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挂包的公交车扶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23237阅读:50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领域,尤其是一种可挂包的公交车扶手。



背景技术:

公共汽车,城市客车,即巴士或大巴,是客车类中大、中型客车的典型车型,是为专门解决城市和城郊运输而设计及装备的商用车。这种车辆设有乘客座椅及供乘客站立与走动的通道,要求站立面积大,车厢内通道与出入口宽、两个以上车门,踏板低。如果是城郊公共汽车,则由于主要用于中距离城镇间的客运,座位较城市公共汽车要多些,还应有行李舱或行李架。由于公交车有便捷、便宜且方便的优点,所以广受人们的喜爱。然而,在高峰期的时候,人数比较的多,所以没有座椅的人们不得不站着,但是由于人数比较多,扶手都不够用,而且在夏天的时候,握着扶手很容易出汗,容易产生细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问题,提供一种可挂包的公交车扶手,该公交车扶手是一个三角体,能够让三个用户同时握着,加大了扶手的使用效率;该扶手上设置有钩子,便于站着的乘客挂包或者挂手里拎着的东西,减小用户的负担;该扶手由于通过管子与空调的出风口连接,所以能够吹出冷风或者热风,给用户的手带来凉爽或温暖。

一种可挂包的公交车扶手,包括扶手和钩子,所述钩子设置于扶手上,所述扶手是由固定杆和连接杆组成,所述固定杆包括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和第三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和第三固定杆的一端连接固定在公交车本体上,另一端通过连接杆连接,形成一个三角体,所述钩子位于靠近连接杆的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和第三固定杆的末端,所述固定杆和连接杆为 中空的杆子,所述固定杆和连接杆接通,所述固定杆和连接杆上设置有通孔,所述固定杆和连接杆通过管子与空调的出风口连接,所述钩子上设置有橡胶保护套,所述钩子未设置有锐角尖边,最小圆角大于R3。

进一步的,所述通孔的个数范围是10个或10个以上,所述通孔的直径范围是1mm~5mm。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杆通过卡槽和/或螺栓和/或铰链和/或焊接与公交车本体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杆通过焊接和/或卡槽和/或内外螺纹与连接杆连接,所述固定杆和连接杆的材质是金属和/或橡胶和/或塑料和/或木头。

进一步的,所述钩子通过焊接和/或卡槽和/或内外螺纹和/或铰链和/或胶水与固定杆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该公交车扶手是一个三角体,能够让三个用户同时握着,加大了扶手的使用效率;

2.该扶手上设置有钩子,便于站着的乘客挂包或者挂手里拎着的东西,减小用户的负担;

3.该扶手由于通过管子与空调的出风口连接,所以能够吹出冷风或者热风,给用户的手带来凉爽或温暖。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第一固定杆1、第二固定杆2、第三固定杆3、连接杆4、钩子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可挂包的公交车扶手,包括扶手和钩子5,所述钩子5设置于扶手上,所述扶手是由固定杆和连接杆4组成,所述固定杆包括第一固定杆1、第二固定杆2和第三固定杆3,所述第一固定杆1、第二固定杆2和第三固定杆3的一端连接固定在公交车本体上,另一端通过连接杆4连接,形成一个三角体,所述钩子5位于靠近连接杆4的第一固定杆1、第二固定杆2和第三固定杆3的末端,所述固定杆和连接杆4为中空的杆子,所述固定杆和连接杆4接通,所述固定杆和连接杆4上设置有通孔,所述固定杆和连接杆4通过管子与空调的出风口连接,所述钩子5上设置有橡胶保护套,所述钩子5未设置有锐角尖边,最小圆角大于R3。

进一步的,所述通孔的个数范围是10个或10个以上,所述通孔的直径范围是1mm~5mm。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杆通过卡槽和/或螺栓和/或铰链和/或焊接与公交车本体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杆通过焊接和/或卡槽和/或内外螺纹与连接杆4连接,所述固定杆和连接杆4的材质是金属和/或橡胶和/或塑料和/或木头。

进一步的,所述钩子5通过焊接和/或卡槽和/或内外螺纹和/或铰链和/或胶水与固定杆连接。

具体实施例:

首先,用户需要将该扶手装在公交车上,并利用管子连接扶手和公交车上的空 调出口,使得空调吹出的冷风或者热风通过管子传送到扶手内;由于该扶手是一个三角体,所以可以有三个乘客同时握在该扶手上的连接杆上,从而加大了扶手的使用面积,也由于扶手是三角体,所以稳固性很强,加大了扶手的安全性;由于固定杆和连接杆上设置有多个通孔,所以管子内传送的热风或者冷风可以通过通孔流向用户的手上,保证用户的手不会感觉冷或者流汗;该扶手上设置有三个钩子,便于站着的乘客放置包和手里拎的袋子,从而减轻乘客的负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