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门动开关和具有该门动开关的冷藏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01030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一种门动开关和具有该门动开关的冷藏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门动开关和具有该门动开关的冷藏车。

技术背景

城市商品物流车车厢内一般会布置厢内顶灯,在光线不好时用于照明。目前市面上应用的是手动开关,一般布置在靠近后门的侧壁上。当需要开启厢内顶灯时,驾驶员需手动开启开关,作业完成后再手动关闭开关,给驾驶员的操作带来不便,有时会忘记关闭顶灯开关,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一种方便、实用、可靠的门动开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可自动控制冷藏车厢内顶灯开启和关闭的门动开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隔热厢体门动开关,包括接近开关传感器,连接器件和通过所述连接器件与所述接近开关传感器连接的厢内顶灯;其中,所述接近开关传感器包括第一感应器和第二感应器,所述第一感应器固定于所述厢体的后门上,所述第二感应器通过螺钉固定于与厢内顶板上且与所述第一感应器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感应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感应器和所述第二感应器之间的距离控制所述第二感应器自身闭合或断开,以及当所述第二感应器自身闭合时,所述第二感应器,所述连接器件和所述厢内顶灯构成闭合回路以控制所述厢内顶灯的开启和产生感应信号。

优选的,所述第二感应器用于当所述第一感应器和所述第二感应器之间的距离大于距离预设值时,控制所述第二感应器自身闭合;以及

当所述第一感应器和所述第二感应器之间的距离等于或小于距离预设值时,控制所述第二感应器自身断开。

优选的,所述门动开关包括固定于所述箱体的后门上的支架,所述第一感应器固定于所述支架上。

优选的,所述门动开关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感应器和所述支架之间的缓冲垫,所述缓冲垫固定于所述支架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感应器为永久磁铁。

优选的,所述第二感应器为常开式干簧管

优选的,所述连接器件包括门动开关线束和底盘线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门动开关,以第二感应器作为电路开关,第二感应器、连接器件和厢内顶灯构成闭合回路,将第一感应器固定于门体上,第二感应器固定于与门体相对的厢体侧边上且与第一感应器间隔设置,当门开启或关闭时,可改变第一感应器和第二感应器之间的距离,第二感应器用于根据第一感应器和第二感应器之间的距离控制第二感应器自身闭合或断开,以实现对厢内顶灯的开启和关闭的自动控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冷藏车,其包括上述的门动开关。

所述冷藏车还包括CAN通信系统、车身控制器、电子控制器、电池管理系统、电源转换器、变频器和制冷机组,所述电源转换器和所述变频器分别与所述制冷机组连接,所述CAN通信系统分别与所述门动开关与所述车身控制器连接,所述车身控制器与所述电子控制器连接,所述电池管理系统分别与所述电子控制器和所述制冷机组连接。

所述冷藏车还包括顶板风扇,所述电子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电源转换器、所述变频器和所述顶板风扇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冷藏车,其门动开关以第二感应器作为电路开关,第二感应器、连接器件和厢内顶灯构成闭合回路,将第一感应器固定于门体上,第二感应器固定于与门体相对的厢体侧边上且与第一感应器间隔设置,当门开启或关闭时,可改变第一感应器和第二感应器之间的距离,第二感应器用于根据第一感应器和第二感应器之间的距离控制第二感应器自身闭合或断开,以实现对厢内顶灯的开启和关闭的自动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门动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门动开关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门动开关。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门动开关,包括接近开关传感器,连接器件和通过连接器件与接近开关传感器连接的厢内顶灯。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接近开关传感器包括第一感应器1和第二感应器2,第一感应器1固定于厢体的后门上,第二感应器2通过螺钉固定于厢内顶板上且与第一感应器1间隔设置,第二感应器2用于根据第一感应器1和第二感应器2之间的距离控制第二感应器2自身闭合或断开,以及当第二感应器2自身闭合时,第二感应器2、连接器件和厢内顶灯(图中未示出)构成闭合回路以控制厢内顶灯的开启和产生感应信号。

在具体实施中,第一感应器1固定于厢体的后门上,第二感应器2固定于厢内顶板上且与所述第一感应器1间隔设置。也就是说,当后门闭合时,第一感应器1和第二感应器2之间的距离最小,当后门完全打开时,第一感应器1和第二感应器2之间的距离最大。

在具体实施中,第二感应器2还用于当第一感应器1和第二感应器2之间的距离大于距离预设值时,控制第二感应器2自身闭合,此时第二感应器2自身闭合,第二感应器2、连接器件和厢内顶灯构成闭合回路以控制厢内顶灯的开启和产生感应信号。

第二感应器2还用于当第一感应器1和第二感应器2之间的距离等于或小于距离预设值时,控制第二感应器2自身断开以控制厢内顶灯的关闭,此时第二感应器2自身断开,第二感应器2、连接器件和厢内顶灯无法构成闭合回路,那么也就无法产生感应信号。

由此,通过将第一感应器固定于后门上,将第二感应器固定于厢体的内侧,第一感应器与第二感应器间隔设置,当后门开启或关闭时,可改变第一感应器和第二感应器之间的距离,当第一感应器与第二感应器的距离大于预设距离时,可控制电路开关导通,当第一感应器与第二感应器的距离等于或小于预设距离时,可控制电路开关断开,最终实现对厢内顶灯的开启和关闭的自动控制功能。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各类传感器中,有一种对接近它的物件有“感知”能力的元件——位移传感器。这类传感器不需要接触到被检测物体,当有物体移向位移传感器,并接近到一定距离时,位移传感器就有“感知”,通常把这个距离叫“检出距离”。利用位移传感器对接近物体的敏感特性制作的开关,就是接近开关。第一感应器作为被检测物体,第二感应器为利用位移传感器对接近物体的敏感特性制作的开关,第一感应器和第二感应器共同构成可依据第一感应器和第二感应器的距离控制开关通断的接近开关传感器。

在具体实施中,第一感应器1和第二感应器2通过注塑封装而成,可防水抗震,防护等级达IP67,耐低温,耐温区间为-40℃~75℃,由此,门动开关防水、抗低温、抗振动。优选地,第一感应器1为永久磁铁,第二感应器2为常开式干簧管。

可以理解的是,干簧管即磁黄开关,是一个通过所施加的磁场操作的电开关,基本型式是将两片磁簧片密封在玻璃管内,两片虽重叠,但中间间隔有一小空隙。外来磁场将使两片磁簧片接触,进而导通。一旦磁体被拉到远离开关,磁簧开关将返回到其原来的位置。簧片的作用相当与一个磁通导体。在尚未操作时,两片簧片并未接触;在通过永久磁铁或电磁线圈产生的磁场时,外加的磁场使两片簧片端点位置附近产生不同的极性, 当磁力超过簧片本身的弹力时,这两片簧片会吸合导通电路;当磁场减弱或消失后,干簧片由于本身的弹性而释放,触面就会分开从而打开电路。另外,可切换的簧片在没有磁场时是与常闭片接触,当足够强度的磁场产生时,该簧片会移向常开片,而常开片与常闭片都是固定不动的。这两固定片与可摆动切换的簧片均为铁磁片,只是常闭的干簧片触点表面部份是由非磁性的金属熔焊于干簧片上的。置于磁场下时,两旁位于常开与常闭的固定片具相同极性,且和可摆动簧片极性相反,常闭端的非磁性金属会隔离磁通,因此当常开端与可摆动簧片之间的磁力够大时, 摆动簧片将与常开片接触闭合。

在具体实施例中,当车厢后门关闭时,永久磁铁靠近干簧管,电路应该断开,车厢顶灯关闭,当车厢后门打开时,永久磁铁远离干簧管,电路应该接通,车厢顶灯开启,可切换的簧片,磁场强时,簧片移向常开片,磁场弱时,簧片移向常闭片,因此,常闭片与簧片作为开关接入到电路中作为电路开关。

由此,以干簧管作为电路开关,干簧管、开关线束、底盘线束和厢内顶灯构成闭合回路,通过将永久磁铁固定于后门上,将干簧管固定于厢体内侧,永久磁铁与干簧管间隔设置,当后门开启或关闭时,可改变永久磁铁和干簧管之间的距离,当永久磁铁与干簧管的距离大于预设距离时,干簧管的常闭片与簧片接触,电路导通,当永久磁铁与干簧管的距离等于小于预设距离时,干簧管的常闭片与簧片分离,电路断开,最终实现对厢内顶灯的开启和关闭的自动控制功能。

可选地,预设距离可为10mm。也就是说,第一感应器1与第二感应器2的距离大于10mm时,第二感应器2其自身闭合以控制电路开关导通;第一感应器1与第二感应器2的距离等于或小于10mm时,第二感应器2其自身断开以控制电路开关断开。

可以理解的是,门动开关工作原理不限于干簧管式,采用霍尔原理或RPID原理的门动开关也实现自动控制功能。

在具体实施中,连接器件为汽车线束,包括开关线束3和底盘线束,开关线束3布线于厢体内侧,底盘线束布线于车辆底盘上。以第二感应器作为电路开关,第二感应器、开关线束、底盘线束和厢内顶灯构成闭合回路,通过将第一感应器固定于后门上,将第二感应器固定于厢体内侧,第一感应器与第二感应器间隔设置,当后门开启或关闭时,可改变第一感应器和第二感应器之间的距离,当第一感应器与第二感应器的距离大于预设距离时,可控制电路开关导通,当第一感应器与第二感应器的距离等于或小于预设距离时,可控制电路开关断开,最终实现对厢内顶灯的开启和关闭的自动控制功能。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门动开关包括固定于厢体的后门上的支架4,支架4包括固定块41、安装块43和连接块42,所述固定块41沿竖直方向设置,固定块41通过螺栓5固定于厢体的后门上并与后门贴合,所述安装块43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连接块42分别与所述固定块41和安装块43连接,第一感应器1通过螺栓5安装固定于所述安装块43上。

此外,如图1所示,门动开关还包括设置于第一感应器1和支架4的安装块43之间的缓冲垫(图中未示出),缓冲垫固定于安装块43上,缓冲垫的设置增强门动开关的抗震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冷藏车,其包括上述实施例的门动开关。

具体地,冷藏车的隔热厢体的长度为4145mm,隔热厢体的宽度为2025mm,隔热厢体的高度为2290mm,如图2所示,第二感应器2固定于隔热厢体的厢内顶板(图中未示出)上,并距离隔热厢体的左侧板(图中未示出)300m,距离所述隔热厢体的后门(图中未示出)28mm,支架4固定于隔热厢体的后门上,距离隔热厢体的左侧板300mm,支架4的上平面,即安装块43平面,距离隔热厢体的顶板27mm。此时,门控开关的走线距离最短。其中,自厢体后门至厢体前端的方向为正前方向,正前方向逆时针旋转90度为左侧方向。

进一步地,在具体实施例中,冷藏车还包括CAN通信系统,车身控制器BCM、电子控制器ECU、电池管理系统BMS、电源转换器、变频器和制冷机组,CAN通信系统分别与门动开关与车身控制器BCM连接,车身控制器BCM与电子控制器连接ECU,电池管理系统BCM分别与电子控制器ECU和制冷机组连接。

电源转换器、变频器与制冷机组连接,用于给制冷机组供电,CAN通信系统的输入端与门动开关连接并接收第二感应器、连接器件和厢内顶灯构成的闭合回路的感应信号,CAN通信系统的输出端与车身控制器BCM的输入端连接,车身控制器BCM检测CAN通信系统上的感应信号,车身控制器BCM的输出端与电子控制器ECU的输入端连接,车身控制器BCM根据感应信号输出检测信号至电子控制器ECU,电子控制器ECU的输出端与电池管理系统BMS的输入端连接 ,电子控制器ECU根据检测信号发送控制信号至电池管理系统BMS,电池管理系统BMS的输出端与制冷机组连接,电池管理系统BMS根据控制信号断开制冷机组的继电器和制冷机组的主接触器,并反馈上装机组停止工作信号至电子控制器ECU。

在具体实施例中,电子控制器ECU的输出端与电源转换器、变频器和顶板风扇连接,电子控制器ECU根据上装机组停止工作信号控制断开电源转换器、变频器和顶板风扇的供电。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制冷机组的供电包括高压供电和低压供电, 电源转换器和变频器给制冷机组提供高压电和低压电,电池管理系统BMS根据控制信号断开制冷机组的继电器即断开制冷机组的高压供电,电池管理系统BMS控制信号断开制冷机组的主接触器即断开制冷机组的低压供电。

由此,门动开关可同时控制厢内顶灯、制冷机组以及顶板风扇的开启和关闭,当需要装卸货物时,后门开启,自动关闭顶板风扇和制冷机组,可防止厢体内外空气对流,降低冷空气外泄,达到节能降耗。

此外,门动开关也可安装于侧门上,或者,可分别安装于后门和侧门上,当后门和侧门都安装有门动开关时,后门和侧门的门动开关可独立设置,后门和侧门的门动开关也可以并联设置,同样能起到自动控制功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冷藏车,其包括上述实施例的门动开关,其门动开关可同时控制厢内顶灯、制冷机组以及顶板风扇的开启和关闭,当需要装卸货物时,后门开启和/或侧门开启,可自动关闭顶板风扇和制冷机组,可防止厢体内外空气对流,降低冷空气外泄,达到节能降耗,此外,门控开关为注塑封装而成,可防水抗震,防护等级可达IP67,耐低温,耐温区间为-40℃~75℃。

本发明中的门动开关应用范围不限于冷藏车,瓦楞板干货车厢、复合板干货车厢等厢式车辆亦在保护范围内。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 “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