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叠复合内装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31159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重叠复合内装部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重叠复合内装部件。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已知有一种具有第1部件和第2部件的复合内装部件,所述第1部件具有预定的配合面,所述第2部件是与第1部件重叠且能够弹性变形的合成树脂制的部件。第2部件具有与第1部件的配合面大致平行的板状部。在板状部,设置有朝向配合面突出的多个突起以与第1部件的配合面之间形成空间。通过第2部件的突起的顶端被按压于第1部件的配合面而弹性变形,由此对复合内装部件赋予缓冲性。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重叠复合部件中,通过控制突起的挠曲方向,由此可抑制用手指或手按压时的触感的不均匀。

然而,在以往的重叠复合部件中,由于以下的原因,有时会因触感局部不同而在用手指或手按压时感到凹凸。即,在大型且复杂的形状的复合部件的情况下,考虑第2部件用的成形模的起模性(日文:離型性)和/或模具的维护,有时将成形第2部件的突起面的成形模分割成多个模具而构成。在该情况下,为了确保分割模具的强度,而难以在分割模具的端缘附近设置突起。因此,会在多个分割模具的分模线即分型线(英文:partingline)附近形成没有突起的空白部。结果,在复合部件,产生用手指或手按压时无法获得适当的反力的部分,变得无法获得均匀的触感。

图12(a)(b)是从突起102观察第2部件104所看到的俯视图。第2部件104具有板状部100和设置于板状部100上的多个突起102。多个突起102均具有同一形状,并向图12(b)中的箭头方向倾斜。多个突起102配置于具有由双点划线表示的蜂窝形状的正六边形的格子图样106的各边,交替地朝向相反方向。根据该构成,当从与板状部100垂直的方向施加载荷时,各突起102如图12(b)的斜线所示那样挠曲。通过此时的反力来赋予复合部件大致均匀的触感。然而,在使用多个分割模具来成形复合部件的情况下,在多个分割模具的分模线l附近,为了确保分割模具的强度而使突起102间断,因此无法获得适当的反力。关于此,将第2部件104翻过来,从板状部100垂直地按压按压片,调查图12(a)所示的点a、点b的反力特性。按压片的顶端形成为直径14mm的圆形状。结果,如图13所示,在按压片的行程为2mm时,点a与点b的反力差δf为8n以上。图12(a)的斜线部是直径14mm的按压片的按压区域,表示与人的指尖相当的大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2013/132677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分模线附近的反力的下降,并能够将触感的不均匀抑制得小的重叠复合内装部件。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包括第1部件和与第1部件重叠的第2部件的复合内装部件。第2部件使用多个分割模具而形成,第2部件具备:多个普通突起,其朝向第1部件突出且因与第1部件的接触而挠曲;和多个边界突起,其设置于多个分割模具的分模线与普通突起之间,朝向第1部件突出且因与第1部件的接触而挠曲。多个边界突起在分模线的两侧,沿着分模线成列地等间隔配置。边界突起之间的间隔比沿着分模线相邻的普通突起之间的距离短。

根据该构成,能够相比于分模线附近的普通突起被间断的以往的重叠复合内装部件,将边界突起高密度地配置于分模线附近。因此,可抑制分模线附近处的反力的下降。结果,能够在分模线附近和除此之外的部分,减小按压第2部件时的触感的不均匀。

优选的是,在上述的重叠复合内装部件中,第2部件具有边界突起所突出的突出面,边界突起以相对于与第2部件的突出面垂直的法线向分模线倾斜的状态突出。

根据该构成,边界突起因与第1部件的接触而以向分模线倒下的方式挠曲。由此,在分模线的附近作用有由挠曲变形后的突起引起的弹性力。因而,可抑制分模线附近处的反力的下降。

优选的是,在上述的重叠复合内装部件中,边界突起设置于分模线的两侧,分模线的两侧中的一侧的边界突起与另一侧的边界突起不相对。

根据该构成,分模线的两侧中的一侧的边界突起在挠曲变形时,容易进入另一侧的相邻的边界突起之间。由此,与使边界突起相对地设置于分模线的两侧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边界突起因与第1部件的接触而承受的反力分散。因而,可抑制分模线附近处的凹凸感。

优选的是,在上述的重叠复合内装部件中,第2部件在与普通突起和边界突起相反的一侧具有设计面,边界突起具有:第1突起,其设置于从分模线离开第1距离的位置;和第2突起,其设置于从分模线离开与第1距离不同的第2距离的位置,在从分模线观察的情况下,第1突起和第2突起交替地配置。

根据该构成,边界突起交替地设置于靠近分模线的位置和远离分模线的位置。由此,在第2部件中,因突起而厚度大的部位没有排列成直线状。因而,在设计面不容易发生光泽的不均匀。

优选的是,在上述的重叠复合内装部件中,普通突起和边界突起由随着从基端部朝向顶端部而外形逐渐变小的锥体构成,基端部的截面形状为与特定方向正交的垂线方向的长度比特定方向的长度大地呈线对称。

根据该构成,基于截面惯性矩的关系,普通突起和边界突起因与第1部件的接触所引起的挠曲的方向被固定于特定的一个方向。即,普通突起和边界突起总是能够以相同的方式挠曲变形。因此,能够抑制因按压第2部件的载荷而触感发生变化。

优选的是,在上述的重叠复合内装部件中,边界突起具有:第3突起,其朝向离开分模线的第1方向配置;和第4突起,其朝向靠近分模线的第2方向配置,第1方向和第2方向均为特定的一个方向,第2方向是与第1方向交叉的方向,在从分模线观察的情况下,第3突起和第4突起交替地配置。

根据该构成,第3突起和第4突起的各基端部的朝向不同,因此将第3突起和第4突起的各基端部相连的线段配置成锯齿状。即,在第2部件中,因突起而厚度大的部位没有排列成直线状。因此,在设计面不容易发生不均匀。另外,在该情况下,将第3突起和第4突起与第1部件接触的接触点相连的线段也配置成锯齿状。即,与将接触点相连的线段排列成直线状的情况相比,接触点不会集中于分模线附近。由此,与边界突起的挠曲变形相伴的斥力被分散。因而,可抑制分模线附近处的凹凸感。

优选的是,在上述的重叠复合内装部件中,多个多边形通过使其各边与相邻的多边形的边重叠来形成格子图样,多个普通突起设置于多边形的各边。

根据该构成,能够抑制用手指或手按压第2部件时的触感的不均匀,能够与分模线附近的边界突起一起获得凹凸感少的优异的触感。

优选的是,在上述的重叠复合内装部件中,普通突起设置于与第1部件的配合面平行地配置的第2部件的板状部,在普通突起中,对于从垂直于板状部的方向施加的载荷的弯曲刚性在垂直于板状部的轴周边具有各向异性,普通突起构成为使顶端部一边相对于配合面滑动一边向轴周边的一个方向挠曲,格子图样是恒定的大小的正六边形连续地重复而成的蜂窝形状,普通突起在正六边形的各边各配置一个,普通突起的挠曲方向在绕正六边形的中心的各边中向内侧和外侧反向交替地变化。

根据该构成,能够以高密度且使普通突起的姿势与正六边形的各边相对应地变化的方式配置普通突起。因而,可获得更均质的触感。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重叠复合内装部件,具有:第1部件,其具有预定的配合面;和能够弹性变形的合成树脂制的第2部件,其与第1部件重叠。第2部件具有与配合面大致平行的板状部,在板状部设置有朝向配合面突出的多个突起以与配合面之间形成空间。第2部件在突起的顶端部与配合面接触的状态下与第1部件重叠。通过突起的顶端部被按压于配合面而弹性变形,从而对重叠复合内装部件赋予缓冲性。第2部件中的突起侧的面使用多个分割模具来成形。在分割模具的分模线的两侧设置的边界突起沿着分模线等间隔且呈一列地成列排列。在边界突起中,对于从垂直于板状部的方向施加的载荷的弯曲刚性在垂直于板状部的轴周边具有各向异性。边界突起构成为使顶端部一边相对于配合面滑动一边向轴周边的一个方向挠曲。成列排列于分模线的两侧的边界突起设置成朝向相对的列的边界突起挠曲。边界突起配置于相对的列的相邻的边界突起的中间部分,并且配置成交错状。

根据该构成,即使为了确保分割模具的强度而使边界突起从分模线离开预定尺寸,也会在用手指或手按压第2部件时,边界突起以填补分模线附近的空白部分的方式挠曲变形。由此,可抑制由分模线附近的反力的下降引起的凹凸感,因此可获得均匀的触感。

优选的是,在上述的重叠复合内装部件中,边界突起具有同一形状,边界突起的中心线在边界突起的基端部相对于与板状部垂直的方向倾斜,边界突起向作为轴周边的一个方向的倾斜方向挠曲,分模线的两侧的边界突起以各列的边界突起的倾斜方向成为相同的方式并行地成列排列。

根据该构成,能够容易在成形边界突起的成形模加工凹部。因而,能够降低包括成形模的制作在内的制造成本。

优选的是,在上述的重叠复合内装部件中,在第2部件中的从分模线离开的普通区域设置多个普通突起,多个多边形通过使其各边与相邻的多边形的边重叠来形成格子图样,多个普通突起设置于多边形的各边。

根据该构成,能够抑制用手指或手按压第2部件时的触感的不均匀,能够与分模线附近的边界突起一起获得凹凸感少的优异的触感。

优选的是,在上述的重叠复合内装部件中,普通突起具有同一形状,在普通突起中,对于从垂直于板状部的方向施加的载荷的弯曲刚性在垂直于板状部的轴周边具有各向异性,普通突起构成为使顶端部一边相对于配合面滑动一边向轴周边的一个方向挠曲,格子图样是恒定的大小的正六边形连续地重复而成的蜂窝形状,普通突起在正六边形的各边各设置一个,普通突起的挠曲方向在绕正六边形的中心的各边中向内侧和外侧反向交替地变化。

根据该构成,能够以高密度且使普通突起的姿势与正六边形的各边相对应地变化的方式配置普通突起。因而,能够获得更均质的触感。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室内观察具有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装饰件的车辆用车门装饰件的上端部所看到的主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成形装饰件的表层部件的成形模的剖视图。

图4(a)是非按压时的表层部件的俯视图,图4(b)是按压时的表层部件的俯视图。

图5是沿着图4(a)的v-v线的纵剖视图。

图6是沿着图5的vi-vi线的纵剖视图。

图7是突起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图4(a)的点a、点b、点c处的载荷与反力的关系的图表。

图9(a)(b)是另一实施例的表层部件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在表层部件固定安装了表皮件的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第1部件为表层部件且第2部件被固定于基体部件的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2(a)是非按压时的以往的重叠复合内装部件的第2部件的俯视图,图12(b)是示出按压时的各突起的变形形状的俯视图。

图13是示出图12(a)的点a、点b处的按压载荷与反力的关系的图表。

图14(a)是非按压时的第2实施例的表层部件的俯视图,图14(b)是按压时的表层部件的俯视图。

图15(a)是非按压时的第2实施例的变形例的表层部件的俯视图,图15(b)是按压时的表层部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后述的实施例可适用于车门装饰件、行李厢侧壁装饰件、仪表板等车辆用内装部件、和/或安装于该内装部件的装饰件、扶手等,但可以适用于车辆用以外的板部件等。另外,后述的实施例不仅可适用于板状的板部件,还可以适用于使第2部件与具有三维弯曲的立体形状的第1部件或基体部件的表面重叠而成的立体部件。在将第1部件用作基体部件的情况下,优选使用硬聚氯乙烯、和/或聚丙烯、聚乙烯、abs等比较硬质的合成树脂材料。在将第1部件用作表层部件的情况下,和/或作为第2部件的树脂材料,优选使用软聚氯乙烯、和/或苯乙烯类、烯烃类、聚酯类等各种热塑性树脂。也可以在表层部件进一步粘贴表皮件。作为表皮件,例如,不仅可以采用软聚氯乙烯、和/或苯乙烯类、烯烃类、聚酯类等各种热塑性树脂,也可以采用织布、不织布、编织布、氯乙烯、软膜等各种表皮材料。在将第1部件用作表层部件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需要,在第2部件中的与突起相反的一侧的里面设置比较硬质的基体部件。

作为多个突起,例如,优选使用与板状部平行的横截面具有长方形等纵长形状的平板状的突起。然而,作为突起的横截面形状,也可以是正方形、圆形、椭圆形、或弯曲成圆弧状的弯曲形状等。各突起也可以形成为随着朝向顶端而截面面积变小的锥状。另外,也可以使各突起的突出方向上的截面形状连续地变化。多个突起优选根据突起高度而隔有预定的间隔地进行设置以在挠曲变形时互不干涉。另外,也可以以在变形阶段各突起互不干涉的方式设置多个突起。本说明书中,仅称为“突起”的情况包括边界突起和普通突起双方。

边界突起构成为向与板状部垂直的轴周边的一个方向挠曲。边界突起例如构成为,具有非对称形状的纵截面,使顶端部按压于配合面而向一个方向滑动并且挠曲。优选的是,边界突起全都为同一形状,但也可以使形状不同的多种边界突起混合。边界突起在分模线的两侧设置成朝向相对的边界突起挠曲、例如向与分模线正交的方向挠曲。另外,边界突起的挠曲方向无需是与分模线成直角的方向,只要至少与分模线交叉即可。另外,优选的是,分模线的两侧的边界突起以挠曲方向成为相同的方式并行地成列排列,但也可以以使各边界突起的挠曲方向不同的方式使绕轴的相位错开地进行配置。分模线即分割模具的端缘形状也可以除了直线以外,设为弯曲线等曲线形状。

普通突起与边界突起同样,优选构成为向与板状部垂直的轴周边的一个方向挠曲。普通突起例如构成为,具有非对称形状的纵截面,使顶端部按压于配合面而向一个方向滑动并且挠曲。然而,也可以采用圆柱形状、圆锥形状等纵截面为恒定的对称形状的突起、和/或棱柱形状、棱锥形状等突起等来作为普通突起。也可以使边界突起和普通突起全都为同一形状。

在分割模具的宽度尺寸窄的情况下,在分割模具的两侧部仅设置边界突起即可,普通突起根据需要设置即可。在该情况下,普通突起例如优选设置于形成格子图样的各多边形的各边,但也可以设置于格子图样中的交点,也可以无规则地随机配置。格子图样例如是同一形状的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等正多边形连续地重复而成的图样,但也可以是长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不等边三角形、不等边六边形等连续地重复而成的图样。另外,还可以是多种多边形规则地重复而成的格子图样、或多种多边形不规则地相邻而成的格子图样。

普通突起例如也可以在多边形的各边各配置两个以上。也可以是,在多边形的各边的长度不同的长方形和/或平行四边形的情况下,普通突起的数量在长边和短边不同。在普通突起的横截面为纵长形状的情况下,可以使普通突起的横截面的纵长方向相对于多边形的边平行地配置,也可以以正交的方式配置,还可以以预定的角度交叉的方式配置。也可以是,普通突起的纵长方向根据格子图样中的普通突起的位置而相对于多边形的边平行或正交。

突起从基端部到顶端部使中心线以一定的倾斜角度α相对于板状部的法线倾斜,但也可以使倾斜角度α连续地或阶段地变化。另外,也可以是,关于突起,在基端部附近配置成与板状部的法线平行,使突起仅在突起的顶端部附近相对于法线倾斜。即,也可以使突起的一部分作为与板状部的法线平行的垂直部。也可以是,在与板状部垂直的突起的情况下,在纵截面的一方的侧壁设置台阶(日文:段差),在与台阶相反的一侧留有顶端部。在该情况下,当在轴向上施加载荷时,偏载荷施加于该顶端部,因此顶端部向与台阶相反的一侧滑动,突起整体挠曲变形。另外,也可以在纵截面的一方的侧壁设置倾斜面来代替台阶。

后述的实施例优选适用于板状的板部件。具体而言,第2部件是表层部件,第1部件是由比第2部件硬质的树脂材料形成的板状的基体部件,基体部件的表面作为配合面发挥功能,表层部件安装成与基体部件的表面重叠。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表层部件中,在板状部中的与突起相反的一侧的表面固定安装表皮件,由此构成由板状的基体部件、表层部件、表皮件构成的3层构造。另外,也可以使第1部件为由能够弹性变形的树脂材料形成的板状的表层部件,使第2部件的与突起相反的一侧的里面紧贴于板状的基体部件,由此构成上述的3层构造。

实施例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详细地进行说明。在以下的实施例中,为了说明而对图进行了简化或变形。各部分的尺寸比和形状等不一定被准确地绘出。

图1是示出具有适用本发明的装饰件10的车辆用车门装饰件12的上端的肩部分、即位于窗的下端的部分的概略图。图1是从室内观察车辆右侧的车门所观察到的设计(外观设计)面19的主视图。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装饰件10的纵剖视图。装饰件10是包括板状的基体部件14和表层部件16的重叠复合内装部件。表层部件16配置成与基体部件14的表面15重叠。装饰件10相当于板状板(英文:panel),基体部件14的表面15相当于配合面。

表层部件16是第2部件,由软聚氯乙烯等比较软质的能够弹性变形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表层部件16具有与基体部件14的表面15大致平行地配置的板状部18、和从板状部18的里面朝向基体部件14的表面15突出的多个突起20。通过多个突起20,而在板状部18与表面15之间形成有空间24。另外,在使突起20的顶端紧贴于基体部件14的表面15的状态下,板状部18的外周末端部26卷绕于基体部件14的外周缘部并且卡定于未图示的卡定部。这样,表层部件16被安装于基体部件14。基体部件14是第1部件,由比表层部件16硬质的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材料形成。装饰件10经由基体部件14的未图示的安装接合部而安装于车辆用车门装饰件12。在板状部18的外周末端部26通过车辆用车门装饰件12的多个按压部28卷绕于基体部件14的外周缘部的状态下,上述外周末端部26被按压并保持。也可以通过粘接剂等将板状部18的外周末端部26固定于基体部件14的周缘部。

图3是成形表层部件16的成形模的剖视图。成形模具备上模30和下模32。考虑起模性和/或模具的维护,而使成形突起20的下模32由多个分割模具32a~32d构成。在使多个分割模具32a~32d组合而成形的情况下,难以在分割模具32a~32d的端缘附近设置用于成形突起20的凹部以确保分割模具的强度。图4(a)(b)是从突起20观察表层部件16而看到的俯视图。在作为多个分割模具32a~32d的边界的分模线l附近、即尺寸g1、g2的区域,形成有没有突起20的空白部。尺寸g1、g2为同一尺寸,根据分割模具32a~32d的材质和/或突起20的形状等而设定为1.5mm~2.0mm以上以确保预定的强度。分模线l是直线。

从图4(a)(b)可知,在分模线l的附近的边界区域和从分模线l离开的普通区域中,突起20的配置图样不同。因此,在对突起20区别地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将普通区域的突起20表示为普通突起20a,将边界区域的突起20表示为边界突起20b。图4(a)(b)局部地示出了边界区域和普通区域。图4(a)示出了非按压状态下的突起20的形状。图4(b)示出了从板状部18的垂直方向施加按压载荷而突起20变形后的形状。

图5是放大地示出沿着图4(a)的v-v线的部分的纵剖视图。图6是沿着图5的vi-vi线的部分的纵剖视图,是沿着与普通突起20a向相同方向倾斜的中立面s的普通突起20a的剖视图。图7是从斜上方观察多个普通突起20a而看到的立体图。从各图可知,多个普通突起20a均具有同一形状。各普通突起20a具有与板状部18平行的纵长形状的横截面。如图4(a)(b)所示,多个多边形通过其各边与相邻的多边形的边重叠,从而形成格子图样34。各普通突起20a配置于多边形的各边。各普通突起20a的横截面的纵长方向与多边形的各边大致平行。各普通突起20a的横截面的形状是四角呈圆角的长方形。如图4(a)(b)的双点划线所示,格子图样34具有相同大小的正六边形连续地重复而成的蜂窝形状。各普通突起20a在正六边形的各边的中央各设置有一个。

普通突起20a形成为具有大致长方形的横截面的板状。普通突起20a形成为随着朝向顶端部36而截面面积变小的锥状。从图5可知,普通突起20a具有通过板厚方向的中央的中立面s。中立面s从普通突起20a的基端部直到顶端部36以倾斜角度α从与板状部18垂直的法线o倾斜。中立面s是在普通突起20a的轴向上将中立线相连而成的面,所述中立线在与板状部18平行的横截面将板厚二等分。如图6所示,中心面s包括在普通突起20a的轴向上将与板状部18平行的横截面的中心相连而成的中心线c。如图1所示,板状部18与基体部件14的表面15大致平行。因此,在各普通突起20a的附近的比较窄的区域,板状部18的法线o与基体部件14的表面15的垂直方向大致一致。另外,普通突起20a的顶端部36以与倾斜角度α大致相同的角度抵接于基体部件14的表面15。倾斜角度α设定在5°≤α≤30°的范围内以使得普通突起20a的顶端部36相对于基体部件14的表面15滑动。普通突起20a的顶端部36具有图5所示的板厚方向上的纵截面,板厚方向上的纵截面具有圆弧状。普通突起20a的顶端部36具有图6所示的板宽方向上的纵截面,板宽方向上的纵截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带有圆角。因此,普通突起20a的顶端部36相对于基体部件14的表面15向作为倾斜方向的一个方向a侧顺畅地滑动。

接着,参照图5和图6对普通突起20a进一步具体地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作为构成格子图样34的正六边形的互相平行的两条边的间隔的间距p、即分别设置于各边的两个普通突起20a的中心距离为4.0mm≤p≤9.0mm的范围内,在第1实施例中约为7.0mm。另外,普通突起20a的高度尺寸h为2.0mm≤h≤5.0mm的范围内,在第1实施例中约为3.3mm。普通突起20a的基端部的板厚尺寸d为1.0mm≤d≤2.0mm的范围内,在第1实施例中约为1.2mm。

如图6所示,普通突起20a的基端部的板宽尺寸l为1.5mm≤l≤2.5mm的范围内,设定得比板厚尺寸d大,在第1实施例中约为1.8mm。普通突起20a的板宽方向上的两侧面相对于中心线c以倾斜角度β倾斜。倾斜角度β为5°≤β≤15°的范围内,在第1实施例中约为7°。普通突起20a的板宽方向上的纵截面相对于中心线c对称。板状部18的厚度t为1.0mm≤t≤2.0mm的范围内,在第1实施例中约为1.5mm。

在设置有普通突起20a的普通区域中,当用手指或手按压表层部件16的板状部18时,普通突起20a的顶端部36被按压于基体部件14的表面15。此时,普通突起20a以倒下的方式弹性变形,由此发挥缓冲性,获得预定的触感。即,由于普通突起20a向与板状部18垂直的轴周边的方向a倾斜,因此当从与板状部18大致垂直的方向施加载荷时,普通突起20a的顶端部36相对于基体部件14的表面15向一个方向a侧滑动。由此,普通突起20a向一个方向a侧弯曲变形或以倾倒的方式挠曲,从而发挥柔软感(缓冲性)。在图4(b)中,连续于各普通突起20a地绘出的斜线部示出了普通突起20a挠曲变形后的状态的平面形状。普通突起20a的间距p和高度尺寸h分别设定为在各普通突起20a挠曲变形时不发生干涉的值。考虑表层部件16的材质等,普通突起20a的各部分的尺寸和/或角度分别设定为可获得所期望的柔软感、刚性感以及强度等的值。

另一方面,设置于边界区域的边界突起20b在分模线l的两侧沿着分模线l等间隔且呈一列地成列排列。各边界突起20b的基端部的中心间距离比普通突起20a的基端部的中心间距离短。如图4(a)(b)所示,普通突起20a在构成蜂窝形状的正六边形的各边的中央各设置有一个。因此,沿着分模线l相邻的普通突起20a的间隔不是等间隔。边界突起20b具有与普通突起20a相同的形状。边界突起20b以使上述顶端部36一边相对于基体部件14的表面15滑动一边向一个方向a侧挠曲的方式以倾斜角度α倾斜。另外,成列排列于分模线l的两侧的边界突起20b朝向相对的列的边界突起20b挠曲。即,各列的边界突起20b向与分模线l正交的方向挠曲变形。各列的边界突起20b以如上所述那样挠曲的方式并行地成列排列于分模线l的两侧。各列的边界突起20b配置于相对的列的两个边界突起20b之间。边界突起20b配置成交错状。即,各列的边界突起20b没有配置于相对的列的边界突起20b的正对面。在图4(b)中,连续于各边界突起20b地绘出的斜线部示出了边界突起20b挠曲了的状态的平面形状。如图4(b)所示,各边界突起20b的顶端部36虽然在边界突起20b的挠曲变形时几乎到达分模线l,但没有互相干涉。各边界突起20b的高度尺寸h也可以设定为挠曲变形时的边界突起20b的顶端部36越过分模线l的值。另外,也可以以挠曲变形时的边界突起20b互相干涉的方式配置各列的边界突起20b。

根据第1实施例的装饰件10,成列排列于分模线l的两侧的边界突起20b以朝向相对的列的边界突起20b挠曲的方式配置成交错状。因此,即使为了确保分割模具32a~32d的强度而使边界突起20b从分模线l离开预定尺寸g1、g2,也会在用手指或手按压表层部件16时,如图4(b)所示,分模线l的两侧的边界突起20b以填补分模线l附近的空白部分的方式挠曲变形。由此,可抑制由分模线l附近的反力的下降引起的凹凸感,可获得均匀的触感。换言之,分模线l的两侧的边界突起20b虽然挠曲但互不干涉,因此可抑制分模线l附近的凸凹。

另外,分模线l的两侧的边界突起20b以各列的边界突起20b的倾斜方向成为相同的方式并行地成列排列。因此,能够容易地在成形边界突起20b的成形模加工凹部。因而,能够降低包括成形模的制作在内的制造成本。

另外,在从分模线l离开的普通区域设置有多个普通突起20a。各普通突起20a配置于形成格子图样34的多边形的各边。因此,可抑制用手指或手按压表层部件16时的触感的不均匀,可与分模线l附近的边界突起20b一起获得凹凸少的优异的触感。尤其是,多个普通突起20a具有同一形状且向轴周边的一个方向挠曲变形。另外,各普通突起20a的挠曲方向在构成蜂窝形状的格子图样34的正六边形的各边向外侧和内侧交替地变化。在该情况下,以高密度且使普通突起20a的姿势与正六边形的各边相对应地变化的方式分别配置多个普通突起20a。由此,可获得更均质的触感。

普通突起20a和边界突起20b如以下所述那样进行区别。

至少最靠近分模线l且沿着分模线l成列排列的突起被定义为边界突起20b。基于沿着分模线l相邻的边界突起20b间的距离来区别普通突起20a和边界突起20b。

在先前例举的边界突起20b所成的列的与分模线l相反的一侧,若沿着分模线l成列的突起之间的距离为先前例举的边界突起20b间的距离以下,则该突起被定义为边界突起20b。在第1实施例中,边界突起20b的列为一列,但也可以是多列。

另一方面,在先前例举的边界突起20b所成的列的与分模线l相反的一侧,若沿着分模线l成列的突起之间的距离比先前例举的边界突起20b间的距离大,则该突起被定义为普通突起20a。

在上述的定义中所使用的距离是在突起20没有挠曲变形且表层部件16没有被朝向基体部件14按压时的突起之间的距离。

接着,关于图4(a)所示的点a~点c,对与表层部件16同样地构成的平板状的试验品,调查了从板状部18垂直地按压了按压片时的反力特性。在图8中示出其结果。此外,按压片的顶端形成为直径14mm的圆形状。如图8所示,即使在按压片的行程为2mm附近时,反力差δf也被抑制为3n以下。因而,在试验片的整个区域反力的差极小,可获得大致均匀的触感。图4(a)斜线部是直径14mm的按压片的按压区域,表示与人的指尖相当的大小。

[第2实施例]

接着,对第2实施例进行说明。第2实施例中的与第1实施例主要的不同点在于与边界突起相关的部分。因此,对于与第1实施例同样的构成,省略其说明。

如图5和图7所示,突起20的基端部处的横截面的形状是长方形。另外,突起20是相对于与板状部18垂直的法线o倾斜了倾斜角度α的斜四棱锥体,所有的角为圆角。

因此,当突起20被朝向与板状部18平行的基体部件14按压时,在突起20的顶端部36作用有沿着法线o的向下的力。于是,突起20向倾斜角度α变大的方向挠曲。这样,突起20具有挠曲方向被限定于一个方向a侧的各向异性。将突起20的底面处的中心点设为底面中心点cp。

如图14(a)所示,边界突起20b具有第1边界突起20b1和第2边界突起20b2这两种。在第1边界突起20b1与第2边界突起20b2中,仅是配置位置和挠曲方向不同,具有与图5~图7所示的突起20通用的形状。

如图14(a)所示,多个第1边界突起20b1分别配置成使将各第1边界突起20b1的底面中央点cp1相连的配置线l1与分模线l平行。另外,多个第1边界突起20b1分别配置成,使上述多个第1边界突起20b1的挠曲方向a1与配置线l1以及配置线l1的垂线交叉并且朝向从分模线l离开的方向。第1边界突起20b1相当于第1突起以及第3突起。

多个第2边界突起20b2分别配置成,使将各第2边界突起20b2的底面中央点cp2相连的配置线l2与分模线l平行且使配置线l2比配置线l1更离开分模线l一些。另外,多个第2边界突起20b2分别配置成,使上述多个第2边界突起20b2的挠曲方向a2与配置线l2以及配置线l2的垂线交叉并且朝向靠近分模线l的方向。第2边界突起20b2相当于第2突起以及第4突起。

如图14(b)所示,在从分模线l观察时,第1边界突起20b1与第2边界突起20b2交替地配置。另外,如在图14(b)中标注斜线地所示那样,关于第1边界突起20b1和第2边界突起20b2,相邻的突起之间的距离和挠曲方向板宽尺寸被分别设定成,在挠曲变形时不使它们的顶端部36与相邻的突起的基端部接触。

第1边界突起20b1和第2边界突起20b2分别配置成,配置于分模线l的两侧并且彼此相对。

接着,对由上述的构成实现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1)第1边界突起20b1配置于与分模线l平行的配置线l1上。另外,第2边界突起20b2配置于与分模线l平行且相比配置线l1更离开分模线l的配置线l2上。在从分模线l观察时,第1边界突起20b1和第2边界突起20b2交替地配置。由此,在表层部件16中,因边界突起20b而厚度大的部位没有排列成直线状。由此,在表层部件16中的与突起20相反的一侧的设计面19,不容易发生光泽的不均匀。

(2)突起20具有挠曲方向被限定于一个方向a侧的各向异性。另外,如图14(a)(b)所示,第1边界突起20b1的挠曲方向a1朝向离开分模线l的方向,第2边界突起20b2的挠曲方向a2朝向靠近分模线l的方向。另外,第1及第2边界突起20b1、b2的挠曲方向a1、a2互相交叉。由此,第1边界突起20b1的基端部的底面的朝向与第2边界突起20b2的基端部的底面的朝向不同。因此,关于与第1边界突起20b1和第2边界突起20b2的各基端部、即各基端部的底面的纵长方向平行的线段lg1,通过使线段lg1与分模线交叉的角度交替地不同,从而将所述线段lg1配置成锯齿形。由此,在表层部件16中的与突起20相反的一侧的设计面19,不容易发生光泽的不均匀。

(3)将第1及第2边界突起20b1、20b2的各顶端部36互相连结的线段lg2也与上述同样地配置成锯齿状。第1及第2边界突起20b1、20b2的顶端部36是与基体部件14的表面15接触的接触点。根据该构成,与将接触点相连而成的假想的线段呈直线地排列的情况相比,接触点不集中于分模线l附近,与突起的挠曲变形相伴的斥力被分散。因而,分模线附近处的凹凸感被抑制。

接着,对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进行说明。在以下的实施例中,对于与上述各实施例实质上共同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9(a)(b)是与图4(a)(b)相对应的俯视图。在图9(a)(b)所示的表层部件40中,分模线l的间隔变窄。在该情况下,突起20仅包括在分模线l的两侧相对且配置成交错状的多个边界突起20b。在该情况下,也在分模线l的附近存在突起20的空白部,但在用手指或手按压表层部件40时,如图9(b)所示,边界突起20b以填补分模线l附近的空白部分的方式挠曲变形。由此,可抑制由分模线l附近的反力的下降引起的凹凸感,因此可获得均匀的触感。

·图10所示的装饰件50在表层部件16的表面、即板状部18中的与突起20相反的一侧的面具备表皮件52。装饰件50具有由表层部件16、固定安装于表层部件16的表皮件52、以及板状的基体部件14构成的3层构造。表皮件52例如由织布、不织布、编织布、氯乙烯或软膜构成。表皮件52通过与表层部件16同时成形,从而固定安装于表层部件16的表面。另外,表皮件52的外周末端部54卷绕于基体部件14的外周缘部,并且卡定于未图示的卡定部。这样,装饰件50安装于车辆用车门装饰件12。在该状态下,利用车辆用车门装饰件12的按压部28将表皮件52的外周末端部54按压于基体部件14的外周缘部,由此表层部件16与表皮件52一起安装于基体部件14。

在装饰件50中,也能够获得与所述装饰件10同样的作用效果。而且,表层部件16由表皮件52覆盖,因此即使在表层部件16中的与突起20相反的一侧的面产生了缩痕和/或光泽不均匀,也能够防止缩痕和/或光泽不均匀露出,并且能够防止表层部件16的损伤。因此,表层部件16的树脂材料的选择范围变宽,突起20的形状设计的自由度变高。因而,能够容易地调整表层部件16的触感。

·图11所示的装饰件60在板状的基体部件62的表面具备设置有多个突起64的缓冲部件66。在缓冲部件66中的突起64侧的面重叠有表层部件68。基体部件62与所述基体部件14同样地由比较硬质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缓冲部件66相当于第2部件,且与所述表层部件16同样地,由能够弹性变形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另外,缓冲部件66具有紧贴于基体部件62的表面而固定的板状部70。在板状部70上设置有多个突起64。突起64例如与所述突起20同样,为了在表层部件68的里面72与板状部70之间形成空间74而以倾斜角度α从板状部70朝向表层部件68突出。突起64的顶端部与表层部件68的里面72紧贴。里面72相当于配合面。另外,表层部件68相当于第1部件,在本实施例中,与所述表层部件16同样地由比较软质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在表层部件68的外周末端部76卷绕于基体部件62的外周缘部的状态下,装饰件60安装于车辆用车门装饰件12。由此,利用车辆用车门装饰件12的按压部28将表层部件68的外周末端部76按压于基体部件62的外周缘部,从而表层部件68安装于基体部件62。也可以在表层部件68进一步设置所述表皮件52。

在装饰件60中,在用手指或手按压表层部件68时,表层部件68的里面72被按压于缓冲部件66的突起64的顶端部。此时,通过突起64弹性变形,能够获得优异的触感。另外,缓冲部件66由表层部件68覆盖,并且缓冲部件66的板状部70被固定于基体部件62。根据该构成,即使在板状部70中的与突起64相反的一侧的面产生了缩痕和/或光泽不均匀等,也能够防止缩痕和/或光泽不均匀露出。另外,在该情况下,缓冲部件66的树脂材料的选择范围变宽,突起64的形状设计的自由度变高。因而,能够容易地调整表层部件68的触感。

在此,缓冲部件66中的突起64侧的面与表层部件16同样,使用多个分割模具成形。因此,在未图示的分模线的附近存在没有突起64的空白部。在这一点上,根据本实施例,与图4(a)(b)同样,多个边界突起64b以朝向相对的边界突起64b挠曲变形的方式交错状地配置于分模线的两侧。另外,在从分模线离开的普通区域,与图4(a)(b)同样,多个普通突起64a配置成,在形成格子图样34的正六边形的各边,使各普通突起64a的挠曲方向向外侧和内侧交替地变化。由此,与所述装饰件10同样,可抑制由分模线附近的反力的下降引起的凹凸感,因此可获得更均匀的触感。

·在第2实施例中,第1边界突起20b1的挠曲方向a1与平行于分模线l的配置线l1以及配置线l1的垂线交叉,但如图15(a)(b)所示,也可以沿着配置线l1的垂线、即在与配置线l1正交的方向上变更第1边界突起20b1的挠曲方向a1。同样地,第2边界突起20b2的挠曲方向a2与平行于分模线l的配置线l2以及配置线l2的垂线交叉,但如图15(a)(b)所示,挠曲方向a2也可以沿着配置线l2的垂线、即在与配置线l2正交的方向上变更2边界突起20b2的挠曲方向a2。根据该构成,第1边界突起20b1和第2边界突起20b2的各基端部的线段lg1也配置成锯齿形,因此能够获得与第2实施例的(1)同样的效果。

·在第2实施例中,第1边界突起20b1设置于配置线l1上,第2边界突起20b2设置于配置线l2上,但也可以将第1边界突起20b1和第2边界突起20b2设置于同一配置线上。根据该构成,若挠曲方向a1、a2互相交叉,则第1边界突起20b1和第2边界突起20b2的各基端部的线段lg1也配置成锯齿形,因此能够获得与第2实施例的(2)同样的效果。

以上,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可以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施加各种变更、改良来实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