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扣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9241阅读:1317来源:国知局
卡扣固定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线束固定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卡扣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线束的可靠固定对整车装配来说,十分重要。目前,普遍采用汽车线束扎带卡扣固定在车身钣金上,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整车线束的固定方式,操作简单,适合汽车批量生产装配的节奏。

如图1所示,线束1a通过管夹2a的卡扣固定在车架3a上,其中,现有的管夹为扎带捆扎式,卡扣与车架的连部分以及与扎带的连接部分为一体的,相互不可拆卸,管夹拆卸时,需整体取出,操作较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的管夹车架的连部分及与线束的连接部分为一体的,相互不可拆卸,管夹拆卸时,需整体取出,操作较麻烦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卡扣固定结构,包括:卡扣,其包括卡扣本体,设在所述卡扣本体底部的腰型卡接部,设在所述卡扣本体顶部的插接板,所述插接板为水平设置的矩形板;安装载体,所述安装载体的背部固定有管路插件,所述安装载体朝向插接板的一侧沿矩形板长度方向凸设有一组固定板,两所述固定板相对的一侧分别向内凹陷形成一插接槽,所述插接板插装在所述插接槽内。

优选地,所述插接板的顶面为沿其插接方向设置的弧形面,所述插接板与所述插接槽压紧配合。

优选地,在所述插接板的前侧沿其长度方向固定有一钩状部,在所述安装载体的底面与所述钩状部对应的设有一卡合凸起。

优选地,所述钩状部设在所述插接板的前侧中间位置处。

优选地,所述钩状部包括向下弯折的弯折部和设在弯折部前端的的导向部,所述弯折部与所述导向部间为用于容纳所述卡合凸起的避让部。

优选地,所述导向部与所述卡合凸起为两中心对称设置的直角梯形,所述直角梯形的斜边为其接触面,所述直角梯形的直角边为其卡合面;所述钩状部与所述卡合凸起未配合时,两所述接触面在插接槽方向上正对设置。

优选地,在所述插接板的后侧沿其长度方向固定有一向上凸起的压紧部,所述压紧部为L型结构,其一边与所述插接板固定连接,另一边向上伸出所述插接板。

优选地,在所述安装载体上还设有一朝向所述插接槽方向开口的挡槽,所述卡合凸起设在所述挡槽与所述插接槽间。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在于:本方案中的安装载体与卡扣本体通过插接板与插接槽的滑动配合实现二者的可拆卸,管夹拆装时,不需要将卡扣完全从车架取车,操作方便,方便了线束的安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的线束固定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卡扣的的安装示意图。

图3为卡扣装配后的剖视图。

图4为图2中安装载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安装载体的侧视图。

图6为图2中卡扣的结构示意图。

现有技术图中:1a-线束2a-管夹3a-车架

本实施例图中:1-卡扣11-腰型卡接部12-插接板13-弧形面14-钩状部141-导向部2-安装载体21-固定板22-卡合凸起23-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如图2至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卡扣固定结构,其包括,卡扣1,其中,卡扣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包括卡扣本体、设在卡扣本体底部的腰型卡接部11以及设在卡扣本体顶部的插接板12,其中,插接板12为水平设置的矩形板。

以及安装载体2,安装载体2的背部固定有管路插件,管路插件可为常见的卡接管夹或扎带形式;安装载体朝向插接板12的一侧沿矩形板长度方向凸设有一组固定板21,两固定板21相对的一侧分别向内凹陷形成一插接槽,插接板12插装在插接槽内,也就是说,本方案中的安装载体与卡扣本体通过插接板与插接槽的滑动配合实现二者的可拆卸,管夹拆装时,不需要将其完全从车架取车,操作方便,方便了线束的安装。

插接板12的顶面为沿其插接方向设置的弧形面13,插装时,弧形面13的中部被压紧,其是压装进插接槽内的,其始终与插接槽压紧配合,确保插接板与插接槽配合的可靠性。

另外,结合图3和图6所示,为了定位插接板与插接槽的配合,避免其插接后出现前后挪移,在插接板的前侧在插接板的前侧沿其长度方向固定有一钩状部14,在安装载体的底面与钩状部对应的设有一卡合凸起22,插装后,钩状部14与卡合凸起22配合,避免配合后二者发生相对的前后移动。另外,本方案中,钩状部设在插接板12的前侧中间位置处,其限位效果较好。具体地,本实施例中,钩状部包括向下弯折的弯折部和设在弯折部端部的导向部141,弯折部与导向部141间为用于容纳所述卡合凸起的避让部,配合时,卡合凸起22卡合在避让部内,导向部141用于导向卡合凸起与避让部的配合。

在上述方案中,导向部与卡合凸起22为两中心对称设置的直角梯形,结合图4和图6所示,直角梯形的斜边为接触面,直角梯形的直角边为卡合面;钩状部与卡合凸起未配合时,两接触面在插接槽方向上正对设置,通过斜面配合导向安装,通过直角边对安装后钩状部与卡合凸起位置的定位。其中,导向部141与卡合凸起22也可为正对设置的两三角形。

进一步,在插接板12的后侧沿其长度方向固定有一向上凸起的压紧部15,压紧部15为L型结构,参见图3所示,其一边与所述插接板固定连接,另一边向上伸出所述插接板12,插接板12与插接槽配合后,向上伸出插接板12部分的压紧部15被安装载体2的底面压紧形变,其提供一向上的支撑力,确保插接板与插接槽的配合效果。更进一步来说,在所述安装载体上还设有一朝向所述插接槽方向开口的挡槽23,卡合凸起22设在挡槽23与插接槽间,钩状部与卡合凸起配合后,钩状部的头部前端与插接槽抵靠,通过插接槽进一步限位。

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