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拖曳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46041阅读:4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后拖曳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后轮驱动的后悬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后悬架的后拖曳臂。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前轴用汽油作为驱动,后轴用电机作为驱动的混合四驱技术,尚处于概念开发阶段,后驱动技术与后悬架设计密切相关,后拖曳臂作为后拖曳臂式后悬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有足够的强度,承受车轮上下跳动及汽车启动、制动时所受的力。目前,广泛使用的后拖曳臂通常由拖曳臂上体、拖曳臂上体构成中部为空心的壳体状,通常使用一体成形技术,例如2004年10月27日公开的CN200320110187.8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就公开这样一种后拖曳臂,这种后拖曳臂采用钢板整体冲压成形技术,由于受到制造工艺的限制,这种后拖曳臂厚度最多为4.5mm,且工艺性差,再增大成形将变得困难,且随着料厚的增加,废件率将增大,导致这种采用冲压成形制得的后拖曳臂强度很难满足要求,从而影响产品的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汽车后悬架的后拖曳臂,确保后拖曳臂高强度的同时有利于布置后驱动轴。为解决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后拖曳臂包括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所述第一构件为一铸件,且一端设有连接孔,通过紧固件与第二构件相连,远离连接处的一端开设有一供后驱动轴通过的第一孔,第一构件上设有与导向杆、上控制臂、下控制臂连接的连接部。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第一构件采用铸造工艺成型,有利于选择合适的形状和尺寸,可以满足后驱动轴从第一构件上孔中穿过驱动的强度要求及空间要求。这种后拖曳臂的第一构件采用铸造工艺,强度高,能够满足后驱动轴对拖曳臂的高强度要求和空间要求,制造的产品质量好,且有利于布置后驱动轴。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状态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第一构件10和第二构件20,所述第一构件10为一铸件,一端设有连接孔,通过紧固件与第二构件20相连,远离连接处的一端开设有一供后驱动轴60通过的第一孔11,第一构件10的上设有与导向杆50、上控制臂70、下控制臂40连接的连接部。第一构件10采用铸造工艺,具有强度高的优点,中心开有第一孔11,供后驱动轴60从中穿过,实现驱动,第一孔11四周布置有四个连接通孔,通过螺栓与制动器总成相连。所述第二构件20为一冲压件,远离第一构件10和第二构件20的连接处的第二构件20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孔21。第二构件20主要是实现后悬架纵向限位功能,且第二构件20采用冲压工艺,效率高,节约了制造的成本。所述连接孔布置成三角形的三个孔,其中两个孔的连线位于铅垂方向,另一个孔位于上述两孔的旁侧且靠近第二孔21的一侧。且该孔的中心位于第一孔11和第二孔21中心连线上,三个孔构成一个平面,起到更好的连接作用,且两构件之间采用紧固件连接,灵活性大,更易控制。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13、第二连接部14及第三连接部12,第一连接部13和第二连接部14间隔布置在第一构件10的上端,且分别与导向杆50和上控制臂70相连,第三连接部12大致与第二连接部14处在错位位置,且与下控制臂40相连,下控制臂40上设有一连接后滑柱30的连接部,工作时后滑柱30起到减震缓冲的作用。上述第一、二、三连接部13、14、12均为羊角形杆臂状,其上开有连接孔,也就是说,第一连接部13由两平行且同向的悬置状杆臂构成,第二连接部14由两平行且同向的悬置状杆臂构成,第三连接部12由两平行且同向的悬置状杆臂构成。由于连接部12、13、14采用羊角状,结构简单,满足后拖曳臂的空间要求,有利于布置后驱动轴,也就是说与轮毂及车轮相连的后拖曳臂的第一构件10采用铸件形式,可以确保其承载能力,而与第一构件10相连构成后拖曳臂总成的第二构件20采用冲压件,只是与车身下纵梁相连,而其承载能力可以满足,这样本实用新型通过铸件和冲压件相结合的方式构成后拖曳臂总成可以发挥两者的优点,减少制造成本的同时满足功能要 求。
权利要求1.一种后拖曳臂,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第一构件(10)和第二构件(20),所述第一构件(10)为一铸件,且一端设有连接孔,通过紧固件与第二构件(20)相连,远离连接处的一端开设有一供后驱动轴(60)通过的第一孔(11),第一构件(10)上设有与导向杆(50)、上控制臂(70)、下控制臂(40)连接的连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拖曳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构件(20)为一冲压件,远离第一构件(10)和第二构件(20)的连接处的第二构件(20)的一端开设有一与车身下纵梁相连的第二孔(2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拖曳臂,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布置成三角形的三个孔,其中两个孔的连线位于铅垂方向,另一个孔位于上述两孔的旁侧且靠近第二孔(21)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拖曳臂,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13)、第二连接部(14)及第三连接部(12),第一连接部(13)和第二连接部(14)间隔布置在第一构件(10)的上端,且分别与导向杆(50)和上控制臂(70)相连,第三连接部(12)与第二连接部(14)处在错位位置,且与下控制臂(40)相连,上述第一连接部(13)由两平行且同向的悬置状杆臂构成,第二连接部(14)由两平行且同向的悬置状杆臂构成,第三连接部(12)由两平行且同向的 悬置状杆臂构成,其上开有连接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后轮驱动的后悬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后悬架的后拖曳臂。它包括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所述第一构件为一铸件,且一端设有连接孔,通过紧固件与第二构件相连,远离连接处的一端开设有一供后驱动轴通过的第一孔,第一构件上设有与导向杆、上控制臂、下控制臂连接的连接部。所述的第二构件为一冲压件,远离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连接处的第二构件的一端开设有一与车身下纵梁相连的孔。本实用新型具有强度高,制造的产品质量好等优点,能够满足后驱动轴对拖曳臂的高强度要求和空间要求。
文档编号B60G7/00GK203110857SQ20132007957
公开日2013年8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7日
发明者武静 申请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