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制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59979阅读:395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制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申请基于2014年8月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157947号,其公开内容作为参照编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于车室内的乘员提供辐射热的车辆用制热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构成面状发热体的加热器装置的一个方式。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加热器装置由绝热片材、发热片材、罩构成。作为一个实施例,公开了如下内容:在绝热片材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载置发热片材的凹部,在该凹部具备与发热片材装拆自如的机械式固定单元。并且,还公开了通过面粘扣部件构成绝热片材的上表面和发热片材的下表面的结构,由此实现防止发热片材偏离的牢固的固定。并且,还公开了在绝热片材的上表面形成凹凸形状,并使绝热片材的上表面与发热片材的下表面局部地接触而一体化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43867号公报

专利文献1的无论哪一个实施例中,绝热片材都在与发热片材接触的状态下被使用,因此从发热片材产生的热传递到绝热片材,加热器的热量在绝热片材侧被吸收。由此,有如下的问题:对使用者供给的热量降低,且使用者的制热感损失。

并且,绝热片材蓄热,因此有这样的担忧:热容量增加,并对绝热片材的周边部件,例如收容加热器的箱或安装有该箱的内部装饰部件产生热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在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制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制热装置,抑制从发热体向加热器箱等传热并能够降低制热输出的损失。

本发明的车辆用制热装置具备:加热器主体、加热器箱、以及多个突起部。加热器主体具有通过通电来发热的发热部,并通过由发热部供给的热来放出辐射热。加热器箱安装于在车室内设置的内部装饰部件,并收容加热器主体。多个突起部设置于加热器箱,并向加热器主体的背面突出,加热器主体的背面位于加热器主体的与前表面相反的一侧,加热器主体的前表面与车室内相对。加热器主体具有:设置有发热部的发热部位;以及未设置有发热部的非发热部位,加热器主体被设置为在非发热部位由加热器箱支承,且发热部位处的背面不与多个突起部接触发。

根据本发明,加热器主体在平常使用的正常状态下,在非发热部位通过加热器箱来支承,且设置有发热部的发热部位的背面不与多个突起部接触。因此,和发热部位与加热器箱接触的以往的装置相比,从发热部位传递到加热器箱的热大大地降低。

例如,对于在发热部位由加热器箱支承的加热器主体,在通过人的手指或物体施加外力的情况下,加热器主体变形,根据变形的程度会有在车辆用制热装置中产生缺陷或问题的情况。在对于加热器主体施加这样的外力的情况下,通过多个突起部43向基板部10的背面突出的构成,突起部与变形的加热器主体的背面接触并能够支承加热器主体。像这样,车辆用制热装置在安装于内部装饰部件的正常的产品状态下,突起部不与加热器主体的发热部接触,但是当外力对加热器主体进行作用而使其变形时,突起部与发热部位接触,从而能够抑制加热器主体的过度变形。

因此,根据本发明,得到如下的车辆用制热装置:能够抑制从发热体向加热器箱等的传热并降低制热输出的损失,此外在加热器主体过度变形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该变形。

附图说明

对于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及其它目的、特征、优点,通过参照附图和下述的详细记述,变得更加明确。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制热装置的一例的辐射加热器装置和乘员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2是辐射加热器装置所涉及的代表性的加热器主体的剖面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辐射加热器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辐射加热器装置的结构、辐射加热器装置和内部装饰部件的关系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主体以及基座部件的结构和它们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关于第一实施方式的辐射加热器装置,测定加热器箱背面的表面温度的实验结果的曲线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基座部件的局部主视图。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基座部件的局部主视图。

图9是关于第二实施方式的基座部件,对交错排列的突起部进行说明用的局部主视图。

图10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基座部件的局部主视图。

图11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部件的格子部和基座部件的突起部的位置关系的局部主视图。

图12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主体以及基座部件的结构和它们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基座部件的局部主视图。

图14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基座部件的局部主视图。

图15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基座部件的局部主视图。

图16是表示第九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突起部的顶端形状的局部剖视图。

图17是表示第十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突起部的顶端形状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多个方式进行说明。在各个方式中有如下的情况:对于与在先方式中说明过的事项相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在仅对各个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对于结构的其它部分可以适用在先说明的其它方式。在各实施方式中,不仅有具体明示了能够组合的部分之间的组合,在不特别的对组合产生阻碍时,即使未明示也能够将实施方式彼此部分组合。

(第一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车辆用制热装置的一例,对提供辐射加热器装置1的方式进行说明。因此,辐射加热器装置1是这样一种加热器装置:能够从高温的固体表面向低温的固体表面,与它们之间的空气等存在无关地提供由红外线传递的辐射热。辐射加热器装置1设置于在道路行驶的车辆、船舶、航空器等移动物体的室内。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辐射加热器装置1,参照图1~图7进行说明。

图1的辐射加热器装置1构成一种用于车室内的制热装置。在以下表示的各实施方式中,作为车辆用制热装置的一例,对在车室内具备辐射加热器装置1的情况进行说明。辐射加热器装置1是一种电加热器,由搭载于移动物体上的电池、发电机等电源供电而发热。辐射加热器装置1具有板状的加热器主体。辐射加热器装置1在被供给电力时发热。辐射加热器装置1主要向与其表面垂直的方向辐射出辐射热R,以温暖位于与其表面垂直的方向上的对象物。

在车室内,设置有乘员21就座用的座位20。以下,有时将辐射加热器装置1仅记作装置1。装置1在车室内被设置为对乘员21的脚边辐射出辐射热R。装置1设置于室内的壁面。室内的壁面是例如仪表板、门饰、车顶等的内部装饰部件,构成车辆的内部装饰部件。装置1以与设想的一般姿势下的乘员21相对的方式设置。例如,作为车辆来说,具有支承方向盘23用的转向柱22。因此,装置1作为内部装饰部件的一例,可以在转向柱22的下表面、仪表板、门饰、车顶等以与乘员21相对的方式设置。

图2的剖面图表示在装置1中代表性的加热器主体的结构的一例。装置1形成为大致四边形的薄板状。装置1具备构成加热器主体的基板部10。基板部10具有多个发热部11和作为导电部的一对端子12。装置1也可以称为主要向与表面垂直的方向辐射出辐射热R的面状加热器。基板部10构成含有发热部11的加热器主体,该发热部11通过通电来发热。

基板部10具有优秀的电绝缘性,并且由耐高温的树脂材料制成。基板部10是例如多层基板。基板部10构成为具有表面层101、里面层102、中间层103。表面层101面向辐射热R的辐射方向,且位于加热器主体的前面侧。表面层101是在装置1的设置状态下与作为加热对象物的乘员12的身体的一部分相对配置的面。里面层102构成加热器主体的背面且位于加热器主体的前面侧。中间层103在夹于表面层101和里面层102之间的状态下支承发热部11和端子12。基板部10是用于分别支承线状的多个发热部11的部件。表面层101、里面层102、中间层103是由相比于发热部11、端子12导热率低的材料构成的绝缘部。例如,表面层101、里面层102、中间层103是通过聚酰亚胺树脂制成。

多个发热部11分别由通过通电来发热的材料制成。发热部11可以由铜、银、锡、不锈钢、镍、镍铬合金等的金属材料构成。多个发热部11分别相对于基板部10的面呈平行线状或板状,且相对于基板部10的表面分散配置。并且,发热部11也可以是单一的线状体并以遍布基板部10的整体的方式配置。

各发热部11与空开规定间隔配置的一对端子12连接。发热部11在一对端子12之间空开间隔配置。多个发热部11以桥接于一对端子12之间的方式相对于一对端子12并排连接,并设置于基板部10表面的大致整体。多个发热部11以与中间层103一起夹于表面层101和里面层102之间的方式设置。多个发热部11通过基板部10而被从外部保护。表面层101、里面层102可以通过印刷、粘结来设置。

各发热部11是至少与表面层101热连接,并通过通电来发热的部件。由此,发热部11产生的热传递到表面层101。一个发热部11产生的热经由基板部10等的部件,从表面层101向外部辐射出辐射热,从而传导到相对的乘员21。

发热部11设定为具有规定的长度以得到规定的发热量。因此,各发热部11被设定为具有规定的电阻值。并且,各发热部11的尺寸、形状被设定为使横方向的热电阻为规定值。由此,多个发热部11通过被施加规定的电压来产生规定的发热量。多个发热部11产生规定的发热量并上升到规定温度。上升到规定温度后的多个发热部11将表面层101加热到规定的辐射温度。并且,装置1能够辐射使乘员21、即人感到温暖的辐射热R。

发热部11的输出、温度、发热量通过加热器控制装置(加热器ECU)来控制。加热器ECU能够通过控制施加到发热部11的电压值、电流值来控制发热部11的输出、温度、发热量等。加热器ECU将例如从电池得到的电力供给到装置1并能够控制该供给电力。加热器ECU能够通过该电力控制来控制发热部11的输出。

因此,加热器ECU能够改变给予乘员的辐射热的量。当通过加热器ECU而开始向装置1通电时,装置1的表面温度迅速上升到控制的规定辐射温度。因此,即使在冬季等,也能够迅速给予乘员21温暖。

在装置1的表面层101与物体接触的情况下,从发热部11传递到表面层101的热迅速地传递到接触的物体。其结果,表面层101的接触的部分的温度迅速地降低。因此,与物体接触的部分的装置1的表面温度迅速地降低。与物体接触的部分的热传递到接触的物体,并扩散到接触的物体。因此,抑制了接触的物体的表面温度的过度的上升。

接着,对于辐射加热器装置1的详细结构,参照图3~图7进行说明。转向柱22设置有开口部220,该开口部220具有能够搭载装置1的开口面积。装置1被设置为位于开口部220的里侧,即转向柱22的里侧,换言之,装置1被设置为相对于内部装饰部件位于与车室内相反侧的空间。基板部10构成加热器主体。

辐射加热器装置1具备保护部件3和基座部件4,保护部件3位于车室内侧,基座部件4位于内部装饰部件的里侧并与保护部件3组合。通过保护部件3来支承作为基板部10的室内侧的端面的前表面的一部分,并通过基座部件4来支承基板部10的背面的一部分,由此,通过保护部件3和基座部件4而从两面侧夹住基板部10。即。保护部件3和基座部件4构成收容加热器主体的加热器箱。加热器主体以其室内侧表面相比于内部装饰部件的室内侧表面位于内部装饰部件的里侧(室内侧的相反侧)的方式设置于加热器箱。从内部装饰部件的里侧朝向车室内的Z方向是基座部件4、加热器主体、保护部件3按这个顺序排列的方向。

保护部件3是框体状的部件,具备格子部31和位于格子部31周围,并向Z方向延伸的框架部32。该框架部32形成为具有四个边部的四边形。格子部31形成多个孔部30。保护部件3在车室内侧具有与表面层101的尺寸相等或比该尺寸大的开口,该开口由多个孔部30的集合形成。格子部31优选的是以与转向柱22的表面大致位于同一面上的方式设置。根据该结构,格子部31不从内部装饰部件突出,因此外观良好且能够抑制格子部31与乘员的碰撞。

保护部件3的框架部32从形成格子部31的车室内侧向内部装饰部件的里侧、即与车室内相反的一侧,突出为形成四边形的四边的壁。

在保护部件3的框架部32设置有向外方突出的多个安装片34。在各安装片34形成有贯通孔。在保护部件3和基座部件4组装成一体时,固定用的螺钉441插通于该贯通孔。在基座部件4的外周缘部41设置有多个轴套部44,在轴套部44形成有螺纹孔。在将保护部件3相对于基座部件4设定在规定位置并固定时,各轴套部44以轴套部44的螺纹孔与各安装片34的贯通孔对准的方式设置。对准的轴套部44的螺纹孔和安装片34的贯通孔分别通过螺钉441紧固,由此,通过螺钉的头部而使安装片34压到轴套部44的端面从而将保护部件3固定到基座部件4。

并且,基座部件4和保护部件3通过具备相互嵌合的部分,也可以构成为在夹持加热器主体的状态下形成一体的加热器装置。

基座部件4是具备基台部40和外周缘部41的框体状的部件,外周缘部41由从基台部40的周围竖立设置的框架部构成。该外周缘部41形成具有四个边部的四边形,是与保护部件3的框架部32相同的形状。通过外周缘部41与保护部件3的框架部32嵌合,保护部件3和基座部件4一体地装配。因此,基台部40以与加热器主体的里面层102相对的方式设置。

基座部件4通过与保护部件3一体地装配而构成加热器箱的一部分。基座部件4具备从与加热器主体的里面层102相对的基台部40的表面突出的多个突起部43。多个突起部43向作为加热器主体的背面的基板部10的背面突出。

多个突起部43被设置为与发热部位110的背面不接触的突出尺寸,发热部位110是设置发热部11的区域。即,在使基板部10由保护部件3和基座部件4支承并一体地装配的标准状态下,多个突起部43不与基板部10接触。因此,在基板部10和基座部件4的基台部40之间,产生空间(间隙)。该空间构成存在空气的空气室。该空气室作为由基座部件4以及保护部件3的框架部32和加热器主体包围的空间而形成。空气室是在加热器主体的里侧划分形成的空间,并构成抑制加热器主体的热散热到里侧的绝热部。在方向Z上的空气室的尺寸比在方向Z上的突起部43的长度大。换言之,在空气室中,与从突起部43所突出的基台部40(加热器箱)的表面到突起部43的顶端的距离相比,从基台部40的表面到基板部10(加热器主体)的背面的距离更长。即,突起部43的从基台部40(加热器箱)的表面突出的突出长度被设定为比从基台部40的表面到基板部10(加热器主体)的背面的距离小。由此,在基板部10和基座部件4的基台部40之间形成间隙。

在与加热器主体的背面相对的基台部40的整体上,多个突起部43分散均等地配置。突起部43从基台部40销状地突出。突起部43构成圆柱、棱柱等的柱状部。如图5以及图7所示,多个突起部43被设置为:在沿着长方形状的加热器主体的长边的长度方向X上等间隔地排列,且在沿着加热器主体的短边的短边方向Y上等间隔地排列。

在基台部40上排列的突起部43的间隔优选的是,设定为比设想的对加热器主体施加外力的手指或物体的外径尺寸小,例如,能够设定在5mm~10mm的范围。其目的在于,在外力作用于加热器主体时,抑制加热器主体的局部凹陷并减轻损伤的程度。

并且,通过实验确定,突起部43和加热器主体的背面的间隔优选的是设定为1mm以上。并且,本发明的发明人们通过实验确认,基座部件4的基台部40和加热器主体的背面的间隔优选的是设定为大约5mm以上或大约10mm以上。

在保护部件3的框架部32设置有多个用于支承表面层101的一部分的支承片33,该表面层101是基板部10的室内侧的端面。该支承片33从框架部32的规定的位置朝向内方以沿着基板部10的方式突出。在保护部件3的基台部40设置有多个用于支承基板部10的里面层102的一部分的支承片42。该支承片42从基台部40的规定的位置朝向室内侧而向与基板部10交叉的方向突出。

由此,基板部10通过保护部件3的多个支承片33和基座部件4的多个支承片42而从两面侧被夹持保持。多个支承片33和多个支承片42位于未设置有发热部11的加热器主体的外周缘并支承非发热部位111。由此,基板部10在非发热部位111通过加热器箱来支承,并在加热器主体的发热部位110的背面不与突起部43接触的状态下设置。

在基座部件4的外周缘部41设置有向外方突出的多个安装片45。在各安装片45形成有贯通孔。该贯通孔在将加热器装置固定到内部装饰部件时插通有固定用螺钉。在转向柱22的里面侧设置有多个形成有螺纹孔的轴套部221(参照图3)。在将装置1相对于内部装饰部件设定在规定位置并固定时,各轴套部221以轴套部221的螺纹孔与各安装片45的贯通孔对准的方式设置。对准的轴套部221的螺纹孔和安装片45的贯通孔分别通过螺钉紧固,由此,通过螺钉的头部而使安装片45压到轴套部221的端面从而将装置1固定到内部装饰部件。

基板部10具备固定部1120,固定部1120用于将基板部10相对于基座部件4通过螺钉紧固等固定。固定部1120是设置于基板部10的端部的板状部,且具有插通固定用的螺钉用的多个贯通孔1121。在基座部件4设置有多个形成有螺纹孔的轴套部47。在将基板部10相对于基座部件4设定在规定位置并固定时,各轴套部47设定成轴套部47的螺纹孔和各贯通孔1121对准。

在基座部件4设置有雌形的连接器部46。雌形的连接器部46内含从基板部10侧突出的电源输入用的端子。在雌形的连接器部46连接有雄形的连接器部,该雄形的连接器部内含被供给来自外部的电源的电源输出用的端子。当雄形的连接器部与雌形的连接器部46连接时,变为如下状态:电源输出用的端子和电源输入用的端子连接,来自外部的电源输入到基板部10的发热部11。

基座部件4位于加热器主体的里侧,也作为抑制加热器主体的热散热到里侧的绝热部而发挥功能。基座部件4是由例如发泡性材料、聚氨酯树脂、橡胶等的具有绝热性的材料构成。基座部件4是由与发热部11或表面层101相比绝热性能高的材料构成。

在基座部件4的基台部40形成有例如使线束的导线通过的孔部。线束构成为具有导线和导线的连接器端子,该导线捆扎了对发热部11供给电流的电流线、温度等的信号线。

接着,对于将辐射加热器装置1安装于内部装饰部件的顺序进行说明。首先,由保护部件3和基座部件4在规定的位置夹持加热器主体而对该加热器主体进行保持,在该状态下,将保护部件3和基座部件4通过上述的螺钉441来固定。进一步,在将保护部件3安装于转向柱22时,使各安装片45和各轴套部221位置对齐,并通过上述螺钉来使它们固定。由此,辐射加热器装置1相对于内部装饰部件被固定。并且,基座部件4和保护部件3一体形成的箱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具备与内部装饰部件卡合的部分而固定到内部装饰部件。

接着,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装置1和以往的加热器装置,对确认了来自发热部的发热传递到加热器箱的程度的结果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对装置1中的基座部件的背面处的表面温度进行测定后的实验结果的曲线图。横轴是室内温度(℃),纵轴是作为加热器箱的背面温度的基座部件背面的表面温度。

并且,在该试验中,将加热器主体的表面温度设定为100℃,并分别对于实验样本(ⅰ)、(ⅱ)、以及(ⅲ)进行验证。样本(ⅰ)的曲线图是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装置1的基座部件背面的温度进行测定的结果,在该第一实施方式的装置1中,从基座部件向加热器主体的背面突出的多个突起部为销状,且多个突起部不与加热器主体的背面接触。样本(ⅱ)的曲线图是对于一种辐射加热器装置的基座部件背面的温度进行测定的结果,在该辐射加热器装置中,从基座部件向加热器主体的背面突出的多个突起部为销状,且多个突起部与加热器主体的背面接触。样本(ⅲ)的曲线图是对于一种辐射加热器装置的基座部件背面的温度进行测定的结果,在该辐射加热器装置中,从基座部件向加热器主体的背面突出的格子状突起部与加热器主体的背面接触。对于所有的实验样本,加热器箱的与加热器主体相对的面的尺寸大约为100mm×200mm。

根据样本(ⅲ)的结果,由于格子状的突起部与加热器主体的背面接触,因此是加热器箱和发热部位的接触面积最大的样本,基座部件的背面温度变得最高。样本(ⅱ)中由于多个销状的突起部与加热器主体的背面接触,因此样本(ⅱ)相对于样本(ⅲ),加热器箱和发热部位的接触面积减少大约四十分之一,加热器箱和加热器主体的背面之间的空气室的容积也大约增加25%。因此,根据样本(ⅱ)的结果,相对于样本(ⅲ)的结果,基座部件的背面温度降低大约20℃。该样本(ⅱ)相当于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装置1中,外力对加热器主体的前表面进行作用,从而变为使加热器主体的背面与全部的多个销状的突起部接触的状态。

相当于装置1的样本(ⅰ)由于多个销状的突起部不与加热器主体的背面接触,因此相对于样本(ⅱ),加热器箱和发热部位的接触面积为零,加热器箱和加热器主体的背面之间的空气室的容积进一步增加。因此,根据样本(ⅰ)的结果,相对于样本(ⅱ)的结果,基座部件的背面温度大约降低10℃。

因此,根据以上的实验结果,相当于装置1的样本(ⅰ)的加热器箱背面的温度低,进一步,能够确认对内部装饰部件、位于装置1周边的装置的热的影响少。根据以上所述,确认如下的效果:通过多个销状的突起部不与加热器主体的背面接触的装置1,能够抑制传导到加热器箱的热影响。

并且,样本(ⅱ)相当于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装置1中,外力对加热器主体的前表面进行作用,从而变为使加热器主体的背面与全部的多个销状的突起部接触的状态。实际上在由手指或物品等的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变为加热器主体的背面仅与多个销状的突起部中的一部分接触的状态,因此,基座部件的背面温度不会上升到样本(ⅱ)的结果的程度。即,实际的基座部件的背面温度仅上升到位于样本(ⅰ)的结果和样本(ⅱ)的结果之间的温度。

接着,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制热装置带来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作为车辆用制热装置的辐射加热器装置1具备板状的加热器主体(基板部10)和加热器箱。加热器主体通过由发热部11供给的热来放出辐射热。加热器箱安装于车室内的内部装饰部件,收容加热器主体。加热器箱由保护部件3以及基座部件4构成,保护部件3以及基座部件4和夹持加热器主体并被一体装配。基座部件4具备多个突起部43,该多个突起部43向加热器主体的与前表面相反的一侧的加热器主体的背面突出,加热器主体的前表面与车室内相对。加热器主体在未设置有发热部11的非发热部位111通过加热器箱来支承,在设置有发热部11的发热部位110的背面被设置为不与多个突起部43接触。

根据该结构,基板部10在平常使用的正常状态下,在非发热部位111通过加热器箱来支承,且发热部位110的背面不与多个突起部43接触。因此,与发热部位110与加热器箱接触的以往的装置相比,从发热部位110传递到基座部件4的热大大地降低。根据上述的一例的实验结果,该效果为,和格子状的肋与加热器主体接触的情况相比,加热器箱的背面温度大约降低30℃,和销状的突起部与加热器主体接触的情况相比,加热器箱的背面温度大约降低10℃。

例如,对于以往的在发热部位通过加热器箱来支承的加热器主体,通过人的手指或物体施加外力的情况下,加热器主体变形,有根据变形的程度在车辆用制热装置中产生缺陷或问题的情况。在辐射加热器装置1中,在对于加热器主体施加这样的外力的情况下,根据多个突起部43向基板部10的背面突出的构成,变形的基板部10的背面与突起部43接触并能够支承基板部10。由此,能够抑制基板部10的过度变形。

因此,根据辐射加热器装置1,能够提供如下的车辆用制热装置:抑制从发热体向加热器箱等的传热并能够降低制热输出的损失,此外,在加热器主体过度变形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其变形。

并且,辐射加热器装置1能够在减轻对周边装置的热影响的同时,确保使用者的制热感。因此,根据第一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制热装置,在减轻对周边装置的热影响的同时确保使用者的制热感。

并且,装置1搭载为使加热器主体相对于转向柱22等的内部装饰部件不向车室内突出。因此,能够防止乘员轻易地接触加热器主体。并且,是加热器主体不从内部装饰部件的表面突出的形态,因此在从车室内看装置1的情况下具有美观的同时,能够避免乘员在不注意的状态下接触加热器主体。

并且,装置1具有基座部件4,基座部件4设置于加热器主体的里侧并抑制加热器主体的热散热到里侧。基座部件4是具有绝热性的部件。根据该结构,通过基座部件4,能够抑制向加热器主体的背面侧的散热。因此,能够提供具有出色制热效率的辐射加热器装置1。

并且,装置1具有存在空气的空气室,空气室是在加热器主体的里侧划分形成的空间。空气室通过在加热器主体的背面和基座部件4之间形成的空间而构成。根据该结构,通过该空气室,能够使向加热器主体的里侧的散热得到抑制。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提供具有出色制热效率的辐射加热器装置1。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8以及图9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标注和第一实施方式的附图相同的符号的构成部件以及未说明的结构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且取得同样的作用效果的结构。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的多个突起部43排列成交错状。多个突起部43被配置为将在短边方向Y上空开间隔地排列突起部的列在长边方向X上空开间隔地排列多个而构成多个列。此外,如图8以及图9所示,对于在短边方向Y上排列的多个突起部43a,在各自的长边方向X上的相邻位置上不存在突起部。即,在长边方向X上相邻的两个突起部的列中,突起部的位置在短边方向Y上相互错开。

根据该交错状排列,在短边方向Y上空开距离L的间隔而排列的各突起部43a和构成在长边方向X上相邻的列的多个突起部43b中,最近位置的突起部43b之间的间隔为距离D2。并且,在图7所示的非交错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排列的情况下,各突起部43a和在长边方向X上相邻的突起部(如图9中双点划线所示)的间隔为距离L。距离D比距离L近,因此,通过交错状地配置,能够缩短突起间的距离。因此,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在对加热器主体施加外力的情况下,能够减小加热器主体的变形度。其结果,能够减轻加热器的损伤、因变形而产生的缺陷。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10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标注和第一实施方式的附图相同的符号的构成部件以及未说明的结构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且取得同样的作用效果的结构。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加热器主体以一方的端部相比于另一方的端部位于上方的方式收容于加热器箱。例如,如图10所示,基座部件204相对于内部装饰部件被设置为在短边方向Y的宽度上的一方的端部相比于另一方的端部位于上侧。多个突起部43被设置为位于加热器主体的一方的端部侧的突起部43c之间的间隔比位于另一方的端部侧的突起部43d之间的间隔大。

根据该多个突起部,位于上方侧的突起部比下方侧的突起部的间隔大,因此,空气室更大,因而能够提高绝热效果。进一步根据该多个突起部,下方侧的突起部比上方侧的突起部的间隔窄,因此在通过外力使加热器主体的下部变形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构成更大接触面积的突起部来支承加热器主体的背面。其结果,能够提高如下效果:避免因加热器主体的变形而产生的缺陷。

(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图11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四实施方式中,标注和第一实施方式的附图相同的符号的构成部件以及未说明的结构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且取得同样的作用效果的结构。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将第四实施方式中设置于基座部件304的多个突起部43e设置在相对于将保护部3的格子部31投影到加热器主体的投影图不重合的位置。换言之,在从室内侧正面看装置1的情况下,多个突起部43e能够存在于与格子部31不重合的位置。

根据这种多个突起部43e,施加到加热器主体的外力通过由格子部31划分的孔部30而由人的手指或物体来给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孔部30的内侧加热器主体被人的手指或物体按压而凹陷变形,在该凹陷的部分的里侧也存在突起部43e。由此,多个突起部43e由于能够支承凹陷的加热器本体的背面,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加热器主体的变形。

(第五实施方式)

参照图12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五实施方式中,标注和第一实施方式的附图相同的符号的构成部件以及未说明的结构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且取得同样的作用效果的结构。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第五实施方式的基座部件404具备中间支承部48,该中间支承部48与基板部210中的非发热部112的背面接触并支承基板部210。基板部210分别在非发热部112的两侧具备发热部位110。在相对于基座部件404将基板部210设置于正确的位置时,中间支承部件48设置于与非发热部112对应的位置。中间支承部48从基座部件404的基台部40的长边方向X上的宽度的中央部突出,并构成在短边方向Y上延伸的壁部。中间支承部48与突出部43相比突出尺寸大。因此,基板部210不仅在外周缘部,在中央部也通过基座部件404来支承。

根据第五实施方式,通过将背面未被基座部件404支承的加热器主体的区域分割成多个,能够使每一个该区域的面积小。由此,加热器主体即使由人的手指或物体按压而形成凹陷,也能够使加热器主体的挠曲程度小。

(第六实施方式)

参照图13对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六实施方式中,标注和第一实施方式的附图相同的符号的构成部件以及未说明的结构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且取得同样的作用效果的结构。在第六实施方式中,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第六实施方式的基座部件504具备格子状地突出的多个凸条部430,多个凸条部430作为突出到不与加热器主体的背面接触的位置为止的突起部。多个凸条部430以沿着加热器主体的背面的方式延伸。进一步,多个凸条部430是格子状,因此以沿着加热器主体的背面的方式纵横地延伸。此外,多个凸条部430等间隔地设置。

根据第六实施方式,在加热器主体由人的手指或物体按压而凹陷变形的情况下,与加热器主体的背面的接触面积变大,能够在大范围内支承加热器主体,因此能够使加热器主体的挠曲程度小。

(第七实施方式)

参照图14对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七实施方式中,标注和第一实施方式的附图相同的符号的构成部件以及未说明的结构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且取得同样的作用效果的结构。在第七实施方式中,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在第七实施方式中,加热器主体以一方的端部相比于另一方的端部位于上方的方式收容于加热器箱。例如,如图14所示,基座部件604相对于内部装饰部件被设置为在短边方向Y上的宽度上一方的端部相比于另一方的端部位于上侧。多个凸条部430以位于加热器主体的一方的端部侧的凸条部430c之间的间隔比位于另一方的端部侧的凸条部430d之间的间隔大的方式设置。

根据该多个凸条部,位于上方侧的凸条部比下方侧的凸条部的间隔大,因此,空气室更大,因而能够提高绝热效果。进一步根据该多个凸条部,下方侧的凸条部比上方侧的凸条部的间隔窄,因此在通过外力使加热器主体的下部变形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构成更大接触面积的凸条部430d来支承加热器主体的背面。因此,能够防止加热器主体的局部变形,因而能够避免因局部变形而产生的缺陷。

(第八实施方式)

参照图15对第八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八实施方式中,标注和第一实施方式的附图相同的符号的构成部件以及未说明的结构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且取得同样的作用效果的结构。在第八实施方式中,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15所示,将第八实施方式中设置于基座部件704的多个凸条部430设置在相对于将保护部3的格子部31投影到加热器主体的投影图不一致的位置。换言之,在从室内侧正面看装置1的情况下,多个凸条部430存在于与格子部31不完全一致的位置。

根据这种多个凸条部430,施加到加热器主体的外力通过由格子部31划分的孔部30而由人的手指或物体来给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孔部30的里侧加热器主体被人的手指或物体按压而凹陷变形,在该凹陷的部分的里侧也存在凸条部430。由此,多个凸条部430由于能够支承凹陷的加热器本体的背面,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加热器主体的变形。

(第九实施方式)

参照图16对第九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九实施方式中,标注和第一实施方式的附图相同的符号的构成部件以及未说明的结构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且取得同样的作用效果的结构。在第九实施方式中,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所述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突起部43或凸条部430的顶端,如图16所示,形成弯曲面431。根据该结构,即使加热器主体由人的手指或物体按压而凹陷,并与突起部43或凸条部430的顶端接触而被支承,由于与弯曲面431接触,所以也能够抑制发热部位的损伤。

(第十实施方式)

参照图17对第十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十实施方式中,标注和上述各实施方式的附图相同的符号的构成部件以及未说明的结构是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且取得同样的作用效果的结构。在第十实施方式中,仅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17所示,在所述的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突起部43或凸条部430的顶端形成有凹部432。根据该结构,即使加热器主体由人的手指或物体按压而凹陷,并与突起部43或凸条部430的顶端接触而被支承,由于顶端具有凹部432,所以也能够使加热器主体的接触面积小。由此,能够抑制从发热部11传递到加热器箱的热量。

(其它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能够实施种种的变形。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只是示例,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定于这些记载的范围。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包含和本发明记载的范围的记载等同的含义以及在范围内的全部的变形。

第五实施方式中的中间支承部48也可以设置多个。由此,能够使得背面未被基座部件404支承的加热器主体的区域的个数进一步增加,从而能够使该区域的面积减小。由此,即使加热器主体由人的手指或物体按压而凹陷变形,也能够使加热器主体的挠曲程度进一步减小。

第六实施方式中的多个凸条部430在基台部40配置成格子状,但是格子状也可以是部分不连续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