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臂构件的制造方法及车辆用臂构件与流程

文档序号:12283291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臂构件的制造方法及车辆用臂构件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臂构件的制造方法及车辆用臂构件。



背景技术:

在车辆用臂构件中包括如下构件:用于连结车体和车轮的悬架臂、用于连结副车架(sub frame)和车轮的半径杆(radius rod)等。这种车辆用臂构件需要具有足够的拉伸强度,以对抗车辆行驶时或制动时所作用的较大的拉力。

另一方面,人们期望满足上述条件,并且将外力输入时的振动不直接传递给驾驶员,而通过避开振动(逃逸),来提高乘坐的感受。为了避开振动,有必要通过外部输入时使车辆用臂构件的位移量变大(挠曲),来在车辆用臂构件中吸收振动,适当降低车辆用臂构件的刚性十分重要。

为了降低刚性,通过降低车辆用臂构件的板厚或者将车辆用臂构件的轴部设成开口截面(open section)而起到有效的作用,例如,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使在轴向上开口的开口部设置于周向的一部分的悬架臂。根据这样构成的悬架臂,由于车辆用臂构件的轴部呈开口截面形状,因而能够降低扭转刚性。因此,能够使外部输入时的悬架臂的位移量变大,能够避开外部输入时的振动,提高乘坐时的感受。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5914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悬架臂中,其拉伸强度依赖于材质本身的拉伸强度,为了提高拉伸强度,必须增加板厚,这会增加重量以及制造成本。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臂构件的制造方法及车辆用臂构件,能够使扭转刚性在规定以下,且不增加板厚便可提高拉伸强度。

解决问题的方法

达成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车辆用臂构件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开口截面呈中空形状的车辆用臂构件,该车辆用臂构件是通过对被加工材料按照使第二平面上的所述被加工材料的两侧面借由间隙而对置的方式阶段性地对所述被加工材料进行冲压加工而成,所述被加工材料为沿着第一方向以及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相交的第二方向所构成的第一平面延伸的平板,所述第二平面由所述第一方向及与所述第一平面垂直相交的第三方向所构成,该车辆用臂构件的制造方法具有:整形工序,在整形用金属模具中,将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的突起部配置于对置的所述两侧面之间的所述间隙,并一边使所述两侧面与所述突起部接触,一边从外周向内周对所述被加工材料进行加压成形。

发明的效果

由上述车辆用臂构件的制造方法所制造的车辆用臂构件,由于开口截面呈中空形状,因而能够使扭转刚性在规定以下。此外,在两侧面之间的间隙处配置突起部,并且一边使两侧面与突起部接触一边从外周向内周对被加工材料进行加压成形,因而能够在被加工材料的周向上均匀地赋予压缩负荷。其结果,材料在周向上被压缩,从而在周向上均匀地产生加工硬化,遍及整个周向可具有材质所持有的拉伸强度以上的拉伸强度,因此不增加板厚便可提高拉伸强度。因此,可提供一种能够使扭转刚性在规定以下,并且不增加板厚便可提高拉伸强度的车辆用臂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悬架臂的立体图。

图2中,图2(A)是示出悬架臂的主视图,图2(B)是示出悬架臂的俯视图。

图3是沿图2的3-3线的剖面图。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的冲压加工前的平板即被加工材料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的制造方法的剪边工序的图。

图6是剪边工序完成时的被加工材料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的制造方法的成形工序的、与X轴垂直相交的剖面图。

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的制造方法的准备工序的、与X轴垂直相交的剖面图。

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的制造方法的第一折弯工序的、与X轴垂直相交的剖面图。

图10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的制造方法的第二折弯工序的、与X轴垂直相交的剖面图。

图1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的制造方法的第三折弯工序的、与X轴垂直相交的剖面图。

图1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的制造方法的整形工序的、与X轴垂直相交的剖面图。

图13是整形工序完成时的被加工材料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的制造方法的切断工序的、与X轴垂直相交的X方向的两端的剖面图。

图15是切断工序完成时的被加工材料的立体图。

图16是冲缺工序完成时的被加工材料的立体图。

图17是开孔工序完成时的被加工材料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悬架臂的周向的拉伸强度的折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配置平板的配置面作为XY平面,将平板所延伸的方向作为X方向(第一方向),将配置面中与X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作为Y方向(第二方向),将与XY平面垂直相交的方向作为Z方向(第三方向)。

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悬架臂1的立体图。图2(A)是示出悬架臂1的主视图,图2(B)是示出悬架臂1的俯视图。图3是沿图2的3-3线的剖面图。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臂构件用于车辆用的悬架臂1,该车辆用臂构件是通过对沿X方向及Y方向所构成的XY平面延伸的平板即被加工材料W按照使XZ平面上的被加工材料W的两侧面W1、W2借由间隙G而对置的方式阶段性地对被加工材料W进行冲压加工来制造而成,且具有沿X方向从一端到另一端开口截面呈中空形状的悬架臂1。

如图1~3所示,悬架臂1具有:设置于X方向的中央附近的中央部10,设置于中央部10的X方向的两端并且外周及内周在X方向上向外扩大的托架部20,在托架部20上沿Y方向对置地设置成板状且在沿Y方向对置的位置处形成有通孔20H的两个板部(连结部)30。中央部10、托架部20及两个板部30一体成型。

中央部10设置于X方向的中央附近。如图3所示,在中央部10中,在上部具有间隙G的开口截面呈中空形状,两侧面W1、W2借由间隙G而对置。需要说明的是,中央部10的截面形状并不限定于矩形形状,也可以是圆形状。

在图2中,托架部20具有:设置于的中央部10的左端的第一托架部21,和设置于中央部10的右端的第二托架部22。

如图2(A)、图2(B)所示,第一托架部21的外周及内周沿X方向上的左方向在Y方向及Z方向上扩大。第二托架部22的外周及内周沿X方向上的右方向仅在Z方向上扩大。需要说明的是,只要托架部20的结构是沿X方向向外延长的结构即可,无特别限定。

板部30具有:设置于第一托架部21的左端的第一板部31,和设置于第二托架部22的右端的第二板部32。

第一板部31具有两个板31A、31B,该两个板31A、31B沿着Y方向对置地设置,且在沿着Y方向而对置的位置处形成有第一通孔21H。

第二板部32具有两个板32A、32B,该两个板32A、32B沿着Y方向对置地设置,且在沿着Y方向而对置的位置处形成有第二通孔22H。第二通孔22H通过向Y方向内侧的翻孔(Burring)加工而形成。

第一通孔21H的孔径形成为比第二通孔22H的孔径小。

对于第一通孔21H,在其内部插入来自车轮侧的螺栓(未图示),通过螺母(未图示)与车轮(未图示)连结。

对于第二通孔22H,在其内部压入轴套,经由橡胶等的弹性材料与从车体侧突出的轴构件(未图示)相连结。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图4为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1的冲压加工前的金属制的平板即被加工材料W的图。

首先,将Y方向的两端以使X方向的中央附近宽度狭窄而沿着X方向的外侧宽度变宽的方式对被加工材料W的不需要的部分进行剪边(trimming)(剪边工序)。

图5为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1的制造方法的剪边工序的图。图6为剪边工序完成时的被加工材料W的俯视图。

如图5所示,平板即被加工材料W通过第一成形模具50来剪边。第一成形模具50具有第一上模51和第一下模52。在第一下模52的与第一上模51对置的面的外周端形成有下模切断刃53。在第一上模51中设置:通过与第一下模52对置地设置并且在背面设置弹簧来向第二下模52的方向施加的支座(Holder)部54;以及设置于支座部54的外周且与下模切断刃53构成一对的上模切断刃55。

剪边工序中,首先设置平板状的被加工材料W,并且使第一上模51与第一下模52相接近。若在第一上模51的支座部54与第二下模52之间夹持被加工材料W,则支座部54被弹簧施加并后退。若支座部54后退,则在上模切断刃55与下模切断刃53之间夹持被加工材料W,如图5所示,被加工材料W的外周部W′被切掉。之后,若使第一上模51与第一下模52进行分离,则通过弹簧的反作用力从第一上模51取出被加工材料W。

像这样,如图6所示,通过剪边工序来剪掉被加工材料W的不需要的部分,沿Y方向形成两侧面W1、W2。

接着,对被加工材料W进行冲压加工,在YZ平面内,在Y方向上的中央附近留出规定宽度的基部B,并形成一对第一延伸部E1、一对第二延伸部E2以及一对凸缘部T,其中,所述一对第一延伸部E1从基部B的两端相互远离并向下(Z方向)延伸,所述一对第二延伸部E2从第一延伸部E1的设置有基部B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相互远离并向上延伸,所述一对凸缘部T从第二延伸部E2的设置有第一延伸部E1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相互远离并在Y方向上向外延伸(成形工序)。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1的制造方法的成形工序的、与X轴垂直相交的剖面图。

如图7所示,在剪边工序中,通过第一成形模具50而被剪边的被加工材料W通过第二成形模具60来形成第一延伸部E1、第二延伸部E2、凸缘部T。第二成形模具60具有第二上模61、与第一上模61对置地设置的第二下模62以及突出部63。在第二上模61中,形成有向第二下模62突出的两个凸部64,在第二下模62中,形成有与第二上模61的两个凸部64相对应地下凹的两个槽部65。

在成形工序中,首先在第二成形模具60内设置被剪边的被加工材料W,使第二上模61接近于第二下模62。其结果,与第二上模61的两个凸部64以及第二下模62的两个槽部65对应地,在被加工材料W中,留出基部B,并形成一对第一延伸部E1、一对第二延伸部E2以及一对凸缘部T。并且,通过第二成形模具60而成形的被加工材料W通过突出部63而突出。

接着,将通过成形工序而形成第一延伸部E1、第二延伸部E2以及凸缘部T的被加工材料W的第二延伸部E2向第一延伸部E1延伸的方向折弯,并将凸缘部T向下(Z方向)折弯(准备工序)。

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1的制造方法的准备工序的、与X轴垂直相交的剖面图。

如图8所示,在成形工序中,通过第二成形模具60而被冲压加工的被加工材料W通过第三成形模具70来执行准备工序。第三成形模具70具有第三上模71、与第三上模71对置地设置的第三下模72以及突出部73。在第三上模71的Y方向的两端形成有在Z方向上向下突出的凸部74。

在准备工序中,首先在第三成形模具70内设置被加工材料W,并使第三上模71接近于第三下模72。其结果,被加工材料W的第二延伸部E2沿着第三上模71的形状向第一延伸部E1延伸的方向折弯,并使凸缘部T向下折弯。并且,通过第三成形模具70成形的被加工材料W通过突出部73而突出。

接着,将通过准备工序而被冲压的被加工材料W的第二延伸部E2以与第一延伸部E1大致平行的方式折弯,并将第一延伸部E1及第二延伸部E2向下折弯,以使凸缘部T相互对置(折弯工序)。

折弯工序具有以下所述的第一折弯工序、第二折弯工序以及第三折弯工序。

在第一折弯工序中,将通过准备工序而被冲压的被加工材料W的第二延伸部E2以与第一延伸部E1大致平行的方式折弯,并使第一延伸部E1及第二延伸部E2以与基部B呈45度的方式折弯。

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1的制造方法的第一折弯工序的、与X轴垂直相交的剖面图。

如图9所示,在准备工序中,通过第三成形模具70而被冲压加工的被加工材料W通过第四成形模具80来执行第一折弯工序。第四成形模具80具有第四上模81、与第四上模81对置地设置的第四下模82以及突出部83。第四上模81具有相对于Y方向仅仅倾斜了45度的上模锥形部84,第四下模82具有与上模锥形部84对应地倾斜的下模锥形部85。此外,上模锥形部84以覆盖第一延伸部E1及第二延伸部E2的方式延伸。

在第一折弯工序中,首先在第四成形模具80内设置被加工材料W,并使第四上模81接近于第四下模82。其结果,第二延伸部E2以与第一延伸部E1大致平行的方式折弯,且第一延伸部E1及第二延伸部E2以相对于基部B倾斜45度的方式被折弯。并且,通过第四成形模具80而成形的被加工材料W通过突出部83突出。

接着,将第一折弯工序中被冲压了的被加工材料W的第一延伸部E1及第二延伸部E2以相对于基部B倾斜70度的方式折弯(第二折弯工序)。

图10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1的制造方法的第二折弯工序的、与X轴垂直相交的剖面图。

如图10所示,在第一折弯工序中,通过第四成形模具80而被冲压加工的被加工材料W通过第五成形模具90来执行第二折弯工序。第五成形模具90具有第五上模91、与第五上模91对置地设置的第五下模92以及突出部93。第五上模91具有相对于Y方向仅仅倾斜了70度的上模锥形部94,第五下模92具有与上模锥形部94对应地倾斜的下模锥形部95。此外,上模锥形部94以覆盖第一延伸部E1及第二延伸部E2的方式延伸。

在第二折弯工序中,首先在第五成形模具90中设置被加工材料W,使第五上模91与第五下模92接近。其结果,第一延伸部E1及第二延伸部E2以相对于基部B倾斜70度的方式被折弯。并且,通过第五成形模具90而成形的被加工材料W通过突出部93突出。

接着,将第二折弯工序中被冲压了的被加工材料W的第一延伸部E1及第二延伸部E2,以相对于基部B倾斜90度的方式,换言之,以沿Z方向向下的方式折弯(第三折弯工序)。

图1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1的制造方法的第三折弯工序的、与X轴垂直相交的剖面图。

如图11所示,在第二折弯工序中,通过第五成形模具90而被冲压加工的被加工材料W通过第六成形模具100来执行第三折弯工序。第六成形模具100具有第六上模101以及与第六上模101对置地设置的第六下模102。第六上模101具有沿Z方向向下突出的凸部104。凸部104以覆盖第一延伸部E1及第二延伸部E2的方式延伸。

在第三折弯工序中,首先在第六成形模具100中设置被加工材料W,并使第六上模101与第六下模102接近。其结果,第一延伸部E1及第二延伸部E2以相对于基部B倾斜90度的方式被折弯。换言之,第一延伸部E1及第二延伸部E2沿Z方向向下,其结果,凸缘部T互相对置。

接着,在第三折弯工序中被冲压了的被加工材料W的两侧面W1、W2之间的间隙G中,配置第七成形模具(整形(Restrike)用金属模具)110中的在X方向上延伸而设置的突起部113,一边使两侧面W1、W2与突起部113接触一边将被加工材料W从外周向内周进行加压成形(整形工序)。

图1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1的制造方法的整形工序的、与X轴垂直相交的剖面图。图13是整形工序完成时的被加工材料W的立体图,即,是将间隙G配置于上部的图。

如图12所示,在第三折弯工序中,通过第六成形模具100而被冲压加工的被加工材料W通过第七成形模具110来执行整形工序。第七成形模具110具有第七上模111和与第七上模111对置地设置的第七下模112。第七下模112具有在X方向上延伸而设置的突起部113。突起部113的Y方向上的宽度设定为小于在第三折弯工序中成形的被加工材料W的两侧面W1、W2的间隙。此外,突起部113以与沿X方向延伸的间隙G在X方向上的距离相同或者超过该距离的方式设置。在整形工序中,首先在第七成形模具110中设置被加工材料W,并使第七上模111接近于第七下模112。其结果,一边使两侧面W1、W2与突起部113接触,一边从外周向内周对被加工材料W进行加压成形。因此,能够在被加工材料W的周向上均匀地赋予压缩负荷(参照箭头A)。其结果,材料在周向上被压缩,从而在周向上均匀地产生加工硬化,可遍及整个周向而具有充分的拉伸强度。

如图13所示,通过这种整形工序,形成了使被加工材料W的两侧面W1、W2借由间隙G而对置的、开口截面的中空形状。此外,突起部113以与沿X方向延伸的间隙G在X方向上的距离相同或者超过该距离的方式设置,因而沿X方向从一端至另一端形成了开口截面的中空形状。

接着,对设置于X方向的两端的、Z方向的两侧部的一部分F1、F2进行切断(切断工序)。

图1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1的切断工序的、与X轴垂直相交的X方向的两端的剖面图。图16是切断工序完成时的被加工材料W的立体图。

如图14所示,对于在冲制工序中通过第七成形模具110而被加压成形了的被加工材料W,将Z方向上设置有通孔NH的芯子N1配置于X方向的端部W4之后,通过第八成形模具120,来依次切断端部W4的Z方向的两侧部的一部分F1、F2。在图14中示出了端部W4的Z方向的两侧部中的一侧部的一部分F1被切断的形态。第八成形模具120具有:在Z方向的下部形成有切断刃123的第八上模121;以及与第八上模121对置且形成有用于嵌入被加工材料W的槽部124的第八下模122。第八上模121具有凸部125,由于凸部125的宽度形成为小于芯子N1的通孔NH的宽度,因而可以相互不干涉地切断。

在切断工序中,首先在被加工材料W的X方向的两端配置了芯子N1之后,在第八下模122的槽部124嵌入被加工材料W。然后,若使第八上模121向第八下模12两侧移动,则第八上模120的切断刃123切断端部W4的Z方向的两侧部中的一侧部的一部分F1,在芯子N1的通孔NH内作为切断片而落下。同样地,切断端部W4的Z方向的两侧部中的一侧部的一部分F2。

如图15所示,像这样,通过切断工序,来切断形成于X方向的两端的端部W4在Z方向上的两侧部的一部分F1、F2。

接着,对Z方向上的两侧部的一部分F1、F2被切断了的端部W4进行冲缺(Notch)加工,沿Y方向形成两个板部30(冲缺工序)。

图16是冲缺工序完成时的被加工材料W的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6中仅示出被加工材料W的X方向的一端。

如图16所示,在冲缺工序中,通过第一冲缺加工机(未图示),对被加工材料W的X方向的一端进行冲缺加工,不需要的部分30N作为切断片被切断,形成两个板31A、31B。同样地,对被加工材料W的X方向的另一端进行冲缺加工,形成两个板32A、32B。两个板31A、31B及两个板32A、32B构成两个板部30。

接着,对两个板部30所形成的端部W4进行开孔加工,在沿两个板部30的Y方向对置的位置处形成通孔20H(开孔工序)。

图17是开孔工序完成时的被加工材料W的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7中仅示出被加工材料W的X方向的一端。

如图17所示,在开孔工序中,通过开孔加工机(未图示),对被加工材料W的X方向的一端进行开孔加工,将不需要的部分20N作为切断片而被切断,在沿Y方向对置的位置处形成通孔21H。更具体而言,通过冲孔加工来形成通孔21H。此外,对被加工材料W的X方向上的另一端进行开孔加工,在沿Y方向对置的位置形成通孔22H。更具体而言,通过翻孔加工来形成通孔22H。通孔21H及通孔22H构成通孔20H。

通过以上的工序来制造悬架臂1。

接着,对通过上述的制造方法来制造的悬架臂的效果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成形前的被加工材料W具有约590MPa的拉伸强度。

图18(A)是示出从外周向内周进行加压成形之后的悬架臂1的周向上的拉伸强度的折线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8(A)的横轴的数值与图18(B)中记载的数值相对应,图18(A)的纵轴的拉伸强度示出图18(B)中记载有数值的附近的拉伸强度。

如图18(A)所示,可知通过从外周向内周进行加压成形,从而遍及整个周向具有780MPa以上的拉伸强度。即,具有590MPa的拉伸强度的被加工材料W通过执行整形工序而能够具有780MPa的拉伸强度,相对于材质本身的拉伸强度,提高了约32%。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1的制造方法是,通过对沿XY平面延伸的平板即被加工材料W按照使XZ平面上的被加工材料W的两侧面W1、W2借由间隙G而对置的方式阶段性地对被加工材料W进行冲压加工来制造的,并且具有开口截面的中空形状的悬架臂1的制造方法。悬架臂1的制造方法具有:整形工序,将在第七成形模具110中沿X方向延伸而设置的突起部113,配置于对置的两侧面W1、W2之间的间隙G,一边使两侧面W1、W2与突起部113接触,一边从外周向内周对被加工材料W进行加压成形。如果是该制造方法的话,由于悬架臂1具有开口截面的中空形状,因此能够使扭转刚性在规定以下。此外,在两侧面W1、W2之间的间隙G配置突起部113,并且一边使两侧面W1、W2与突起部113接触,一边从外周向内周对被加工材料W进行加压成形,因而能够在被加工材料W的周向上均匀地赋予压缩负荷。其结果,材料在周向上被压缩,从而在周向上均匀地产生加工硬化,遍及整个周向上可具有材质所持有的拉伸强度以上的拉伸强度,因此不增加板厚便可提高拉伸强度。因此,能够提供一种使扭转刚性在规定以下,且不增加板厚便可提高拉伸强度的悬架臂1。

此外,在整形工序中,将突起部113配置于间隙G并进行加压成形,所述突起部113以与沿X方向延伸的间隙G在X方向上的距离相同或者超过该距离的方式进行设置。因此,形成沿X方向从一端至另一端呈开口截面的中空形状。因此,能够实现可减少使用材料的低成本化。

此外,在整形工序之前,具有:成形工序,在YZ平面内,对平板即被加工材料W进行冲压,在Y方向上的中央附近留出规定宽度的基部B,并形成一对第一延伸部E1、一对第二延伸部E2以及一对凸缘部T,所述一对第一延伸部E1从基部B的两端相互远离并在Z方向上向下延伸,所述一对第二延伸部E2从第一延伸部E1的设置有基部B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相互远离并在Z方向上向上延伸,所述一对凸缘部T从第二延伸部E2的设置有第一延伸部E1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相互远离并在Y方向上向外延伸;准备工序,一边将第二延伸部E2朝向第一延伸部E1延伸的方向折弯,一边将凸缘部T在Z方向上向下折弯;折弯工序,一边将第二延伸部E2以相对于第一延伸部E1大致平行的方式折弯,一边将第一延伸部E1以及第二延伸部E2沿Z方向向下折弯,从而使凸缘部T互相对置。根据该制造方法,在整形工序中两侧面W1、W2与突起部113接触之时,由于预先使两侧面W1、W2对置,因而两侧面W1、W2相对于突起部113呈面接触,从而可降低在突起部113或者两侧面W1、W2产生划痕的可能性。此外,根据该制造方法,将第二延伸部E2向Z方向上第一延伸部E1延伸的方向的相反方向折弯,因而容易使材料变形,易于准备工序之后的冲压成形。

此外,在折弯工序中,通过对第一延伸部E1以及第二延伸部E2进行多次冲压加工,来将第一延伸部E1以及第二延伸部E2沿Z方向向下折弯。因此,能够降低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应力,提高安全性。

此外,一体形成有与车轮或者轴构件连结的两个板部30。因此,能够用一个板材来制造,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及制造时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成形工序中,将第二延伸部E2向Z方向上第一延伸部E1延伸的方向的相反方向折弯,并形成凸缘部30之后,以使两侧面W1、W2对置的方式进行冲压加工。然而,也可以为不实施成形工序而实施由平板以仅仅使两侧面W1、W2对置的方式阶段性地进行冲压加工的工序。

此外,折弯工序具有第一折弯工序、第二折弯工序以及第三折弯工序的3个工序,但是不限于此,可以为1个工序、2个工序或者4个工序以上。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作为悬架臂1来使用的,但是也可以同样地适用于像离合器踏板臂、半径杆或者拖臂等那样的呈长臂状的车辆用构件。

附图标记说明

1 悬架臂,

110 第七成形模具(整形用金属模具),

113 突起部,

B 基部,

E1 第一延伸部,

E2 第二延伸部,

T 凸缘部,

G 间隙,

W 被加工材料,

W1、W2 两侧面,

W4 端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