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长度可调的硬牵引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899128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一种长度可调的硬牵引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长度可调的硬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牵引环、牵引接头、连杆、连接支架,所述牵引接头一端设有铰接孔,另一端延伸形成调节杆,调节杆上等间隔设置多个调节孔。牵引接头包括前牵引接头和后牵引接头,前牵引接头一端与牵引环连接,另一端与连杆连接,后牵引接头一端与连接支架连接,另一端与连杆另一端连接。使用时将牵引环挂在前车的后拖钩上,连接支架与后车上的两个前牵引钩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根据环境需求调节牵引装置长度,不使用时能收纳好固定在后车的前牵引钩上,提高车辆的救援效率。
【专利说明】—种长度可调的硬牵引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越野车零部件,具体地指一种长度可调的硬牵引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军用越野车辆编队行驶时由于单车故障停车而占用了可行驶道路,导致后部车辆停车等待而影响整个车队的行进的情况。通常要采用牵引方式移开故障车辆。车辆牵引方式包括两种:硬牵引和软牵引。出于安全考虑,当车辆的制动系统、转向系统或传动系统出现问题时,一般采用硬牵引。在路况复杂情况下使用硬牵引装置时,车辆之间的距离难以估计。因此,随车配备长度可调的硬牵引装置能够有效的提高车辆的自救互救水平。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长度可调的硬牵引
>J-U ρ?α装直。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长度可调的硬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牵引环、牵引接头、连杆、连接支架,所述牵引接头一端设有铰接孔,另一端延伸形成调节杆,调节杆上等间隔设置多个调节孔;所述牵引接头包括前牵引接头和后牵引接头;
[0005]所述前牵引接头为两个,两个前牵引接头设有铰接孔的一端与牵引环末端铰接;
[0006]所述后牵引接头为两个,与前牵引接头左右对应,所述连接支架为两个,与后牵引接头左右对应,所述两个后牵引接头一端分别与其对应的连接支架铰接;
[0007]所述连杆为两根,所述连杆两端均设有连接孔,连杆两端的连接孔分别与前牵引接头、后牵引接头的调节孔左右对应绞接。
[0008]优选的,所述连杆为中空的圆筒形。
[0009]进一步的,所述两个前牵引接头的调节杆分别插入连杆一端,螺栓穿过调节孔与连杆一端的连接孔使连杆与前牵引头螺栓连接。
[0010]更进一步的,所述两个后牵引接头的调节杆分别左右对应插入连杆另一端,螺栓穿过调节孔与连杆另一端的连接孔使连杆与后牵引头螺栓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调节杆等间隔设有6个调节孔。
[0012]优选的,牵引环端部设有收纳孔。
[0013]优选的,所述连杆上设有收纳连接装置,所述收纳连接装置将两个连杆并行固定连接。
[0014]进一步的,所述收纳连接装置为与连杆套接的套筒,所述套筒与另一连杆邻近的一侧上设有收纳连接孔,将插销插入两连杆的收纳连接孔将两连杆固定连接。
[0015]更进一步的,所述套筒设置在连杆的两端。
[0016]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将牵引环挂在前车的后拖钩上,连接支架与后车上的两个前牵引钩连接,调节杆上间隔设有多个调节孔,使用时根据现场环境将其中一个调节孔与连杆上的连接孔对应,螺栓连接后确定了整个牵引装置的长度,帮助故障车辆快速脱离危险区域或牵引至维修区进行维修。当前调节杆、后调节杆长度均为连杆长度的一半时,整个牵引装置前牵引接头、后牵引接头间的距离可以扩大为连杆的两倍。
[0017]当本实用新型不使用时,即行军状态时,将后牵引接头解除与左连接支架和右连接支架的连接,同时将牵引环与前车解除连接,左连接支架和右连接支架继续与后车的牵引钩连接,旋转两前牵引头将两连杆合并固定,并将牵引环通过收纳孔与其中一个连接支架螺栓连接,对应的后牵引头与另一个连接支架螺栓连接,实现装置的携带运行。
[0018]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根据环境需求调节牵引装置长度,提高车辆的救援效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一种长度可调的硬牵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牵引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连杆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一种长度可调的硬牵引装置的行军状态示意图
[0023]其中:1.牵引接头2.连杆3.连接支架4.牵引环5.前牵引接头6.后牵引接头7.后拖钩8.牵引钩101.铰接孔102.调节杆103.调节孔201.连接孔202.套筒203.收纳连接孔21.左连杆22.右连杆31.左连接支架32.右连接支架41.收纳孔51.左前牵引接头52.右如牵引接头61.左后牵引接头62.右后牵引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5]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牵引环4、牵引接头1、连杆2、连接支架3,如图2所示,牵引接头I 一端设有铰接孔101,另一端延伸形成调节杆102,调节杆102上等间隔设置多个调节孔103。牵引接头I包括前牵引接头5和后牵引接头6。连接支架3为两个,分别为左连接支架31和右连接支架32。采用两个牵引接头I作为前牵引接头5,分别为左前牵引接头51和右前牵引接头52,左前牵引接头51和右前牵引接头52设有铰接孔101的一端左右并排与牵引环4末端铰接;采用两个牵引接头I作为后牵引接头6,分别为左后牵引接头61和右后牵引接头62,左后牵引接头61和右后牵引接头62设有绞接孔101的一端分别与其对应的左连接支架31和右连接支架32铰接。
[0026]连杆2为中空的圆筒形,连杆2两端均设有套筒202,套筒202上设有连接孔201和收纳连接孔203,收纳连接孔203位于套筒202与另一连杆2邻近的一侧,采用两根连杆2,分别为左连杆21和右连杆22,将左前牵引接头51的调节杆102插入左连杆21的一端,将连接孔201与其中一个调节孔103对准后使用螺栓连接。将左后连接接头61的调节杆102插入左连杆21的另一端,将连接孔201与其中一个调节孔103对准后使用螺栓连接。调节杆102长度为连杆2长度的一半。
[0027]将右前牵引接头61的调节杆102插入右连杆22的一端,将连接孔201与其中一个调节孔103对准后使用螺栓连接。将右后牵引接头62的调节杆102插入右连杆22的另一端,将连接孔201与其中一个调节孔103对准后使用螺栓连接。
[0028]当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将牵引环4挂在前车的后拖钩7上,左连接支架31和右连接支架32连接在后车前部的牵引钩8上,根据现场环境,通过左右牵引接头上的多个调节孔来调节左右牵引接头与连杆连接的长度,实现车辆的硬牵引。
[0029]如图4所示,当本实用新型不使用时,左连接支架31和右连接支架32继续与后车的牵弓I钩连接,将左后牵弓I接头61右后牵弓I接头62分别从左连接支架31和右连接支架32上拆卸,牵引环4与前车解除连接,左连杆21 (包括两端的牵引头)和右连杆22 (包括两端的牵引接头)通过收纳连接孔203用插销固定好,并将牵引环4通过收纳孔41与其中一个连接支架3螺栓连接,左后牵引接头61或右后牵引接头62与另一个连接支架3螺栓连接,实现装置的携带运行。
【权利要求】
1.一种长度可调的硬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牵引环(4)、牵引接头(I)、连杆(2)、连接支架(3),所述牵引接头(I) 一端设有铰接孔(101),另一端延伸形成调节杆(102),调节杆上等间隔设置多个调节孔(103),所述牵引接头(I)包括前牵引接头(5)和后牵引接头(6); 所述前牵引接头(5)为两个,两个前牵引接头(5)设有铰接孔(101)的一端与牵引环(4)末端绞接; 所述后牵引接头(6)为两个,与前牵引接头(5)左右对应; 所述连接支架(3)为两个,与后牵引接头(6)左右对应,所述两个后牵引接头(6)设有铰接孔(101) —端分别与其对应的连接支架(3)铰接; 所述连杆(2)为两根,所述连杆(2)两端均设有连接孔(201)连杆(2)两端的连接孔(201)分别与前牵引接头(5)、后牵引接头¢)的调节孔(103)左右对应铰接。
2.如权利要求1所示的一种长度可调的硬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2)为中空的圆筒形。
3.如权利要求2所示的一种长度可调的硬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前牵引接头的调节杆(102)分别插入连杆(2) —端,螺栓穿过调节孔(103)与连杆(2) —端的连接孔(201)使连杆⑵与前牵引头(5)螺栓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示的一种长度可调的硬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后牵引接头(6)的调节杆分别左右对应插入连杆(2)另一端,螺栓穿过调节孔(103)与连杆(2)另一端的连接孔(201)使连杆(2)与后牵引头(6)螺栓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示的一种长度可调的硬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杆(102)等间隔设有6个调节孔(103)。
6.如权利要求1所示的一种长度可调的硬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牵引环(4)端部设有收纳孔(41)。
7.如权利要求1所示的一种长度可调的硬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2)上设有收纳连接装置,所述收纳连接装置将两个连杆(2)并行固定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示的一种长度可调的硬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连接装置为与连杆(2)套接的套筒(202),所述套筒(202)与另一连杆(2)邻近的一侧上开有收纳连接孔(203),将插销插入两连杆(2)的收纳连接孔(203)将两连杆(2)固定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示的一种长度可调的硬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202)设置在连杆⑵的两端。
【文档编号】B60D1/24GK203995516SQ201420464330
【公开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18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18日
【发明者】王成云, 文文 申请人:东风汽车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