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栅百叶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80437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格栅百叶窗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格栅百叶窗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具有如下格栅百叶窗装置:该格栅百叶窗装置能够基于设置在车身前部的格栅开口部的活动翼片的开闭动作,控制从该格栅开口部流入到车身内的空气的流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及专利文献2)。即,例如在高速行驶时,通过使活动翼片为闭状态而限制空气向车身内的流入,能够提高空气动力性能(例如“Cd值”等)。并且,在发动机起动时,通过抑制导入到散热器的流量,能够缩短预热时间。进而,在发动机温度存在上升倾向的情况下,通过使活动翼片为打开状态而增加流入发动机室内的流量,能够适当管理发动机温度。并且,构成格栅百叶窗装置的活动翼片中的多数具有支承为转动自如的转动轴。进而,基于该转动轴的转动进行开闭动作。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58 - 139519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 - 1503号公报但是,在流入到格栅开口部内的空气流中含有雨或雾等水滴。因此,在以往的结构中,存在附着在活动翼片上的水滴顺着转动轴而进入轴承部的可能性。并且,为使活动翼片顺畅地动作,需要在翼片部的两端设定一定的余隙(间隙)。然而,存在因流入该间隙的空气与轴承部接触而该空气流中含有的水滴进入该轴承部的可能性。进而,存在因水滴中含有的尘埃等异物或水滴冻结等而妨碍转动轴的顺畅转动的顾虑,在该点上还余留有改善的余地。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水滴进入轴承部、并能够确保活动翼片的顺畅的开闭动作的格栅百叶窗装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格栅百叶窗装置,该格栅百叶窗装置能够基于活动翼片的开闭动作控制从车身前部的格栅开口部流入所述车身内的空气的流量,所述活动翼片具有被转动自如地支承的转动轴、且设置于所述格栅开口部,该格栅百叶窗装置的主旨为,所述转动轴具有配置在所述空气的流路内的露出部;在所述露出部设置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第一遮挡壁,并且,在所述空气的流入方向上的所述露出部的前方,设置有沿着与所述流入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二遮挡壁。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利用第一遮挡壁遮挡经由转动轴的水滴的移动,能够防止附着在活动翼片上的水滴顺着转动轴进入轴承部。并且,通过利用第二遮挡壁遮挡从格栅开口部流入的空气,能够防止空气流中含有的水滴附着于转动轴的露出部。此外,利用彼此的延伸方向交叉的第一遮挡壁及第二遮挡壁形成具有混合空间的所谓迷宫构造。进而,能够利用该迷宫构造避免空气流中含有的水滴与轴承部接触。结果,能够防止水滴进入轴承部,并能够确保活动翼片的顺畅的开闭动作。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主旨为,所述格栅百叶窗装置具备在轴向离开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一遮挡壁。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更有效地遮挡经由转动轴的水滴的移动。此外,在因尺寸误差或活动翼片的轴向移动等而形成为轴承部附近的第一遮挡壁与轴承部接触的状态的情况下,通过接触的第一遮挡壁作为限制器来限制活动翼片的轴向移动,从而其它第一遮挡壁有效地发挥作用。结果,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水滴进入轴承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主旨为,所述活动翼片具有设置在从所述转动轴偏心的位置的翼片部,并且,在所述转动轴处于与活动翼片的打开状态对应的转动位置时,所述翼片部配置在比所述转动轴的轴心靠重力方向下侧的位置。根据上述 结构,附着于翼片部的水滴难以从该翼片部向转动轴移动。结果,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水滴进入轴承部。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主旨为,在所述活动翼片的翼片部,形成有沿着与所述转动轴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槽。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以使各槽内的水滴借助重力或风压等而从翼片部的宽度方向端部向中央侧流动的方式设定各槽的延伸设置方向,能够使附着于翼片部的水滴从转动轴的附近离开。由此,能够抑制经由转动轴的水滴的移动,结果,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水滴进入各轴承部。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水滴进入轴承部、并能够确保活动翼片的顺畅的开闭动作的格栅百叶窗装置。

图1是示出搭载有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格栅百叶窗装置的车辆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格栅百叶窗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活动翼片的俯视图。图4是示出活动翼片的转动轴及其轴承部的剖视图。图5是活动翼片的剖视图。图6是活动翼片处于打开状态时的格栅百叶窗装置的主视图。图7是表示设置于转动轴的凸缘的其他例的剖视图。图8是示出设置于转动轴的前方的罩的其他例的剖视图。标记说明1...车辆,2...车身,3...发动机室,4...发动机,7...格栅开口部,10...格栅百叶窗装置,13...框架,13AU3B...开口部,14...活动翼片,15...致动器部,16...侧面,17...内侧面,19...翼片部,19a...上表面,19b、19c...翼片末端,20、21、41...转动轴,22...连接部,23、24...轴承部,25...孔,26...洞,30、31...露出部,32、42...凸缘,33(33a,33c),43...罩,37.…槽,44.…辅助壁,FP….流路,P0.…轴心。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根据附图说明将本实用新型具体化了的一实施方式。在图1所示的车辆I中,在形成于车身2的内部的发动机室3收容有用于冷却器发动机4的散热器5a以及空调用的冷凝器5b。并且,在车身2的前部(该图中为左侧的端部)形成有将车辆前方的外部空间和车身2的内部空间连通的格栅开口部7。进而,上述散热器5a及冷凝器5b配置在发动机4的前方,以便与从该格栅开口部7流入发动机室3的空气接触。并且,在散热器5a及冷凝器5b的后方(该图中为右侧)设置有风扇6。进而,通过该风扇6旋转,可使空气高效地朝散热器5a及冷凝器5b流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格栅开口部7形成在保险杠8的下方。并且,在格栅开口部7的开口端7a安装有构成其图案设计面(下格栅)的格栅板9。进而,本实施方式的车辆I具备格栅百叶窗装置10,该格栅百叶窗装置10能够控制从车辆I的格栅开口部7流入发动机室3内的空气的流量。详细叙述,格栅百叶窗装置10具备:框状的框架13,该框架13固定于车身2的下部构造体12,形成从格栅开口部7流入的空气的流路FP ;以及多个活动翼片14,该多个活动翼片排列配置在框架13的框内。如图2所示,框架13与在车身2的前方开口的格栅开口部7对应,以沿车身2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横宽的方式形成。并且,在框架13的框内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设置有具有大致柱状外形的致动器部15。进而,在由该致动器部15划分的左右开口部13A、13B内,分别并列地配设有两列活动翼片14。如图3所示,各活动翼片14具有沿框架13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条平板状的翼片部19。并且,在翼片部19的宽度方向两端分别同轴地设置有向翼片部19的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转动轴20、21。具体而言,在翼片部19的宽度方向两端分别形成有大致圆板状的连接部22,各转动轴20、21设置在这些各连接部22的中心部。进而,如图2及图4所示,通过这些各转动轴20、21分别被轴承部23、24轴支承,各活动翼片14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置在各开口部13A、13B内,该轴承部23、24设置在各转动轴20、21所对应的致动器部15的两侧面16以及与该两侧面16对置的框架13的内侧面17。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致动器部15侧的各轴承部23分别由设置在致动器部15的两侧面16的孔25构成。并且,框架13侧的各轴承部24分别由设置在框架13的内侧面17的洞26构成。进而,通过转动轴20、21分别插入所对应的孔25及洞26,各活动翼片14被支承为以这些转动轴20、21为转动中心而转动自如。另外,在致动器部15的内部设置有具有孔27的板状部28。并且,在转动轴20的末端20a,设置有在轴向离开配置的一对凸缘29a、29b。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动轴20的末端20a插入孔27内,并且其各凸缘29a、29b夹住板状部28,由此来限制各活动翼片14的轴向移动。并且,各转动轴20、21分别具有配置在上述框架13所形成的空气的流路FP内的部分(露出部30、31)。即,在设置有各转动轴20的轴承部23的致动器部15的两侧面16与翼片部19之间、以及设置有各转动轴21的轴承部24的框架13的内侧面17与翼片部19之间,设定有一定的余隙(间隙)。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此,能够使各活动翼片14不与框架13及致动器部15干涉地进行顺畅的转动。[0038]致动器部15通过驱动以上述方式被各轴承部23、24支承的各转动轴20而使各活动翼片14与该各转动轴20 —体地转动。即,各活动翼片14通过向形成为翼片部19与从格栅开口部7流入的空气的流入方向平行的状态的方向(参照图1,为顺时针方向)转动而成为打开状态。进而,通过向形成为翼片部19与上述流动方向交叉的状态的方向(参照该图1,为逆时针方向)转动而成为闭状态。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格栅百叶窗装置10,利用致动器部15对如上的各活动翼片14的转动进行控制。进而,能够根据基于上述各活动翼片14的转动的开闭动作,控制从格栅开口部7流入发动机室3内的空气的流量。(轴承部的防水构造)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轴承部的防水构造。如图3及图4所示,在各转动轴20、21分别设置有沿轴向离开配置的多个凸缘32。具体而言,在配置在框架13所形成的空气的流路FP内的各转动轴20、21的露出部30、31,分别各形成有两个凸缘32。进而,各凸缘32形成为遍及露出部30、31的整周而向径向外侧关出的大致圆环板状。并且,如图2及图4所示,在框架13的框内形成有罩33,该罩33配置在空气的流入方向上的各转动轴20、21的露出部30、31的前方,由此来遮挡从格栅开口部7流入的空气。具体而言,在转动轴20侧(图4中为右侧的转动轴)的露出部30的前方,配置有设置在致动器部15的两侧面16的大致平板状的各罩33a。并且,在转动轴21侧(图4中为左侧的转动轴)的露出部31的前方,配置有设置在框架13的内侧面17的大致平板状的各罩33c。进而,这些各罩33a、33c分别以与空气的流入方向(图4中为从下侧朝向上侧的方向)交叉的方式沿着框架13的上下方向(车身2的上下方向)延伸设置(参照图2)。此外,在翼片部19的宽度方向两端形成有切口 35。进而,各罩33a、33c沿着各转动轴20、21的轴线方向延伸设置,由此,各罩33a、33c的一部分配置在这些各切口 35内。S卩,从翼片部19顺着各转动轴20、21向各轴承部23、24的水滴的移动被设置在露出部30、31的作为第一遮挡壁的各凸缘32遮挡。并且,作为第二遮挡壁的各罩33 (33a、33c)遮挡从格栅开口部7流入的空气,由此,空气流中包含的水滴不会附着于露出部30、31。此外,沿与空气的流入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各罩33 (33a、33c)呈与向各转动轴20、21的径向外侧突出的各凸缘32也交叉的位置关系。因此,利用彼此的延伸方向交叉的上述各凸缘32及各罩33(33a、33c)形成具有混合空间的所谓迷宫构造(迷宫式构造)。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该迷宫构造,使流入的空气流中包含的水滴不与各轴承部23、24接触。并且,如图5所不,在各活动翼片14中,翼片部19设直于从各转动轴20、21偏心的位置。具体而言,各转动轴20、21的轴心PO位于呈圆板状的连接部22的中心部,与此相对,翼片部19设置于该连接部22的周缘部分。进而,如图6所示,各活动翼片14形成为:当其转动轴20、21位于与该各活动翼片14的打开状态对应的转动位置时,翼片部19配置在比各转动轴20、21的轴心PO靠重力方向下侧(在该图中为下侧)的位置。进一步,如图2 图4所示,在各活动翼片14的翼片部19上,在其上表面19a形成有与空气的流入方向交叉的多个槽37。具体而言,这些槽37形成在翼片部19的宽度方向两端附近。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活动翼片14形成为,即使在全打开状态下,配置在空气的流入方向上游侧(图3中为下侧)的翼片末端(翼片部19的末端)19b也配置在比配置在空气的流入方向上游侧(图3中为上侧)的翼片末端19c靠重力方向下侧(参照图6,在该图中为下侧)的位置。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格栅百叶窗装置10构成为,在行驶风的影响小的低车速时,各活动翼片14变成打开状态。进而,各槽37沿与空气的流入方向斜交的方向延伸设置,以使该各槽37内的水滴借助重力而从翼片部19的宽度方向端部向中央侧流动。综上,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I)各活动翼片14具备:大致长条平板状的翼片部19 ;以及设置在该翼片部19的宽度方向两端的转动轴20、21。各转动轴20、21具有配置在空气的流路FP内的露出部30、31,并且,在这些各露出部30、31设置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环状的凸缘32。进而,在各露出部30、31的前方形成有沿着与空气的流入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罩33。根据上述结构,作为第一遮挡壁的凸缘32遮挡经由各转动轴20、21的水滴的移动,由此,能够防止附着在翼片部19的水滴顺着各转动轴20、21进入各轴承部23、24。并且,作为第二遮挡壁的各罩33遮挡从格栅开口部7流入的空气,由此,能够防止该空气流中含有的水滴附着于露出部30、31。此外,利用彼此的延伸方向交叉的上述凸缘32及各罩33形成具有混合空间的所谓迷宫构造。进而,能够利用该迷宫构造避免所流入的空气流中含有的水滴与各轴承部23、24接触。结果,能够防止水滴进入各轴承部23、24,从而能够确保各活动翼片14的顺畅的开闭动作。(2)在各露出部30、31分别设置有沿轴向尚开配置的多个(两个)凸缘32。通过形成为这样的结构,能够更有效地遮挡经由各转动轴20、21的水滴的移动。此外,在因尺寸误差或各活动翼片14的轴向移动等而成为轴承部23、24侧的凸缘32与轴承部23、24接触的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外侧(轴承侧)的凸缘32成为限制器来限制活动翼片的轴向移动,从而使内侧(翼片部侧)的凸缘32作为遮挡壁有效地发挥作用。结果,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水滴进入各轴承部23、24。(3)在各活动翼片14中,翼片部19设置在从各转动轴20、21偏心的位置。进而,各活动翼片14构成为:当其转动轴20、21处于与该各活动翼片14的打开状态对应的转动位置时,翼片部19配置在比各转动轴20、21的轴心PO靠重力方向下侧的位置。根据上述结构,附着于翼片部19的水滴难以从该翼片部19向各转动轴20、21移动。结果,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水滴进入各轴承部23、24。(4)在各活动翼片14的翼片部19,在其上表面19a形成有与空气的流入方向交叉的多个槽37。进而,各槽37沿与空气的流入方向斜交的方向延伸设置,以使该各槽37内的水滴借助重力而从翼片部19的宽度方向端部向中央侧流动。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附着于翼片部19的水滴从各转动轴20、21的附近离开。由此,能够抑制经由各转动轴20、21的水滴的移动,结果,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水滴进入各轴承部 23,240(5)在翼片部19的宽度方向两端形成有切口 35。进而,各罩33沿各转动轴20、21的轴线方向延伸设置,从而其一部分配置于上述各切口 35内。 这样,通过沿着各转动轴20、21的轴线将各罩33延伸设置到与翼片部19重叠的位置,能够更有效地遮挡各露出部30、31前方的空气流。结果,能够降低流入设定于翼片部的宽度方向两端的间隙的空气的流量。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按以下方式变更。.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为:从格栅开口部7流入的空气被引入形成于车身2内的发动机室3内。但是,不限于此,只要是能够基于各活动翼片14的开闭动作控制所流入的空气的流量的车身2的内部空间即可,空气的引入目的地也可以不是发动机室3。即,例如,也可以是散热器5a或冷凝器5b等那样的热交换器的收容室等,只要具有可导入从格栅开口部7流入的空气的空间即可,也可以应用于发动机配置在车身的后部或中央的车辆或电动汽车等、不将发动机搭载于比车厢靠前方的车身内空间的车辆中。.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为:通过将活动翼片14的各转动轴20、21插入设置于致动器部15的两侧面16的孔25以及设置于框架13的内侧面17之间的洞26来构成各轴承部23、24。但是,不限于此,作为转动轴的轴承部,也可以具体化为使用其他形式的滑动轴承或滚动轴承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各活动翼片14以转动轴20、21为转动中心且翼片部19 一体转动。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如专利文献I所示的例子那样,转动轴不一定是活动翼片的转动中心。即,只要是具有被转动自如地支承的转动轴、并具有通过该转动轴的转动而进行开闭动作的活动翼片的装置即可,也可以基于摆动或滑动等来进行活动翼片自身的开闭动作的装置。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在由致动器部15划分的框架13的各开口部13A、13B内,分别并列配设有两列活动翼片14。但是,各活动翼片的数目未必限定于此。即,例如,也可以是具备三列以上的活动翼片的结构。并且,也可以是各活动翼片排列成一列的装置。进而,也可以应用于通过一个活动翼片的开闭动作来进行流量控制的装置。 此外,也可以适当变更致动器部15的配置或活动翼片的排列。例如,也可以在框架13的宽度方向端部配置致动器部。并且,也可以具有沿上下方向架设的转动轴等,从而具体化成在框架的框内纵向排列各活动翼片的结构。.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在各转动轴20、21的露出部30、31设置圆环板状的凸缘32来作为第一遮挡壁。但是,不限于此,对于第一遮挡壁的形状而言,只要能够遮挡经由各转动轴20、21的水滴的移动即可,例如也可以如图7所示的转动轴41那样形成为具备伞状的凸缘42的结构。并且,从轴向观察时的第一遮挡壁的外形也不限于圆形。另外,为了遮挡经由各转动轴20、21的水滴的移动,优选呈遍及整周而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环形状,但若可通过重力的影响或多个第一遮挡壁之间的配置等确保遮挡性,则不一定局限于此。.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凸缘32的数目设为“两个”,但对于第一遮挡壁的数目而言,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另外,若考虑与上述那样的轴承部23、24之间的接触,优选是两个以上,但也可以是如下结构:通过另外设置限制器等其他结构来避免与轴承部23、24之间的接触,从而将第一遮挡壁设为一个。.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对致动器部15侧的转动轴20以及框架13侧的转动轴21全都分别设置对应的各凸缘32即罩33。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具体化为在一部分转动轴不设置上述的 与第一遮挡壁及第二遮挡壁对应的部件的结构。例如,在与格栅开口部7的横向宽度相比,构成格栅百叶窗装置10的框架13的横向宽度足够宽的情况下,流入格栅开口部7内的空气以及空气流中含有的水滴难以与位于宽度方向两端的框架13侧的各轴承部24的附近接触。因此,在这样的结构中,对于由上述各轴承部24支承的转动轴21而言,存在可以废除各凸缘32及罩33的情况。[006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在各转动轴20、21的露出部30、31的前方分别配置大致平板状的罩33 (33a、33c)来作为第二遮挡壁。但是,第二遮挡壁的形状不一定限于此,只要具有沿着与空气的流入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设置的部分、并能够遮挡从格栅开口部7流入的空气即可,可以适当变更为例如弯曲板状等。.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为:罩33a设置在致动器部15的两侧面16,罩33c设置在框架13的内侧面17。但是,对于设置(或固定)第二遮挡壁的部位而言,并不一定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形成为活动翼片具备与第二遮挡壁相当的部位的结构。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翼片部19的宽度方向两端形成有切口 35。进而,各罩33沿着各转动轴20、21的轴线延伸设置到与翼片部19重叠的位置,以使各罩33的一部分配置在这些各切口 35内。但是,不限于此,只要翼片部19配置在露出部30、31的前方,并能够遮挡该各露出部30、31的前方的空气流即可。即,也可以在翼片部不形成切口,并且,第二遮挡壁也可以不与翼片部重叠。另外,对于这样的第二遮挡壁的功能而言,优选至少能够防止所流入的空气流中含有的水滴附着于转动轴的比第一遮挡壁靠轴承部侧的部分。进而,更优选为,只要能够防止水滴附着于露出部整体即可。 并且,如图8所示,在构成第二遮挡壁的罩43,形成有向转动轴21侧延伸的辅助壁44。进而,也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将各活动翼片14配置成,使得该辅助壁44被作为第一遮挡壁的各凸缘32夹着。通过形成为这样的结构,由第一遮挡壁及第二遮挡壁构成的迷宫构造变成更复杂的构造。结果,能够更有效地避免流入的空气流中含有的水滴与各轴承部23、24接触。另外,也可以设置多个辅助壁44,并且,也可以不形成为被各凸缘32夹着那样的配置。.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形成于翼片部19的上表面19a的各槽37沿与空气的流入方向斜交的方向延伸设置,以使该各槽37内的水滴借助重力而从翼片部19的宽度方向端部向中央侧流动。但是,对于相对于上述空气的流入方向的各槽37的延伸设置方向而言,不一定限定于图2 图4所示的方向,可以根据活动翼片进行开动作时的翼片部的倾斜、或行驶风的状态等进行适当变更。即,例如,在考虑到行驶风的影响时,也可以按照使得水滴借助风压从翼片部19的宽度方向端部向中央侧流动的方式设定各槽37的倾斜。.并且,在翼片部的上表面形成沿与空气的流入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多个突条。进而,也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将这些各突条之间形成为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槽37同样的“供水滴流动的槽”。.此外,本实用新型也可以具体化成在翼片部的上表面未形成槽的结构、以及翼片部未配置在从转动轴偏心的位置的结构。即使是这样的结构,也能够利用第一遮挡壁及第二遮挡壁而获得一定的效果。其次,将从以上实施方式能够掌握的技术思想与效果一起叙述。(一)上述第二遮挡壁的特征在于,该第二遮挡壁沿着上述转动轴的轴线方向延伸设置到与上述翼片部重叠的位置。由此,能够更有效地遮挡露出部前方的空气流。结果,能够降低流入设定在翼片部的宽度方向两端的间隙的空气的流量。
权利要求1.一种格栅百叶窗装置,该格栅百叶窗装置能够基于活动翼片的开闭动作控制从车身前部的格栅开口部流入所述车身内的空气的流量,所述活动翼片具有被转动自如地支承的转动轴、且设置于所述格栅开口部, 所述格栅百叶窗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轴具有配置在所述空气的流路内的露出部; 在所述露出部设置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第一遮挡壁,并且, 在所述空气的流入方向上的所述露出部的前方,设置有沿着与所述流入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二遮挡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格栅百叶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格栅百叶窗装置具备在轴向离开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一遮挡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格栅百叶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动翼片具有设置在从所述转动轴偏心的位置的翼片部,并且,在所述转动轴处于与活动翼片的打开状态对应的转动位置时,所述翼片部配置在比所述转动轴的轴心靠重力方向下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格栅百叶窗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活动翼片的翼片部,形成有沿着与所述转动轴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格栅百叶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遮挡壁沿着所述转动轴的轴线方向延伸设置到与所述翼片部重叠的位置。
专利摘要提供一种格栅百叶窗装置,能够防止水滴进入轴承部、并能够确保活动翼片的顺畅的开闭动作。各活动翼片(14)具备大致长条平板状的翼片部(19);以及设置在该翼片部(19)的宽度方向两端的转动轴(20、21)。各转动轴(20、21)具有配置在空气的流路(FP)内的露出部(30、31),并且,在这些各露出部(30、31)设置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环状的凸缘(32)。进而,在各露出部(30、31)的前方形成有沿着与空气的流入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罩(33)。
文档编号B60K11/04GK203046875SQ20122049519
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17日
发明者堀健二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