述转轴的下表面上,从而使该底座的转轴立设固定面与该转轴的下表面相面对; 将上述转轴立设固定用小螺钉自上方穿过上述底座的转轴立设固定用螺纹通孔而拧入上述转轴的下表面的螺纹孔中,从而将该转轴立设固定于该底座的转轴立设固定面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车辆用车门后视镜及其组装方法。其能提高制造时的组装性。手动收入式车门后视镜的壳体支承构件(34)、壳体(36)、底座(32)使用小螺钉(44)、螺旋弹簧(46)、板件(48)来组装。组装通过在将壳体支承构件上下翻转的姿势下支承于夹具(65),将壳体、底座均以上下翻转的姿势依次从上方载置于壳体支承构件(34)上来进行。电动收入式车辆后视镜的电动驱动机构(70)、安装零件(72)、壳体(36)、底座(32)使用小螺钉(44、78)来组装。组装通过在将电动驱动机构上下翻转的姿势下支承于夹具(94),将安装零件(72)、壳体、底座均以上下翻转的姿势依次从上方载置于电动驱动机构上来进行。
文档编号B60R1/064GK102092344SQ201010591869
公开日2011年6月15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10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11日
发明者井石浩多 申请人:株式会社村上开明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