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手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96290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扶手箱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车辆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扶手箱。



背景技术:

随着制造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扶手箱的功能结构也随之增多,如现有车辆上应该用的扶手箱结构中,通常包括具有储物腔的箱体,可翻转的罩扣在箱体上的箱盖,且为了增加更多的储物功能,在箱体和箱盖之间增设用于盛放杂物的杂物盒,杂物盒在设置时,通常与箱盖设置成可同步翻转的结构,这样,在打开箱体或杂物盒时,只需选择开启箱体与箱盖的开关按钮或是杂物盒与箱盖的开关按钮,即可实现对箱体或杂物盒的选择性打开。如上结构在实际应用时,由于打开箱体时,杂物盒与箱盖处于锁定装置,需要将杂物盒和箱盖同步翻转,这样,位于杂物盒内的物品就会随着杂物盒的翻转而发生倾斜,容易造成杂物盒内物品的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扶手箱,以有效的防止因杂物盒倾翻而造成对杂物盒内物品的损伤。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扶手箱,包括具有顶部开口的储物腔的箱体,通过枢接件枢接在箱体上以罩扣在箱体顶部的箱盖,以及位于箱体和箱盖之间的杂物盒,所述扶手箱还包括:

第一连接件,与杂物盒、箱体分别转动连接;

第二连接件,与枢接件固连且可滑动的设置在箱盖内,在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有与所述杂物盒枢接的枢接部;在箱盖相对于箱体打开或关闭时,所述第二连接件在箱盖内滑动以驱动杂物盒移出储物腔或沉入储物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件为分置在杂物盒两侧的两个。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件为连接杆。

进一步的,所述的杂物盒包括与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相连的盒托,可嵌入盒托内的、具有容纳腔的盒体,以及与盒托固连的、横跨在盒体上方的盒盖。

进一步的,在所述盒托与所述盒体之间,设有对盒托以及完全嵌入盒托内的盒体进行锁止的迷宫锁止机构;以及在所述盒托与所述盒体之间设有始终保持拉伸状态的、驱使盒体由盒托内弹出的拉簧。

进一步的,在所述盒托与所述盒体之间,设有对盒体相对于盒托的弹出程度进行限位的限位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装置包括固定在盒体底部、由盒体底部下突设置的挡块,以及对应于挡块而设置在盒托上的、供挡块嵌入的凹槽,在所述盒体相对于盒托弹出方向的凹槽上,设有与挡块阻挡配合的限位块。

进一步的,在所述盒托与所述盒体之间,设有对盒体相对于盒托的弹出运动进行阻尼的阻尼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的阻尼装置包括可旋转的连接于盒体底部的齿轮,以及对应于齿轮而固连于盒托上的、与齿轮啮合的齿条。

进一步的,在所述盒托与盒体之间,设有对盒体相对于盒托的运动进行导向的导向装置。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扶手箱具有以下优势:

本发明所述的扶手箱,通过在杂物盒与箱体之间增设第一连接件、在杂物盒与箱盖之间增设第二连接件,使箱盖在打开或关闭时,杂物盒始终保持平衡状态下的上升或下降运动,避免了在打开扶手箱时杂物盒内物品的倾翻,防止杂物盒内物品的损伤。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基于图1下箱盖关闭状态时的纵向剖视图;

图3为图1中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第二连接件和枢接件连接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盒托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盒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箱体,101-储物腔,102-连接块,103-第一连接孔,2-枢接件,3-箱盖,301-滑槽,302-解锁按钮,4-杂物盒,401-第二连接孔,402-枢接轴,403-盒托,404-容纳腔,405-盒体,406-盒盖,407-底面,408-转辊,409-锁止块,4010-迷宫导向条,4011-锁止部,4012-锁止面,4013-安装辊,4014-安装块,4015-挡块,4016-凹槽,4017-限位块,4018-齿轮,4019-齿条,4020-导向杆,4021-配合杆,5-第一连接件,501-第一连接轴,6-第二连接件,601-枢接部,602-弧度面,603-安装面,604-滑动突起,605-枢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第一、第二等,是为了便于描述以区分不同的部件,其不应理解为对本实施例结构的限制。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扶手箱,由图1、图2所示,其包括具有顶部开口的储物腔101的箱体1,通过枢接件2枢接在箱体1上的箱盖3,以及位于箱体1和箱盖3之间的杂物盒4。箱体1通过图中未示出的枢接轴枢接在箱盖3上,通过枢接轴,可以使得箱盖3以枢接轴为轴,相对于箱体1以图1所示状态向前下方翻转,从而罩扣在箱体1的顶部,以最终实现箱体1的关闭;而在箱盖3以枢接轴相对于箱体1以图1所示状态向后翻转时,则可以打开箱盖3,此时,储物腔101被暴露,可以实现在储物箱101内取放物品,图1所示状态为箱盖3的打开状态,图2所示状态为箱盖3关闭状态。

如图1结合图2所示,杂物盒4整体结构中主要包括盒托403,具有容纳腔404的盒体405,以及与盒托403固连的、横跨在盒体405上方的盒盖406。盒体405嵌入盒托403内,并且可相对于盒托403被抽拉,当盒体405由盒托403内抽出时,容纳腔404被暴露,以便将杂物粗放在杂物盒的容纳腔404内。

为了实现杂物盒4于箱盖3和箱体1之间的连接设置,在杂物盒4和箱体1之间连接有第一连接件5,同时,在枢接件2上固连有第二连接件6,第二连接件6滑动的设置在箱盖3内,且在第二连接件6上设有与杂物盒4枢接的枢接部601。

具体来讲,结合图1、图3、图4、图6所示,在箱体1的储物腔101内固定设有带有第一连接孔103的连接块102,第一连接件5被设置成连接杆的杆状结构,在第一连接件5相对两侧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轴501,其中一个第一连接轴501转动的连接在第一连接孔103内,另一个连接轴501则转动的连接在设置在盒托403上设置的第二连接孔401内。这样,即形成了第一连接件5与杂物盒4、箱体1分别的转动连接。为了提高杂物盒的运动稳定性,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5为分置在杂物盒两相对侧的两个。

第二连接件6与枢接件2的整体结构如图5所示,第二连接件6整体为类板状结构,于图5所示状态的第二连接件6的顶部形成与箱盖3随形的弧度面602,于图5所示状态的第二连接件6的底部形成安装面603,枢接部601则安装在安装面603上,本实施例中,枢接部601为形成在安装面603上的长条三角形突起,在该突起的两端分别设有枢接孔605,相应的,在杂物盒的盒托403上设有转动的嵌入枢接孔605内的如下描述的枢接轴402。在第二连接件6的两侧则分别设有滑动突起604,相应的,结合图1所示,在箱盖3内设有供滑动突起604嵌入的滑槽301,滑动突起604与滑槽301滑动配合,这样,即形成了第二连接件6于箱盖内的滑动。枢接件2为分置在第二连接件6相对两侧的两个铰链结构,通过枢接件2与箱体1的转动连接,以及第二连接件6与箱盖内的滑动,建立了箱盖与杂物盒之间的驱动连接关系。

在将箱盖打开时,操控箱盖3上的解锁按钮302,使箱盖3和箱体1脱离锁止,同时对箱盖3施加掀启力,箱盖3相对于箱体1进行翻转,在翻转过程中,第二连接件6在箱盖1内以图2所示状态向箱盖1的右侧滑动,同时,由于枢接部601以及第一连接件5的设置,使得杂物盒4在枢接部601的拉拽以及第一连接件5的转动支撑下,始终保持趋于水平的稳定状态,并基于该状态被整体提升,从而移出储物腔101,储物腔101被暴露后,可在储物腔内存放或取出物品。在箱盖3由打开状态恢复至关闭状态时,其过程与如上描述过程相反,在箱盖3完全关闭锁止在箱体1上时,杂物盒4沉入储物腔101内,以减小整个扶手箱的整体尺寸,使整体更加紧凑。

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盒体405与盒托403的连接使用性能,如图6结合图7所示,在盒托403与盒体405之间,设有迷宫锁止机构,以及在盒托403与盒体405之间设有始终保持拉伸状态的、驱使盒体405由盒托403内弹出的拉簧。通过迷宫锁止机构,可以在盒体405完全嵌入到盒托403内时,实现盒体405与盒托403的锁止,同时,基于盒体405和盒托403的锁止状态,在对盒体405施加推力时,由于迷宫锁止机构的结构特性,盒体405可以与盒托403脱离锁止,从而在处于拉伸状态的拉簧作用下,盒体405能够由盒托403内移出。

上述中,迷宫锁止机构可以采用现有的、诸如车辆油箱盖的锁止结构,也可以采用本实施例所示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图中主要示出了盒体405的底面407的构造,图7所示状态的上方为具有容纳腔404的构造,在底面407上设有供图中未示出的拉簧安装的安装辊4013,相应的,如图6所示,在U形的盒托403上,设有供图中未示出的拉簧的另一端安装连接的安装块4014,拉簧连接在安装辊4013与安装块4014之间,且始终保持被拉伸状态;在底面407上转动连接有转辊408,在转辊408的周向上设有锁止块409;相应的,如图6所示,在U形的盒托403上,固定设有类“几”字形的迷宫导向条4010,在迷宫导向条4010的中部,设有固连在盒托403上的锁止部4011,锁止部4011与迷宫导向条4010之间留有供锁止块409通过的间隙,且锁止部4011上具有类V形的锁止面4012。转辊408带动锁止块409移动并接触迷宫导向条4010时,转辊408因与迷宫导向条4010的接触而转动,锁止部4011由锁止部4010一侧的、与迷宫导向条4010之间间隙进入到锁止面4012内,由于图中未示出的拉簧的拉力作用,锁止块409转入锁止面4012内,从而将盒托403与盒体405之间锁止。基于盒托403与盒体405的锁止状态,对盒体405再次施加推力时,转辊408带动锁止块409转动,锁止块409由锁止部4011另一侧的、与迷宫导向条4010之间的间隙脱离锁止面4012,从而实现解锁。

为了防止盒托与盒体解锁后、盒体在拉簧的作用下与盒托完全脱离的现象发生,在盒托403与盒体405之间还设有限位装置,通过限位装置的设置,可以实现对盒体相对于盒托的弹出程度的限制。本实施例中,结合图6、图7所示,限位装置包括固定在盒体405的底面407上的、由盒体405的底面407下突设置的挡块4015,对应于挡块4015而设置在盒托403上的、供挡块4015嵌入的凹槽4016,以及设置在凹槽4016上的限位块4017,限位块4017设置在盒体405被弹出方向的移动路径上,并可以与挡块4015发生阻挡配合,通过该阻挡配合,限定了盒体405的最大开启程度。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盒体405相对于盒托403的被弹出的效果,在盒托403与盒体405之间,设有对盒体405相对于盒托403的弹出运动进行阻尼的阻尼装置。阻尼装置可以采用现有的阻尼结构,也可以如本实施例中的结构设置,本实施例中,结合图6、图7所示,阻尼装置包括可旋转的连接于盒体405的底面407的齿轮4018,以及对应于齿轮4018而固连于盒托403上的、与齿轮4018啮合的齿条4019。

为了进一步提高盒体405相对于盒托403被弹出时或锁定过程中的稳定性,在盒托403与盒体405之间,设有对盒体405相对于盒托403的运动进行导向的导向装置。如图6结合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导向装置包括沿盒托403的长度方向而被设置的两根平行的导向杆4020,以及设置在底面407上的两根平行的配合杆4021,两个配合杆4021之间的间距大于两个导向杆4020之间的间距,在盒体405装配在盒托403上时,两个配合杆4021被分置在两个导向杆4020的外侧,且与两个导向杆4020之间间隙配合,这样,在盒体405相对于盒托403移动时,导向杆4020和配合杆4021滑动配合,确保了盒体405相对于盒托403移动时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