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保温内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94163阅读:675来源:国知局
车辆保温内胆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车辆保温内胆。



背景技术:

冷藏车是用来运输冷冻或保鲜的货物的封闭式厢式运输车,是装有制冷机组的制冷装置和聚氨酯隔热厢的冷藏专用运输汽车,常用于运输冷冻食品(冷冻车)、奶制品(奶品运输车)、蔬菜水果(鲜货运输车)、疫苗药品(疫苗运输车)等。

但是,传统保温车厢采用金属板拼接加聚氨酯的结构,有接缝并且金属板导热系数高,不利于保温;传统保温车厢外部的金属板在恶劣的使用环境中易腐蚀、寿命较短;传统保温车厢的金属板与保温材料即上述聚氨酯之间采用胶水粘接,在使用过程中易发生脱层而影响保温性能;另外,由于采用金属板,车厢重量重,材料成本和加工成本较高,经济性较差。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车辆保温内胆,其能够保证优越的保温隔热性能;抗湿性、抗盐雾腐蚀能力强,保温性能持久稳定,使用寿命长;重量轻,材料成本和加工成本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保温内胆,其能够保证优越的保温隔热性能,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保温内胆,其抗湿性、抗盐雾腐蚀能力强,保温性能持久稳定,使用寿命长,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保温内胆,其设计巧妙,结构简洁,制作简便,重量轻,材料成本和加工成本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性,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保温内胆,所述车辆保温内胆包括密闭保温层和内部保温腔,所述密闭保温层包覆所述内部保温腔的外周,其特点是,所述密闭保温层的横截面包括保温外层和保温内层,所述保温内层的外表面贴覆在所述保温外层的内表面上,所述保温外层为聚乙烯层,所述保温内层为聚氨酯层。

较佳地,所述聚乙烯层是聚乙烯滚塑层和/或改性聚乙烯层。

较佳地,所述聚氨酯层是聚氨酯滚塑层和/或中空发泡聚氨酯层。

较佳地,所述保温外层和所述保温内层一体成形。

较佳地,所述密闭保温层的一部分为车门,所述车门可转动设置在所述密闭保温层的其余部分上。

较佳地,所述密闭保温层由若干块保温板件拼接而成。

更佳地,所述保温板件的数目为28块。

更进一步地,所述保温板件包括前端上部保温板件、前端下部保温板件、第一上部保温板件、第二上部保温板件、第三上部保温板件、第四上部保温板件、第一左侧保温板件、第二左侧保温板件、第三左侧保温板件、第四左侧保温板件、第五左侧保温板件、第一右侧保温板件、第二右侧保温板件、第三右侧保温板件、第四右侧保温板件、第五右侧保温板件、第一下部保温板件、第二下部保温板件、第三下部保温板件、第四下部保温板件、第五下部保温板件、第六下部保温板件、左下保温板件、右下保温板件、后端上部保温板件、后端下部保温板件、左车门保温板件和右车门保温板件,其中:

所述前端上部保温板件和所述前端下部保温板件位于所述内部保温腔的前端且所述前端上部保温板件安设在所述前端下部保温板件上;

所述后端上部保温板件、所述后端下部保温板件、所述左车门保温板件和所述右车门保温板件位于所述内部保温腔的后端,所述后端上部保温板件为倒U形,所述后端下部保温板件为U形,所述后端上部保温板件安设在所述后端下部保温板件上从而在所述后端上部保温板件和所述后端下部保温板件之间形成窗口,所述左车门保温板件和所述右车门保温板件设置在所述窗口中且所述左车门保温板件和所述右车门保温板件均分别与所述后端上部保温板件和所述后端下部保温板件可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上部保温板件、所述第二上部保温板件、所述第三上部保温板件和所述第四上部保温板件位于所述内部保温腔的上部,所述第一上部保温板件、所述第二上部保温板件、所述第三上部保温板件和所述第四上部保温板件均为倒U形并依次连接,所述第一上部保温板件还与所述前端上部保温板件相连接,所述第四上部保温板件还与所述后端上部保温板件相连接;

所述第一左侧保温板件、所述第二左侧保温板件、所述第三左侧保温板件、所述第四左侧保温板件和所述第五左侧保温板件位于所述内部保温腔的左侧并依次连接,所述第一左侧保温板件还与所述前端上部保温板件、所述前端下部保温板件和所述第一上部保温板件相连接,所述第二左侧保温板件还与所述第二上部保温板件相连接,所述第三左侧保温板件还与所述第二上部保温板件和所述第三上部保温板件相连接,所述第四左侧保温板件还与所述第三上部保温板件相连接,所述第五左侧保温板件还与所述第四上部保温板件、所述后端上部保温板件和所述后端下部保温板件相连接;

所述第一右侧保温板件、所述第二右侧保温板件、所述第三右侧保温板件、所述第四右侧保温板件和所述第五右侧保温板件位于所述内部保温腔的右侧并依次连接,所述第一右侧保温板件还与所述前端上部保温板件、所述前端下部保温板件和所述第一上部保温板件相连接,所述第二右侧保温板件还与所述第二上部保温板件相连接,所述第三右侧保温板件还与所述第二上部保温板件和所述第三上部保温板件相连接,所述第四右侧保温板件还与所述第三上部保温板件相连接,所述第五右侧保温板件还与所述第四上部保温板件、所述后端上部保温板件和所述后端下部保温板件相连接;

所述第一下部保温板件、所述第二下部保温板件、所述第三下部保温板件、所述第四下部保温板件、所述第五下部保温板件和所述第六下部保温板件位于所述内部保温腔的下部,所述第一下部保温板件、所述第二下部保温板件、所述第三下部保温板件、所述第四下部保温板件、所述第五下部保温板件和所述第六下部保温板件均为U形并依次连接,所述左下保温板件位于所述内部保温腔的左下部且位于所述第四下部保温板件和所述第五下部保温板件之间并连接所述第四下部保温板件和所述第五下部保温板件,所述右下保温板件位于所述内部保温腔的右下部且位于所述第四下部保温板件和所述第五下部保温板件之间并连接所述第四下部保温板件和所述第五下部保温板件,所述第一下部保温板件还与所述前端下部保温板件、所述第一左侧保温板件和所述第一右侧保温板件相连接,所述第二下部保温板件还与所述第二左侧保温板件和所述第二右侧保温板件相连接,所述第三下部保温板件还与所述第三左侧保温板件和所述第三右侧保温板件相连接,所述第四下部保温板件还与所述第三左侧保温板件和所述第三右侧保温板件相连接,所述第五下部保温板件还与所述第四左侧保温板件和所述第四右侧保温板件相连接,所述第六下部保温板件还与所述第五左侧保温板件、所述第五右侧保温板件和所述后端下部保温板件相连接,所述左下保温板件还与所述第三左侧保温板件和所述第四左侧保温板件相连接,所述右下保温板件还与所述第三右侧保温板件和所述第四右侧保温板件相连接。

尤其更佳地,所述第一上部保温板件和所述第四上部保温板件相同,所述第二上部保温板件和所述第三上部保温板件相同,所述第一左侧保温板件、所述第二左侧保温板件、所述第一右侧保温板件和所述第二右侧保温板件相同,所述第三左侧保温板件、所述第四左侧保温板件、所述第五左侧保温板件、所述第三右侧保温板件、所述第四右侧保温板件和所述第五右侧保温板件相同,所述第一下部保温板件和所述第二下部保温板件相同,所述第四下部保温板件和所述第五下部保温板件相同,所述左下保温板件和所述右下保温板件相同。

尤其更佳地,所述左下保温板件和所述右下保温板件均具有朝向所述内部保温腔凹陷的凹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保温内胆包括密闭保温层和内部保温腔,密闭保温层包覆内部保温腔的外周,密闭保温层的横截面包括保温外层和保温内层,保温内层的外表面贴覆在保温外层的内表面上,保温外层为聚乙烯层,保温内层为聚氨酯层,因此,能够保证优越的保温隔热性能,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2、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保温内胆包括密闭保温层和内部保温腔,密闭保温层包覆内部保温腔的外周,密闭保温层的横截面包括保温外层和保温内层,保温内层的外表面贴覆在保温外层的内表面上,保温外层为聚乙烯层,保温内层为聚氨酯层,因此,抗湿性、抗盐雾腐蚀能力强,保温性能持久稳定,使用寿命长,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3、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保温内胆包括密闭保温层和内部保温腔,密闭保温层包覆内部保温腔的外周,密闭保温层的横截面包括保温外层和保温内层,保温内层的外表面贴覆在保温外层的内表面上,保温外层为聚乙烯层,保温内层为聚氨酯层,因此,设计巧妙,结构简洁,制作简便,重量轻,材料成本和加工成本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性,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并可通过所附权利要求中特地指出的手段、装置和它们的组合得以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保温内胆的一具体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例的横截面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例的主视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例的后视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例的左视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例的右视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8是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例的仰视示意图。

(符号说明)

1密闭保温层;2保温外层;3保温内层;4车门;5前端上部保温板件;6前端下部保温板件;7第一上部保温板件;8第二上部保温板件;9第三上部保温板件;10第四上部保温板件;11第一左侧保温板件;12第二左侧保温板件;13第三左侧保温板件;14第四左侧保温板件;15第五左侧保温板件;16第一右侧保温板件;17第二右侧保温板件;18第三右侧保温板件;19第四右侧保温板件;20第五右侧保温板件;21第一下部保温板件;22第二下部保温板件;23第三下部保温板件;24第四下部保温板件;25第五下部保温板件;26第六下部保温板件;27左下保温板件;28右下保温板件;29后端上部保温板件;30后端下部保温板件;31左车门保温板件;32右车门保温板件;33凹部;34窗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

请参见图1至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保温内胆包括密闭保温层1和内部保温腔(图中未示出),所述密闭保温层1包覆所述内部保温腔的外周,所述密闭保温层1的横截面包括保温外层2和保温内层3,所述保温内层3的外表面贴覆在所述保温外层2的内表面上,所述保温外层2为聚乙烯层,所述保温内层3为聚氨酯层。

所述聚乙烯层可以是任何合适的聚乙烯层,较佳地,所述聚乙烯层是聚乙烯滚塑层和/或改性聚乙烯层,改性聚乙烯可以是例如中国专利申请CN105623048A(申请号CN201610144885.1,发明名称:一种用于制备军用箱组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改性聚乙烯材料)。此处“聚乙烯滚塑层和/或改性聚乙烯层”包括以下三种情况:聚乙烯滚塑层、或者改性聚乙烯层、或者聚乙烯滚塑层和改性聚乙烯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聚乙烯层是聚乙烯滚塑层和改性聚乙烯层,即改性聚乙烯滚塑层。

所述聚氨酯层可以是任何合适的聚氨酯层,较佳地,所述聚氨酯层是聚氨酯滚塑层和/或中空发泡聚氨酯层。此处“聚氨酯滚塑层和/或中空发泡聚氨酯层”包括以下三种情况:聚氨酯滚塑层、或者中空发泡聚氨酯层、或者聚氨酯滚塑层和中空发泡聚氨酯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聚氨酯层是聚氨酯滚塑层和中空发泡聚氨酯层,即中空发泡聚氨酯滚塑层。

为了增强保温隔热性能,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保温外层2和所述保温内层3一体成形,即所述聚乙烯层和所述聚氨酯层一体成形。

所述密闭保温层1的厚度和所述保温外层2的厚度可以根据需要确定,较佳地,所述密闭保温层1的厚度为60mmˉ65mm,所述保温外层2的厚度为3mmˉ4mm。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密闭保温层1的厚度为62mm,所述保温外层2的厚度为3mm或4mm。

为了便于进出所述密闭保温层1,请参见图1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密闭保温层1的一部分为车门4,所述车门4可转动设置在所述密闭保温层1的其余部分上。

前面描述了所述密闭保温层1的横截面的结构,而沿垂直于横截面的方向,所述密闭保温层1可以具有任何合适的构成,请参见图1、图3至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密闭保温层1由若干块保温板件拼接而成。

所述保温板件的数目可以根据需要确定,请参见图1、图3至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保温板件的数目为28块。

28块所述保温板件可以具有任何合适的构成,请参见图1、图3至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保温板件包括前端上部保温板件5、前端下部保温板件6、第一上部保温板件7、第二上部保温板件8、第三上部保温板件9、第四上部保温板件10、第一左侧保温板件11、第二左侧保温板件12、第三左侧保温板件13、第四左侧保温板件14、第五左侧保温板件15、第一右侧保温板件16、第二右侧保温板件17、第三右侧保温板件18、第四右侧保温板件19、第五右侧保温板件20、第一下部保温板件21、第二下部保温板件22、第三下部保温板件23、第四下部保温板件24、第五下部保温板件25、第六下部保温板件26、左下保温板件27、右下保温板件28、后端上部保温板件29、后端下部保温板件30、左车门保温板件31和右车门保温板件32,其中:

所述前端上部保温板件5和所述前端下部保温板件6位于所述内部保温腔的前端且所述前端上部保温板件5安设在所述前端下部保温板件6上;

所述后端上部保温板件29、所述后端下部保温板件30、所述左车门保温板件31和所述右车门保温板件32位于所述内部保温腔的后端,所述后端上部保温板件29为倒U形,所述后端下部保温板件30为U形,所述后端上部保温板件29安设在所述后端下部保温板件30上从而在所述后端上部保温板件29和所述后端下部保温板件30之间形成窗口34,所述左车门保温板件31和所述右车门保温板件32设置在所述窗口34中且所述左车门保温板件31和所述右车门保温板件32均分别与所述后端上部保温板件29和所述后端下部保温板件30可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上部保温板件7、所述第二上部保温板件8、所述第三上部保温板件9和所述第四上部保温板件10位于所述内部保温腔的上部,所述第一上部保温板件7、所述第二上部保温板件8、所述第三上部保温板件9和所述第四上部保温板件10均为倒U形并依次连接,所述第一上部保温板件7还与所述前端上部保温板件5相连接,所述第四上部保温板件10还与所述后端上部保温板件29相连接;

所述第一左侧保温板件11、所述第二左侧保温板件12、所述第三左侧保温板件13、所述第四左侧保温板件14和所述第五左侧保温板件15位于所述内部保温腔的左侧并依次连接,所述第一左侧保温板件11还与所述前端上部保温板件5、所述前端下部保温板件6和所述第一上部保温板件7相连接,所述第二左侧保温板件12还与所述第二上部保温板件8相连接,所述第三左侧保温板件13还与所述第二上部保温板件8和所述第三上部保温板件9相连接,所述第四左侧保温板件14还与所述第三上部保温板件9相连接,所述第五左侧保温板件15还与所述第四上部保温板件10、所述后端上部保温板件29和所述后端下部保温板件30相连接;

所述第一右侧保温板件16、所述第二右侧保温板件17、所述第三右侧保温板件18、所述第四右侧保温板件19和所述第五右侧保温板件20位于所述内部保温腔的右侧并依次连接,所述第一右侧保温板件16还与所述前端上部保温板件5、所述前端下部保温板件6和所述第一上部保温板件7相连接,所述第二右侧保温板件17还与所述第二上部保温板件8相连接,所述第三右侧保温板件18还与所述第二上部保温板件8和所述第三上部保温板件9相连接,所述第四右侧保温板件19还与所述第三上部保温板件9相连接,所述第五右侧保温板件20还与所述第四上部保温板件10、所述后端上部保温板件29和所述后端下部保温板件30相连接;

所述第一下部保温板件21、所述第二下部保温板件22、所述第三下部保温板件23、所述第四下部保温板件24、所述第五下部保温板件25和所述第六下部保温板件26位于所述内部保温腔的下部,所述第一下部保温板件21、所述第二下部保温板件22、所述第三下部保温板件23、所述第四下部保温板件24、所述第五下部保温板件25和所述第六下部保温板件26均为U形并依次连接,所述左下保温板件27位于所述内部保温腔的左下部且位于所述第四下部保温板件24和所述第五下部保温板件25之间并连接所述第四下部保温板件24和所述第五下部保温板件25,所述右下保温板件28位于所述内部保温腔的右下部且位于所述第四下部保温板件24和所述第五下部保温板件25之间并连接所述第四下部保温板件24和所述第五下部保温板件25,所述第一下部保温板件21还与所述前端下部保温板件6、所述第一左侧保温板件11和所述第一右侧保温板件16相连接,所述第二下部保温板件22还与所述第二左侧保温板件12和所述第二右侧保温板件17相连接,所述第三下部保温板件23还与所述第三左侧保温板件13和所述第三右侧保温板件18相连接,所述第四下部保温板件24还与所述第三左侧保温板件13和所述第三右侧保温板件18相连接,所述第五下部保温板件25还与所述第四左侧保温板件14和所述第四右侧保温板件19相连接,所述第六下部保温板件26还与所述第五左侧保温板件15、所述第五右侧保温板件20和所述后端下部保温板件30相连接,所述左下保温板件27还与所述第三左侧保温板件13和所述第四左侧保温板件14相连接,所述右下保温板件28还与所述第三右侧保温板件18和所述第四右侧保温板件19相连接。

所述车门4可以具有任何合适的构成,请参见图1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车门4包括所述左车门保温板件31和所述右车门保温板件32。

28块所述保温板件可以全部不同,也可以部分相同,请参见图1、图3至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上部保温板件7和所述第四上部保温板件10相同,所述第二上部保温板件8和所述第三上部保温板件9相同,所述第一左侧保温板件11、所述第二左侧保温板件12、所述第一右侧保温板件16和所述第二右侧保温板件17相同,所述第三左侧保温板件13、所述第四左侧保温板件14、所述第五左侧保温板件15、所述第三右侧保温板件18、所述第四右侧保温板件19和所述第五右侧保温板件20相同,所述第一下部保温板件21和所述第二下部保温板件22相同,所述第四下部保温板件24和所述第五下部保温板件25相同,所述左下保温板件27和所述右下保温板件28相同。

为了便于安装轮胎,请参见图1、图5、图6和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左下保温板件27和所述右下保温板件28均具有朝向所述内部保温腔凹陷的凹部33。这样,将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保温内胆组装到车辆上时,轮胎的上部可以位于所述凹部33中,有助于降低车辆的重心,保持车辆的稳定。

各保温板件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结构连接固定,尤其更佳地,各保温板件相互插接、相互搭接或通过压条和紧固件连接固定,保证密封性。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上部保温板件7和所述第一左侧保温板件11相互搭接固定,所述第一左侧保温板件11和所述第二左侧保温板件12通过压条和紧固件连接固定,所述第一上部保温板件7和所述前端上部保温板件5相互插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以应用于长款依维柯车为例,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保温内胆的外形尺寸为3400mm(长度)×1805mm(宽度)×1940mm(高度),厚度约62mm,有效容积约9.8m3。所述保温外层2的厚度为3mm,总重量约为333.5kg(所述保温外层2的厚度为4mm时,总重量约为418kg)。

本实用新型采用双层滚塑、中空发泡的设计,保温外层2采用聚乙烯层,无内应力,具有优良的综合物理和机械性能,良好的低温抗冲击性能;保温内层3采用聚氨酯层,保温效果好。其功能性能的整体优势主要在于:

a.安全性

保温外层2采用自主研发的改性聚乙烯材料,符合GB 9685-2008《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有关要求,可与食品直接接触,可有效保证食品安全。

b.功能

密闭保温层1采用旋转成型的滚塑技术,双层一体成型无接缝,聚氨酯中空发泡,保温外层2采用改性聚乙烯滚塑成型,无内应力,具有优良的综合物理和机械性能,良好的低温抗冲击性能,耐磨性、尺寸稳定性好;保温内层3采用聚氨酯发泡,环保且保温性能好,聚氨酯导热系数为0.018~0.024W/(㎡·K),在成熟应用于保温箱的保温材料中最低。

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化的结构设计能保证优越的保温隔热性能。

c.可靠性

保温外层2采用聚乙烯材料,抗湿性、抗盐雾腐蚀能力远高于金属材料,使用寿命长。

保温内层3在滚塑后中空发泡,通过滚塑成型时二次投料可使保温内层3与保温外层2紧密结合,不易脱层,可保证长期使用的保温性能。

d.经济性对比性分析

本实用新型用聚乙烯层代替金属层,因此相对于传统保温车厢重量轻,材料成本和加工成本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保温内胆能够保证优越的保温隔热性能,抗湿性、抗盐雾腐蚀能力强,保温性能持久稳定,使用寿命长,且设计巧妙,结构简洁,制作简便,重量轻,材料成本和加工成本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性,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的予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予以展示和说明,在不背离所述原理下,实施方式可作任意修改。所以,本实用新型包括了基于权利要求精神及权利要求范围的所有变形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