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器具的座席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36890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育儿器具的座席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育儿器具的座席构造,尤其涉及一种可后倾(reclining)的育儿器具的座席构造。
背景技术
用来供婴幼儿躺着睡觉或坐着的育儿器具的典型例子,有汽车用的儿童座椅 (child seat)。至今已开发出来的儿童座椅,有具备后倾机构的儿童座椅、具备可做向前使用及向后使用切换的机构的儿童座椅等各种形态的制品。现有技术的儿童座椅,有例如日本特开平10-250426号公报(专利文献1)及日本特开2002-301965号公报(专利文献2) 所揭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儿童座椅具备有座席器件,由座部及可后倾地连结至座部的靠背部所构成;支持器件,具有在垂直方向立起的左右扶手(armrest)部,且从下方支持所述座席器件;以及座席底座部,将所述支持器件予以支持成能够以在铅直方向延伸的座席转动轴为中心而转动。靠背部及左右扶手部通过连结轴(Pin bolt)而连结成可转动。 座部及左右扶手部通过设置于座部的凸部及以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于左右扶手部的导槽而连结成可相互滑动。当使靠背部以所述连结轴为中心而转动时,座部会相对于扶手部向前方相对移动,所以成为可使靠背部后倾到床状态的位置的构成。此外,使所述支持器件在座席底座部上以座席转动轴为中心而转动,如此可让座席器件的朝向变更为向着前方、后方、侧方。根据此构成,就可提供从还不会坐的新生儿及幼儿的时期一直到大到某一程度的幼儿及学童的时期都可使用的儿童座椅。另外,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儿童座椅具备有基架;后倾底座,以只可在前后方向滑动的方式连结至基架上;及座席本体,相对于后倾底座而连结成可绕着与该后倾底座的上表面垂直的轴线转动。其中,在基架的上表面形成有以高度朝向前方而变低的方式设置成弯曲状的沟状轨道。在后倾底座的下表面设置有与该沟状轨道卡合的凸状轨道。当使后倾底座相对于基架而向前方滑动时,座席本体会依照所述沟状轨道的形状而一体地后倾的构成。此外,使所述座席本体在后倾底座上转动,如此可让座席本体的朝向变更为向着前方、后方。根据此构成,可使座席本体确实地支持于基架上,所以可在撞击发生时等防止座席本体的预想外的移动。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10-250426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2-3019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儿童座椅的座席构造中,从提高对应于前方撞击事故的安全性的观点来看,在向前及向后这两种使用形态,将坐在上面的婴幼儿的头部配置在距汽车的车体前方侧较远的位置,即较靠近汽车后座的靠背部的位置这个动作,对于婴幼儿的保护非常重要。因此,必须形成为在向前及向后这两种使用形态,都可将儿童座椅的靠背部配置在更靠近车体后方侧的构成。专利文献1记载的儿童座椅通过固定在支持器件上的连结轴来将靠背部、 与支持靠背部的支持器件予以连结起来,且使靠背部以该连结轴为中心而转动,借此而可进行靠背部的后倾调整。因此,要使儿童座椅为向后使用形态时,为了使靠背部的后倾角度为适于向后使用形态的角度,而使靠背部朝向背面侧,即朝向车体前方侧而倾倒,婴幼儿的头部就必然会往车体前方侧移动。如此的构成,如上所述,就婴幼儿的安全上的观点而言并不优选。另外,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儿童座椅中,如上所述,用来连结靠背部及支持器件的连结轴为固定的。因而,在靠背部安装在支持器件的状态下,作为靠背部的后倾动作的转动中心的所述连结轴、与所述座席转动轴之间的距离为固定的。因此,在向前或向后的任一使用状态中,以将靠背部配置在更靠近车体后方侧的方式来决定靠背部的安装位置时,则在另一使用形态(从该安装位置使靠背部以座席转动轴为中心而转动180°后的状态)中,靠背部必然会变得更靠近车体前方侧。因此,具备有靠背部以一个固定的轴为中心而后倾的构成的现有技术的儿童座椅,并不可能做到在向前使用及向后使用这两种形态都有安全性上及舒适性上皆最优选的后倾角度。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儿童座椅的情况,因为后倾底座与座席本体整体一起依照设置于基架的沟状轨道的形状而后倾的构成,所以即使在向后使用的状态往后倾,坐在上面的婴幼儿的头部也不会往车体前方侧移动。不过,因为座席本体为一体形成,所以无法使儿童座椅成为床状态。因此,专利文献2记载的儿童座椅,并不可能做到从还不会坐的新生儿及幼儿的时期一直到大到某一程度的幼儿及学童的时期都可使用。另外,专利文献2记载的儿童座椅,其构造上并不能使靠背部相对于座部而转动。因此,并不可能做到依照向前或向后的不同的使用形态而做出从安全性及舒适性的观点来看最优选的靠背部与座部之间的角度及配置。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鉴于所述课题,而提供一种从新生儿及婴儿的时期一直到幼儿及学童的时期都可使用,而且在依照婴幼儿的年龄而异的任何使用形态,都可实现从婴幼儿的安全性及舒适性的观点来看最优选的座席的配置的育儿器具的座席构造。(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育儿器具的座席构造,具备有座席底座部;以及靠背部,通过第一连结轴及第二连结轴而可后倾地连结至座席底座部。其中,第一连结轴安装于座席底座部或靠背部的任一方,用来承接第一连结轴并导引第一连结轴的移动的第一导槽则形成于座席底座部或靠背部的另一方。第二连结轴安装于座席底座部或靠背部的任一方,用来承接第二连结轴并导引第二连结轴的移动的第二导槽则形成于座席底座部或靠背部的另一方。根据此构成,可使靠背部通过第一及第二连结轴、与第一及第二导槽而卡接到座席底座部,而且依照第一及第二导槽的延伸方向使靠背部相对于座席底座部而相对移动。 因此,适宜地设计第一及第二导槽的配置,如此可任意地做出靠背部的位置及后倾的角度, 所以可依照向前或向后等使用形态而实现安全性及舒适性皆很好的靠背部的配置。较优选为当靠背部从第一后倾位置倾倒到第二后倾位置时,第一连结轴以从第一导槽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的方式被导引,且第二连结轴以从第二导槽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的方式被导引。根据此构成,在靠背部位于第一后倾位置或第二后倾位置的位置的情况,第一连结轴会卡合于第一导槽的端部,且第二连结轴会卡合于第二导槽的端部。因此,可在靠背部位于第一后倾位置或第二后倾位置的位置的情况,使连结轴与导槽壁面的接触面积更大, 所以可使靠背部与座席底座部的卡合强度提高。因而,可提高撞击事故时的儿童座椅的冲击耐久性。较优选为第一导槽设置成以向上方侧弓起的方式以弯曲状延伸,第二导槽设置成以向后方侧弓起的方式以弯曲状延伸。根据此构成,第一及第二连结轴会沿着第一及第二导槽而弯曲状地平滑移动。因此,可使靠背部更平滑地从第一后倾位置倾倒到第二后倾位置。较优选为第一连结轴安装于靠背部,第一导槽形成于座席底座部,第二连结轴安装于座席底座部,第二导槽形成于靠背部。更优选为第一导槽以向上方侧弓起的弯曲状,从该第一导槽后端延伸到位于该后端的前方下方侧的前端,第二导槽以向后方侧弓起的弯曲状,从上端延伸到下端。而且, 当靠背部从第一后倾位置倾倒到第二后倾位置时,第一连结轴以从第一导槽的后端移动到前端的方式被导引,且第二连结轴以从第二导槽的下端移动到前端的方式被导引。根据此构成,使靠背部从第一后倾位置倾倒到第二后倾位置时,第一连结轴沿着第一导槽向前方下方侧移动。即,靠背部会与第一连结轴一起移动到前方下方侧。与此同时,通过安装于座席底座部的第二连结轴及第二导槽,容许靠背部的往前方下方的移动,并让靠背部卡合于座席底座部的既定的位置。如此,靠背部在从第一后倾位置倾倒到第二后倾位置时,会一边往前方下方侧移动,一边相对于座席底座部而后倾。因而,可在不使靠背部从处于第一后倾位置的靠背部的位置往背面侧偏移的情况下使靠背部后倾。较优选为还具备有座部,该座部通过第一连结轴而连结至靠背部。而且,座部及座席底座部通过第三连结轴而相连结。此第三连结轴安装于座部或座席底座部的任一方, 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用来承接第三连结轴并导引第三连结轴的移动的第三导槽则形成于座部或座席底座部的另一方。更优选为第三连结轴安装于座部,第三导槽形成于座席底座部。根据此构成,座部会追随靠背部一边往前方下方侧移动一边从第一后倾位置倾倒到第二后倾位置的动作,而沿着第三导槽的延伸方向往前方侧移动。即,适宜地设计第三导槽的位置及延伸方向,借此可使在第一后倾位置及第二后倾位置的靠背部与座部之间的角度最优选化。因而,可在向前及向后的使用形态做出最优选的靠背部及座部的配置。较优选为座席底座部还设置有与第一导槽的前端相连而往上方侧延伸以用来导引第一连结轴的往上方移动的第四导槽,当第一连结轴移动到第四导槽的上端时,靠背部倾倒到最大后倾位置,育儿器具成为床状态。根据此构成,通过使第一连结轴从第一导槽的后端移动到前端,接着从第一导槽的前端移动到第四导槽的上端的一连串的动作,能使靠背部阶段性地以从第一后倾位置到第二后倾位置接着再到最大后倾位置的方式后倾。因而,使用者通过容易的操作,就可以从向前的使用形态到向后的使用形态再到床状态的方式变更儿童座椅的形态。如此,可从多半将育儿器具调整到床状态使用的年龄较小的新生儿及婴儿的时期一直使用到多半将育J L器具调整到椅子状态使用的幼儿及学童的时期。此外,也可形成为当第一连结轴从第四导槽的下端移动到上端时第二连结轴以从第二导槽的上端移动到下端的方式被导引的构成。此外,也可形成为使第四导槽以向前方侧弓起的弯曲状从下端延伸到上端。较优选为育儿器具为适用于汽车的儿童座椅。根据此构成,可从新生儿及婴儿的时期一直使用到幼儿及学童的时期,且在向前、向后及床状态的任何使用形态都可实现可确保撞击事故时的婴幼儿的安全,而且可使婴幼儿舒适地乘坐的儿童座椅。(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靠背部可通过第一及第二连结轴、与第一及第二导槽而卡接到座席底座部,而且依照第一及第二导槽的延伸方向相对于座席底座部使靠背部相对移动。如此, 适宜地设计第一及第二导槽的配置,可任意地做出靠背部的位置及后倾的角度,所以可因应向前或向后等使用形态而实现安全性及舒适性皆很好的靠背部的配置。


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的儿童座椅的整体斜视图。图2为图1所示的儿童座椅的分解斜视图。图3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的靠背部的整体斜视图。图4为从右侧观看图3所示的靠背部的侧视图。图5为从上方观看图3所示的靠背部的俯视图。图6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的座席底座部的整体斜视图。图7为从右侧观看图6所示的座席底座部的侧视图。图8为从左侧观看图6所示的座席底座部的侧视图。图9为从上方观看图6所示的座席底座部的俯视图。图10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的座部的整体斜视图。图11为图10所示的座部的前视图。图12为从右侧观看图10所示的座部的侧视图。图13为从右侧观看靠背部在第一后倾位置的情况的儿童座椅的侧视图。图14为从右侧观看使靠背部从第一后倾位置倾倒到第二后倾位置的情况的儿童座椅的侧视图。图15为从右侧观看使靠背部倾倒到最大后倾位置的情况的儿童座椅的侧视图。符号说明
11婴儿座椅12座部
13靠背部14座席底座部
15第一连结轴16第二连结轴16a左侧第二连结轴 17第一导槽 17b右侧第一导槽 18a左侧第二导槽 19第三连结轴 19b右侧第三连结轴 20a左侧第三导槽 21背壁部 23、50右侧壁部 25贯通孔 27、29下端 29左扶手部 31前壁部
33、38、 41、 44、 58、
34、39、 42、 45、 59、
35第四导槽 35b右侧第四导槽 40、47内壁面 52、53连结轴安装部 56、57贯通沟槽
16b右侧第二连结轴 17a左侧第一导槽 18第二导槽 18b右侧第二导槽 19a左侧第三连结轴 20第三导槽 20b右侧第三导槽 22、49左侧壁部 24下端部
26、28、36、43 上端 28、48底壁部
30右扶手部 32后壁部 60后端
Z - .、, ▲上山
61刖顺
35a左侧第四导槽 37、46缺口部 51下表面
54、55连结轴插入部 62、63、64 线。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实际的儿童座椅为了确保乘坐的婴幼儿的安全性及舒适性,会在构成儿童座椅的骨胳的硬质的芯材的表面包覆用来吸收冲击的构件,例如聚胺酯发泡体(urethane foam)等具有柔软性的构件。然而在以下的说明中, 基于让理解变容易的观点,并未将这些冲击吸收用的构件描绘出来,只描绘出构成儿童座椅的骨胳的芯材,来进行本发明的说明。首先,利用图1及图2来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的儿童座椅11的概略构成。图 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的儿童座椅11的整体斜视图。图2为图1所示的儿童座椅11的分解斜视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以坐在儿童座椅11上的婴幼儿所见的方向为基准。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的儿童座椅11具备有座部12,从下方支持乘坐的婴幼儿(图中未示出);靠背部13,从背面支持乘坐的婴幼儿;以及座席底座部14,从下方支持座部12及靠背部13。座部12通过第一连结轴15而可转动地连结至靠背部13的下端。靠背部13通过第一连结轴15与设置于座席底座部14的第二连结轴16而连结至座席底座部 14。具体而言,座席底座部14形成有用来承接所述第一连结轴15的相连成大致V字形的第一导槽17及第四导槽35,此第一导槽17及第四导槽35让第一连结轴15伸入其内部而加以保持。靠背部13形成有用来承接所述第二连结轴16的第二导槽18,此第二导槽18让第二连结轴16伸入其内部而加以保持。座部12通过设置于座部12的第三连结轴19而连结至座席底座部14。具体而言,在座席底座部14中,于所述第一导槽17的前方侧形成有用来承接所述第三连结轴19的第三导槽20,此第三导槽20让第三连结轴19伸入其内部而加以保持。以此方式,座部12、靠背部13及座席底座部14通过第一至第三连结轴与第一至第四导槽而相互连结。接着,利用图3至图5来说明本实施例中的靠背部13的构成。图3为本实施例中的靠背部13的整体斜视图。图4为从右侧观看图3所示的靠背部13的侧视图。图5为从上方观看图3所示的靠背部13的俯视图。参照图3至图5,靠背部13具有背壁部21,在上下方向延伸,且抵接乘坐的婴幼儿的背部;以及左右侧壁部22、23,从背壁部21的左右侧端部向前方延伸。左右侧壁部22、 23设置成从背壁部21的下端一直延伸到上端的形态。为了提高乘坐的婴幼儿的舒适性,背壁部21与左右侧壁部22、23以相互之间平滑地相连的方式一体形成。背壁部21的下端部 24设置有在左右方向贯通的贯通孔25。此贯通孔25供所述第一连结轴15插通。左侧壁部22的中央略偏下方设置有在上下方向呈弯曲状延伸的左侧第二导槽 18a,右侧壁部23的中央略偏下方设置有在上下方向呈弯曲状延伸的右侧第二导槽18b。左侧第二导槽18a设置成从上端沈到下端27形成为向后方侧,即向靠背部13的背面侧弓起的弯曲形状。同样的,右侧第二导槽18b设置成从上端观到下端四形成为向靠背部13的背面侧弓起的弯曲形状。在本实施例,左右的第二导槽18a、18b相互对称地设置在左右侧壁部22、23的相同位置,且皆为贯通左右侧壁部22、23的贯通沟槽。接着,利用图6至图9来说明本实施例中的座席底座部14的构成。图6为本实施例中的座席底座部14的整体斜视图。图7为从右侧观看图6所示的座席底座部14的侧视图。图8为从左侧观看图6所示的座席底座部14的侧视图。图9为从上方观看图6所示的座席底座部14的俯视图。参照图6至图9,座席底座部14具有座壁部观;左右扶手部四、30,从座壁部观的左右侧端部向上方立起;前壁部31,从座壁部洲的前端部向上方立起,且从左扶手部四一直延伸到右扶手部30 ;以及后壁部32,从座壁部28的后端部向上方立起,且从左扶手部 29 一直延伸到右扶手部30。在右扶手部30的中央下方侧设置有相连成大致V字形的右侧第一导槽17b及右侧第四导槽35b。更具体而言,右侧第一导槽17b从后端33延伸到位于该后端33的前方下方侧的前端34,且形成为向上方侧弓起的弯曲形状。右侧第四导槽3 则是从右侧第一导槽17b的前端34延伸到位于该前端34的前方上方侧的上端36,且形成为向前方侧弓起的弯曲形状。右侧第一导槽17b及右侧第四导槽35b为具有相同宽度的贯通沟槽。在右侧第四导槽35b的前方侧还设置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右侧第三导槽20b。右侧第三导槽20b设置成从后端38延伸到位于该后端38的前方上方侧的前端39,且形状大致呈直线。另外,在右侧第三导槽20b的前端39设置有以从该前端39往上方侧凹陷的方式形成的缺口部37。在右扶手部30的内壁面40设置有朝向座席底座部14的内侧方向,即朝向相向的左扶手部四侧突出而设置的右侧第二连结轴16b。更具体而言,右侧第二连结轴16b为配置在右侧第一导槽17b的后端33的后方上方侧,且设置成从右扶手部30的内壁面40朝向左扶手部四侧大致呈水平地延伸的棒状构件。与右扶手部30—样,在左扶手部四的中央下方侧设置有相连成大致V字形的左侧第一导槽17a及左侧第四导槽35a。具体而言,左侧第一导槽17a从后端41延伸到位于该后端41的前方下方侧的前端42,且形成为向上方侧弓起的弯曲形状。左侧第四导槽35a 则是从左侧第一导槽17a的前端42延伸到位于该前端42的前方上方侧的上端43,且形成为向前方侧弓起的弯曲形状。左侧第一导槽17a及左侧第四导槽3 为具有相同宽度的贯通沟槽。在左侧第四导槽35a的前方侧还设置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左侧第三导槽20a。左侧第三导槽20a设置成从后端44延伸到位于该后端44的前方上方侧的前端45,且形状大致呈直线。另外,在左侧第三导槽20a的前端45设置有以从该前端45往上方侧凹陷的方式形成的缺口部46。在左扶手部四的内壁面47设置有朝向相向的右扶手部30侧突出而设置的左侧第二连结轴16a。更具体而言,左侧第二连结轴16a为配置在左侧第一导槽17a的后端41 的后方上方侧,且设置成从左扶手部四的内壁面47朝向右扶手部30侧大致呈水平地延伸的棒状构件。在本实施例,左右的第一导槽17a、17b、左右的第三导槽20a、20b、左右的第四导槽35a、35b以及左右的第二连结轴16a、16b均相互对称地设置在左右扶手部四、30的相同位置。如图1所示,左右扶手部四、30在组装到儿童座椅11的情况,以与靠背部13的左右侧壁部22、23的外壁面相抵接而重叠的方式配置在靠背部13的外侧。通过此构成,对于来自乘坐的婴幼儿的左右方向的撞击,能以设置于座席底座部14的扶手部及设置于靠背部13的侧壁部的二重构造来保护婴幼儿。因此,要考虑对于来自左右方向的撞击的强度而适宜地设定靠背部13的形状及厚度与左右扶手部四、30的形状、高度及厚度等。接着,利用图10至图12来说明本实施例中的座部12的构成。图10为本实施例中的座部12的整体斜视图。图11为图10所示的座部12的前视图。图12为从右侧观看图10所示的座部12的侧视图。参照图10至图12,座部12具有底壁部48,从下方抵接乘坐的婴幼儿的臀部;以及左右侧壁部49、50,从底壁部48的左右侧端部向上方外方侧立起。为了提高乘坐的婴幼儿的舒适性,底壁部48与左右侧壁部49、50以相互之间平滑地相连的方式一体形成。在底壁部48的下表面51的左侧端部设置有从下表面51向下突出的连结轴安装部52,左侧第三连结轴19a安装成从连结轴安装部52向外侧呈大致水平而延伸。同样的, 在下表面51的右侧端部设置有从下表面51向下突出的连结轴安装部53,右侧第三连结轴 19b安装成从连结轴安装部53向外侧呈大致水平而延伸。连结轴安装部52、53设置于底壁部48的前后方向中央略微偏前方侧,且与底壁部48 —体形成。在底壁部48的右侧端部的后端设置有向后方突出的连结轴插入部55。在连结轴插入部55的中央部形成有从后端60到前端61在前后方向呈大致直线状延伸的贯通沟槽 57。同样的,在底壁部48的左侧端部的后端设置有向后方突出的连结轴插入部M。在连结轴插入部M形成有从后端58到前端59在前后方向呈大致直线状延伸的贯通沟槽56。接着,利用图1至图12来针对本实施例中的儿童座椅11的组装构造进行说明。参照图1至图12,将靠背部13的下端部M配置在连结轴插入部M与连结轴插入部55之间的空间,从而使设置于靠背部13的下端部M的贯通孔25与设置于座部12的连结轴插入部M、55的贯通沟槽56、57相连通。然后,以穿过贯通孔25及贯通沟槽56、57的方式将第一连结轴15插入。如此一来,座部12通过第一连结轴15而可转动地连结至靠背部13的下端部对。此处,形成为第一连结轴15比座席底座部14的左扶手部四的内壁面47与右扶手部30的内壁面40之间的宽度还长的构成。而且,使第一连结轴15的左侧端部插入以大致呈V字形相连的形态设置于左扶手部四的左侧第一导槽17a及左侧第四导槽3 而保持于其中。同样的,使第一连结轴15的右侧端部插入以大致呈V字形相连的形态设置于右扶手部30的右侧第一导槽17b及右侧第四导槽3 而保持于其中。如此,靠背部13的下端部M与相当于座部12的后端部的连结轴插入部M、55通过第一连结轴15而卡接至座席底座部14。设置于座席底座部14的左扶手部四的内壁部47的左侧第二连结轴16a插入设置于靠背部13的左侧壁部22的左侧第二导槽18a。另外,设置于右扶手部30的内壁面40 的右侧第二连结轴16b插入设置于靠背部13的右侧壁部23的右侧第二导槽18b。如此,靠背部13通过第二连结轴16及第二导槽18而卡接至座席底座部14。即,如所述,靠背部13 通过第一连结轴15及第二连结轴16这两个轴而卡接至座席底座部14。安装至座部12的连结轴安装部52的左侧第三连结轴19a插入设置于座席底座部 14的左扶手部四的左侧第三导槽20a而保持于其中。另外,安装至座部12的连结轴安装部53的右侧第三连结轴19b插入设置于右扶手部30的右侧第三导槽20b而保持于其中。 如此一来,座部12通过第一连结轴15及第三连结轴19而卡接至座席底座部14。如所述,座部12、靠背部13及座席底座部14通过第一至第三连结轴及承接并保持这些连结轴的第一至第四导槽而相连结并组装起来。如此,便构成图1所示的儿童座椅 11。接着,利用图13至图15来针对本实施例中的儿童座椅11的后倾构造进行说明。 图13为从右侧观看靠背部13在第一后倾位置的情况的儿童座椅11的侧视图。图14为从右侧观看使靠背部13从第一后倾位置倾倒到第二后倾位置的情况的儿童座椅11的侧视图。图15为从右侧观看使靠背部13倾倒到最大后倾位置的情况的儿童座椅11的侧视图。参照图13至图15,在靠背部13位于第一后倾位置的情况,第一连结轴15位于与左侧第一导槽17a及右侧第一导槽17b的后端33、41抵接的位置。即,靠背部13的下端部 24以及相当于座部12的后端部的连结轴插入部M、55位于座席底座部14中的后端33、41 的位置。同时,设置于座席底座部14的左侧第二连结轴16a位于与设置于靠背部13的左侧第二导槽18a的下端27抵接的位置,而且右侧第二连结轴16b位于右侧第二导槽18b的
11下端四抵接的位置。在此状态,靠背部13的后倾角度由设置于座席底座部14的连结轴16的位置、与第一导槽17的后端33、41的位置所规定。即,在第一后倾位置的靠背部13的后倾角度如图13所示般表示成近似于通过连结轴16及抵接于后端33、41的连结轴15而画出的线62 与铅直方向所夹的角度Θ”另外,设置于座部12的左侧第三连结轴19a配置成与设置在座席底座部14的左侧第三导槽20a的后端44抵接,且右侧第三连结轴19b配置成与右侧第三导槽20b的后端 38抵接。S卩,座部12的相对于靠背部13的角度由相对于第一导槽17的后端33、41的第三导槽20的后端38、44的位置所规定。使靠背部13从图13所示的第一后倾位置往图14所示的第二后倾位置倾倒时,第一连结轴15从第一导槽17的后端33、41开始沿着第一导槽17的延伸方向往前方下方侧被引导而移动到第一导槽17的前端34、42的位置。同时,设置于座席底座部14的左侧第二连结轴16a会在左侧第二导槽18a的导引下,相对地从设置于靠背部13的左侧第二导槽 18a的下端27移动到上端沈的位置,且右侧第二连结轴16b会相对地从右侧第二导槽18b 的下端四移动到上端28的位置。在此状态,靠背部13的后倾角度由设置于座席底座部14的连结轴16的位置、与第一导槽17的前端34、42的位置所规定。即,在第二后倾位置的靠背部13的后倾角度可如图14所示般表示成近似于通过连结轴16及位于前端34、42的连结轴15而画出的线63 与铅直方向所夹的角度θ2。另外,设置于座部12的左侧第三连结轴19a会在左侧第三导槽20a的导引下,从设置于座席底座部14的左侧第三导槽20a的后端44移动到前端45的位置,且右侧第三连结轴19b会从右侧第三导槽20b的后端38移动到前端39的位置。如此,座部12会随着靠背部13 —边向前方下方侧移动一边从第一后倾位置倾倒到第二后倾位置的动作,而沿着第三导槽20的延伸方向往前方侧移动。即,座部12的相对于靠背部13的角度由相对于第一导槽17的前端34、42的第三导槽20的前端39、45的位置所规定。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儿童座椅11中,靠背部13从第一后倾位置倾倒到第二后倾位置时,靠背部13向前方下方侧移动而从图13所示的后倾角度θ工倾倒到图14所示的后倾角度θ 2。根据此构成,如图14所示,可在不会使靠背部13从第一后倾位置的位置(图 14中的两点划线Α)往背面侧大幅偏移的情况下使靠背部13后倾。借此,可实现在向前及向后这两种使用形态都能照顾到乘坐的婴幼儿的安全性的靠背部13的配置。以下针对此点进行说明。儿童座椅一般而言载置于汽车的座椅上,且利用安全带加以固定而使用。此处,就使用者的乘坐感受等的观点来看,汽车的座椅具有朝向车体前方隆起的倾斜。因此,从向前使用形态变更到向后使用形态的情况,使用者必然会需要使靠背部往背面侧后倾而调整到适于向后使用形态的后倾角度。在此情况,在过去的儿童座椅中,如前所述,以固定住的一个连结轴为中心而使靠背部转动,所以使靠背部往背面侧,即往车体前方侧后倾,就必然会使乘坐的婴幼儿的头部往车体前方侧移动。相对于此,在本实施例的儿童座椅11中,如所述般形成为通过相对地在导槽的内部移动的两个连结轴15、16,而可使靠背部13往前方下方移动同时后倾的构成。因此,如图14所示,即使使靠背部13从第一后倾位置后倾倒到第二后倾位置,从座席底座部14来看,靠背部I3也未往背面侧大幅偏移。因此,即使在将儿童座椅11变换到向后使用形态, 而产生必须使靠背部后倾的需要的情况,也可在使乘坐的婴幼儿的头部在前后方向的位置几乎保持固定的情况下使靠背部13后倾。如此,即使是在向后使用形态使靠背部后倾的情况,也可使婴幼儿的头部配置在靠近车体后方侧的位置,所以本实施例的儿童座椅11可实现在向前及向后这两种使用形态,撞击事故时的安全性都很良好的儿童座椅的座席构造。另外,在本实施例的儿童座椅11中,如所述,靠背部13的后倾角度θ ρ θ 2由第一导槽17、第二导槽18及第二连结轴16的配置所规定,且座部12的相对于靠背部13的角度由第三导槽20的相对于第一导槽17的配置所规定。因此,通过适宜地设计这些导槽的端部的位置及延伸方向以及第二连结轴16的位置,可做出从安全性及乘坐的婴幼儿的舒适性的观点来看皆为最优选的适于向前使用形态的第一后倾角度、适于向后使用形态的第二后倾角度以及座部12的相对于各种后倾角度的靠背部13的角度。再者,在本实施例中,靠背部13在第一后倾位置的情况,第一连结轴15抵接于左侧第一导槽17a的后端41及右侧第一导槽17b的后端33。而且,左侧第二连结轴16a与左侧第二导槽18a的下端27抵接,且右侧第二连结轴16b与右侧第二导槽18b的下端四抵接。另外,靠背部13在第二后倾位置的情况,第一连结轴15位于左侧第一导槽17a的前端 42及右侧第一导槽17b的前端34的位置。而且,左侧第二连结轴16a与左侧第二导槽18a 的上端26抵接,且右侧第二连结轴16b与右侧第二导槽18b的上端观抵接。根据此构成,在靠背部13位于第一后倾位置及第二后倾位置的位置这两种情况, 第一连结轴15会卡接在第一导槽17的端部,且第二连结轴16会卡接在第二导槽18的端部。如此,在靠背部13位于第一后倾位置或第二后倾位置的位置的情况,可使连结轴与导槽壁面的接触面积更大,所以可使靠背部13卡接至座席底座部14的强度提高。因此,可提高撞击事故时的儿童座椅11的撞击耐久性。使靠背部13从图14所示的第二后倾位置往图15所示的最大后倾位置后倾时,第一连结轴15从第一导槽17的前端34、42开始沿着第四导槽35的延伸方向往上方侧被引导而移动到第四导槽35的上端36、43的位置。S卩,靠背部13的下端部M被往上方侧抬高到上端36、43的位置。同时,设置于座席底座部14的左侧第二连结轴16a会相对地从设置于靠背部13的左侧第二导槽18a的上端沈移动到下端27的位置,且右侧第二连结轴16b 会相对地从右侧第二导槽18b的上端观移动到下端四的位置。在此状态,靠背部13的后倾角度由设置于座席底座部14的连结轴16的位置、与第四导槽35的上端36、43的位置所规定。即,在最大后倾位置的靠背部13的后倾角度可如图15所示般表示成近似于通过连结轴16及抵接到上端36、43的连结轴15而画出的线 64与铅直方向所夹的角度θ3。在座部12中,相当于座部12后端部的连结轴插入部Μ、55会随着第一连结轴15 的移动而被往上方侧抬高。此时,在设置于连结轴插入部Μ、55的贯通沟槽56、57的内部, 第一连结轴15的位置会相对地从贯通沟槽56、57的后端58、60往前端59、61移动。与此同时,设置于座部12的左侧第三连结轴19a会从设置于座席底座部14的左侧第三导槽20a 的前端45往上方移动而进入缺口部46,且右侧第三连结轴19b会从右侧第三导槽20b的前端39往上方移动而进入缺口部37。这些贯通沟槽56、57及缺口部37、46发挥用来容许座部12的移动的「游隙」的功能,使得座部12的移动圆滑进行。如此,座部12配置成随着靠背部13的动作而移动,并在靠背部13倾倒到最大后倾位置时成为大致水平。在此状态中, 座部12的相对于靠背部13的角度由相对于第四导槽35的上端36、43的缺口部37、46的位置所规定。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儿童座椅11通过使第一连结轴15从第一导槽17的后端 33,41移动到前端34、42接着从第一导槽17的前端34、42移动到第四导槽35的上端36、 43的一连串的动作,而可使靠背部13阶段性地以从第一后倾位置到第二后倾位置再接着到最大后倾位置的方式后倾。因此,使用者通过如上所述的容易的操作,可使儿童座椅11 的形态以从向前使用形态到向后使用形态再到床形态的方式变更。如此,本实施例的儿童座椅11可从多半将儿童座椅调整到床状态使用的年龄较小的新生儿及婴儿的时期一直使用到多半将儿童座椅调整到椅子状态使用的幼儿及学童的时期。另外,在本实施例的儿童座椅11中,靠背部13在最大后倾位置的后倾角度θ 3由第四导槽35、第二导槽18及第二连结轴16的配置所规定,且座部12的相对于靠背部13的角度由第三导槽20的相对于第四导槽35的上端36、43的配置所规定。如此,通过适宜地设计这些导槽的端部的位置及延伸方向以及第二连结轴16的位置,可做出从安全性及乘坐的婴幼儿的舒适性的观点来看皆为最优选的适于床形态的最大后倾角度以及适于床形态的相对于靠背部13的座部12的角度。即,本实施例的儿童座椅11可从新生儿及婴儿的时期一直使用到幼儿及学童的时期,且在向前、向后及床状态的任何使用形态,都可使撞击事故时的婴幼儿的安全性及婴幼儿的舒适性提高。另外,在本实施例的儿童座椅11中,如上所述,伴随着使靠背部13阶段性以从第一后倾位置到第二后倾位置再接着到最大后倾位置的方式后倾,第一连结轴15本身会先向前方下方移动,接着向前方上方移动。而且,随着第一连结轴15的移动,靠背部13及座部12也阶段性地往前方侧移动。即,本实施例的儿童座椅11形成为从椅子状态变到床状态时,靠背部13及座部12的位置会往更前方侧移动的构成。如此,因为可使在床状态的靠背部13及座部12的重心靠近座席底座部14的中心位置,所以可使儿童座椅11的重心更加稳定。另外,在本实施例的儿童座椅11中,形成为靠背部13从第二后倾位置倾倒到最大后倾位置时,靠背部13并非以第一连结轴15作为转动的基准点而后倾,而是以设置在座席底座部14的较高位置的第二连结轴16作为转动的基准点而后倾的构成。即,在将本实施例的儿童座椅11调成床状态的情况,靠背部13及座部12以第二连结轴16的位置为基准而卡定,所以可使靠背部13及座部12位在较高的位置。如此,在汽车车内将儿童座椅11 调成床状态的情况,可使靠背部13及座部12位在汽车的左右车门内壁所设置的靠手部的上方的位置,所以可防止靠背部13及座部12与车门的靠手部相干涉的情形。另外,在本实施例的儿童座椅11中,第一导槽17、第二导槽18及第四导槽35皆设置成以弯曲形状延伸的形态。根据此构成,第一连结轴15及第二连结轴16会在第一导槽17、第二导槽18及第四导槽35内沿着各导槽的延伸方向而平滑地做弯曲状的移动。因此,可使靠背部13更平滑地从第一后倾位置倾倒到第二后倾位置,然后再倾倒到最大后倾位置。再者,儿童座椅11可再具备有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为当靠背部13位在第一后倾位置、第二后倾位置及最大后倾位置时,用来将靠背部13卡止至座席底座部14。例如,此锁定机构可由下述构件所构成第一锁定用贯通孔,设置在靠背部13的左右侧壁部22、23 ; 第二锁定用贯通孔,在座席底座部14的左右扶手部四、30的三处位置,设置成当靠背部13 位在第一后倾位置、第二后倾位置及最大后倾位置的各位置时会与所述第一锁定用贯通孔相连通;以及锁定销,在靠背部13位在第一后倾位置、第二后倾位置及最大后倾位置时,插通所述第一锁定用贯通孔及所述第二锁定用贯通孔。根据此构成,可通过锁定销将靠背部 13锁定在第一后倾位置、第二后倾位置及最大后倾位置,因而可使撞击事故时的儿童座椅 11的撞击耐久性更为提高。再者,在所述实施例中,虽针对将第一连结轴安装在靠背部的下端部,将第一导槽设置在座席底座部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将第一连结轴或第一导槽设置在靠背部或座席底座部的任一方。此外,在所述实施例中,虽针对将第二连结轴设置于座席底座部,将第二导槽设置在靠背部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将第二连结轴或第二导槽设置在靠背部或座席底座部的任一方。此外,在所述实施例中,虽针对将第三连结轴设置于座部,将第三导槽设置在座席底座部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将第三连结轴或第三导槽设置在座部或座席底座部的任一方。再者,在所述实施例中,虽针对在靠背部位在第一后倾位置、第二后倾位置及最大后倾位置时,使第一至第三连结轴都与导槽的端部抵接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 也可形成为即使在靠背部位在第一后倾位置、第二后倾位置及最大后倾位置时,连结轴也不与导槽的端部抵接的构成。再者,在所述实施例中,虽针对将第一导槽设置成从后端往前方下方侧而延伸到前端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将设置成从后端往前方侧延伸。即,为了得到所述本发明的效果,只要以使靠背部一边向前方侧移动一边倾倒的方式来设置第一导槽、 第二导槽及第二连结轴即可。再者,在所述实施例中,虽针对使座部通过第一连结轴而连结至靠背部,且通过第三连结轴而连结至座席底座部,使座部也追随靠背部而阶段性地移动的构成进行说明,但也可为使座部与靠背部分离而安装至座席底座部的构成。这是因为即使为只有靠背部如所述从第一后倾位置倾倒至第二后倾位置,且座部固定至其他构件的构成,也可得到所述本发明的效果的缘故。再者,在所述实施例中,虽针对在座席底座部设置第四导槽,使儿童座椅可成为床状态的情况进行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为不设置第四导槽的构成,即,可为只使儿童座椅形成为向前及向后的椅子状态而使用的构成。再者,在所述实施例中,虽针对将本发明的座席构造应用于儿童座椅的情况进行说明,但不限定于此,本发明也可很有利地应用于婴儿车或婴儿椅(baby chair)等的具备有可后倾的座席构造的各种育儿器具。以上,参照附图针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附图的实施例。还可在与本发明相同的范围内,或均等的范围内,对于附图的实施例做各种的修正或变化。(产业实用性)本发明提供可使乘坐的婴幼儿的安全性、舒适性提高的育儿器具的座席构造,利用于具备座席构造的各种育儿器具都相当有利。
权利要求
1.一种育儿器具的座席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 座席底座部;以及靠背部,通过第一连结轴及第二连结轴而可后倾地连结至所述座席底座部; 所述第一连结轴安装于所述座席底座部或所述靠背部的任一方,用来承接所述第一连结轴并导引所述第一连结轴的移动的第一导槽则形成于所述座席底座部或所述靠背部的另一方;所述第二连结轴安装于所述座席底座部或所述靠背部的任一方,用来承接所述第二连结轴并导引所述第二连结轴的移动的第二导槽则形成于所述座席底座部或所述靠背部的另一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育儿器具的座席构造,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靠背部从第一后倾位置倾倒到第二后倾位置时,所述第一连结轴以从所述第一导槽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的方式被导引,且所述第二连结轴从所述第二导槽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的方式被导引。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育儿器具的座席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槽以向上方侧弓起的弯曲状延伸,所述第二导槽以向后方侧弓起的弯曲状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育儿器具的座席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结轴安装于所述靠背部,所述第一导槽形成于所述座席底座部; 所述第二连结轴安装于所述座席底座部,所述第二导槽形成于所述靠背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育儿器具的座席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槽以向上方侧弓起的弯曲状,从该第一导槽后端延伸到位于该后端的前方下方侧的前端;所述第二导槽以向后方侧弓起的弯曲状,从上端延伸到下端; 且当所述靠背部从所述第一后倾位置倾倒到所述第二后倾位置时,所述第一连结轴以从所述第一导槽的后端移动到前端的方式被导引,且所述第二连结轴以从所述第二导槽的下端移动到上端的方式被导引。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育儿器具的座席构造,其特征在于,还具备有通过所述第一连结轴而连结至所述靠背部的座部;所述座部及所述座席底座部通过第三连结轴而相连结;所述第三连结轴安装于所述座部或所述座席底座部的任一方,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用来承接所述第三连结轴并导引所述第三连结轴的移动的第三导槽则形成于所述座部或所述座席底座部的另一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育儿器具的座席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结轴安装于所述座部,所述第三导槽形成于所述座席底座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育儿器具的座席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座席底座部还设置有第四导槽,该第四导槽与所述第一导槽的前端相连而往上方侧延伸,用来导引所述第一连结轴往上方的移动;当所述第一连结轴移动到所述第四导槽的上端时,所述靠背部倾倒到最大后倾位置, 所述育儿器具成为床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育儿器具的座席构造,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连结轴从所述第四导槽的下端移动到上端时,所述第二连结轴以从所述第二导槽的上端移动到下端的方式被导引。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育儿器具的座席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导槽以向前方侧弓起的弯曲状,从下端延伸到上端。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育儿器具的座席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育儿器具为用于汽车的儿童座椅。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育儿器具的座席构造,从婴儿一直到学童都可使用,而且在依照婴幼儿的年龄而异的任何使用形态,都可实现从婴幼儿的安全性及舒适性的观点来看最优选的座席的配置。此座席构造具备有座席底座部(14)、以及通过第一连结轴(15)及第二连结轴(16)而可后倾地连结至座席底座部(14)的靠背部(13)。其中,第一连结轴(15)安装于座席底座部(14)或靠背部(13)的任一方,用来承接第一连结轴(15)的第一导槽(17)则形成于另一方。第二连结轴(16)安装于座席底座部(14)或靠背部(13)的任一方,用来承接第二连结轴(16)的第二导槽(18)则形成于另一方。
文档编号B60N2/28GK102371918SQ20111020183
公开日2012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14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15日
发明者河野治生 申请人:爱普力卡幼儿产品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