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乘用车后悬架a型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98715阅读:404来源:国知局
一种乘用车后悬架a型臂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乘用车后悬架A型臂,A型臂为中空薄壁铸件,其包括A型臂本体,A型臂主体左侧设有四个固定耳,四个固定耳通过球面销和导向杆与车辆后转向节连接,A型臂主体右侧延伸有两个弯臂,两个弯臂端部均设有衬套,两个弯臂均通过螺栓与副车架固定连接;上控制臂一端通过螺栓与后转向节连接,另一端通过螺栓与副车架连接;前束调整臂一端通过球头与后转向节连接,另一端通过螺栓与副车架连接;螺旋弹簧带减振器总成下端通过螺栓与上控制臂连接,螺旋弹簧带减振器总成上端与车身固定连接,副车架与车身固定连接。该乘用车后悬架A型臂能够优化橡胶衬套的解耦效果,提高连杆的承载能力。
【专利说明】 一种乘用车后悬架A型臂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大载荷乘用车后悬架系统,具体涉及一种乘用车后悬架A型臂。

【背景技术】
[0002]目前高档乘用车后悬架多为多连杆独立悬架,多连杆独立悬架由于其可控参数的增加而具有良好的操控性和舒适性,因此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传统的多连杆独立悬架也有明显的弱点:首先由于硬点约束和各杆件之间的布置及运动空间限制,杆件尺寸和橡胶衬套的尺寸不容易加大,因此传统多连杆后悬架很难用于大载荷的乘用车;其次是衬套对制动力矩的解耦效果不是很理想,由于各杆系是彼此独立的,所以在制动时所有杆件都会参与抵抗制动力矩、所有衬套都会受到制动力矩的作用,这会影响衬套在悬架性能方面的表现。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乘用车后悬架A型臂,能够优化橡胶衬套的解耦效果,提高连杆的承载能力。
[0004]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一种乘用车后悬架A型臂,后悬架包括上控制臂、前束调整臂、副车架、螺旋弹簧带减振器总成,上控制臂一端通过螺栓与后转向节连接,另一端通过螺栓与副车架连接;前束调整臂一端通过球头与后转向节连接,另一端通过螺栓与副车架连接;螺旋弹簧带减振器总成下端通过螺栓与上控制臂连接,螺旋弹簧带减振器总成上端与车身固定连接,副车架与车身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乘用车后悬架A型臂为中空薄壁铸件,其包括A型臂本体,A型臂主体左侧设有四个固定耳,四个固定耳通过球面销和导向杆与车辆后转向节连接,A型臂主体右侧延伸有两个弯臂,两个弯臂端部均设有衬套,两个弯臂均通过螺栓与副车架固定连接。
[0006]技术方案主要特点为:将传统多连杆独立悬架的两个下杆合成一个独立的控制臂一A型臂,将传统多连杆独立悬架的两个上杆改为一个上控制臂,同时保留传统多连杆独立悬架的前束调整臂;A型臂通过球面销和导向杆与转向节连接。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乘用车后悬架结构示意图;
[0008]图2为乘用车后悬架A型臂结构俯视图;
[0009]图3为图2的左视图;
[0010]图4为图2的正视图;
[0011]图5为乘用车后悬架与车辆后转向节的装配分解示意图;
[0012]图6为乘用车后悬架与车辆后转向节的另一方向的装配分解示意图;
[0013]图中:
[0014]1、A型臂,2、上控制臂,3、导向杆,4、前束调整臂,5、副车架,6、螺旋弹簧带减振器总成,7、球面销,8、后转向节,101、A型臂本体,102、固定耳,103、后弯臂,104、前弯臂,105、后衬套,106、前衬套。
[0015]具体实现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0017]参阅图1,一种乘用车后悬架,包括A型臂1、上控制臂2、导向杆3、前束调整臂4、副车架5、螺旋弹簧带减振器总成6、球面销7,A型臂左侧通过球面销7和导向杆3与后车辆转向节8连接,A型臂右侧通过螺栓固定在副车架5下面;上控制臂2 —端通过螺栓与后转向节8连接,另一端通过螺栓与副车架5连接;前束调整臂4 一端通过球头与后转向节8连接,另一端通过螺栓与副车架5连接;螺旋弹簧带减振器总成6下端通过螺栓与上控制臂2连接,螺旋弹簧带减振器总成6上端与车身固定连接,副车架5与车身固定连接。
[0018]参阅图2,乘用车后悬架A型臂I为形状近似A型的中空薄壁铸件,其包括A型臂本体101,A型臂主体101前端设有四个固定耳,四个固定耳102通过球面销7和导向杆3与车辆后转向节8连接;A型臂主体101末端分别向前后两侧延伸有后弯臂103和前弯臂104,后弯臂端部设有后衬套105,前弯臂端部设有前衬套106,两个弯臂均通过螺栓与副车架5固定连接。
[001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乘用车后悬架减少了杆系结构,由于上控制臂的简化和下控制臂的一体化,控制臂之间的距离大大增加了,这为控制臂及衬套的开发拓展了足够的空间。
[0020]A型臂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乘用车后悬架的核心部件,A型臂I设计成整体的中空薄壁铸件,作为封闭的盒状结构,A型臂I在降低重量的同时具有很高的强度。后悬架的制动力矩主要由A型臂I来承担,由地面传来的制动力矩通过球面销7和导向杆3经过A型臂本体101和A型臂前后衬套106、105传递到副车架5,这样就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制动力矩对上控制臂2的影响;同时通过调整A型臂衬套106、105垂直方向的径向刚度及导向杆3的径向刚度,还可以改善对制动力矩的相应特性。另外,A型臂前衬套106横向方向的径向刚度影响侧向力的瞬态响应,A型臂后衬套105横向方向的径向刚度影响悬架的纵向退让,通过调整这两个刚度可以改善后悬架的侧向力瞬态相应和纵向退让特性,A型臂前后衬套的布置方向也保证了这个性能的实现(A型臂前衬套106前后布置、后衬套105带角度)。由前面的描述可见,A型臂衬套不同方向的刚度主要影响不同的性能,因此A型臂衬套在承担制动力矩的同时对其他的性能不会产生很大影响,而且衬套各方向刚度的性能非常明显,因此A型臂衬套的解耦效果非常好;同时由于A型臂结构的存在,还保证了上控制臂2受制动力矩影响很小。因此具有A型臂的多连杆后悬架相比传统多连杆独立悬架的一个明显优势就是制动性能非常好。
【权利要求】
1.一种乘用车后悬架A型臂,后悬架包括上控制臂、前束调整臂、副车架、螺旋弹簧带减振器总成,上控制臂一端通过螺栓与后转向节连接,另一端通过螺栓与副车架连接;前束调整臂一端通过球头与后转向节连接,另一端通过螺栓与副车架连接;螺旋弹簧带减振器总成下端通过螺栓与上控制臂连接,螺旋弹簧带减振器总成上端与车身固定连接,副车架与车身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乘用车后悬架A型臂为中空薄壁铸件,其包括A型臂本体,A型臂主体左侧设有四个固定耳,四个固定耳通过球面销和导向杆与车辆后转向节连接,A型臂主体右侧延伸有两个弯臂,两个弯臂端部均设有衬套,两个弯臂均通过螺栓与副车架固定连接。
【文档编号】B60G7/00GK204020453SQ201420448415
【公开日】2014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8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8日
【发明者】刘德丰, 张怀南, 高海波 申请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